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

   [譯文]  全不念及英雄在江南老去,如獲重用定使中國免遭欺凌。

   [出典]  南宋  辛棄疾  《滿江紅》

   注:

   1、  《滿江紅》  辛棄疾

     倦客新豐,貂裘敝、征塵滿目。彈短鋏、青蛇三尺,浩歌誰續。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嘆詩書、萬卷致君人,番沈陸。

  休感嘆,年華促。人易老,嘆難足。有玉人憐我,為簪黃菊。且置請纓封萬戶,竟須賣劍酬黃犢。嘆當年、寂寞賈長沙,傷時哭。

   2、注釋:

    倦客新豐:用唐馬周事,表達自己同樣的不得意。《新唐書·馬周傳》記載馬周客居新豐(今陜西臨潼)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獨酌,眾異之。”李賀有《致酒行》詩:“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老地荒無人識。”

    貂裘敝:《戰國策·秦策》:“蘇秦始將連橫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兩盡。”

    征塵:旅途上的塵土,指旅途困頓。

    短鋏、青蛇:劍名。《戰國策·齊策》:孟嘗君門客馮諼"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郭元振《寶劍篇》“精精黯黯青蛇色。” 白居易《鵶九劍》有“三尺青蛇不肯蟠”。韋莊《秦婦吟》:“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風吹白虎。”

    “嘆詩書”二句:蘇軾【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翻沉陸:翻,反而。“沉陸”,《莊子·則陽》:“身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沉者也。”《史記·滑稽列傳》:“東方朔歌曰:'陸沉于俗,避世金馬門。'”

   年華促: 乙集本作“澆酃淥”,酃淥,酒名,產自湖南衡陽酃湖。

   “有玉人”二句:蘇軾詞【千秋歲】《徐州重陽作》:“美人憐我老,玉手簪金菊。”

    “請纓”:志愿上戰場殺敵。

    “封萬戶”:因功封候。

    “賣劍酬黃犢”:意思是棄戎務農。典出《漢書·龔遂傳》:“齊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者買牛,賣刀買犢。”

    賈長沙:賈誼,曾為長沙王太傅,后抑郁而亡。

 
 

   3、譯文:

    馬周不得志,困頓流落到新豐。蘇秦上書說秦王,衣服破舊說不行。馮諼敲擊短劍,他那浩曲悲歌誰來續詠?全不念及英雄在江南老去,如獲重用定使中國免遭欺凌。可嘆我滿腹經綸有才略,卻反遭沉淪底層!

    不要感慨哀嘆,還是飲美酒來消解愁腸。光陰似箭人易老,歡樂永存是夢想。幸有美人憐愛我,把金菊插我頭上。暫且放下建功立業的念頭,賣劍換牛躬耕僻壤。為什么當年賈誼不甘寂寞,傷時哀世而淚流呢?

 

    4、辛棄疾生平見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王國維說:“幼安之侍處,在有性情,在有境界。”深沉強烈的愛國情懷正是辛棄疾“性情”之所在。歸根結底,他譏評朝權勉勵友人,都是因為秉持著一顆拳拳愛國之心、雄雄北伐之志,其情殷殷,其志切切。詞人驅詞用典,不失當行本色,全在意氣平心之間,全詞讀來鏗鏘有聲,清切感人。

  辛棄疾的這種強烈愛國之情是伴隨著強烈的批判而存在的,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正是因為朝廷腐朽勢力和奸佞偏安之徒的阻撓,在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壓抑,而他越秉持英雄的使命感,越為國家大事出謀劃策、傾盡全力就越是與那些茍安勢力相沖突、相齟齬。所以,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憂憤與不平和對朝中投降派偏安誤國的諷刺和鞭笞,與抗金北伐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辛棄疾愛國情懷的體現。

  宋末劉辰翁高度評價辛對古代語言的提煉與豐富之功: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豈與群兒雌聲學語較工拙;然猶未至用經用史,牽《雅頌》入鄭衛也。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漫,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悲茄萬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及暇。詞至此亦足矣。

