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底,幾乎就在毛澤東抵達重慶的同時,中共冀熱遼軍區第十六分區部隊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攻克了日軍把守的山海關,進入了東北。可是,當部隊抵達沈陽時,駐扎在那里的蘇軍卻不讓共軍進城,理由是沒有收到上級的任何通知。于是,共軍十六分區司令曾克林便與駐沈陽蘇軍司令吵了起來,正在雙方劍拔弩張之際,十六分區政委唐凱靈機一動,挽起袖子露出了身上鐮刀斧頭的刺青,這是共產主義世界通用的語言,立刻讓雙方親近了起來,共軍隨即進入了沈陽。僅十幾天的功夫,進入沈陽的中共軍隊就從不到千人擴展到了兩萬,蘇軍還將不少日軍留下的軍火交予中共,使中共的裝備大為改觀。不過,中共在沈陽大肆招兵買馬、接收武器卻驚動了蘇軍遠東最高司令官馬林諾夫斯基,他向曾克林提出交涉,要其盡快離開沈陽,以免造成國際影響。誰知曾克林完全不吃這套,他說自己是毛澤東派來的,只聽從延安的命令。
無奈之下,蘇軍只好派代表與曾克林一同飛往延安,面見共軍總司令朱德。在延安,蘇軍代表向朱德表示:在蘇軍未撤出之前,國共雙方都不得進入東北;同時,該代表又向中共暗示,馬林諾夫斯基元帥本人對中共和八路軍懷有很深的敬意。另一方面,曾克林在向中共中央匯報時,對東北的情況非常樂觀,說東北不僅武器充裕,聚集人馬也甚為容易,這使中共高層領導人都特別興奮,紛紛要求到東北去。隨后,劉少奇一方面向身在重慶的毛澤東、周恩來提議,將中共中央的戰略方針改為“向北發展、向南防御”,另一方面迅速成立了中共中央東北局,并決定派100個團級干部、10萬軍隊去搶占東北。9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內部指示,正式確立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決定在南方作出讓步,收縮南部防線,鞏固華北、山東、華中解放區,控制熱河、察哈爾兩省,集中控制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東北地區。
抗戰勝利后,蔣介石最大的難題就是要把國軍精銳部隊運送到北方搶占淪陷區,同時還要把兩百多萬日本戰俘和僑民遣送回國。為阻止國軍行動,中共在華北大規模破路,令鐵道交通陷于癱瘓,還出兵搶占各地區主要據點和交通線(這些我在上次都介紹過),此種情況下,蔣介石只好求助美國。1945年9月,美軍在青島、天津等地登陸,這令占據旅順、大連的蘇軍感到威脅。為了保證東北在蘇聯的控制之下,蘇聯決定讓中共保持一定的勢力制衡國府,一旦國府引進美國的力量,威脅到蘇聯,那么蘇聯就可以利用共產黨來打擊國府,讓國府妥協,從而不敢輕易使美國人介入。隨即,蘇聯的態度轉為曖昧,開始默許中共軍隊出關——正是美蘇在雅爾塔協定劃分全球勢力范圍的灰色地帶出了事,這才讓中共全面滲透東北得手。
此間,中共中央向東北派出了強大的干部陣容,包括四名政治局常委:彭真、陳云、高崗、張聞天,以及20多名中央委員,占了中共七大選出的中央委員的四分之一。從9月底開始,各地中共部隊聞風而動,共10多萬部隊、2萬多干部從山東、蘇北、河南、延安等地以各種方式向東北進發,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這些部隊穿便衣,不打八路軍旗號,不帶武器,秘密進入東北。進入東北的中共部隊以羅榮桓的山東部隊和黃克誠的蘇北部隊為主,這兩支隊伍都是從原八路軍115師發展而來的,因此中共中央后來派林彪到東北担任了總指揮。10月29日,自1938年負傷離開部隊,已經7年沒有打仗的林彪經長途跋涉抵達沈陽。
中共東北局進入沈陽之初,蘇軍的態度十分冷淡,不但規定中共不許乘坐火車、不能搬運武器,而且還命令進入沈陽的共軍退出城外30公里。此時,蘇聯對中共提供的是有限的幫助,他們不想因引進中共而背上違反國際條約的罪名,根據這一情況,毛澤東制定了進入東北后的發展方針:分散發展,開辟根據地。
