課堂“淺閱讀”教學的反思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先請看下面兩個教學片斷:
  片斷一:《小露珠》
  師:同學們,課文中的小動物是怎樣與小露珠打招呼的呀?
  生1:蹦到大荷葉上的小青蛙對小露珠說:“早哇,像鉆石那么閃亮的小露珠。”
  生2:爬到草稈上的小蟋蟀對小露珠說:“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多媒體出示“鉆石”“水晶”“珍珠”圖)
  師:同學們看,閃閃發光的就是“鉆石”,哪是“水晶”呀?
  (學生迅速找到)
  師:從圖中你能看出水晶是怎樣的透明來嗎?
  生:能!就是從外面能看到里面。
  師:對了,真聰明!再來看一看“珍珠”是怎樣的美?
  生:圓圓的,很小,非常美麗。
  師:表面還很光滑呢!摸上去感覺像牛奶般的潤澤。
  師:小動物們把小露珠說得這樣的美,誰來有感情地學著他們的語氣讀一讀?
  (學生紛紛舉手)
  評析
  《小露珠》一文中,小動物與小露珠的對話,不僅美妙精致而且很有情趣。片斷中,教師煞費苦心,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鉆石”“珍珠”的圖片,認識鉆石的閃亮、珍珠的圓潤,情趣的對話轉變成直觀理性的認識。教學的過程并沒有提升學生的認識,因為學生的生活經驗應該已有以上的認識。媒體的使用恰恰沖淡了學生對語言的感情。圖片實景遠沒有想象(透過語文文字所表現的景與情)的魅力大。主要是因為教師對文本的理解簡單化,停留在文字表面的解讀而導致教學浮于表面。殊不知小動物用這種特殊的方式與小露珠打招呼,蘊藏著對小露珠的喜愛、感激、贊美的美好感情,閱讀下文還能發現小露珠有著鉆石、珍珠那樣純潔的心靈、可貴的品質!
  片斷二:《我們家的貓》
  師:讀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大花貓的淘氣?
  (學生讀)
  師:這么淘氣的大花貓,你們喜歡嗎?
  生:(齊聲)喜歡!
  師:都喜歡,那讓我們就帶著這種喜歡的語氣來讀這句話!
  (學生齊讀)
  師:如果你認為這只是一只淘氣的大花貓,那可就錯了!因為它有時又十分的盡職呢,你看出來了嗎?
  (學生讀)教師出示課文配圖(大花貓正捉老鼠)。
  師:你們看,大花貓此時像什么?
  生:像勇敢的警察!
  生:像勇猛的戰士!
  師:誰來再讀一讀大花貓盡職的語句。
  (一個學生讀的語氣不夠有力)
  師:老師感覺大花貓還不夠盡職,誰會讀?讓我們感到更盡職!
  (學生讀)
  評析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如沐春風,最大的變化是課堂里有了更多的朗讀聲音,以讀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但以讀為本不應理解為只以朗讀為本,更不能認為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以有感情的朗讀”為本1讀是為理解、領悟、積累與運用服務的,是為學生更好的學會、讀懂文本。片斷中教師給文本的語句貼上了情感的標簽,作所謂的“感情朗讀”的指導,并沒有通過朗讀深入到文字里面。要領悟老舍爺爺對大花貓的寵愛,感受大花貓給作者帶來的生活樂趣,尤其不能忽略了充滿情趣的語言表達方式體察、訓練。
  通過以上兩個教學片斷,我們不難發現小學語文的課堂較普遍存在著“淺閱讀教學”的現狀!所謂“淺閱讀教學”就是指一種淺層次的,以簡單輕松為最高追求的閱讀形式。縱觀小學語文課堂,看似熱熱鬧鬧,有了民主和諧的氛圍,注重了朗讀的訓練,也尊重了學生的獨特感悟與個性表達,但教學的過程往往是疏導課文式的解讀,重復學生已有的閱讀知識與生活體驗,缺少的是有深度的導讀,涵詠文字的功夫!課堂里學生真正渴望獲得的應是一種新的閱讀視野、一種從未有過的閱讀體驗。教師應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為學生打開一扇深入閱讀的窗口,引領著學生從這扇窗口中窺視,捕捉到文字里面蘊藏的真情意趣,獲得閱讀的愉悅,從而使學生從內心深處重新燃起深讀文本的欲望和沖動!
  反思:如何構建深度閱讀的平臺
  一、課前教師不只是了解學生的學情,更要有意識發展學生的學情
  教師了解學生的學情是為了有針對性地沒定教學的目標,確立教學的重難點。但只是了解學情則容易忽視學生閱讀前的準備與努力,課前就有意識的促使學生自覺深入地閱讀文本,讓學生收集查閱與閱讀有關的資料,課堂教學就有了一個較高的閱讀起點,利于深入教學,提高閱讀的效率。如一位教師在執教(草船借箭)時鼓勵學生質疑,學生熱情高漲,“周瑜是什么人”“諸葛亮為什么幫周瑜”“曹操有沒有被周瑜捉住”……學生一下提了十幾個問題,老師應接不暇,試想,如果課前老師就布置學生深入預習課文,要求學生研讀原著或少兒版的《三國演義》,有意識發展學生的學情,課堂里可能就不會出現那么多淺層次的疑問了。
  二、批準“切入點”,教師要過文本關
  所謂“切入點”,就是教學的起點,一篇課文包含知識點很多,要在一二節課把所有的知識點都講授清楚,恐怕不可能,這就要教師深入地研讀文本,根據文本的不同、學生的差異,確立教學的重點。“切入點”就要沖著這個重點來設計,以重點帶動全部,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切入點”要有藝術性,叫得響,有深度,能夠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透徹地理解課文,過好“文本”關,還要有一雙智慧的眼睛!如《望月》一文,很多老師把教學的重難點放在理解小外甥聰明好學的內容上,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而“月”在我國文化中有其特有的民族情結與深刻內涵。文本中“我”眼中是“現實的月”多姿多彩,詩人眼中是“古人的月”多情多愁,而小外甥眼中是“幻想的月”多趣多變,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心境、不同的人,望見的月是不一樣的,眼中的月其實就是心中的月。以心觀月,月皆有情!教師只有審視文本,研讀文本,深入淺出地預設教學的流程,學生才有可能從課堂中獲得新的閱讀視野,新的閱讀體驗!
  三、善于儲備,強化“專業預設”的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曾講到一位歷史老師的課上得出奇精彩,課后他問那位教師這堂課備了多少時間。那位教師說:“我花在備課上的直接時間是15分鐘,但我一輩子都在備這堂課。”多么富有哲理的話,正因為他一輩子都在專業預設中,他才能在短短的15分鐘備出如此精彩的課。課堂是多變而復雜的,備好一節課需要短期與長期的準備,每一節課都需要教師課前不僅對文本要有深度鉆研,還需要儲備更多相關的知識,包括教授語言的準備。只有這樣教師才可能在課堂里游刃有余,揮灑自如,更好地實現課堂里的精彩動態生成。

小學教學參考:語文版南寧31~32G39小學各科教與學趙源林20072007
趙源林 江蘇句容市雙語實驗學校,212400
作者:小學教學參考:語文版南寧31~32G39小學各科教與學趙源林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53:54

[新一篇] 讀寫結合·課外觀察——初中作文教學的體會

[舊一篇] 課堂創造要把握“度”  ——由教學循環小數引發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