 

    5、 此詞作年各家說法頗異,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將其編入“作年莫考諸什”。胡云翼的《宋詞選》則說“大約是辛棄疾閑居上饒担任有名無實的祠官時所作”。并有說為其未任一方大吏時所作。詞語言辛辣,筆鋒銳利,憂國傷時,激憤之情,力透紙背。

  詞一起連三個故實:一、馬周不得志時,困躓新豐(今長安市東),“逆旅主人不之顧,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獨酌,眾異之”(《新唐書》卷九十八《馬周傳》)。二、“蘇秦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戰國策·秦策一》)。三、齊人馮諼為孟嘗君門下客,為得重用,三次彈鋏(劍把)作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戰國策·秦策四》)。他們或流浪潦倒,衣衫破舊,滿目征塵;或懷才不遇,慷慨悲歌。寫出歷史上這些窮困落寞不為當世用的人物后,筆鋒轉向今天的社會現實:“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江左”,長江中下游一帶,此指南宋偏安的江南地區。“尊”,使動用法。“尊中國”,意謂使中國國強位尊,免受凌辱。此二句看似尋常語,但卻道破了南宋政治現實。宋高宗在位三十五年,是個徹頭徹尾的投降派,后來的皇帝基本上一脈相承,多少仁人志士請纓無路,報國無門,銜恨以終。至此可知中國之不尊,罪在最高統治者。前結仍抒上意。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大二十二韻》)。蘇軾詞云:“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沁園春·孤館燈青》)。“沉陸”即陸沉。《莊子·則陽》:“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沉者也。”郭象注:“人中隱者,譬無水而沉也。”《史記》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傳》:“東方朔”時坐席中,酒酣,據地歌曰:“陸沉于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讀書萬卷,志在輔佐君王,報效國家,反退而隱居,埋在底層,于詩書冠一“嘆”字,可知感慨之深。上片連用典故,壯懷激烈,悲歌慷慨,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的無法實現統一中國的憤世之情。

  下片從側面立意,故作曠達,隱痛深哀,仍充滿字里行間。“休感慨”,實際是感慨有何用,不如藉美酒以消愁解恨。醽,亦作“醽”、“綠酃”。李賀《示弟》詩:“醽今夕酒,緗帙去時分。”左思《吳都賦》:“飛輕軒而酌綠酃”。李善注引《湘洲記》:“湘洲臨水縣有酃湖,取冰為酒,名曰酃酒”。而人生易老,即使歡樂也難以盡興。接再作超脫:“有玉人憐我,為簪黃菊”。此化用蘇軾詞:“美人憐我老,玉手簪黃菊”(《千秋歲·徐州重陽作》)。轉而又作憤語:“且置請纓封萬戶,竟須賣劍酧黃犢。”《漢書》卷六十四下《終軍傳》:“軍自請: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又,《漢書》卷八十九《龔遂傳》:“遂見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桑……民有帶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這里表示放下請纓殺敵、立功封侯的念頭,歸隱田園,以求解脫。最后引賈誼事作結:“甚當年,寂寞賈長沙,傷時哭”。賈誼在漢文帝朝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人稱賈長沙。《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誼數上疏陳政事,多所欲匡建,其大略曰:‘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賈誼為什么因寂寞而傷時痛哭呢?以反問的形式透露了詩人故作曠達而始終無法擺脫的痛苦。托古喻今,長歌當哭,全詞借古人之酒杯,澆我胸中之塊壘,這塊壘似乎越澆越多了,因為辛棄疾的“悲劇”乃時代使然,終南宋王朝力主恢復的抗戰潮流,不過細波微瀾而已。(艾治平) 

 

    6、可以說,辛棄疾是赍志而沒。“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滿江紅·倦客新豐》),其中的沉痛,今天讀來依然可以催人淚下。

