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十六州,北宋永遠的痛!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公元932年,后唐明宗李嗣源派遣他的女婿石敬瑭出任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雖然富貴后的石敬瑭自稱春秋衛國石大夫和漢丞相石奮是他的先祖,但卻改變不了自己世代沙陀族的血統,他的父親是李克用的部將,名叫臬捩雞,一個現代人看來很有個性的名字。出生于太原的石敬瑭樸實穩重,寡言少笑,喜好兵法,古代名將李牧、周亞夫是他尊崇的楷模。石敬瑭射術精良,李嗣源器重他的才干,將自己的親軍“左射軍”交其統領,后來又將他招為女婿。

  石敬瑭成名于晉梁夾河苦戰時期,曾在晉軍受到突襲的危急時刻率領十余名騎兵縱橫馳奔于敵陣之中勢如破竹,連一向驍勇異常的李存勖也由衷地贊嘆道:人們說將門出將,這句話果然不假!公元926年,受命鎮壓魏州兵變的李嗣源被部下劫持擁立為皇帝,就在他舉棋不定的時候,政治上更有遠見的石敬瑭分析了嚴峻的形勢之后,自告奮勇以三百騎兵為先鋒奪取了大梁,為李嗣源登基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石敬瑭受到了繼位的后唐閔帝及其謀臣的猜忌,將他和手握重兵的鳳翔節度使李從珂調任,借此來削弱他們的實力。李從珂拒不受命,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率兵攻入了洛陽,閔帝在百名親騎的保護下出逃,路遇回京接受調任的石敬瑭,居心叵測的石敬瑭以閔帝隨從有叛變之心為借口將他們全部誅殺,把閔帝孤身一人留在衛州驛站揚長而長,從而導致了閔帝被李從珂派人縊殺的結局。

  李從珂即位不久,在一些大臣的勸說下,將大病初愈的石敬瑭官復原職,但二人之間的相互猜忌卻并未因此化解。一向與李從珂不睦的石敬瑭回到晉陽之后,開始積蓄力量,不斷以防備契丹為由要求朝廷增兵運糧。這一年夏天,朝廷派遣使臣來到石敬瑭軍中,向軍士們發放夏裝,并宣旨撫慰,深受感動的士卒四次高呼萬歲,石敬瑭因此命令部將處斬了三十六名帶頭謝恩的軍官和士卒,此舉無非是想象后世的年羹堯一樣,建立一支不受君命聽將令,完全服從于自己的私家軍隊,石敬瑭擁兵自重的野心暴露無遺。

  公元936年,石敬瑭上書請求調任到內地軍鎮,借以試探朝廷的態度,李從珂考慮再三,在意識到有可能招致變亂的情況下調任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詔書下到晉陽,石敬瑭召集下屬商議對策,大將劉知遠說:明公統軍多年,從望所歸,憑借晉陽的有利地勢和精銳部隊,一定可能成就霸業,怎么可以受制于一紙詔書而自投虎口呢。石敬瑭最終下定了起兵的決心,上書以李從珂不是先帝親子為由要求他傳位于許王,公開與后唐朝廷決裂,綽號“張生鐵”的后唐大將張敬達不久奉命率軍三萬兵臨晉陽城下。

  然而,以當時的實力,石敬瑭還不足以抗衡李從珂,謀臣桑維翰因此提出了借助于契丹力量的建議。

  契丹是古代鮮卑族的一支,朱溫稱帝的那一年,耶律阿保機被推舉為契丹首領,九年后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契丹據有中國北部和東北部幅員遼闊的廣大地區,憑借兵強馬壯多次南侵。阿保機曾經率兵騷擾云州,晉王李克用北上與之會盟,結為兄弟,相約共討朱溫,因為雙方會盟有懷想仁人之意,所以,會盟之地得名“懷仁”,至今沿用。但背信棄義的阿保機后來卻投靠了朱溫,李克用去世前因此留下一支箭囑托李存勖北擊契丹,四年后,李存勖率領以步兵為主力的十萬晉軍,在幽州大破號稱三十萬的契丹騎兵,完成了李克用的遺愿。此后,雙方又發生多次戰爭,覬覦中原的契丹成為后唐王朝的主要威脅之一,也正因為于此,負有北部邊防重任的石敬瑭才得以積蓄起了使他產生反叛之心的軍事實力。

