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閱讀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新編高中英語教材在全國投入使用一年多來,從各種渠道反饋的信息表明:根據高中新大綱編寫的這套教材在編寫指導思想上是符合外語教學改革方向的。它在吸收國外先進的教學理論的基礎上,努力面向我國高中外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在體系上,它與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材相銜接,是在初中教材基礎上的鞏固和提高。在選材上,它一方面對現行高中教材中一些好的課文予以保留并作適當修改,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各種體裁和題材的應用性文章,選文具有時代感、知識性、思想性和真實性。在教學內容的編排上,采用透明法,以話題為中心,通過結構和功能兩條線索把教學材料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們在認可這套教材的同時,又提出一些疑惑,他們覺得教新教材閱讀量大、任務重,在規定的時間內難以完成教學任務,壓力很大,因此不少學校通過加班加點來進行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與現行教材相比,篇目增多,閱讀量加大,有些教師感到難以適應。究其原因,除了由于初次接觸教材,對大綱及教材不熟悉等因素外,與教師們對閱讀教學的認識還局限在傳統的框架中有關。
  在高中階段,閱讀教學被放在相對突出的位置。大綱規定:“全日制高級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在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學的基礎上,鞏固、擴大學生的基礎知識,發展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培養在口頭上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側重培養閱讀能力,并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自學能力,為繼續學習和運用英語切實打好基礎。”閱讀是理解和吸收書面信息的手段,它有助于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知識,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和文化。
  在高一課本每個單元的四課中,有一課是閱讀課文, 每篇文章300—500詞左右。到了高二,更是增加了閱讀篇幅, 每單元的閱讀課文由原來的2頁增加到4頁。除此之外,還編寫了與教材同步的閱讀訓練,其閱讀量是課文的3倍。與現行教材相比,新教材課文具有閱讀量大、 題材新穎、體裁多樣化等特點。
  在教學中,我們越來越相信這樣一個事實:即教師是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對一個教師而言,在教材和學生相對固定的前提下,他的教學思路和方法的變化將會對教學起根本性的作用。最近幾年,各級教研部門都很重視對外語教師進行培訓,使第一線教師有機會了解有關閱讀教學的新理論、新方法。然而,由于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和廣大農村地區信息閉塞,還有相當一部分外語教師依然采用老路子進行閱讀教學。有的教師試著用新路子教學,但總缺乏自信,心中懷疑這樣的閱讀教學能否保證學生過得了測試關,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又回到了側重語法詞匯講授的老路上去,花去了許多不必要的時間。筆者為此想就閱讀教學的一些觀念作一些探討。
      一、認清閱讀教學的目的
  過去的閱讀教學往往強調語言知識(如語法詞匯知識)的獲得。我們經常可以在教室中看到這樣的教學模式:先教生詞,再講語法,逐句講解,朗讀背誦,大量模仿,仿佛閱讀課文只是為了掌握詞匯和語法。新的高中大綱強調:閱讀是理解和吸收書面信息的手段。也就是說,閱讀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而且要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同時掌握一些閱讀的技能技巧。概括起來,閱讀教學的目的至少應包括以下幾點:1.擴充學生的詞匯和習語;2.擴充和鞏固學生的語法項目;3.發展一般性的閱讀技能;4.掌握推導性的閱讀技能;5.掌握批判性的閱讀技能;6.通過各種技能獲取有用的信息。
  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閱讀技能的分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掌握事實細節的技能,如能把握主要的事實,掌握主要線索、時間和空間的順序等。第二層次為推導判斷的技能,如能根據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態度、觀點和文段的寓意;能根據已知的事實推斷出文段未直接寫出的意思等。第三層次為批判性的閱讀技能,這一層次的讀者需要把閱讀文章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特別是自己的觀點、知識、想像力和個人經歷聯系起來,具有對文章的評價判斷能力。