    辛棄疾的赍志而沒,當然不是因為他的無能,他的才能是十分出眾的,是舉世公認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肯定有辛棄疾本人(例如性格)的原因。辛棄疾雖然是讀書人出身,經史文賦都十分出色,中進士如探囊取物(相傳只花三百銅錢買了些科舉考試的復習資料,隨便準備一下,就考中了宋朝的進士),但是,他骨子里是英雄,是豪俠,是軍人。上邊說過,他最看重的是弓刀事業。他的性格一定是粗放的,跟一般心胸狹窄的官場中文人格格不入。黃干給朱熹的一封信中就說過,“辛憲又非下人者”。他的一首詞,《千年調·卮酒向人時》,以多種比喻,盡情嘲笑了一位一團和氣、萬事稱好的官員,恰好反襯出辛棄疾本人的剛正不茍。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人。辛棄疾屢次被參落職,給他羅織的罪名有“奸貪兇暴”、“殘酷貪饕”、“憑陵上司”、“敢為貪酷”、“惟嗜殺戮”、“淫刑聚斂”、“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等等;參他的人,除了言官,還有不少僚屬。不難猜想,辛棄疾為官,作風是粗放的、率直的、雷厲風行的。他的這種作風,顯然妨礙了他的仕途,障礙了他實現志向的道路。此外,辛棄疾腦子里顯然有比較濃厚的農民意識。他曾經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北方之人,養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無甚富甚貧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農,而兼并之患興,貧富斯不侔矣。”因此,他還把自己在江西上饒帶湖邊的別墅命名為“稼軒”(《宋史》本傳)。他的這種意識,在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恐怕也是不合時宜的。此外,他的“歸正人”身份,大約也是一種不利因素,因此受到他人的猜疑、歧視、排擠乃至陷害。

    但是,更重要的是,南宋小朝廷格局太小,氣數殆盡,上上下下,充斥著悲觀失望之情。辛棄疾所歷四個皇帝,都滿足于偏安江南一隅,沒有一位是真有決心恢復中原的。即使偶爾想要發動一下軍事進攻,當事情稍有不順的時候,馬上就亂了方寸,變成投降主義者。因此,對于辛棄疾這樣的人才,是不可能予以信任、重用的。辛棄疾在《御戎十論·九任第九》中,要求皇帝效法越王勾踐的信任文種、范蠡和漢高祖劉邦的信任張良、陳平,“推至誠,疏讒匿,以天下之事盡付之宰相,使得優游無疑以悉力于圖回”。一番苦口婆心,無異于對牛彈琴。一班執政大臣,不是草包(如韓侂胄),便是只知一味求和的膽小怕死之輩。一旦有人主戰,立即誣蔑之曰“為國生事”、“孤注一擲”,朝廷之上,主和派很快就占了上風,成了主流(辛棄疾《九議·序》)。一句話,鼠輩難與成事。岳飛曾說,要想天下太平,只有“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南宋小朝廷,有幾個不愛錢的文臣、不惜死的武臣呢?

    此外,還跟趙宋王朝的立國根基有關:宋太祖趙匡胤當初是兵變奪權坐了龍庭的。當然必須提防武將擁兵自重,再來一次什么兵變、黃袍加身的把戲,輕輕巧巧就把江山的趙字給改寫了。所以,像辛棄疾這樣的軍事人才,是嚴加提防猶恐不及的,哪里還會加以提拔重用,把他派到可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前線、邊境呢?寧宗趙擴贊揚辛棄疾“外而鎮臨方面,欲借于威望;內而論思禁列,將賴于訏謨”,肯定他“精忠自許”的時候,辛棄疾早已是白首垂暮之人,不可能搞什么軍事政變了。

    南宋小朝廷,可憐耶?可恨耶?

