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同以往相比,中學歷史教育可以說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期。我國的歷史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在歷史教學理論的研究、歷史課程的編制、歷史教學目標的制定、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歷史教學模式的創新、歷史教學方法的改進、歷史考試和評估的改革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一些理論研究成果也在教學實際中加以推行。然而,在改革的實踐及發展過程中,歷史教育仍面臨著很多的困擾和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解決。
本文所論及的,就是當前中學歷史教育改革的重要進展以及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歷史課程的編制
關于學校課程的設置、編排、類型、結構等問題,直接涉及教學的進程和教學的內容。歷史課程究竟應該如何設計?在哪些年級開設?多少課時才合適?課程內容應該怎樣編排?課程的類型可以有哪些?等等,對于這一系列問題,我們的研究仍然比較薄弱。可以說,五十多年來我國的中學歷史課程的設置經歷了反復的變動,其政治和社會方面的沖擊是影響課程發展的外部因素;而我們對課程理論的科學研究上的不足,尤其是從歷史學科教學的角度上,從學生學習歷史和全面發展的角度上的探究不夠深入,則是制約課程發展的內部原因。傳統的歷史課程在編制上,暴露出了明顯的問題,例如:歷史課程屬于分科課程,類型單一;課程的內容艱深而且繁多,過于強調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和邏輯性;教學內容多偏重于政治史方面;初中與高中的課程在銜接上不甚通暢,內容重復較多;等等。
近幾年來,歷史教育工作者越來越重視對課程理論的研究,力圖從學科的特點、學生的學習、社會的發展等多角度來考察歷史課程的編制,以科學、合理地設置中學歷史課程。經過多年的努力,在課程設置與編制上已有了一些進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歷史課程類型的多樣化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中學的課程編制是由國家教育部主持,在全國實行統一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大綱。由于中國地域遼闊,各地區的發展不平衡,教育狀況也很難達到高度統一,統得過死顯然并不利于各地的教育和教學的發展,因而有必要適當地開放課程編制的權力,給地方一定的自主權,使課程編制具有一定的彈性。近些年來,一些省市可以根據本地區的教育情況編制課程,呈現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課程,一些學校還開設了歷史方面的選修課,因而出現了歷史課程的多樣化趨勢。
(二)歷史課程綜合化的改革
以往,我國的中學歷史課程基本上是保持分科課程的類型,對于歷史課程與其他社會學科課程的聯系和溝通上,往往不夠注重。近些年來,歷史教育工作者比較重視課程的綜合化問題,努力探索如何使歷史課與其他學科的課程相互聯系、相互溝通、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以突出學習的主題和問題的解決,使歷史課程與其他社會學科課程之間的聯系得以加強,使學生在學習社會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更好地運用歷史知識和歷史思維。目前,歷史課程的綜合化主要表現在:1.課程設置上的綜合,把歷史、地理與公民教育三科綜合在一起,編制了《歷史與社會》《社會》這樣的綜合課程;2.歷史課程在內容上的綜合,使歷史教學的內容融入相關學科的知識;3.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綜合,在教學中與其他學科共同教學或采用相關學科的教學方法(如社會調查、專題研究等)。
(三)課程內容由學科體系向學科教學體系轉變
我國中學歷史課程一直是屬于學科類課程,采用通史體裁,強調的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知識,注重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和連貫性。學科中心主義的課程,雖然可以顯現歷史知識的系統、結構、層次和線索,突出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但知識內容分量過重,密度過大,在教學實際中容易導致以知識教學為主,偏重課本知識,偏重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和復述,使教師和學生缺少探究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這方面,我國的學者認為,應當適當地降低歷史課程的學術化水平,削減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是不重要和不必要的知識內容,使歷史教學內容由學科體系轉變為學科教學體系。目前采取的做法,一是以課題或專題的形式進行內容編排,以突出重點,刪減過于煩瑣、細密的知識;二是在歷史知識的體系中明確地劃出一部分只作為學生閱讀的內容,不做考試的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視情況可講可不講;三是加強教學中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自主地進行研究性學習。
雖然我們在改進歷史課程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解決。例如,1.對學校歷史教育的總體構想和設計上還存在著不足,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歷史教育尚缺乏整體的規劃,使得中小學各階段的歷史課程還存在著脫節和重復的情況。建構一套完整的、有機的學校歷史課程體系,使歷史教育在中小學能夠循序漸進地、有層次地進行,還需要我們進行深入和縝密的研究。2.在初中與高中歷史課程的銜接上,目前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特別是高中歷史課程的編制,目前是把中國古代史排在中國近代史之后,不大符合歷史課程的邏輯;而高中歷史課程的內容,其知識體系和結構與初中相比較,并沒有太大的變化。歷史課程的循環怎樣才能區分出層次與深度上的不同,怎樣顯現出初中和高中課程的特色,怎樣使歷史教學不斷地深入和拓展,這些一直是困擾著我們的問題。3.在課程的類型上,中學的歷史課程基本上是屬于必修課,大多數的學校還沒有設置真正意義上的歷史選修課,學生還不能完全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志向等來自主地選學課程;在教學安排、教材編寫以及師資培訓等方畫,也未能對選修課加以應有的考慮。4.對綜合化的社會課的教學內容,對中外歷史內容的合編,現在還很不成熟,爭議也比較大。社會課的體系與內容編排、社會課教材的編寫、任課教師的培訓等問題,都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尤其是綜合化的社會課如果泛化、削弱了歷史教育,就會造成令人担憂的后果。5.歷史課程如何編排學科教學的體系,如何從學生了解、認識歷史的角度上來編制歷史課程的進程和內容,如何使歷史課程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還是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歷史課程怎樣編排,采用什么體例,選取哪些知識,這些問題都是很具體的,解決得不好就可能制約課程的發展。
