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起,我們開始介紹“國共內戰”,在大陸歷史書上也稱其為“解放戰爭”或“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臺灣方面則相對于1927至1937年間的“第一次國共內戰”將其稱為“第二次國共內戰”。這一歷史時期從1945年8月開始,至1949年國府退守臺灣。經此一戰,國民政府喪失了在大陸的統治權,中共統一了全國,建立了紅色新政權,而這一切的開端正是在1945年抗戰勝利的前夜。
經過八年抗戰,中共的力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兵力超過100萬,但仍然遠不足以與國軍抗衡,關于未來中共的去向,毛澤東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的東北。東北是中國版圖上最大的一塊角地,北臨蘇聯,南接朝鮮,是當時全亞洲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而蘇軍進入東北正好給中共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毛澤東相信,二戰結束后,隨著美蘇矛盾的上升,蘇聯必然會支持中共——這步棋,他早在抗戰結束前就已經想到了,并在1945年4月的中共七大上提出了要千方百計的在東北發展根據地,然后利用東北強大的工業基礎,背靠蘇聯,打進關內來,為此不惜犧牲若干其它的根據地。
在過去講抗戰的時候,我曾提到過,就在抗戰勝利前夕,蔣介石曾向第十八集團軍下令,要他們原地駐防待命,不得受降日軍,但中共顯然沒有理會國府,他們趁國軍主力尚在大西南之際,大舉出動,前往敵占區受降并搶占地盤。此間,中共方面派遣最靠近東北的冀熱遼軍區部隊迅速向東北挺進。眼見北方的共產黨在各地大肆搶占解放區,而自己的軍隊卻一時間難以到位,蔣介石遂于1945年8月14日、20日和23日連續三次電邀中共領袖毛澤東到重慶談判。在蔣介石對未來國家的構想中,他最看重的是經濟富庶的江浙地區,東北則遠遠排在了后面——蔣介石清楚,東北的命運實際上早在半年前的雅爾塔會議上就已經決定了。
當時的中國一般被視為美國的勢力范圍,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促成蘇聯出兵東北,盡早結束對日戰爭,而答應了斯大林提出的有損中國主權的一系列條件,這些內容我過去講過。除此之外,羅斯福滿足斯大林苛刻要求也是為了換取蘇聯對蔣介石的支持,使中國避免發生內戰,并要蘇聯今后只承認國民政府,保證不支持中共。最后,美蘇達成了一致,斯大林認為美國已經默認將中國東北劃歸蘇聯的勢力范圍,也就是說,長城以內由美國人負責,但長城以外則是蘇聯的地盤,美國人不可以介入。
8月14日,在接到蔣介石的第一封邀請電后,毛澤東立即指示中共情報專家李克農去弄清重慶的意圖。8月15日,李克農從中共情報系統獲悉:重慶各報已被告知,明天一早要全文公布蔣介石致毛澤東的“寒電”。8月16日,毛澤東發出給蔣介石的“銑電”,電文很短,回避了是否要去重慶參加談判的問題。當日,毛澤東在棗園接見了國府軍令部駐延安的聯絡參謀周勵武、羅伯倫,明確表示自己暫不打算去重慶,待蔣介石復電后再作考慮。8月20日,蔣介石向毛澤東發出第二封“哿電”,這份電報很長,口氣也較為強硬,李克農認定蔣介石這是假戲真唱,他絕不希望毛澤東去重慶談判,而是估計毛不敢去重慶才故意逞強,以獲得輿論上的優勢——毛澤東拒絕赴渝,則拒絕和平的責任就要由中共承担了。8月22日,毛澤東給蔣介石回了第二封電報,這就是著名的“養電”,繼續增加蔣介石的錯誤判斷。接著,毛澤東再次接見周勵武、羅伯倫,并表示自己工作繁忙,無法脫身,為團結大計,先派周恩來前往重慶會晤,自己待恰當時機再相機赴渝。至此,蔣介石深信毛澤東是不會來重慶了。8月23日,蔣介石給毛澤東發去了第三封電報,再次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也公開表示“美國政府担保毛澤東的人身安全”。8月26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毛澤東已經打算赴重慶談判了。