 

   7、在低迷、壓抑的政治環境中,辛棄疾的抗金主張和復國言論始終不被統治者采納。不僅如此,來自淪陷區的他還不斷受到朝廷中人的猜疑、歧視、排擠。當權者明知他才識超群,卻不肯重用。這樣,辛棄疾南歸后的第一個十年始終沉于宦海底層,先后担任江陰軍簽判、廣德軍通判、建康府添差通判、司農主簿等一系列無關緊要的“佐貳之職”。辛棄疾滿腔熱情投歸南宋,卻遭受如此待遇,這是他始料未及的。無奈的他不免在詞中發發牢騷:“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滿江紅》“倦客新豐”)

    盡管沉于下僚,辛棄疾卻“位卑未敢忘憂國”。這期間,憑著對南北政治、軍事形勢的深刻了解,辛棄疾不斷為朝廷北伐之事獻計獻策。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于乾道元年(1165)上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和乾道六年(1170)上給宰相虞允文的《九議》。這兩篇政論全面分析了當時的敵我形勢和進取方略,并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強國措施,顯示了辛棄疾經邦濟世的非凡才能。然而,這些策論并沒有引起統治集團的重視,反倒在文人士大夫中廣為傳播,贏得了許多愛國人士的共鳴和贊譽。

 

    8、文武本領樣樣不少,卻少了當時朝臣所必不可少的脅肩諂笑,排除異己的手段。假使我們讀老杜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覺得他忠憤得可敬,我們讀稼軒的“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又覺得怎么樣呢?老實到如此,懇摯到如此,而又天真到如此!我們對于他的同情,自又遠在杜甫之上。因為老杜這樣感情熱烈的人是不是能致君堯舜是一個問題,他畢竟是個典型的詩人。而稼軒卻不同,他是英雄,用了他真能尊中國。他如果生在承平的時代呢,也就罷了。不幸他卻生在外侮日亟的當時。國家正用得著他,他也正要為國家盡力;而事實上卻使國家沒有人才用,他的能力無處發泄,瞪著眼看金兵天天蠶食。我們覺得他的話不僅是可敬,而在可敬以上——可悲,因為他這天真里蘊藏著血淚。他不又說嗎?“甚當時寂寞賈長沙,傷時哭?”

 

    9、千古江山,多少英雄興亡事?長江滾滾東去,江山依舊。是你在亂世之中高呼滅金報 宋的口號,走上歷史的舞臺,豪放了一腔英雄氣!稼軒,你有人生的悲壯,英雄的豪邁,是你在歷史的黑夜中守護了人類精神光明的火把。   在大宋只重享樂,歌舞生平的年代里,卻出了你這樣的偉人,將愛國進行到底,終于化成一把利劍,刺破了黑暗的天空,讓光明重新照亮了人心,豪放了歷史,笑傲了人生……于是,劍鋒所指,所向披靡,你用劍氣征服了天地……在朝要讓皇帝“三聲嘆息。你越職言事,為的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后名。”你的言行換回了人們塵封以久的愛國之心。于是呼,人們因為你才看見自己。但歷史的天空有時也會烏云密布,,英雄的道路也總是會滿布荊次。宋廷并不重視你的提議,《十論》,《九議》也終成歷史的遺篇,“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的牢騷,也將成為歷史的哀曲。了卻君王天下事的風愿,最終也化為土灰,埋葬與歷史的故紙堆,任憑雨打風吹去……

 

    10、英國有個史學家湯因比曾說:“如果讓我選擇,我愿意活在中國的宋朝。”中國學者余秋雨也說:“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因為這個朝代文人極多,因而這個朝代是一個文人的朝代。然而宋朝又是一個屈辱的朝代,一次次的敗戰,一次次的割地賠款,但這都是老百姓要面對的事,而文人始終舞文弄墨,淺吟低唱。據傳宋朝的皇帝在登基之前,都會被引到一個密室去拜閱宋太祖的遺訓:不殺文人。所以有宋一朝,文字獄非常之少,文人們也比較自由開放,幾乎沒有人因為文章掉腦袋的,比起明清乃至文革,宋朝的文人的心情大概要輕松不少。 