  面對大兵壓境,石敬瑭讓桑維翰草表向契丹稱臣,以父子相稱,以求得契丹出兵相救,并許諾事成之后割讓北方諸州做為酬謝。對此,石敬瑭最為信任的大將劉知遠提出了勸阻,并且指出,此舉將會使契丹成為中原的心腹大患而令人追悔莫及。然而,利令智昏的石敬瑭早已將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置之不顧,他的眼里此時只有他個人的一已私利。

  就在攻守雙方激戰兩個多月相持不下的時候,耶律德光率領旌旗連綿五十余里的五萬契丹騎兵長驅直入三千里,直抵晉陽城北虎北口,當日即與后唐軍隊沿汾河展開激戰,殺死后唐步兵近萬人,后唐騎兵敗歸晉陽城南的晉安寨,率軍出城助戰的劉知遠也俘獲后唐降卒千余人,因為懼怕他們反復而全部誅殺。

  當天晚上,石敬瑭出晉陽北門會見耶律德光,兩人握手言歡,相見恨晚。不久,三十四歲的耶律德光扶立四十五歲的石敬瑭為兒皇帝,石敬瑭穿著耶律德光脫下的契丹皇袍在晉陽城東南的柳林營地筑壇舉行了即位儀式,國號大晉,史稱后晉。

  盡管比耶律德光小十一歲,但石敬瑭這個兒皇帝卻頗有孝心,不僅割讓幽云十六州,還答應每年貢帛三十萬匹,也就是說,人口不足三十萬的契丹族平均每人每年都可以得到一匹絹帛。當石敬瑭準備從子侄中挑選一人鎮守晉陽時,也誠惶誠恐地征求耶律德光的意見,雖然身材矮小但相貌與石敬瑭頗為相似侄兒石重貴被一眼看中,任命為北京留守、太原尹、河東節度使。

  堅守晉安寨數月的五萬后唐士卒在部將楊光遠斬殺了主帥張敬達之后投降,石敬瑭率兵南下,李從珂舉火自焚,后唐滅亡,后晉王朝開始了對中原的統治。

  石敬瑭在位六年,向契丹派遣使者四十三次,唯唯諾諾,如履薄冰,既不改得罪契丹,又懼怕于手握重兵的大將楊光遠、劉知遠,憂郁成疾,五十一歲時便在屈辱中死去,他這個皇帝當得好沒滋味。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貴即位五年后,被南侵的契丹軍隊擄往黃龍府,受盡凌辱與苦難,最后竟不知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悲慘的皇帝,被后世史家稱為“出帝”。

  不論是為了抗拒敵軍以求自保還是為了實現個人野心實出無奈,這都不能成為石敬瑭割讓幽云十六州的理由,開中國歷史割地于異族先例的罪行,不僅是他個人永遠也洗刷不清的污點,也成為中華民族的慘痛教訓。不論英雄還是梟雄,五代亂世那些叱咤風云的帝王將相對于現代人來說大多已經陌生,但每一個學習過中國歷史的中學生都知道石敬瑭這個名字和他名字前兒皇帝的恥辱稱謂,石敬瑭的故事告訴后人,無論在什么時候,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那些為了個人、黨派私利而失去大好河山的行為永遠都不會被歷史和民族所原諒。

  在此前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少數民族無休無止的殺伐爭戰中,沿長城一線的險峻地形始終是以步兵為主的中原軍隊抗擊北方游牧民族騎兵部隊的天然屏障。幽云十六州恰好就處在這條重要的軍事防御線上,其中幽、薊等十二州位于河北北部,云、應、寰、朔四州位于山西北部,幽州和云州后來成為遼國的南京和西京,因為幽州在遼代又叫燕京,所以后人也把它們稱作燕云十六州,長城要隘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雁門關都在這一帶。幽云十六州一失,北部邊防從此幾乎無險可守,胡人鐵騎縱橫馳奔于繁華富庶的千里平原,晝夜即可飲馬黃河。正因為如此,割讓幽云十六州,成為影響中國政治格局和歷史進程的一件大事,此后四百余年中,收復幽云十六州成為每一個中原王朝夢寐以求的理想。

