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史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1、中國戲曲的孕育與形成    中國戲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漢代,在民間出現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戲”,尤以《東海黃公》為著。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郁的表演成份,如《拔頭》、《代面》、《踏搖娘》等。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金代,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元代,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展成熟,戲曲形成。

2、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戲    南戲,是中國戲曲最早的表現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溫州(古稱永嘉)一帶的民間,時稱永嘉雜劇。它是在宋雜劇的基礎上,融和南方民間小曲、說唱等藝術因素形成的。以體制龐大、曲詞通俗質樸為其特點,已粗具戲曲的基本藝術特征。劇目多表現民間故事。

3、中國戲曲的第一個繁盛期──元雜劇

    元代,是中國戲曲史的一種重要時期,它以其元曲聞名于世,而元曲中影響最著者,唯北雜劇(亦稱元雜劇)。北雜劇之文學,以質樸自然勝,后世戲曲文學無有出其右者;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等雜劇作家,使北雜劇成為一代之文學。北雜劇之表演則顯示出戲曲在形成之初的樸實和濃郁的民間氣息。

4、中國戲曲的第二個繁盛期──明清傳奇

   傳奇,源于宋元南戲,是它成熟化與規范化的結果。明中葉以后,傳奇代替雜劇成為戲曲舞臺上的主角。傳奇二字,取自其無奇不傳,無傳不奇之特色。其劇本文學曲詞典雅,體制龐大,名篇佳作不勝枚舉,為戲曲文學絕盛之時。表演上則日趨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聲腔

    所謂明代四大聲腔是對中國明代南曲系統的浙江海鹽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陽腔和江蘇昆山腔的合稱。明代戲曲,在音樂上出現明顯的地方化趨勢,主要表現為地方聲腔的崛起。對后世戲曲影響最大的是后兩種,即弋陽腔和昆山腔,前者發展為全國影響廣泛的高腔系統;后者發展成典雅細膩的昆曲。

6、中國戲曲的轉型期──清代地方戲的興起

    自清代前期起,戲曲舞臺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戲曲的民間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戲的盛行,后是地方戲的興起。從此,戲曲舞臺不再是傳奇戲的天下,昆曲與高腔有了來自民間的競爭者。戲曲的表演場所也由廳堂氍毹變為了茶肆歌臺。

7、徽班進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為慶祝乾隆的八十壽辰,三慶徽班進京獻藝,帶來了與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種地方曲調徽調,給京城觀眾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后,四喜、春臺、和春等徽班相繼進京。徽調以其通俗質樸之氣贏得了京城觀眾的歡迎,從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國戲曲史上的大事──京劇形成

    繼徽班進京之后,湖北漢調藝人也于道光年間(1828年前后)進京與徽班藝人同臺獻藝,他們同徽調藝人一樣唱皮黃腔,只是更具湖北風格。徽、漢皮黃在京城和流,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終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種獨具北方特色的皮黃腔京劇。

9、京劇的第一個鼎盛期──清代同治、光緒年間

    京劇形成后不久,即迎來了它的第一個繁盛期,時間在清同治、光緒年間。當時出現了一批優秀的京劇演員并在此時引起了宮廷官方的喜愛。宮內優厚的物質條件促進了它藝術上的成熟。

10、京劇的第二個鼎盛期──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

    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所帶來的新思潮極大地促進了京劇藝術的發展,京劇又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繁盛期。這一時期京劇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優秀京劇演員的層出不窮上。而且,這個時期也是京劇流派產生最多的時期,旦行的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四大名旦;生行的余(叔巖)派、馬(連良)派、麒(麟童)派;凈行的金(少山)派、郝(壽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蕭(長華)派等。每個流派的創始者擁有一批數量可觀的劇目,所以這個時期也是京劇文學的繁榮期。這個時期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

11、京劇的第三個鼎盛期──20世紀50年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處處呈現出萬象更新之貌。京劇也因此迎來它藝術上的春天。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到1959年前后,它的藝術生命又到了第三個頂峰。這個時期的繁榮是以演員陣容的強大,梯隊的完整為標志的。《白蛇傳》、《將相和》、《穆桂英掛帥》、《野豬林》等優秀劇目的出臺,也將京劇文學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高峰。

12、新興地方戲的產生──越劇、評劇、黃梅戲等

    20世紀初,一批新興地方戲開始在各地戲曲舞臺上出現,包括越劇、評劇、黃梅戲等。它們均由民間小戲發展而來,具有極為濃郁的民間鄉土氣息,進入城市后,它們吸收京劇、梆子等老劇種的藝術營養,表演上得以成熟。

13、毛澤東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題詞“百花齊放 推陳出新”

    1951年,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毛澤東為其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以后便成為戲曲發展的指導性方針。即要求戲曲藝術既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又要求各個劇種在自由競賽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14、京劇現代戲匯演舉行

    1964年,北京舉行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共推出35個劇目,其中著名的有《紅燈記》、《蘆蕩火種》、《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黛諾》、《六號門》、《紅嫂》等。這是京劇編演現代戲的一次成果展示。

15、戲劇梅花獎設立

    為表彰戲劇優秀演員而設立的獎項,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1983年設立,每年評選一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的全國性戲劇演員評獎活動。

16、第一屆中國京劇節在天津舉行

    1995年11月在天津舉行了第一屆中國京劇節,設立金、銀、銅三類獎項,推出一批優秀京劇劇目。其中獲獎的劇目有《曹操與楊修》、《貍貓換太子》、《岳云》、《西施歸越》等。

17、第二屆中國京劇節在北京舉行

    1998年12月第二屆中國京劇節在北京舉行。此次京劇節也推出一批優秀的京劇新創劇目,如《駱駝祥子》、《貞觀盛世》、《風雨同仁堂》、《大腳皇后》、《千古一人》等。其中的《駱駝祥子》改編自老舍的同名小說,是眾多劇目中的佼佼者。

18、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優秀劇目獻禮演出

    1999年8月15日至10月15日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優秀劇目獻禮演出在北京舉行。此次活動旨在推出一系列優秀的新創劇目(話劇、戲曲、舞劇、音樂劇等),以此繁榮全國的戲劇創作。此次活動涌現出來的戲曲優秀劇目有黃梅戲《徽州女人》、川劇《金子》、京劇《寶蓮燈》、《貞觀盛世》、淮劇《金龍與蜉蝣》、《西夢霸王》等。


網載 2013-09-10 20:55:08

[新一篇] 中國戲曲劇種簡介

[舊一篇] 中國戲曲臉譜概說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