    宋朝文人之所以活的愜意,和宋朝的文官制度不無關系。在它之前,五代亂世之中,武人耀武揚威;更之前的唐朝,重視門第,參政議政須得是門閥貴族。只有到了宋朝,文人的身份地位才得以空前高升。宋朝皇帝打壓武士,推崇文人治政,更是舍得在士大夫文人身上花費銀子,讓文人一邊上朝議政一邊擁妓納妾、聲色犬馬地過著“幸福的生活”。 

     宋朝的冗官非常多,而且俸祿也不低。這些有錢、有閑的人,就經常混跡于風月場合。宋詞的繁榮,很大程度得力于這些閑人文官。宋詞相對于唐詩,是一種隨意的美,因為它們是在風花雪月的場合誕生的。最具代表當屬柳永,他的詞在當時就廣為流傳,“凡有井水處皆唱柳詞”,可見,流行的程度遠遠超出了現在歌壇上的“周杰倫”。他稱自己是“奉旨填詞”。因為皇上的輕輕一筆,徹底地把柳永推到市民堆去寫他的歌詞。從此他終日流連在歌館妓樓,瓦肆勾欄,他身上的文學才華和藝術天賦與這里的喧鬧的生活氣息、優美的絲竹管弦、多情婀娜的女子發生共鳴。仕途上的失意并不妨礙他藝術上的創造,可以說,正是這種失意造就了獨特的詞人柳永,造就了獨特的“俚俗詞派”。 

     宋朝的文人在失意的時候也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依托。如范仲淹變法失敗,仍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告訴我們文人應該更多的追求一種“道”,這才是人生的哲學境界。蘇軾外調為官,與人出獵,寫出了“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此時的蘇軾正處在仕途的低谷,但是蘇軾還是可以如此的“張狂”,從未消失萬丈雄心和英雄本色。 

    北宋是以殺文人皇帝(李煜)開始的,又是在文人皇帝(宋徽宗)手中滅亡的。宋徽宗,這位天才的藝術家皇帝以其瘦金體獨步天下。宋徽宗還有一個才子宰相——蔡京,蔡京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均有輝煌的表現,談到他的書法,時人用的最多的次是“冠絕一時”、“無人出其右者”。宋朝文人無論是當政者還是草根階層,都是很有才,真的很有才! 

    很想做一個宋朝的文人,當然不能做蔡京,要做就做范文正,辛稼軒,陸放翁……要學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11、道光二十一年(1841),即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后的第二年,道光帝將戰況不利委罪于禁煙主戰派林則徐,將其發往伊犁充軍。途中林、魏源于京口相見,竟夕長談,披肝瀝膽。惜別之際,林將自己在廣州主持翻譯的《四州志》一書手稿托負老友,囑其進一步廣為收羅,進而編撰《海國圖志》,以助國人“開眼看世界”。魏源深感此書意義重大,日以繼夜,終于翌年底完成五十卷本《海國圖志》,并親撰長敘《籌海篇》,言明該書宗旨為“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在當時已屬冒天下之大不諱。更為可貴的是,事實上魏源藉此書向封閉孤陋的國人展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文明體系,甚至公然對西方政治的“公舉之法”贊嘆有加,這在“避席畏聞文字獄”的封建專制高壓之下,真可謂石破天驚之語。天朝上國的神話一旦打破,繼之而來的就必然是對其制度合理性的質疑。《海國圖志》全面介紹了世界各國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宗教文化等,堪稱當時一部劃時代的實用奇書,對整個近代中國的國防、軍事、時政、外交諸方面均具有重大的啟蒙借鑒價值。可嘆的是,這樣一本書竟未引起清朝統治者的應有重視,卻迅即傳入日本,從而對該國開啟民智、防御外敵、推動明治維新發揮了巨大影響。深知此書價值的日本學者不勝感慨:“從前漢人以華自居,視外番不啻犬豕。其于地理政治,懵然如瞽蠓之摸器……(此書)名為地理,實為武備大典,豈瑣瑣柳書之比哉!”