  閱讀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信息,這就要求所選擇的閱讀材料具有豐富的內涵。有的學者曾對舊的中學課本提出批評,認為課本內容缺乏新鮮感,信息量不夠,加上教學中偏重分析詞匯和語法,結果導致學生沒有興趣和動力來閱讀這樣的課文。新編高中課本吸取了這方面的教訓,考慮到中學階段的基礎性,為學生以后的閱讀作準備,所選擇的材料包括各種題材和體裁,具有內容新、時代感強、信息量大等特點,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除此之外,學生還需學會選擇有用信息的能力。在學習一篇包含豐富信息的文章時,哪些信息是要求掌握的,哪些是無用的,要求學生能區分開并加以選擇,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閱讀教學的成功與否,與教師對閱讀教學目的的認識有關。因此,我們首先要明確閱讀教學的目的,才能使教學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二、重視閱讀過程分析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為什么有的能快速正確地理解課文,而有的卻難以做到呢?一個好的讀者是如何進行閱讀的呢?閱讀心理學家對閱讀過程進行了研究。其中,以古德曼(Kenneth S.Goodman )為代表的心理學家認為閱讀是一種“心理語言學的游戲”(a psycholinguisticguessing game), 閱讀過程是一種在每一個認知層次上都發生的推測與驗證相互交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讀者遵循的是從上而下的模式,讀者憑已有的經驗進行閱讀,而不必對每一個單詞都作解釋。古德曼的觀點曾在美國的閱讀教學中有很大的影響。
  以魯墨哈特(David E.Rumelhart )為代表的另一派心理學家則提出了相互影響的模式。他們認為在閱讀過程中,語義的、句法的、詞匯的以及視覺的各種信息都能影響我們對課文的理解,各種信息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而非僅僅是從上而下或從下而上的單一方向。
  一個好的讀者在閱讀時能綜合利用各種信息來幫助理解,在理解發生困難時,他會在后面的材料中去尋求答案。如果他對這種答案仍不滿意,那他就會回到遇到困難的地方,并且重新更仔細地閱讀這一部分材料,并通過對比、演繹等手段來檢查和分析短語和句子,找出這段文字的確切含義。這就涉及讀者對于其認知的調節或監控問題,凡是好的讀者,他的調節或監控能力就較強。一個好的讀者往往都具有這樣一些技能:1.明確閱讀目的,即了解明顯的和暗含的閱讀的任務要求;2.識別課文中的重要信息;3.集中注意課文中的主要內容;4.監控閱讀活動,并且判斷理解是否發生;5.運用自我提問的方法去判斷,是不是閱讀的目的已經達到;6.當發現理解失誤以后,采取補救措施。
  對于那些失敗的讀者,許多研究者(Rumelhart,1980;Brown, 1980)認為產生理解失誤有以下幾種原因。
  1.知識方面的缺陷。缺乏理解課文本身所需要的足夠的知識。
  2.對于閱讀材料所包含的事件之間的聯系缺乏了解。
  3.缺乏邏輯判斷能力。不能區分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無用的干擾信息。這種情況導致錯誤的推理判斷。
  4.缺乏批判性閱讀技能。讀者只根據作者的思路理解課文,而不考慮其它的解釋,或者只以自己的思路解釋課文,而忽視作者的意圖。
  上述的閱讀過程分析,對于教師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首先,應該意識到學生的閱讀過程是一個心理探索過程,應該知道好的讀者與差的讀者心理活動的區別。其次,需要培養學生一些認知的技能,其實,這些技能也正是我們閱讀教學的目的所在。同時我們還要重視知識的傳授,這是學生進行閱讀理解的基礎。
      三、對閱讀教學的一些建議
    (一)通過多種方法介紹語言項目
  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閱讀專家發現,造成閱讀困難的兩個主要因素是晦澀難懂的生詞和結構復雜的句子。如果文章中存在著較多的生詞或技術性術語,或包含較長的由多個從句組成的句子時,就會大大增加閱讀理解的難度。因此,如何進行閱讀文章中的詞匯和語法教學一直是一線教師非常關注的問題。如果還是按照過去那樣逐詞講解、逐句分析,顯然沒有足夠的時間,但僅僅在閱讀教學時一帶而過也不能保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筆者認為,通過上下文結合語境來理解詞匯和語法當然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但也不能完全拋棄課前預習。新教材由于篇幅較長,詞匯較多,應采取多種方法來處理才比較合適。如對于那些將會造成理解障礙的詞匯,應在閱讀之前就加以介紹;對于那些能通過背景知識或上下文進行猜測的詞匯,則可以閱讀過程中進行處理;對于大綱要求掌握的詞匯,課后還需加以鞏固;對于因行文的需要而出現的詞匯只要不影響理解就行,不需要學生去死背。這樣可以抓住詞匯學習的重點而又不致于占用太多的時間。
