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語文課程標準中人文精神的體現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與歷屆大綱相比,人文性是“課標”在語文課程性質的認識上一個顯著特點,并作為一條紅線,貫穿于整個“課標”之中。
   一、人文性是語文的重要性質之一
  長期以來,語文的性質究竟是什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工具性、思想性……一直左右搖擺,導致語文教學效率低下。其根本原因是忽視了語文的人文性,導致語文教育“人文底蘊的流失”,使本應生動活潑的語文變得單調枯燥,味同嚼蠟。其實語文最重要的性質之一是人文性,文學即“人學”。一方面,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與其它學科相比,它是“最具有社會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的課程”,它還具備了其它學科所無法一體涵容的倫理、道德、藝術審美、情感、哲學思想等元素,載道、載情、載史、載文。另一方面,語文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學家洪特堡曾說:“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出了人們的任何想象。”因此,語文的性質絕不是簡單的交際工具、思想教育工具所能概括的。提升人的文化經驗,陶冶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素養,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功能。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只是提示了語文課程的外在意義的價值。語言是一種思維工具,是因為人的思維而存在,離不了人,離開了人的思維,語文就不再是語文。語文是文化的載體,是與人,與人的社會歷史文化,與人的具體生命活動緊緊相連的。從這一意義上講,語文實踐活動其實是一種生命活動,并由此才使得語言及其文化有了今天這樣的多姿多彩。語文教育是一種特殊的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實踐活動的主體是人,語文教育的主體則是一群特殊的人——教師和學生。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主體;語文教師,不僅是實施教育意圖的工作者,也是經由語文教育去實現人生價值的富有創造性的實踐者。因此,從語文教育的內在目的看,語文實踐活動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下的人的一種具體而又豐富的生命活動。所以,從語文教育的完整過程看,語文課程,應當具有人文性。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指語文學習過程是人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激發人創造力與生命力的過程。語文教育活動是在特定的時空中,教師與學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運動過程,尊重人,尊重具體的人的生命價值,尊重具體人的文化及其多樣性,是語文課程的應有之義。
   二、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以人為本,就是強調人在萬事萬物中的主體地位,人是萬物之靈,人是萬物的尺度。人本精神意味著人既不是機器,也不是機器的附庸。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展為目的實踐活動,教育的最基本的職能是培養人。培養真、善、美統一的完滿人格,便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人文主義認為,教育應專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養受教育的獨立人格和獨特個性當做優先追求的目標。
  語文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理應做到知、情、意并行,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形成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同步發展。這體現了教育對人的價值引導。因此“課標”在前言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在總目標中又指出,要“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所有這些敘述,都給我們傳達這樣一個信息:語文教學,不僅是教給純語言知識,還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特別是要注意培養學生理智、情感、德行、關愛,使之成為具有“完整”“豐滿”的人性。
  精神和善是人生的最高目標。臺灣學者郭為藩認為,“人之所以為人,不僅是因為這個驅殼形象,而且是有人性。人性是后天社會化的產物,而非生而本有,是道德的熏陶,是教育的成果。”人性教育的核心是善性啟蒙和理性教育,紀大海將“同情和愛心認定為善性之本和人性教育之本”。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發掘教材中的人性美,啟蒙學生情感,在兒童幼小心靈中形成同情人和愛人的善性情感傾向,并通過適當氛圍,使之強化成為善性情緒。如教學《小珊迪》,引導學生學習小珊迪誠實的品格和愛弟弟、臨死前仍掛念弟弟的情感;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激發學生同情小女孩,體會小女孩向往幸福生活的情感。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還要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學生,把學生的長遠發展、終身發展作為自己的教育目標,摒棄應試教育中重應考、輕方法,重分數、輕發展,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等做法。注意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的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自然、他人和自己的關系。(1)珍惜環境,通過和自然的接觸,領悟自然的神奇與博大,懂得欣賞自然的美,對自然充滿熱愛之情,養成隨時隨地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習慣。(2)關愛他人,學會理解他人的生活習慣、個性特點,懂得尊重人、體諒人,體驗關懷的溫暖,對他人的幫助心存感謝。(3)感悟生命的奧妙、意義和價值,發現自己的優點與弱點,知道如何發揮優勢,彌補短處。
   三、廣泛的教學內容
  人文教育強調人文學科的重要意義,特別是注重古典語文的學習,這在“課標”中得到了體現。“課標”中指出“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要求1~6年級背誦古今詩文160篇,7~9年級背誦80篇,并在附錄中推薦古詩文120篇。
  同時,人文教育還將教學內容擴展到一切人性陶冶的方面,如人際關系、生活情境、校園活動等。“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因此,“課標”還專列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一節,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自然、社會、人文等都是語文課程資源,“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此外,“課標”還強調學生廣泛讀書,“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對課外閱讀在量上進行了規定,要求1~6年級閱讀量要達到145萬字,到九年級要達到405萬字,并且在附錄中列出了課外書的目錄。
  隨著時代的發展,語文教學的內容還要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對網絡文字和超文本材料,也應納入語文教學的內容。
   四、非強制性的教學方法
  惟科技教育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一味地灌輸,按社會要求來制造產品,傳播的是僵死的知識。而人文教育強調人是生命的主體,知識獲得是靠主體的自主構建,而非外力塑造而成。蘇格拉底堅信真理已經潛藏于人的內心,教學過程并不是由教師來傳授現成的結論和現成的知識,而是通過討論和談話,喚醒學生的意識,從而去發現真理。因而人文教育把教學過程看做是一種情意發展過程,不強調知識體系的傳播,而注意情感充實,情意加深和興趣培養,強調直覺、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心理狀態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課標”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是語文實踐,“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些不應是教師外加的任務。“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能主動地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這是因為,任何學習都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動地根據先前認識結構注意和有選擇性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也是基于對學生的尊重。尊重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有探究的需要,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欣賞的需要,承担責任的需要等。因此,“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人文學科常用的教學方法是背誦,提供范例、討論、談話和陶冶的教學方法。語文學科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主張沒有哪一種方法是最好的,只有適應不同學生的好方法,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倡導啟發式、討論式教學,鼓勵教師創造性教學,強調浸潤式教學,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五、平等的師生觀
  人文主義教育主張教師不要在師生之間刻意劃一條鴻溝,希望師生間真誠對話,無話不談,傳統的師生關系是師道尊嚴,教師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講授的知識天經地義,這對學生的個性是一種壓抑和扼殺。“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學要“尊重”“珍視”學生在學習中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些表述都表明了一種平等的師生觀,教師的角色已由學習過程中的“傳授者”轉變為“激勵者”,由師生雙方活動的“獨奏者”轉變為“伴奏者”,由學生品德培養中的“復制者”轉變為“生產者”。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交往是活動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的本質屬性是主體性,承認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都有其獨立的人格。兩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沒有高低、強弱之分。教師由教學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要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蹲下來和孩子談話,有時甚至要謙虛地向學生學習,真正做到教學相長。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應該把課堂教學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這樣師生關系才能發揮教人以生命智慧,給人以健康心靈的教化作用。教育才能促進學生自由、全面、和諧地發展。
小學教學參考南寧G39小學各科教與學梁多珉20022002梁多珉 四川滬州市實驗小學 作者:小學教學參考南寧G39小學各科教與學梁多珉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54:06

[新一篇] 談語文課的教學設計

[舊一篇] 談談中學語文教師的文字修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