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棍僧救唐王”真偽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春天,李世民以太尉、尚書令、陜東道益州道行臺、雍州牧、左右武侯大將軍、使持節、涼州總管、上柱國、秦王等身份督軍與王世充作戰,進行他建立偉大的唐朝之前的統一戰爭。

  二月份的時候,王世充已經兵敗如山倒,但是因為竇建德率兵十余萬增援,戰局暫時變得復雜起來。當時的戰場主要在洛陽附近,在洛陽與少林寺之間有一個“州”,原稱柏谷塢,是隋文帝賜給少林寺的廟產,在寺西北五十里處,因其地勢險要,屬兵家必爭之地,王世充將之據為己有,作為軍事要塞,讓侄子王仁則據守,自己擁兵與之不遠的洛陽,互相呼應支援,以抗拒唐軍。四月二十七日這一天,少林寺的和尚聯合王仁則手下的州司馬趙孝宰,里應外合,抓住了王仁則,將之送給了唐軍;三日后,李世民派官員至寺頒賞―――賜地(即柏谷塢)四十頃,水碾一具。

  這就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歷史真相。沒有刀光劍影,沒有畫角悲鳴,沒有美女愛情,平淡如水,簡單無奇,幾乎讓人難以置信。如果說有可能出現刀光劍影和生死搏斗的話,那個情節只能是在捉拿王仁則的過程中。但是這樣的假設有一個前提,就是如電影《少林寺》所拍的那樣,王仁則必須是一個武林高手,而且擒獲過程中受到了他頑強的抵抗。但是,我們知道,這樣的假設未必有多少可能性,擒拿王仁則可以智取,未必一定得力為,也不一定要少林寺僧人動手,王仁則手下的兵將也能做到。這樣,少林武功的千年神話便告破產。到底當時有多少少林僧人參與了行動,他們的武功如何,都沒有任何資料可為憑據,我們所知道的神話都是后人的想像。

  還有一個問題是當時少林僧人為什么要幫助唐軍,即少林僧人的行為動機問題。決定歷史行為的不是道德,也不是精神,而是利益。這一點,原始文獻倒是講得很清楚,并沒有多少想像的空間。這個答案就在《鹿鼎記》所引的李世民《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書》的那幾句原話上,即“深悟機變,早識妙因”這八個字上,但這八個字說得比較婉轉含蓄,唐開元十六年七月十五日所立的裴氵崔所撰《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則說得較為直接明白,是因為王世充“窺覦法境”、“將圖梵宮”,少林寺的廟產柏谷塢已被王世充據為“州”,少林僧人自然心有不甘,而且兵荒馬亂,施舍較少,廟產既失,齋糧都成問題,更何況王世充虎視眈眈,大有吞并少林的企圖,當此之際,除了幫助唐軍打敗王世充以求自保之外,實已別無他途。但是誰能想到,這一次歷史的機緣和恩賜,竟使得少林擁有千古的榮光?

  至于“救唐王”,那是根本沒有的事。李世民作為唐軍主帥,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自己深入敵后,所以少林僧人確因助唐有功而受賞,但并非是“救唐王”,而是“助唐軍”,是“助”而不是“救”。再者,當時李世民還沒有登基,身份是秦王,“唐王”之說既顯得含糊,也與歷史常識不符。


網載 2013-09-10 20:54:43

[新一篇] “北梅南歐”與“文武雙絕”

[舊一篇] “千里送鵝毛”是何人所為 又送予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