1945年8月27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公布,雖然蔣介石通過簽署這一出賣東北利益的條約換來了蘇聯對國民政府的支持,但這卻無疑是向正準備搶占東北的中共潑了一盆冷水。這時,斯大林又連發兩封電報催促毛澤東去重慶與國府進行和談,電報說:中國必須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打內戰會使中華民族毀滅一半——顯然,斯大林履行了他不支持中共的承諾。8月28日,毛澤東率中共代表團在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和國府軍委會政治部長張治中的陪同下從延安飛抵重慶,周恩來、王若飛等隨行。此時,毛澤東已決心服從美蘇的意志,走和平解決的道路,在行前的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說:美蘇已經各自劃定了勢力范圍,蘇聯因“中蘇條約”所限不可能援助我們,我們只能承認這個現實。
毛澤東在重慶期間與蔣介石進行了幾次會面,就和平建國等問題進行了商談。在具體問題上,國府以王世杰、張群、張治中、邵力子為代表與中共代表周恩來、王若飛進行談判。9月3日,中共提出關于兩黨商談的主要問題11項,包括確定和平建國方針,承認各黨各派的合法平等地位,承認解放區政權及抗日部隊,結束國民黨的黨治等,并表示擁護蔣介石的領導地位。9月4日,國共會談進入實質性階段,整個談判過程充滿了唇槍舌戰和明爭暗斗,而斗爭的焦點則是中共軍隊和解放區問題。當時,中共領導下的武裝力量已經超過一百萬,國府因此力主取消中共軍隊,但中共顯然不能接受,他們表示應公平合理的整編全國軍隊,中共軍隊可削減至48個師。后經反復磋商,雙方達成協議,中共保留43個師,國軍則為263個師;不久,國府方面又提出國軍編為140個師,中共軍隊為20個師,比例仍為7:1。在解放區問題上,中共要求國府“承認解放區及一切收復區的民選政府”,但國府堅拒,并指出解放區乃是封建割據。
9月8日,國府對中共3日提出的11項問題作出書面答復,在政治上作出了關于開放民主自由的許諾,但仍要求在“政令軍令統一”的前提下執行,并堅持取消解放區和中共武裝;同時,國府承認中共的地位,承認各民主黨派的地位,承認和平團結的方針,并允諾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由于在解放區和中共軍隊問題上的相持不下,重慶談判至9月21日陷入僵局,一星期后方才恢復。
此后,中共作出讓步,談判在10月上旬取得進展,毛澤東強調以和為貴,用和平方針解決兩黨爭端。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王世杰、張群、張治中、邵力子和周恩來、王若飛共同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雙十協定》就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政治民主化、國民大會、黨派合作、軍隊國家化、解放區地方政府、對日受降等12個問題闡明了國共雙方的見解,其中有的達成了協議,有的只是各自陳述自己的意見(在中共軍隊和解放區地位問題上,國共雙方始終沒能達成一致),并同意以后繼續商談或提交政治協商會議討論決定,而國府方面也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承認要堅決避免內戰。10月11日,毛澤東在張治中的陪同下飛返延安,周恩來、王若飛留重慶與國府繼續商談尚未取得協定的問題。
重慶談判前后,國共之間不斷發生軍事沖突。8、9月間,國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先后密令各戰區準備圍剿共軍;9月20日,蔣介石又密令各戰區司令長官,要“抓緊時機”“控制所有戰略據點、交通線”。此間,國軍各部開始沿平綏、同蒲、平漢、津浦等鐵路線向解放區進攻,意圖完全占領長江以南地區,迅速控制華北、華東戰略要地和交通線,以分割、壓縮解放區,并打開進入東北的通道。與此同時,中共方面也指示軍隊在華北、華中地區搶占據點,控制交通線,同時向前來接收的國軍發動攻擊,擴大解放區的范圍。
10月13日,蔣介石下達了進攻解放區的密令。10月中旬,第一戰區國軍開始向石家莊方向進攻,第十一戰區國軍也沿平漢路北進,第十二戰區國軍則沿平綏路逼近張家口。接著,國軍與共軍發生沖突,進行了上黨、綏遠、邯鄲、津浦路戰役,雙方互有勝負,國軍沒能按預定計劃進取華北解放區。從戰略上看,在此間的國共沖突中,中共是占了上風的,雖然他們并沒有擊潰國軍,將其徹底趕出自己的勢力范圍,但畢竟還是挫敗了國軍一舉攻占解放區的企圖,在一定程度上推遲了內戰的全面爆發,為自己爭取了足夠的時間進行軍事部署。另一方面,中共在華北、華中地區對國軍的牽制也為其圖謀東北提供了掩護和策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