  在詞匯教學的方法上,不少教師通過長期實踐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如利用實物、簡筆畫、構詞法知識、背景知識、英語釋義、中文翻譯等方法。對于語法知識,教科書強調通過實例來教學,“學生首先聽到和看到新的語言在一定情景中使用,然后自己歸納出使用中的語法句型”。需要特別提出的是,教科書采用循環式編排方法,語言知識在課文中第一次出現后,有些重點內容還將在以后的學習材料中多次重復。因此教師在授課時,不必當語言知識第一次出現便要求學生完全掌握,以免花費許多不必要的時間。
    (二)重視閱讀技能的培養
  前面提到,閱讀教學最重要的目的是獲取信息,而要獲得有用的信息,就須掌握一些必要的閱讀技能。無論是教學大綱還是高考考試說明都對閱讀的目的及技能提出了要求。總結起來,不外乎有這樣一些:1.掌握基本事實的技能;2.獲取中心思想的技能;3.進行推測判斷的技能;4.了解時空順序的技能;5.讀懂圖示圖表的技能;6.了解作者語氣心緒的技能;7.評價文章的技能;8.進行分類的技能;9.分析原因和結果的技能;10.進行比較的技能。從1994、1995、1996三年高考(NMET )閱讀理解試題的考點分布情況來看,基本上就是考查學生的這些技能(見下圖)
       NMET'94、95、96閱讀理解考點公布表
   主旨  細節 深層含義 推理判斷 圖表實例 推測詞義 共計1994 1   4   5      8    2        201995 2   2   8      6    1    1    201996 2   5   2      7    2    2    20
  閱讀教學要從重視知識傳授轉移到重視技能培養,首先教師本身需要進行觀念上的轉變。在處理閱讀課文時,需明白掌握知識只是為培養技能打基礎,不能只停留在讓學生掌握知識這一層次上,而更應通過教學讓他們掌握獲取信息的技能。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些技能,就可以舉一反三,為他們自學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目前不少教師還缺乏利用課本閱讀文章來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的意識。這一點還需要師資培訓人員加以重視。
    (三)重視篇章結構分析
  課文的結構包括句子、段落和篇章三個層次。一個成功的讀者,不僅需要了解句子是怎樣構成和被組織到課文中去的,而且也需要了解段落中的邏輯結構,同時更需要了解課文中的思想觀點是通過怎樣的結構表達清楚,進而把一定的信息傳達給讀者的。近二十年來閱讀教學開始重視篇章結構的分析,不少閱讀心理學家(Meyer 1975,Kintsch 1974,Frederiksen 1975)對此進行了研究。 他們一致認為對課文結構的分析將有助于從整體篇章水平上理解課文,從而對課文的正確理解起到積極作用。
  對課文篇章結構的分析包括:1.中心思想,即作者想要表達的主要觀點;2.支持中心思想的觀點,包括事實、原因、論據等;3.邏輯線索,即作者是用什么樣的線索把這些事實、論據或觀點連接起來的;4.修辭關系,即運用各種表現方式使語言表達準確而生動;5.引言和結論,即作者用來開始和結束文章的部分;等等。
    (四)重視語言習得
  語言習得理論首先是由美國應用語言學家克拉申(S.Krashen )提出的。學習語言的最佳途徑,是通過可理解的輸入,輸入越多,掌握語言就越好。受此影響,大綱提出了增加閱讀量的要求。根據這種理論,要更有效地提高閱讀能力,就必須進行大量的閱讀。為適應這種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還編寫了與教材同步的《閱讀訓練》,其閱讀量是課文的三倍。對于那些有潛力的學生,教師應盡可能多地提供閱讀材料。曾有一種說法,學生不在課堂外大量閱讀就難以成為一名有效的閱讀者,指的就是這個道理。大量的課外閱讀使得語言復現頻率增高,將會大大促進對課文內容的學習和掌握。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學生課外閱讀材料的難度須與他們的理解能力相符。克拉申指出,語言輸入要在學習者理解的基礎上增加一點新的東西,但又不能超出學習者的理解水平。這樣的輸入材料對第二語言學習才有利。
      四、閱讀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吃透課文,精心準備
  如果教師不理解不熟悉教材,那他是難以駕馭教材的。同樣,在具體的閱讀課文教學中,如果教師不事先吃透課文,精心備課的話,提高效率就成了一句空話。我們經常可以發現,一些教師在教完幾個單元后,便以為掌握了閱讀課文的一般教法,可以不看教參,不查資料,不作教學設計,步步照搬老模式。殊不知每篇文章的題材不同,體裁各異,閱讀目的也就有所不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教法。例如,在教計算機一課時,課文要求就386和586兩種型號作一比較,有的教師不假思索就在黑板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計算機,其大的自然就被標為586,小的標為386。顯然教師這樣理解386和586兩種型號的區別是錯誤的。像這種情況,即使教師本人不懂計算機,通過向別人了解或查資料也是可以避免的。我們同樣也可以發現,有不少有經驗的教師,教學過程銜接有序,教學目標明確,方法得當。有的在上課之前往往在黑板上設計一個表格,或畫一幅圖,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把一些主要的信息填入其中,并以此為線索,組織學生復述或復習課文。雖然他們課上得很輕松,但課前卻作了大量的準備。因此,在教課之前,對本課的教學內容、方法、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是教好閱讀課文的基礎。
