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號] J601
音樂的價值來源于我們的審美體驗——一種真誠的以情感體驗。沒有審美價值的音樂是沒有價值的音樂。沒有審美能力的人,音樂于他就失去了意義。因而審美教育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而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只能靠素質教育,這里所說的素質是指廣義的概念,即泛指整個主體現實性,也就是在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發展的總水平。那么,審美素質教育將如何體現于音樂教育之中呢?本文將就此問題進行初步的探討。
首先讓我們從審美欣賞入手。
審美欣賞包括主、客體兩個方面。具有一定審美能力的人,是審美的主體。具有一定審美屬性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藝術現象構成了審美的對象,即審美的客體。審美欣賞,是審美主體面對能引起審美感情的審美對象所產生的一系列心物感應、物我交流的心理活動。馬克思說:“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音樂對它說來不是對象,因為我們的對象只能是我的本質力量之一的確證。(注: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年7月出版。)”這就是說, 音樂存在的真正意義取決于懂得音樂的人,亦即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對審美對象的存在價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審美教育是針對審美主體而言的。審美教育的對象是審美主體,即人。審美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即人對美的各種現象的感受力。我們說,審美教育的本質是一種生命教育與情感教育。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生命意識。“所謂生命意識,是人作為一種生命存在的自我意識,其內涵是對生命的社會意義的發掘和把握,培養和塑造。(注:徐碧輝:《美育:一種生命和情感教育》,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1997年第4期。)”生命存在的現實告訴我們, 人性中有許多非理性因素,如情感、想象、無意識等。這些不完全受理性控制的心理因素往往可惡可善,而生命教育則通過審美活動的引導,使之符合理性的要求,朝著健康、美好的方向發展。當人具有了生命意識,就懂得了生命的價值,并充分利用它創造新的價值。說到底,生命教育是對人的生命本身進行塑造。也就是說,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生命意識,審美教育的最佳途徑是素質教育。
審美素質教育指教育者充分弘揚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在先天生理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的影響和熏陶,使之具有美的一般知識,在身心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即自覺地進行審美活動和審美體驗。具有審美性質的音樂教育,由于其目的不在于傳授音樂知識和培訓音樂技藝。所以,多以對音樂作品的表演和欣賞來實現。這里的表演是素質培養的一個方面,因此重在參與。通過表演,可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有效地激發他們對音樂乃至人生的熱情。在向別人表達內心情感的同時,他們體驗到超越自我、超越現實、追求浪漫、追求美好的快樂。這種快樂使他們的心靈受到鼓舞、得到凈化。對音樂的審美興趣往往是從自我的音樂技能(唱歌、跳舞、彈琴)的表演開始的。一個孩子喜歡唱歌,當他的歌唱受到別人評判的同時,美已悄悄地滋潤著他的心田。漸漸地,他也學會了對別人的“作品”作出評判,這便是鑒賞力的萌芽。誠然,這個時期他并不具備自覺的審美意識。一個人從愛美到對美作出評判再過渡到自覺地進行審美體驗是一個漫長的受教育過程。這里的教育不僅僅指音樂教育,同時還包含了文化素質教育。很難想象,一個文盲能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中感受到人生博斗的痛苦與成功的歡欣。對音樂的感受力,可能因先天素質的不同而有差距,但鑒賞力、想象力與創造力則完全依賴于后天的培養教育。廣泛的閱讀,特別是文學、哲學、美學書籍的閱讀,是提高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當受教育者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音樂經驗、文化素養,如何使他們的審美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呢?這將取決于教育者的正確引導。在這里,我們有必要對教育者本身所具備的素質作一番細致的考察。
教育者可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他們從施教過程和被教育者的受教結果如下:
第一種:學者型的教育者——具備扎實的音樂知識、嚴謹的分析能力、理智的音樂思維、規范的教學方式。
施教過程:作品的時代背景、題材、體裁、結構、主題、樂章、樂段乃至動機。音樂思想的概括、音樂形象的分析、音樂風格的介紹、音樂語言的解釋。
受教結果:音樂形式深層次的把握、音樂主題準確流暢的背誦、音樂形象明確單一的理解、卷面考試千篇一律的回答。
第二種:審美型的教育者——具備扎實的音樂知識、敏銳的音樂感覺、豐富的生活閱歷、生動的表達方式。
