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譯文]    僅僅買一叢“灼灼百朵紅”的深色花,就要揮霍十戶中等人家交納的賦稅。

      [出典]    白居易   《買花》

       注:

       1、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2、[注釋]
             ①帝城指唐代的京都長安。春欲幕:將近春末時節。春季最末的一個節令“谷雨”;“谷雨”前后約半個月時間是牡丹的花期。即陰歷三月十五。
             ②喧喧句:車馬過往喧嚷不斷。
              ③無常價:沒有一定的價錢。
             ④酬直:所付的價錢。直:即“值”。全句意為:花株的價錢高低,要看花色品種的數目。即常見者價錢賤,罕見者價錢貴。
             ⑤灼灼:形容花的艷盛。灼,原意為火燒,引申為紅義。
             ⑥戔戔:出于《易經.賁》:“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句。歷來解釋不一,孔穎達疏:“戔戔,眾多也。”朱熹釋:“戔戔,淺小之意。”這里從“淺小”說,可引申為“少數”。
            ⑦幄幕:帳篷。庇:保護。
            ⑧巴籬:即笆籬,籬笆。
            ⑨移來句:從賣花處移來,花色鮮艷不變。
            ⑩田舍翁:農夫。
             ⑾諭:理解。
             ⑿十戶中人賦:即十戶中等人家一年所繳納的賦稅。 

          3、京城的春季將要過去,大街小巷來來往往奔馳著喧鬧不已的車馬。都說是牡丹盛開的時節,呼朋引伴、爭先恐后地趕去買花。開頭用“帝城”點明地點,用“春欲暮”點明時間。“春欲暮”之時,農村青黃不接,農事又加倍繁忙之際,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長安城中,卻忙于“買花”。“喧喧”屬于聽覺,“車馬度”屬于視覺,二者將笑語歡呼的情景與車馬雜沓的畫面同時展現,可謂聲態并作。

         4、全詩分兩大段。“人人迷不悟”以上十四句,寫京城貴游買花;以下六句,寫田舍翁看買花。

         5、一開頭用“帝城”點地點,用“春欲暮”點時間。“春欲暮”之時,農村中青黃不接,農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長安城中,卻“喧喧車馬度”,忙于“買花”。“喧喧”,屬于聽覺:“車馬度”,屬于視覺。以“喧喧”狀“車馬度”,其男顛女狂、笑語歡呼的情景與車馬雜沓、填街咽巷的畫面同時展現,真可謂聲態并作。下面的“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是對“喧喧”的補充描寫。借車中馬上人同聲相告的“喧喧”之聲點題,用筆相當靈妙。

         6、這四句寫“買花去”的場面,為下面寫以高價買花與精心移花作好了鋪墊。接著便是這些驅車走馬的富貴閑人為買花、移花而揮金如土。“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一株開了百朵花的紅牡丹,價值竟相當于二十五匹帛,其昂貴何等驚人!那么“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其珍惜無異珠寶,也就不言而喻了。

        7、 以上只作客觀描繪,直到“人人迷不悟”,才表露了作者的傾向性;然而那“迷不悟”的確切含義是什么,仍有待于進一步點明。白居易的有些諷諭詩,往往在結尾抽象地講道理、發議論。這首詩卻避免了這種情況。當他目睹這些狂熱的買花者揮金如土,發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之時,忽然發現了一位從啼饑號寒的農村“偶來買花處”的“田舍翁”,看見他在“低頭”,聽見他在“長嘆”。這種極其鮮明、強烈的對比,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本質。詩人不失時機地攝下了“低頭獨長嘆”的特寫鏡頭,并從“低頭”的表情與“長嘆”的聲音中挖掘出全部潛臺詞:僅僅買一叢“灼灼百朵紅”的深色花,就要揮霍掉十戶中等人家的稅糧!這一警句使讀者恍然大“悟”:那位看買花的“田舍翁”,倒是買花錢的實際負担者!推而廣之,這些“高貴”的買花者,衣食住行,不都來源于從勞動人民身上榨取的“賦稅”!詩人借助“田舍翁”的一聲“長嘆”,尖銳地反映了剝削與被剝削的矛盾。敢用自己的詩歌創作譜寫人民的心聲,這是十分可貴的。

       8、通過描寫驅車走馬的富貴閑人為買花而揮金如土,不失時機地推出老農低頭長嘆的特寫鏡頭,以極其鮮明強烈的對比,揭示了當時社會“富貴閑人一束花,十戶田家一年糧”的貧富差距,尖銳地反映了剝削與被剝削的矛盾,揭露深刻,諷刺辛辣,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9、牡丹成為名貴的觀賞花卉,始于隋朝盛于唐朝。"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國花"的地位,以其國色天香贏得唐代人的喜愛。據不完全統計,僅《全唐詩》中就收錄了五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首吟詠牡丹的詩歌。但是唐代詩人們并沒有完全陶醉在牡丹花的美妙之中,他們透過牡丹繁盛的表面現象,敏銳地發現其背后隱藏著的社會問題,通過詩歌表達了他們對勞動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這是唐人吟詠牡丹之作中思想性最高的,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買花》詩可作為代表。

        10、唐人吟詠牡丹的詩歌,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唐以后描寫牡丹的作品日見繁多,引起了歷代作家的極大興趣,成為我國詠物詩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甚至還發展到別的藝術領域,當詞興盛起來,宋朝前后的牡丹也成為詞的吟詠對象。再往后的曲、戲劇、小說等文藝體裁也都出現一些描寫牡丹的作品,同時還產生了許多趣聞、軼事,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等。唐人吟詠牡丹詩歌所創造出來的藝術美,加深和影響了我國人民對牡丹的喜愛。

        11、個人觀點:牡丹的富貴之氣,也是被世人慣壞的。李唐盛世便獨尊牡丹,大概是她那雍容豐腴,正和當時的審美觀點吧。楊貴妃豈不正是因此得寵的么?流傳至今,世人更是以花中皇者視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只要有這個實力,為花拋些身外之物,是可以理解的!現實主義詩人總是憂國憂民,怎么理解得了“不吝千金,但博一笑”的浪漫情懷呢?

             (本文主要參考百度)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1:30

[新一篇] 一丘一壑也風流。

[舊一篇]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