二、歷史教學的目標
學科教學目標的制定,既體現出學科教育的性質和功能,也反映出學科教育在學校整體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來說,制定學校課程的教學目標,必須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這就是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要體現學科的教育功能和特點,要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歷史教學目標的制定也是如此。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中學的歷史教學目標,多是強調要使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并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在政治思想方面受到教育。也就是說,比較重視的是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而近二十年來,我國的學者不斷深入思考學校歷史教學的任務,探討如何全面地編訂歷史教學的目標。這就不可避免地要轉變觀念,重新審視歷史學科的任務與功能,特別是要考慮到歷史學科不僅僅是對過去事實的記述,而且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認識與理解;歷史教學也不僅僅是為了使學生了解過去發生了什么事情,而是為了使學生學會全面、客觀、辯證地看待人類社會的過去與現在,掌握認識歷史和社會的方法。因而現在的歷史教學目標在編制的過程中,比較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使學生學會學習
學生學習歷史,其真正的意義并不是在于使他們只是知道和記住過去所發生的事情,更不應該只是讓他們學會重復老師或課本對歷史的敘述,而是要通過歷史教學活動,使學生不僅感受歷史的境況和氛圍,體會歷史人物的心態和想法,而旦逐步學會怎樣對歷史進行認識,如何對過去所發生的事情進行解釋,從而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積累對人類社會歷史進行探究和思考的經驗,掌握認識歷史和了解社會的方法,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即使是傳授歷史知識的教學任務,也應該是在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綜合理解和掌握,尤其是注重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實際運用,注重使學生掌握學習和探究歷史的方法。
(二)使學生提高人文素養
學校歷史教育的目標中,無疑是要含有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因素的,這方面的教育必然要反映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但同樣重要的是要考慮學生的成長,使教育和教學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歷史教學的目標中,不僅要強調培養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國家意識、國際意識、社會意識、民族意識等,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公民意識,具有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我們既然很強調歷史學科的認識功能和教育功能,就應該通過歷史學科的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認識過去,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認識自己。目前我國的教育非常強調素質教育的思想和觀念,就是要求教育活動不僅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觀察,學會思考,而且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發展。在新編訂的歷史教學大綱中,就特別提出了歷史學科具有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得到全面發展。
(三)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
近十多年來,我國的歷史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視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的研究,在這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探討,發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的目的和任務,這是已經取得了共識的。有了一定的理論研究基礎,在歷史教學課程標準的編訂、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歷史課堂教學的組織、歷史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歷史考試的試題編制等各個方面上,現在都很注重培養能力的問題,近年來還特別強調了對學生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歷史教學目標的研究上,也還存在很多尚未解決的問題。例如,1.在研究教育者的目標與學習者的目標方面,還是比較側重于前者,即從教育的角度上研究教學目標,要多于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上的研究,而針對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學生歷史意識的形成、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學生的歷史學習心理等方面的研究,仍然是比較薄弱的,這就必然會影響到歷史教學目標的全面制定。2.目標編制的理性上的思考要多于實踐上的思考,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和可操作性還應該細化一些。此外,對中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還沒有列入目標編制的視野,這都是需要加強研究的。3.對于歷史學科能力的系統、結構、層次上的研究,目前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對于歷史教學需要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也還有著不同的看法;對于學生學習能力所要達到的標準,還缺乏深入的研究;對于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學科能力,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我們今后從理論上和實踐中進行深入研究的。