  太原人石敬瑭因為割讓幽云十六州而遺臭萬年,而太原楊家將卻因為在收復幽云十六州的戰爭中血灑疆場而流芳百世。

  楊家將滿門忠烈的傳奇故事是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歷史演義,通過評書、小說、連環畫、戲曲、影視以及民間的口頭傳承,《金沙灘》、《李陵碑》、《大破天門陣》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幾乎每一個人都耳熟能詳,然而,演義畢竟不等同于歷史,隨著楊家將故事的深入人心,以至于人們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據《宋史》記載,楊業是并州太原人,一些學者經過研究認為,楊家將的祖籍是曾以火山為名的山西河曲,楊業的父親楊信曾做過麟州刺史,楊家一門后來分支出麟州楊氏、太原楊氏、代州楊氏和播州楊氏,楊業就是太原楊氏的始祖。名楊崇貴的楊業從年青時代就開始在以晉陽為國都的北漢割據政權担任軍職,因為軍功顯赫而被北漢皇帝賜名為劉繼業,楊業是他歸宋恢復本姓之后的名。

  在楊家將故事中,雖然楊業又被稱為金刀令公,但他的兒子們用的都是槍,《說岳全傳》中戰死于小商河的楊氏后人楊再興用的也是槍,連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楊康的父親,那個自稱楊家后人的楊鐵心最后也是自盡于自己的鐵槍之下。其實楊家擅長槍法是有歷史根據的,長槍是古代步兵的主力兵器,楊業自創或是家傳的槍法名叫梨花槍,世稱三十六路花槍,《新義錄》中記載說,天下有十七家槍法名家,楊家三十六路花槍就是其中之一。正是憑借精湛的武藝和驕人的戰績,楊業早在歸宋之前就為自己贏得了“楊無敵”的美譽。

  不過,在《宋史》的有關史料中,卻幾乎見不到楊業無敵的戰績,倒是留下了他一次次敗于宋軍的記載,楊業也曾因此被一度停職。

  為了完成統一大業消滅最后一個割據勢力北漢,趙匡胤、趙光義兄弟三下河東,兵臨晉陽,具體內容我們將在以后章節中詳細記敘,這里只介紹一下楊業抗宋與歸宋的情況。

  公元963年,宋將李繼勛進攻北漢,楊業與他的同僚在榆次一帶戰敗后退守汾河橋,宋軍奪橋后進逼到晉陽西城外,被楊業等北漢將領擊退,這是史書中記載的楊業與宋軍的第一次交鋒。第二年,趙匡胤御駕親征,楊業在爭奪汾河橋的戰斗中失利,損傷千余人后退回晉陽,正是這次戰斗之后,楊業一度被解除兵權。一個月之后,楊業率領數百士卒出擊圍城的宋軍,被宋將黨進擊退,楊業縋城回到晉陽。這一年五月,宋軍在久攻不克,北漢的契丹援軍趕到的情況下撤退,楊業與北漢諸將率兵追擊,獲得大量的軍糧及戰利品。此后,楊業在洪洞兩度敗于宋軍,所部死傷千人。

  其實事實未必如此,在與敵軍的爭戰記錄中,夸勝諱敗是十分常見的,所以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交戰雙方常常在戰后都宣稱自己取得了勝利。楊業在一次次力量懸殊寡不敵眾的交鋒中,所受的損失不過是死傷千人,這甚至沒有超出一次戰斗的正常消耗。北漢之所以能與北宋抗衡二十余年,以弱小的國勢成為最后一個被消滅的割據勢力,除了契丹遠水難解近渴的軍援、太原險固的地理優勢之外,楊業等北漢將領功不可沒,須知北漢王朝在最后傾覆的時候控制的民戶只有三萬五千二百余戶,否則素聞楊業威名的宋太宗怎么會那樣渴望收歸楊業。遺憾的是,建國二十九的北漢王朝竟然沒有設立史官,楊業忠心保衛北漢的戰績就這樣在宋朝史官的筆下佚散無蹤了。

  事實上,抗拒北宋統一戰爭的楊業更是一位洞悉歷史進程順應時代潮流的智者,正因為如此,他才建議北漢皇帝劉繼元突襲契丹援軍歸降宋朝以實現民族的統一共御外侮。楊業的建議被拒絕,但沒有想到的是,堅守晉陽戰斗到最后一刻的,不是據說素懷英氣的劉繼元,而是忠于職守的楊業,而且楊業是在接到已經投降的劉繼元的命令之后,才在一腔悲憤之中解甲棄守的。

