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中小學校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素質的軌道上來”。今天,人們已普遍認識到:未來世界各國經濟、科技、國防乃至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國民素質的競爭,特別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成為綜合國力提高的重要基礎和根本保障。在國民素質提高的途徑中,教育是關鍵,而音樂審美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素質教育的含義
“素質”一詞原本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有機體天生具有的某種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經系統、腦的特性以及感官和運動器官的特征”(曹日昌《普通心理學》)。《簡明心理學辭典》的解釋強調了“素質”的先天遺傳性:“素質,又稱天賦,是個人生來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點。這些特點是通過遺傳獲得的,所以也叫做遺傳素質”。本世紀80年代出版的《辭海》對素質概念的解釋在肯定其先天性生理遺傳特質的同時,也指出了后天社會因素對素質的影響,其解釋為:“素質只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不能決定人的心理的內容和發展水平。人的心理來源于社會實踐,素質也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漸發展和成熟起來的,某些素質上的缺陷可以通過實踐和學習獲得不同程度的補償”。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素質”概念的理解有了全新的內容,不僅把生理內容列為素質的范疇,而且把人的素質注入了人的質量因素加以考慮。我國近年來強調的“素質教育”,就是以肯定人的后天可塑性為前提的。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實際上就是人的根本質量的提高,它不僅包括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智力素質,而且包括思想因素、文化因素和專業素養等方面,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功能系統,以體現人的整體能力和水平。由于生理素質的差異和每個人所受后天影響的不同,因此,人的素質存在差異。而一個人整體素質的高低,決定了他創造財富的能力大小。正因為如此,素陶質教育才變得至關重要。
二、音樂審美:素質教育中的情感熏陶
音樂的特殊性加強了人們對“音樂是表現情感的藝術”觀念的認識。音樂和語言都是用聲音來表達的,但它們表達的意義完全不同。前蘇聯美學家莫·卡岡認為,音樂的聲音“能夠最準確地體現和傳達以情感為主的信息”;而語言的聲音“則體現和傳達以理性為主的信息”。黑格爾在《美學》中對這兩種音調作過比較,他認為音樂“單憑聲音的組織安排就可以完全達到音樂藝術的基本目的”。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其中有一段音樂是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對答,它表現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樓臺相會時的情形。雖然音樂本身無法表達出這對情人在互訴衷情時的具體語言內容,但人們可以從音樂的表情音調中真切地感受到這對情人離別時發自內心的情感,從而給欣賞者一種藝術美的熏陶和享受。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其感染力十分強烈,它經常以一種潛在的精神力量影響人們的身心,陶冶人們的情操。對于這一點,中外學者均有過深刻而精辟的論述。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
我國春秋戰國時代著名教育家、音樂家孔子就極力強調音樂在培養人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為政”必須“興禮樂”、“成人”必須“文之以禮樂”;將“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作為育人修養的格言,將“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作為治理社會的手段。
我國戰國時的另一位思想家荀子也指出:“聲樂之入人也深,化人也速”。肯定了音樂在人的品格、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認為:“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滲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常人無以振拔的苦難”。
我國著名學者梁啟超對音樂的素質教育功能也大加推崇,他說:“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
先哲們對音樂在培養人的素質、陶冶人的情操等方面的作用的認識,對于我們今天進一步認識和理解音樂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有著重要的啟發。