三、歷史教科書的編寫
歷史教科書是依據歷史課程標準而編寫的學校教學用書,是歷史教師進行教學的基本憑借,也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工具,因而教科書是中學歷史教學中最主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一種歷史教材。我國歷來很重視歷史教科書的編寫,社會各方面都對歷史教科書給予一定的關注。從理論上講,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必然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諸如:在政治方面,要遵從國家的法律法規、意識形態和方針政策(如國家的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在教育方面,要符合國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育的方針和目的;在教學方面,要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適應學生的特點(如年齡、學力等);在學科方面,要反映歷史學科研究的成果,知識的結構、線索、比重、選材、編排等要體現出歷史學科的特點;等等。因此,歷史教科書的問題是一個涉及面廣和較為復雜的問題,需要謹慎地加以對待。近十多年來,我國學者對教科書的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編寫也有了明顯的進步,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教科書編寫制度上的改進
我國的教科書制度曾長期采用“國定制”,學校使用的教科書只有一種版本,即所謂的“統編教材”。這種對教科書的高度統一制度,實踐證明并不利于教科書的發展,尤其是不能使學校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1986年以后,我國對教科書制度進行了重大的改革,由“國定制”改為“審定制”,實行“編”與“審”的分離。由此一來,多種版本的教科書同時問世,初步形成了教科書市場的競爭機制。
(二)教科書編寫水平的提高
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在編寫上有了非常大的改觀。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是以課題的形式來編排教學內容,并將課文分成了學習的課文與閱讀的課文兩部分,用大字和小字加以區別,并配合課文加入了相關的史料,以及大量的地圖、圖片和圖表,還設計有“課前提示”“課內思考”“課后練習”等內容,增加了教科書的實用性。其他地方編寫的歷史教科書也是各具特色,各有優點。歷史教科書編寫質量的提高,無疑是有利于歷史教學的。
歷史教科書的改進總是在對傳統的繼承與揚棄的過程之中,不可能很快就解決所有的問題。就目前的狀況看,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仍有一些。主要的問題以下幾點。1.教科書審定制的優點還未充分發揮出來。盡管國家教育行政部門不再控制教科書的采用了,但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還掌握著教科書的采用權,雖然有多種版本的教科書出版,然而各省市區還在指定使用某一種版本的教科書(尤其是本地區出版的教科書),學校及教師在采用教科書時仍是缺乏應有的自主權,不能在各種版本的教科書之間作出選擇。這種情況可以稱之為教科書的“地方保護主義”,使得教科書市場還難以有真正公正合理良性的競爭,這并不利于教科書的發展。2.歷史教科書在編寫上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現在出版的歷史教科書,仍然是內容量過大,概念太多,知識點高度密集,對實際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在課文輔助部分的設計上,知識性學習的設計大大多于探究性學習的設計,引導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研究、探討的活動設計還比較少;歷史教科書在體裁、體例上的創新還很不夠,編年式的通史休裁尚未有突破性的改進。3.不同版本的歷史教科書的特色尚未凸顯出來,怎樣更好地設計和編排,怎樣突出特色,仍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如課文的大字與小字的功能,還需要深入研究和挖掘,尤其是專題性的課文,其小字部分不僅可以是具體史事的敘述,還可以起到大字部分之間的聯系和銜接的作用。4.對教科書的認識上還存在一些保守的觀念。認為教科書是惟一的教材,認為教科書是教學惟一的依據,認為教學就是教教科書,學習就是學教科書的觀念仍很普遍。要改變這種把教科書的地位看成至高無上的“教科書中心”的認識和觀念,還需要我們突破傳統的教學思想和理念的束縛。
四、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往往體現為“以教師為中心”或“以教科書為中心”,即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主,以知識教學為主,教學方法多側重于教師教書本知識的方法。而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習方法則較為忽視,學生只能被動地、機械地進行學習。近二十年來,我國的學者對教育教學理論的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更加重視學生在教學關系上和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提倡學生對教學的主動參與,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
在現代教育觀念的影響下,中學歷史教學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有了很大的變化。歷史教學工作者認識到,歷史教學不僅是為了使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通過對人類過去的了解。生成自己的歷史意識和對歷史的解釋,發展歷史的思維能力,掌握認識歷史和認識社會的方法。在歷史教學中,應該更加注重教學的過程,而不是教學的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學生思維的展開、方法的運用和經驗的積累,而不是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因此,目前在歷史教學中,越來越注重學生對教學的參與,注重師生共同對問題的探究,注重對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注重在教學中對史料的運用和對歷史的理解。在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上,提倡使學生感受、認識和探究歷史,而不是被動地去記誦歷史。現在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采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如討論、辯論、角色扮演等。運用以史料研習為主的方法,也受到學生的歡迎。此外,教學參觀、實地考察、社會調查、模擬考古等形式的教學活動也逐漸開展起來。雖然傳統的講授方法仍是最常用的課堂教學方法,但教師也要在講授的過程中注重啟發學生,而不是機械地向學生灌輸;是要激活學生的思維,而不是僵化和遏制學生的思維。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教師在努力探索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研究,組織開展學生的研習活動。這主要是教師和學生選定與歷史內容相關的研究性課題,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學生通過閱讀書籍、搜集和整理材料、討論、調查等各種活動方式,開展獨立、自主的探究性學習,并獨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研究課題。
