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材的定位與定性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目前,語文教學改革百花齊放,它讓語文教學這一“方塘”漸顯清澈,“徘徊”著很有吸引力的“天光云影”,激活了語文課堂教學,激發起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這對培養學生漢語讀寫能力、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很有益處。
  但在語文教學改革中,也出現了一些不正常現象。表現之一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取舍教材,安排教學,突出一點,不計其余,或為閱讀,或作賞析,很少顧及寫作和人文精神,甚至不顧基礎知識。
  事實是,任何能力都不可能不要基礎。高中語文教學也不能空談什么能力。另外,閱讀、鑒賞、表達及運用能力都離不開思想,具體說,思想決定了閱讀理解、鑒賞評價及寫作表達的深度,也決定了運用的品位。因此,用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思想品格,提升學生思維品質,也應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
  所以,高中語文教學應完成以下任務:積累知識,指導閱讀,引導鑒賞,學會表達,汲取人文精神。從這些任務出發,高中語文教材可以定位為:
  一、積累語文知識的倉庫
  《語文考試說明》明確指出,高考語文要求測試的第一種能力是“識記”,它包括:
  (一)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音;(二)識記現代漢字的字形;(三)識記中國重要作家的時代及代表作;(四)識記外國重要作家的國別及代表作;(五)識記文學體裁常識;(六)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此外,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辨析并修改病句、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用法等內容,都須識記。從何處積累呢?除了必要的拓展,主要從教材課文中積累。可以說,教材中有普通話的字音,教材中有字詞句,教材中有文學經。比如,學習高三冊語文17課《燈下漫筆》,從“行市”的“行”進行聯想,可知“行”是多音字,讀①hóng;②xíng;③háng;從“編纂”聯想到“編撰”,并研討其區別;可積累鞏固“蒸蒸日上、莫名其妙、心悅誠服、朝三暮四”等熟語和“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等名句;導入課文時,可以鞏固魯迅的代表作品;從“所以說:‘為圣天子驅除云爾。’”這句話,可以讓學生掌握冒號、引號、句號在完全引用時的用法。
  二、指導閱讀理解的文本
  閱讀理解是中學語文教學必須對學生進行培養的兩種能力。因為,更好更快地獲取信息,準確透徹地理解信息內涵,實在成為時代的需要。
  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可以做課外拓展,但教材仍是主渠道。比如,學習高二第9課孫犁《黃鸝——病期瑣事》一文,首先指導學生整體閱讀,把握思路、材料、組織材料技巧、詞色(褒貶、冷暖、婉直、剛柔)等。再引導學生利用語言邏輯關系,對句子含義進行理解,像“前幾年,終于病了”一句,“終于”一詞,聯系第三段“在戰爭不暇的日子里,這種觀察飛禽走獸的閑情逸致,不知對我的身心情感,起著什么性質的影響”一句,可知“終于”表現出“因為生病,有了時間,可以滿足自己觀察飛禽走獸的閑情逸致”的喜悅心情。接下來指導學生分析材料和表現技巧(材料組織的關系)。該文的材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描寫黃鸝生存狀態及生存條件,可概括為“四見黃鸝”。
  (二)“……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就是它們的極致。”
  (三)“在一定的環境里……這正是藝術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種境界。”
  從組織材料技巧上看,“四見黃鸝”進行對比,突出環境重要。(一)、(二)兩個材料由點到面,從黃鸝鋪展到虎、魚、駝、雁,指出:在好的環境里,美才能發揮到極致。(一)、(二)兩個材料與第(三)個材料類比,黃鸝、虎、魚、駝、雁等要展示全部的美麗,得有良好的環境:藝術要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需良好的社會環境。這樣,主題自然而鮮明地表現出來。
  以上例子說明,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雖然方法和途徑多種多樣,還應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作用。
  三、學習寫作表達的樣板
  寫作表達是輸出信息。
  學生要學會寫作表達,做到準確優美,一是積累、豐富自己的詞匯語言;二是模仿優秀文章的謀篇布局和表現技巧。高中語文教材更有利于此,一是教材選錄了一批優秀的古典詩文作品,詞語富贍;二是教材選錄的現代文多為完整的文章,更能見出作者謀篇布局和運用表現技巧的功力。
  教材中現代文和古典詩文作品富含著大量的生動活潑的詞匯語言。有的可以直接拿來,用在文章中,如: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高三冊李煜《虞美人》)來表現愁苦;用“我們不是單靠吃米活著。”(高三冊巴金《燈》)說明人活著要有信念。