  前面說過,收復幽云十六州以及淪陷的其它三州始終是每一個中原王朝夢寐以求的理想,石敬瑭之后,中原王朝為收復幽云十六州而組織的北伐主要有四次。公元946年,后晉皇帝石重貴北伐,這次北伐的結果是全軍投降后晉滅亡。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率領水陸兩軍北伐,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收復了寧、莫、瀛、易四州,但卻因為柴榮病重及部分將領的異議而收兵,一個月后,柴榮病逝。二十年后,挾平滅北漢之余威,宋太宗趙光義想一鼓作氣收復幽州,然而,這支剛剛攻占太原的勝利之師同時也是一支不堪再戰的疲憊之師,最終慘敗于高梁河戰役,趙光義身中兩箭,乘坐驢車倉惶南逃,收復幽云十六州的第二次北伐遂告失敗。

  楊業歸宋七年后,宋太宗趙光義趁著遼國母寡子幼,集結兵力三十萬,兵分三路,揮師北伐,楊業做為副帥參加了以潘美為主帥的西路北伐。然而,東路主帥曹彬違背既定策略,急功近利,孤軍冒進,招致慘敗,并最終影響到整個戰局,趙光義被迫下令全線撤退,雍熙北伐宣告失敗。

  雖然北漢王朝執行的是一條聯遼抗宋的戰略,但據學者研究,“楊無敵”的美譽卻是得名于漢遼關系一度緊張楊業率兵防御契丹期間,遼將耶律斜軫一句“與我國角勝三十余年”也應證了這一點,正因為楊業有著與契丹作戰的經驗,所以趙太宗才會在他歸宋不久即以“老于邊事”的原因委以北部邊防重任鎮守代州,而潘美從這個時候開始就成為他的頂頭上司。在這一時期,楊業屢次擊敗遼兵的進犯,以至于遼軍一看到他的旌旗就撤兵退去而不敢與之交鋒,楊業也與潘美因為擊退遼軍而同時獲得升遷。

  雍熙北伐開始后,潘美、楊業率領的西路軍進展順利,收復了山西北方州縣,楊延昭部與中路軍田重進所部勝利會師。東路軍失利后,西路軍已成孤軍之勢,將受到遼軍全力反攻,趙光義在下令撤軍的同時,命令西路軍護送二十余萬云、應、寰、朔四州漢族及其它少數民族百姓內遷。

  然而,在如何掩護百姓撤離這一問題上,楊業與監軍王(亻先)發生了嚴重分歧,當時寰州已經再次失陷,楊業主張兵出繁峙,從側翼吸引遼軍,掩護三州百姓依次撤離,而監軍王(亻先)則要求楊業兵出寰州正面阻擊遼軍主力持行掩護任務,此時,另一位監軍劉文裕贊同王(亻先)的主張,而主帥潘美也默許了這一點,在這種情況下,楊業被迫持行這一錯誤決策,在極為不利的形勢下孤軍出戰,臨行前與潘美約定宋軍在陳家谷接應。

  第二天下午,當突出重圍的楊業退至陳家谷時,負責接應的伏兵早已撤離,驍勇善戰的楊業最終中箭落馬,被遼兵俘獲,楊業絕食三天后殉國,時年五十五歲。

  令人悲憤的是,同樣是為國捐軀,朝廷最初對楊業的撫恤還不如比他低四級的賀懷浦,對此,唯一的解釋就是有人隱瞞了楊業犧牲的真實情況。不久,宋廷修正了錯誤,追贈楊業為太尉、大同節度,并厚恤了楊家,對楊業之死負有主要責任的監軍王(亻先)和劉文裕都被除名,分別流放金州與登州,而對同樣負有重要責任的潘美的處分就相對輕得多,只是削去了三個虛銜,這大概與他是趙光義的親家不無關系。

  陳家谷之戰是雍熙北伐的最后一戰,這一無關戰局的戰役卻因為驍將楊業之死而倍受矚目,更由于楊業死于上級錯誤的指揮和援兵失約而顯得尤為悲壯,各類文藝作品對此更是加以濃墨重彩的渲染,而且,楊業戰死的主要原因也被描繪成了主帥潘美的有意陷害。

