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舞蹈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漢族舞蹈通常與唱歌或器樂結合,稱為歌舞、樂舞。 

    先秦舞蹈可分為四類: 

    (一) 表現農業生產活動的舞蹈,如《葛天氏之樂》。舞者三人,執牛尾踏舞步而歌,歌舞共八段:第一段歌民之初始,第二段歌燕子,第三段歌草木萌生,第四段歌五谷茁壯,第五段敬天行有常,第六段祈祖先佑福,第七段依靠大地賜予,第八段希望得到最多的禽獸。 

    (二) 各時代頌揚祖先業績的大型樂舞,如黃帝《云門大卷》、堯《大咸》、舜《大韶》、禹《大夏》、周《大武》等。 

    (三) 娛樂的小舞,如《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 

    (四) 娛神的巫舞,如《代舞》和戴面具驅鬼除疫的《儺》舞。 

    漢代著名的舞蹈:《七盤舞》,以七盤置地而作伎舞,穿插于《百戲》之中演出;《鐸舞》,手執鐸鈴而舞;《公莫舞》,舞者執巾或舞長袖;《髀舞》,用有柄單面鼓作道具的集體舞。還有從巴蜀引進的《巴渝舞》等。 

    魏晉以后,北方《相和大曲》的樂舞有《羅敷》、《何嘗》、《夏門》、《碣石》、《白鵠》、《為樂》、《王者布大化》、《白頭吟》、《東門》、《西山》、《默默》、《園桃》、《置酒》、《洛陽行》等。南方則有《拂舞》、《前溪舞》、《明君舞》等。  唐代《坐部伎》和《立部伎》都是大型宮廷樂舞,其中最著名的是歌頌唐太宗業績的《破陣樂》。唐代多段的大型歌舞曲稱為《大曲》,如《霓裳羽衣舞》。動作剛健的舞蹈稱《健舞》,如《劍器舞》、《柘枝》、《楊柳枝》等;動作柔宛者稱《軟舞》,如《綠腰》、《團亂旋》、《蘭陵王》、《春鶯囀》等。 

    宋元以后,舞蹈多被吸收到戲曲中,或邊唱邊舞,或于戲劇中插一段與情節有聯系的舞蹈。

    此外,也還有專門的民間歌舞表演,如《舞旋》、《舞劍》、《舞判》(《跳鐘馗》)、《舞蠻牌》、《撲旗子》、《撲蝴蝶》、《旱龍船》(北方稱《水船》,南方稱《采蓮船》)、《竹馬》、(《跑驢》)、《村田樂》(《秧歌》)、《耍大頭》、《花鼓》、《腰鼓》、《太平鼓》、《小車》、《涼傘舞》、《藤牌舞》等。這些民間舞蹈一直流傳到現在。逢年過節,南北各地漢族仍然按自己不同的音樂和鑼鼓配合,表演這些節目。 

    除了上列舞蹈外,現代還流行《龍舞》、《獅舞》、《高蹺》、《花燈》、《金錢棒》、《采茶舞》、《春牛舞》、《綢舞》、《茉莉茶舞》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文藝工作者又改編了《紅綢舞》、《小車舞》、《花鼓舞》、《大頭娃娃舞》、《采茶撲蝶舞》、《荷茶舞》、《勝利腰鼓》等舞蹈節目。


網載 2013-09-10 20:56:39

[新一篇] 漢族的擴張――南方篇

[舊一篇] 漢武帝為什么消耗巨大擊匈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