  還可以通過仿寫來豐富學生語言,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如魯迅的《為了忘卻的記念》中有這么一句話:“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可讓學生自選話題進行仿寫。有一個學生寫道:“失敗啊失敗,不在失敗中奮起,就在失敗中沉淪。”
  再就是謀篇布局和表現技巧的學習。如高三冊魯迅《燈下漫筆》一文,先生開始寫了紙幣從堅挺到一文不值、后來又可以打折兌換現銀的社會生活現象。然后筆鋒一轉,寫道:“但我當一包現銀塞在懷中,沉甸甸地覺得安心,喜歡的時候,卻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
  從前面的社會生活現象到提出這一思想觀點,思路和表現技巧極妙。先生運用類比手法,發現了兌換現銀與變為奴隸的本質聯系。觀點看似突兀奇崛,實則水到渠成。將這一思路分析之后,不妨以“生活告訴我”為話題,寫一個作文片斷,訓練學生從社會生活現象中提煉思想觀點的能力。
  四、培養鑒賞評價的典范
  培養學生鑒賞評價能力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任何文學作品,都可能因讀者學識、身份、地位、境遇、文化的差異,出現“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現象。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利用高中語文教材,指導學生極力地切近作者的寫作意圖,比較準確地鑒賞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包括小說、散文、戲劇、詩歌。這些文學作品因體裁不同,材料組織、寫作思路、表現技巧等也不相同。所以,鑒賞文學作品,首先要根據體裁,整合不同體裁文學作品的基礎知識,讓學生在鑒賞過程中,恰當而準確地進行判斷和評價。
  比如,閱讀鑒賞詩歌時,需要整合以下幾方面的知識:
  1、詩詞曲知識;2、表達方式;3、表現技巧;4、語言風格;5、篇章結構;6、詩歌流派;7、意境形象等。
  其次,要給予鑒賞方法的指導。鑒賞品析時我們必須從題目抓住題材;從關系分析技巧;從褒貶辨別傾向;從詞色把握風格;從轉換弄清思路;從背景聯想意圖;從末句了解主題;從整體分析意境。如杜甫的《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此詩是五言律詩,由首、頷、頸、尾四聯構成。作者從過去聽說洞庭湖寫起,由遠及近,重點寫岳陽樓上的所見所感所想。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首聯從“昔聞”寫起,表現作者對洞庭湖的向往,襯托出“今上”的喜悅。頷聯是作者放眼遠望到的景象,雄奇闊大,氣象萬千,傳達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頸聯寫自己的處境,用頷聯反襯自己的孤苦和凄涼。而尾聯則由自己想到北方的戰亂,作者百感交集,涕泗汪洋。頸聯襯托尾聯,自己境遇如此孤苦伶仃,但仍然想著國家動亂,詩人那種憂國憂民的寬廣胸襟被表達得淋漓盡致。詩歌意境雄渾,風格沉郁。寫景抒情注重煉字,如“浮”狀洞庭湖煙波浩淼,波濤洶涌之景;“一”表親戚朋友音信皆無。“孤”寫自己孤獨凄涼,表現了無依無靠、漂泊天涯的處境。這樣賞析之后,再加以拓展,久而久之,就可以讓學生具備鑒賞評價能力。
  五、汲取人文精神的淵藪
  高中語文教材選錄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優秀科學文章和文學作品,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比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表現了馬克思為無產階級、為科學獻身的精神;《〈物種起源〉導言》告訴我們科學研究要周密嚴謹;《孟子·弈秋》啟發我們學習應該專心致志;屈原《涉江》讓我們領略到詩人的愛國情懷。如果我們巧加引導,讓這些化為學生的思想情操,就一定可以拓寬他們的思維空間,豐富他們的思想情感,提高他們的道德覺悟,增強他們的人格魅力,進而推動他們走向高尚,追求心靈和人生的完美。
  此外,汲取到這些人文精神,還可以豐富作文材料。學生作文,往往苦于沒有材料,事實上,書中就有,為什么還要舍近求遠呢?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將高中語文教材定性為:引導學生獲得知識、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工具。以上定位及定性僅個人一孔之見,不當之處,望方家指正。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武漢8~9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陶旗學20062006
作者: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武漢8~9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陶旗學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0:54:25

[新一篇] 高中語文教材與作文教學脫節簡論

[舊一篇] 高中語文教材規范問題例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