1945年10月,國府官員進駐東北行營長春,這時,中共的先頭部隊已經在東北活動了一個多月。10月26日,蔣介石任命心腹嫡系將領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同時決定將國軍最精銳的部隊,從印緬戰場上歸來的中國遠征軍送到東北。為協助將遠征軍從香港北運,早在10月初,美國海軍陸戰隊就在秦皇島登陸,不過秦皇島是東北的門戶,美軍的行動大大激怒了蘇聯。10月28日,杜聿明抵達長春,同蘇軍遠東最高司令官馬林諾夫斯基進行了聯絡,蘇方對國軍進入東北表示了歡迎,這令杜聿明喜出望外。11月初,乘美艦從南方北上的第一批國軍到達秦皇島,為了記錄國軍接收東北這一歷史時刻,大批記者隨杜聿明登上軍艦駛往營口。誰知到了營口港外,杜聿明卻發現岸上有大批共軍正在修筑工事,這才知道自己被蘇聯人耍了,而美軍此刻也愛莫能助,國軍第一次接收東北只能就這么窩窩囊囊的失敗。
對于蘇聯公然違背《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行為,蔣介石十分憤怒,他命令杜聿明打出山海關,同時指示東北行營撤回關內,將東北問題交由國際社會解決。另一方面,蘇聯也在此時對中共東北局明確表示,應盡快組織30萬人到東北來,東北以外的地方可以放棄。鑒于蘇聯已經明確表示將支持中共擊退國軍,毛澤東告訴全黨:國共在東北必有一場惡戰,戰爭的中心將轉入東北,進入東北的各部隊不再分散,立即集中,準備在山海關迎擊敵人,拒敵于國門之外。至此,中共的戰略方針已從分散發展轉變為霸占全東北。
1945年11月5日,全美械裝備的國軍第13軍和半美械裝備的52軍向山海關發起進攻。11月14日,杜聿明親臨前線指揮,嚴令部隊果斷出擊,15日,國軍攻陷山海關。中共方面,當林彪接到毛澤東的作戰命令時,山海關已經失守,但毛澤東認為,目前山海關的作戰并非戰斗的真正目的,中共另有山東梁興初師和江蘇黃克誠師兩支主力沒有到達。因此,毛澤東指示林彪速到錦西,待共軍主力到達后,組織一場大會戰,務求一戰解決問題。不久,梁興初的山東一師到達興城,黃克誠的新四軍三師也隨即抵達。但這時東北的情況卻與先前中央的描述大相徑庭:無黨、無群眾、無政權、無糧、無經費、無醫藥、無衣服鞋襪。
得知林彪的主力尚在進軍途中,杜聿明不惜孤軍犯險,搶先拿下了進出東北的咽喉重鎮——錦州。不久,梁興初率軍向錦州側翼發起攻擊,孤軍深入的杜聿明危在旦夕,可惜當時林彪沒有電臺,無法控制作戰,因此不得不下令撤軍。11月21日,林彪建議中共中央:為避免被敵各個擊破,避免倉皇應戰,我軍應放棄錦州及以北二、三百里,讓敵拉長分散后,再選弱點突擊。11月22日,彭真、羅榮桓研究后同意林彪的建議;28日,中央軍委也對此給予了批準,共軍隨即開始撤退。這就是后來被陳云稱為“軍事妙手”的“錦州避戰”。
11月17日,蔣介石突然把整個東北行營撤回關內,東北問題頓時上升為外交事件,蘇聯這才意識到事情鬧大了。隨后,蘇方令中共東北局立刻離開沈陽,并對堅持不走的中共說:你們不走,我們就用坦克把你們趕走!蘇聯的突然變臉,讓軍事上處于弱勢的中共陷于更大的困境,毛澤東經過考慮作出決定:服從“彼方”的決定,“讓開大路,占領兩廂”。11月26日,中共東北局被迫撤出沈陽。
來到東北一月余,林彪的軍事指揮能力已經得到了共軍上下的一致認可。林彪是替毛澤東打天下的第一員大將,他21歲當上紅四軍軍長,25歲成為紅軍歷史上最年輕的軍團長,中共奪取全國政權后,48歲的林彪成為共和國最年輕的元帥,但他卻在中共十大元帥中排名第三,地位僅次于“紅軍之父”朱德和“橫刀立馬”的彭德懷。對林彪青睞有加的斯大林稱贊他是“天才戰將”,蔣介石也說林彪是“戰爭魔鬼”。然而,1945年冬天,林彪在東北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直處于退卻狀態,他說:“有人說我跑得太快了,我說我跑得太慢了”。在給中共中央的電報中,林彪建議將隊伍退到遠離國軍控制的區域,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用一個冬天的時間整編、訓練部隊,不宜急著打大仗。
不過,由于蘇聯當時仍然不太相信蔣介石真能為己所用,因此他們繼續與中共保持密切聯絡,并同意中共東北局機關留在撫順,這使得東北局認為自己仍有可能在蘇聯的幫助下搶占大城市。此種情況下,中共東北局書記彭真決定,以三萬到四萬主力奪取沈陽和長春,并隨即將主力部隊部署到這些大城市的周邊。就這樣,東北局和東北共軍將領之間發生了爭論,12月28日,毛澤東為這場爭論定下了調子,寫下了《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但由于形勢的變化,這個方針最后并沒有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