音樂的情感作用主要體現在心理素質和思想素質方面。比如音樂可激起與音響運動形式相對應的情感,使情感得以調節,心靈得以凈化,使情感、情操變得高尚;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使人的想象力、聯想力、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得以不斷豐富和增強;音樂訓練和演出還有助于自制力、注意力、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由于音樂可以組織和協調人的意志行為,表達和交流思想情感,所以它可以從政治態度、倫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對人的素質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嚴昭柱1999年5 月在湖南岳陽召開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研討會”上指出:情感和情感教育是文藝界和教育界在理論和實踐中長期忽視,甚至認識上混淆不清的問題。就情感教育而言,確實是作為美育的藝術教育的獨特價值與品格的鮮明標志,是把握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地位與作用的關鍵環節。
三、素質教育中音樂審美的途徑
素質教育中音樂審美的導向決定著素質教育中的藝術教育的質量。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70多位專家學者對此所作的深入探討,對我們當前的音樂審美教育的正確開展,不無指導和啟發作用。
北京大學知名學者董學文教授指出,素質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識、技能、操作教育,而是一種具有開發性的心理、情感、意志、道德教育和人的整體發展水準教育,歸根結底,是一種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和價值觀的教育。而作為素質教育的藝術教育(專業院校除外),則不是培養專業藝術家,不是要花費很多精力與時間去訓練吹笛子、彈鋼琴、畫畫兒、練書法、學跳舞的技術,它是要通過這種技能和知識的培養,提高人的審美境界,從而促進全面發展。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所長修海林教授闡述了藝術教育與技能教育的關系。他認為,藝術教育包含技能教育卻又不等同于技能教育,因為僅掌握了嫻熟的藝術技巧,而未能賦予藝術的表現形式以生命,未能使藝術成為“有意味”的情感表現,那還遠不是藝術教育的完成。藝術教育還要注意培養學生與藝術審美鑒賞相關的藝術文化知識和美學素養,從而有助于藝術風格的理解和表現。
實事上,當前的學校藝術教育存在許多誤區,許多做法與素質教育的精神和出發點背道而馳。比如為了追求升學中藝術特長考生可以優惠加分,有些教師寧愿讓學生犧牲文化課的學習而去片面追求藝術特長的發展。有些家長不顧孩子的興趣,強壓著他們學琴、畫畫,以便提高特長爭取上重點中學。有些學校將藝術教育變為技能教育、應賽教育,甚至應試教育,從而導致藝術教育目標的異化,成為一種新的應試教育的變種形式。正因為如此,許多專家大聲疾呼:民族的審美素質早已成了應試教育中追求升學率的犧牲品,以致我們民族遺傳鏈條出現缺損,審美基因亟待修復!當前學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模式要實現三個轉變:即從知識型向智能型轉變,從技術型向審美型轉變,從模仿型向創造型轉變。
真正的音樂審美教育不是個別人的學琴、唱歌,而應該是全體中小學生課堂教學的一部分,這是提高整個音樂素質的主要途徑。而課堂音樂審美教育又必須體現藝術教育獨特的審美功能,注重情感審美和人格審美,還音樂審美教育以本來面目。音樂審美教育實踐的核心是音樂審美活動的開展,是一種直接而自由的心靈體操,關系到21世紀人類的質量。音樂審美教育的結果是通過對審美活動的激發、培養與引導,從根本上對生命存在加以影響和引導,使生命中那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因素能符合理性的要求,朝著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發展。
加強音樂審美教育還應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必須加強音樂師資隊伍自身審美素質的培養。如果音樂教師自身對音樂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把握不準、理解不透、認識不深,那么,最終斷送音樂審美教育目標的,很可能不是別人而是音樂教師自己。
收稿日期:1999—10—06
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53~55J6音樂、舞蹈研究毛莉杰20002000音樂審美教育的作用主要對人的心理素質的思想素質產生影響,因為“音樂是表現情感的藝術”,美的情感熏陶有助于美的心靈、美的思想、美的情操的培養。音樂審美教育既要避免培養音樂家的錯誤認識,又要避免針對應試特長加分的目標追求,應該看作是對人的生命質量的根本提高。教師自身的審美素質也是關系到素質教育好壞的必要前提。音樂審美/素質教育/情感熏陶/生命質量毛莉杰,女,1968年生,湖南衡陽師范學院音樂系講師(衡陽421008) 作者: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53~55J6音樂、舞蹈研究毛莉杰20002000音樂審美教育的作用主要對人的心理素質的思想素質產生影響,因為“音樂是表現情感的藝術”,美的情感熏陶有助于美的心靈、美的思想、美的情操的培養。音樂審美教育既要避免培養音樂家的錯誤認識,又要避免針對應試特長加分的目標追求,應該看作是對人的生命質量的根本提高。教師自身的審美素質也是關系到素質教育好壞的必要前提。音樂審美/素質教育/情感熏陶/生命質量
網載 2013-09-10 20: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