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中學課本上的內容差不多忘記了,但原話的意思應該是:周武王替天伐商,而殘暴的商紂王發動奴隸在牧野抵抗,奴隸無心戀戰,紛紛倒戈,商紂王大敗,自殺身亡。周朝代替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云云。。。
這一說辭的來源應該是《史記.周本紀》:
“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于鹿臺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倒戈的說法,從此代代相傳,遂成定論
然而司馬遷的習慣是,如果在收集史料時有不同的說法,就會在其他傳紀里說到,比如《史記.殷本紀》里記載的牧野之戰就是這樣:
“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
沒有提到商卒倒戈與否
那就看看更早的史料
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于牧野,維予侯興。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氵京)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詩經.大雅.大明》
只提到太公望指揮了這次戰斗,從清晨開戰,沒有說過程
《尚書.周書.牧誓》是牧野之戰前武王的總動員,更不會提到作戰過程。
《逸周書》可能是戰國時兵家收集的尚書逸篇,所以記載的比較詳細,但沒有說到倒戈,只說是周人的戰車沖跨了商人的軍陣,獲得勝利
據傳,戰國時的尚書還有《武成》一篇,而上文的《克殷解》和武成內容基本相同。
孟子也提到過《武成》,還留下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名言,不過從這里看來這說法忒無恥了,因為《武成》里的內容不利于儒家的理論,所以孟子不取。
《孟子.盡心 下》原文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櫓也?”
翻譯 孟子說:“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我對于《武成》這一篇書,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頁罷了。仁人在天下沒有敵手,以周武王這樣極為仁道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極不仁道的人,怎么會使鮮血流得來可以漂起盾牌呢?”
通過自己的腦補,認為《武成》不可信,這就太武斷了。不過直到這,商卒倒戈的說法竟還沒提到,因為這是之后儒家另一位大師,荀子的原創。
武王之誅紂也......厭旦于牧之野。鼓之而紂卒易鄉,遂乘殷人而誅紂。蓋殺者非周人,因殷人也。故無首虜之獲,無蹈難之賞,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聲樂。
——《荀子.儒效篇》
荀子的言論結合《逸周書.世俘解》,就顯得很無力了,兩相對比,自然是《世俘解》更貼近上古禮制和邏輯。商卒在牧野之戰倒戈,最早就來自荀子,在孟子,荀子等儒家的鼓吹下,武王伐商,牧野之戰的成功,就歸功到商人自己的倒戈上,仁者無敵,不費吹灰之力,兵不血刃就奪國。
不過打臉的是,荀子這套說法,他自己的學生韓非不認。。。
昔者紂為天子,將率天下甲兵百萬,左飲于淇溪,右飲于洹溪,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與周武王為難。武王將素甲三千,戰一日,而破紂之國,禽其身,據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傷。
——《韓非子.初見秦》
可見當時只是多種說法之一,沒有成為主流意識
法家名聲在秦代敗壞,又隨著儒家的影響力擴大,倒戈一說迅速得以完善,并為人所熟知。
周武王伐商,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 這仗打的好不歡快,周人和八國聯軍成河南省一日游了。
不過這一類添油加醋也有抽自己臉的時候,比如東晉人偽造的《古文尚書.武成》說:甲子昧爽,受(紂)率其旅若林,會于牧野,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櫓。
又要承認殷人倒戈是事實,又要承認血流漂櫓是事實好不矛盾。
總之,牧野之戰殷卒倒戈的說法,在戰國之前似乎沒有出現過,當為荀子為宣揚儒家學說的原創。真實的牧野之戰,逸周書上的可能更接近些,武王及周人精銳經過一天苦戰,擊潰商人大軍
渡孟津,中流,白魚躍入王舟。王俯取魚,長三尺,目下有赤文成字,言紂可伐。王寫以世字,魚文消。燔魚以告天。有火自天止于王屋,流為赤烏,烏銜谷焉。谷者,紀后稷之德;火者,燔魚以告天,天火流下,應以吉也。遂東伐紂,勝于牧野。兵不血刃,而天下歸之。乃封呂尚于齊。周德既隆,草木茂盛,蒿堪為宮室,因名蒿室。既有天下,遂都于鎬。
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于坶野。
——《古本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已經接受了孟子的觀點,認為牧野之戰兵不血刃,但不知道是原有還是后來加上點的,不過這一段什么白魚,赤烏,明顯是有戰國末期陰陽五行的思維
有意思的是,周人滅商后,好像也沒做什么“解放奴隸”的壯舉嘛
子魚曰:“以先王觀之,則尚德也。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蕃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為睦。分魯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丑,以法則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職事于魯,以昭周公之明德。
分給魯國的殷商氏族,還可以保留奴隸。而周公在洛陽發表的《多士》《多方》滿篇都是要殷商遺民各自按以前的方式生活,周人不會多加干涉,只要不反叛什么都好。。。如果是奴隸倒戈幫了周人大忙,這豈不是忘恩負義
總之,如果商人倒戈確有其事,急需為自己滅商正名的武王和周公不可能不大肆宣傳,即便他們低調,后世幾百年里也必然有人津津樂道,可在左傳上卻根本找不到,直到戰國后才紛紛有類似的說法井噴,而且越來越詳細。這和戰國及漢儒制造五帝事跡的特點很相似
百度帖吧/多恩的馬泰爾 2015-08-25 16:30:2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