    清咸豐七年(1857年)三月初一,被譽為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一代巨人中的杰出代表人物——魏源,孤寂地逝世于杭州僧舍。這位平生力倡經世致用之學,壯懷激烈而又空懷一腔救國匡時之志的一代曠世奇才,就這樣默默地告別了這片他愛得如此深切的國土,含恨而去。

    他的死,對于其時已氣息奄奄的大清帝國來說,不啻于失去了一位或可力挽狂瀾于一二的名醫國手,于中華民族更是一個難以彌補的損失。時隔一個半世紀,回首其間國家民族的坎坷歷程,至今思之猶令人扼腕長嘆。誠如岳麓書社新近出版的《魏源傳》作者夏劍欽先生所言:凝想這位智者一生以天下為已任、憂國憂民的思想苦旅,一種虔誠的敬仰和歷史的傷感便不禁油然而生。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

 

   12、社會進步做出貢獻 古往今來的英雄俊彥無一不對他所生息的祖國懷著拳拳之忱、真真之愛無一不把他的真摯的愛國之心化為報國之志和效國之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的岳飛“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的辛棄疾“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龔自珍“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他們都在各不相同的時代為自己的祖國和人民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盡到了應盡的職責。 魯迅先生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并把他們譽為“中國的脊梁”。

    幾千年來中國人民以愛國主義為精神支柱推動著祖國社會歷史向前發展。 中國人民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國古代有許多的卓越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文學家和藝術家。他們把畢業的精力獻給了偉大的祖國他們是中華民族祖先的杰出聰明才智的代表。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孔子在國際上被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世界上許多地方都有他的塑像。他的思想不僅對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影響很大而且對世界歷史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外國學者推崇為“東方兵學的鼻祖”、“世界第一兵書”的《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軍事戰略家和理論家。被郭沫若贊頌為“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歷史中亦所罕見”的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地球儀比歐洲要早1600多年。祖沖之、華佗、李白、杜甫、曹雪芹等中國古代的科學家、醫學家和文學家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他們是我國古代偉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者在他們身上閃耀著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和思想光芒。 

 

    13、對于用金子培養出來的30年或50年一遇的天才運動員,過早退役實在是人才的極大浪費。“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宋代詞人辛棄疾遙遠而沉重的感慨應該是一個現實而緊迫的提醒。

 

    14、“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

  喜歡辛棄疾的詞,對辛棄疾“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的句子玩味再三:人才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只有尊重和愛惜人才,發揮人才的作用,大學學院的科研和教學才能有較大的起色。

 

    15、“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四十年東漂西泊,四十年啊!縱使猛虎也會失去震驚千山雄風,駿馬也會銹鈍可致萬里的奔蹄。

     可盡管你看到是鏡中“春風不染白雙鬢須”,再回頭看看那整匹錦帛上循規蹈矩的瘦金體冷峻的裹挾著大宋而來,你的大宋只用蒼白的青筋和畢現的斷掌遮蔽他那已無利牙的尷尬。面對整個大宋完全陷入了平庸的茍且偷生的境界,你

     當抱著一生拒絕平庸信念的你即將垂垂老矣,你卻依舊高喊著“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當你高喊著“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當你高喊著“聽崢崢馬氈間鐵,南共北,正分裂。”,你直至暮年的壯心讓我對你拒絕平庸的信念感動不已。

    辛棄疾,拒絕平庸,暮年壯心不已,拒絕與國家一起茍且偷生,敢為國家先!

    讀你的少年橫槊;讀你的暮老蒼顏;

    讀你的欄桿拍遍;讀你的豪放不羈;

    讀你的滿腔悲憤;讀你的民族尊嚴;

    多少回夢里沙場;多少次淚沾衣襟;

    金戈鐵馬,萬里江山,沉重壓著你的呼吸。

    你奕奕低語,你浩然長嘆,而這一切都為了你心中的一個信念——拒絕平庸。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08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