當然,新型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并不是馬上就能得到普遍的認同和接受;落后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全轉變和消失的。即使是對新的教學方法,如果是不顧教學實際情況的刻意模仿,也難免“穿新鞋走老路”,因此,要進一步研究各種教學方法的作用、效能及其運用的問題。要使廣大的歷史教師在教學思想和認識上跟上時代的發展,使他們的素質和水平能夠勝任當今教學改革的需要,這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對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工作。優秀的歷史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要得到推廣,起到示范作用和輻射作用,也需要我們進一步的努力。此外,在當前的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學計劃、課時安排和教材等都可能影響和限制歷史教學方法的改革,使教師難免感受到諸多掣肘,尤感缺少時間和空間去研究和開展創造性的教學。而且,升學、考試的壓力仍是非常大的,“考試第一”“分數第一”的輿論并沒有因為素質教育的提倡而煙消云散,考試方式和考試方法的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加以改進。
五、歷史教學中的計算機輔助教學
現代化的教育不僅要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而且要有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和手段。近十多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十分顯著,尤其是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在中學教育中的應用更為突出。中學歷史教學中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已成為歷史教學改革中令人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目前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
在硬件設備方面,中學里的電化教育設備如計算機、投影機、錄像機等,其普及率和使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大中城市的學校里,計算機設備不斷改進,大多數的學校建有計算機專用教室,有的重點中學還在每個班的教室里配備計算機及投影屏幕。計算機網絡建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一些學校和教師正在積極探索歷史的網絡教學、遠程教學。在軟件制作方面,近幾年不斷加速對教學軟件的研制和開發。一些實力雄厚的計算機公司與中學聯手,編制和生產高質量的教學軟件系統,以滿足學校教學實際的需要;很多教師也自己動手制作教學軟件。由于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配套,特別是歷史教學軟件的制作,為中學歷史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創造了條件。
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在我國的學校教學中還是新生事物,興起的時間畢竟不長,經驗也不足,存在很多問題是難免的。從目前的情況看,主要的問題有以下一些。1.在教學觀念上,仍是比較注重教師的教,因此歷史教學軟件在設計上多是圍繞和支持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在教學實際中也多是教師在操作和演示計算機教學軟件,而對于計算機輔助學習(CAL)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還遠遠不夠。計算機輔助教學如何推動和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學習,這是值得注意的問題。2.在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的關系上,還不是處理得很好。一方面出現了新式的“滿堂灌”情況,課堂教學在畫面、音樂、動畫的裝飾下,仍然是以知識教學為主;另一方面存在著新“技術主義”的情況,即以計算機技術代替了傳統上成功的教學方式,反而限制了教師的語言和情感的發揮,影響到師生之間的交流。3.教學軟件制作上還存在著低水平的重復。雖然有一些教師能夠編制出堪稱精品的教學軟件,但更多的人仍在獨立、封閉的情況下自行研制教學軟件,費時費力,效率低下,且難以推廣。4.歷史教師的計算機水平有待提高。現在仍有很多教師對計算機輔助教學比較陌生,以至出現了學生計算機水平日益提高與教師計算機水平相對落后的不協調現象。在師范教育、師資培訓上,還需要加大現代教育技術的內容。5.發達地區學校與不發達地區學校在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方面的差距在拉大。
總之,我國的中學歷史教育正呈現出不斷的探索和深入發展的態勢,歷史教學的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有一些成功的經驗,這是應予以充分肯定的。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歷史教育改革仍存在著很多制約發展的因素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即使這些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也需要我們認真對待,深入研究,不斷加以解決,只有這樣才能使歷史教育改革在新的世紀煥發出勃勃生機。
課程·教材·教法京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葉小兵20022002葉小兵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 作者:課程·教材·教法京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葉小兵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5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