  那么,事實究竟如何呢?在楊家將故事中,潘美在晉陽城下被一員北漢小將追擊,背部中箭,當他逃回軍營,拔箭后發現上面寫著楊延嗣,楊延嗣也就是楊七郎,潘美從此發誓要與楊家將為仇。然而,楊延嗣只是一個虛構人物,而當年宋軍圍攻晉陽時,楊業鎮守東南兩面,負責攻取東南兩面的分別是宋將崔彥進、李漢瓊,楊業與潘美并沒有發生直接沖突。與之相反的是,潘美與楊業后來卻有著良好的合作,并因軍功而一起升遷。誠然,歷代史書曲筆極多,溢美與隱惡之詞比比皆是,但就目前的史料而言,楊業之死的主要責任者是王(亻先)是不錯的。當然,楊業戰功顯赫,不能排除潘美有嫉妒的可能,但不能因此就判定潘美會有意陷害楊業,我們研究歷史時,下任何結論都要慎重,更何況這關系到一個人忠奸善惡的歷史定論。而作為文藝作品,為英雄人物樹立一個反面對手做為陪襯以增加矛盾的復雜性,甚至不惜改動歷史是很常見的,在《羅通掃北》中,唐代名將蘇定方被入木三分地刻劃成為一個陷害忠良十惡不赦的大奸臣。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倒楣的潘美留下了千古罵名,因禍得福的是,潘美的名氣也因此遠遠超過了當時與他齊名的將領,又有多少人知道曹彬、田重進的故事呢?

  除了指揮失誤援兵失約之外,楊業之死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或許是唐末五代軍人割據稱霸的教訓太深刻了,趙宋從開國之初就采取一系列消弱武人事權的措施。這其中就包括監軍制度,從而導致了疏于軍事的王(亻先)獨斷專行,而主帥潘美難以制止楊業被迫從命的結果。軍人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現象在宋代雖然有效抑制了,但軍隊戰斗力也明顯削弱,以至于有宋一代被稱為“弱宋”。

  千百年來,楊家將的故事歷久不衰,在代縣鹿蹄澗村,楊忠武祠已經成為一處歷史名勝,我和我的朋友們都是看著《楊家將》的連環畫、聽著劉蘭芳《楊家將》的評書長大的,盡管我不喜歡也聽不懂京劇,但八十年代初,剛上小學的我卻和幾個同學放棄了每天晚上捉迷藏的保留節目,一起堅持看完了每天一部的電視京劇連臺本戲《楊家將》。在楊家將的故鄉,山西電視臺兩次拍攝了《楊家將》,盡管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很多,但無可否認,原定拍攝五十集的第二版《楊家將》雖然因為資金的原因只完成了三十六集,但憑借著楊家將的感人故事和它在民間的深遠影響,它至今依然是山西電視臺有史以來拍攝得最為成功的電視連續劇,1992年初,山西電視臺在山西人的萬眾矚目下剛剛開播這部電視劇不過半個月,它就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當年春節的黃金時間。

  “鮮血灑在戰場,公道自在人心,思念留在民間,一千年的悲歌從古唱到今……”詩人白樺做詞的片頭曲道出了楊家將故事流傳千年的原因,或許是因為片尾曲過于悲涼了吧,中央電視臺在播放《楊家將》時,隱去了片尾曲的歌詞。

  楊業犧牲了,他的后代繼續為國盡忠,楊業的兒子,長年為國戍邊的楊延昭曾上書請戰收復幽州,楊業的孫子,跟從范仲淹抵御西夏的楊文廣曾上《克取幽燕策》,然而,這些建議如石沉大海,沒有任何回復,直到宣和四年,才由宋代六賊之一的童貫率軍攻遼,這個后來在抗金戰中屢次臨陣脫逃的宦官慘敗而歸。從此以后,宋王朝放棄了收復幽云十六州的軍事努力,這片拋灑了無數將士鮮血的錦繡河山,直到元代才與中原重新統一,而它回到漢族人的懷抱,已是在四百年后的明朝,在這四百多年中,幽云十六州,只能化為文人筆下的悲憤與無奈。


網載 2013-09-10 20:56:07

[新一篇] 岳飛,永遠的民族英雄

[舊一篇] 廬山凈土法門與晉宋之際的山水詩畫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