    (二)轉變觀念,鼓勵參與
  筆者在一所學校聽課時,聽所在區的教研員說,一節課內學生活動所占用的時間是否超過三分之二,將成為任課教師是否有資格破格晉升職稱的一個條件。在另一堂較為成功的公開課上,我們看到教師的任務主要是組織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一開始,教師先用幾分鐘時間復習閱讀課文,將本節課需要討論的話題用投影打出來,要求學生分組選擇話題作短暫準備。然后,教師便傾聽學生的討論,并檢查學生的小組活動,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及時進行指導,最后對學生的活動作一總結。在整堂課中我們看到教師真正占用的時間不足10分鐘。課后評課教師認為如果一堂課任課教師所占用的時間超過三分之一,那么這節課就是失敗的。雖然時間不是絕對的,但從這里我們看到部分教師已開始拋棄過去在課堂上由教師主導一切,“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的模式,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觀念的變化導致課堂面貌煥然一新,學生富于朝氣,充滿自信,他們有了強烈的參與感,在課堂上敢于發言,勇于表演。教師則從過去的重負中解脫出來,減輕了壓力,提高了課堂效率。大綱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起指導作用。在閱讀方面其指導作用主要在于組織好各種閱讀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指導學生學習并掌握閱讀的各種技能,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培養自學能力。
    (三)重視過程,注意節奏
  國內不少學者已就閱讀教學的步驟發表文章,并把他們的觀點應用于教師培訓之中。總是來說,閱讀教學可分前、中、后三個階段,在每一個階段都有所側重。在“閱讀前”的準備階段,學生通過各種手段介紹背景知識,同時提出一兩個問題以幫助學生進行閱讀。在“閱讀中”階段,學生通過各種方式進行閱讀,并回答更多的問題,教師作一些必要的解釋,并聽課文錄音,模仿語音語調。在“閱讀后”階段,做一些鞏固性的練習,如讓學生復述課文,教師就課文內容提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啟發學生發表對文章中一些觀點的看法,提出他們自己的建議,這樣使課文與學生的實際體驗結合起來,更加充實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有經驗的教師都很重視整個教學過程,而不僅僅強調結果,同時他們也很重視教學過程中自身角色的變化及節奏的掌握。在課堂教學的每一步,教師的作用和角色都不相同。各冊《教師教學用書》的前言部分指出,在介紹新的知識點時,教師起的是示范表演者的作用;在操練時,則是組織者或指揮;到了練習這一步驟,教師起的是裁判員、監督者、監聽者的作用。每一步都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在教學節奏上,一堂課不可能永遠讓學生處于高度緊張當中,也不應當老是處于放任自流狀態,而是應該有張有弛。在教學媒體上,錄音、投影、錄像、計算機多媒體也都將進入課堂。不少教師認為,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能通過考試的檢驗,成績是最重要的,因而忽視了對于方法、手段、過程的考慮,其結果是費時不少,效率不高。因此,在只有短短45分鐘的一堂課中,教師如何能把諸多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決定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
  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都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而教師素質的提高,將會促使他們對閱讀教學更多地研究。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高中階段的英語閱讀教學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課程·教材·教法京15~19G38中學外語教學鄭旺全19981998 作者:課程·教材·教法京15~19G38中學外語教學鄭旺全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4:15

[新一篇] 重視發揮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舊一篇] 鎖的秘密——大班常識活動設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