施教過程:作曲家的人生經歷、作品的時代背景與基本的曲式結構。音樂語言的特點、音樂內涵的領悟、音樂想象的經驗、音樂價值的思考。
受教結果:音樂形式一般性認識、音樂內容深層次的領悟、音樂形象加入自我的創造、音樂價值導致理性的思考。
從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者施教過程中我們看到,審美教育主體的審美視角的差異導致受教結果的不同。學者型的教育者往往把知識判斷作為第一需要,音樂的形式是他們主要的審美對象。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與前面所談到的生命教育與情感教育,即素質教育是大相徑庭的。我們的審美對象是音樂信息。“音樂信息,是作曲家企圖通過音樂媒介傳給聽眾所感知的具體的音樂內容。這些內容來自作曲家對現實生活的各種感受,這些感受一旦被藝術化,即被賦予音樂形式便具有了非語義性。(注:陸小玲:《試論音樂信息的可塑性》,載《音樂舞蹈研究》人大復印資料,1991年第5期。 )”這種非語義性為我們的想象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同樣是一首《天方夜譚》,有人十分理智地跟隨“教導”去尋找大海、公主及船的主題;有人則徹底地被“大海的波濤”所淹沒。在他的心里,僅剩下想象及由想象創造出來的美的意象。音樂使我們看到的是人的靈魂最深層和最多樣化的運動。大海、公主及船的主題是作曲家情感的象征,以樂音持續運動的方式而存在。但這種存在并不是與任何單一情感狀態相對應的。我們在音樂中所感受到的不是哪一種單純的或單一的情感性質,而是生命本身的動態過程:悲傷與歡樂、恐懼與希望、渺小與博大、丑陋與美好……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所謂對象化,是指人的本質力量通過勞動的實踐,于外在世界中取得了物質感性形式的存在。這種存在變成了具體的形象,它充滿了生氣,就像一個活的生命,生命的特點是矛盾,是各種因素的有機的統一。面對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我們就像面對一個復雜的人生。一首樂曲在受教育者那里無論是引起感情體驗還是理智經驗,引導者的審美視角將直接影響著他們。以感性體驗為主要接受方式的審美主體將音樂過程作為自覺的意義被客觀化,情感體驗與藝術作品體現的感情特征聯同出現以致形成自覺感情,這種感情與真善美的信念相結合,就使創造生命的新價值成為可能。而那些學會了用技術術語去理解音樂的審美主體,則傾向于把音樂過程當作自覺考察的對象。一般來說,訓練有素的學者型的教育者往往贊成形式主義者的主張。
那么我們要問,這兩種類型的教育方法是否完全對立的呢?回答是否定的。盡管審美性質的音樂教育其目的不在于音樂知識的灌輸,但“音樂內容深層次的領悟、音樂形象加入自我的創造”完全脫離對音樂形式的一般認識是不可能實現的。從哲學角度看,人的發展的理想素質其重要規定之一是:人的身心一切潛能的最充分的發展。我們培養和挖掘受教育者的審美興趣與能力,其中也包含了他們對音樂形式美的感悟。這兩種教育方法的重要分歧在于,前者“準確流暢地背誦、明確單一的理解”導致“千篇一律的回答”的應試結果。這種結果造成受教育者主體性的喪失從而遠離了審美原則。為什么會出現千篇一律的回答呢?施教過程中對音樂主題、音樂形象過多的解釋和分析以致它們被定型化。這種定型化十分利于課堂筆記和卷面考試,但如此的生搬硬套使本來具有無限豐富性的音樂內涵受到限制。
“個性心理學科學地揭示了人才與天才形成的基本規律,指出只有個性的和諧發展,才能造成人的聰明才智的最佳發展。(注:胡涂、沈倩:《素質教育立論基礎略論》,載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1997 年1月。)”音樂帶給人們想象以無限的空間,而受教育者只有在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的前提下,才可能獲得想象和創造的自由。想象和創造的自由能促進他們個性和諧發展,從而達到才能的最完善的發展。我們說,審美教育的最佳途徑只能是素質教育,因為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審美主體,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同時,也是受教育者作為審美主體所必須遵循的原則。只有弘揚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才能在生命教育與情感教育中不斷提高他們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收稿日期:1998—05—09
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81~83J6音樂、舞蹈研究陸小玲/董焰19991999音樂帶給人們想象以無限的空間,而受教育者只有在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的前提下,才能獲得想象與創造的自由。本文通過對審美教育的本質以及審美體驗的特征的細致分析后,指出審美教育的最佳途徑只能是素質教育。音樂審美/審美主體/審美體驗/審美視角/素質教育陸小玲,女,1955年生; 荊州師范專科學校藝術系講師(荊州 434100) 作者: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81~83J6音樂、舞蹈研究陸小玲/董焰19991999音樂帶給人們想象以無限的空間,而受教育者只有在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的前提下,才能獲得想象與創造的自由。本文通過對審美教育的本質以及審美體驗的特征的細致分析后,指出審美教育的最佳途徑只能是素質教育。音樂審美/審美主體/審美體驗/審美視角/素質教育
網載 2013-09-10 20: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