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譯文]   庭院中,月色是那么清瑩明亮,可數不盡的楊花飛絮飄過,竟留不下一點兒影子,只留下春的氣息和淡淡的清香。

    [出典]    張先  《木蘭花》

    注:

     1、  《木蘭花》 乙卯吳興寒食    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2、注釋:

       乙卯:即神宗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吳興:即今浙江湖州。寒食:清明節前的一天。

      龍頭舴艋:象蚱蜢一樣的龍舟。舴艋:象蚱蜢式的小船。

      吳兒:吳地的青年。吳興古時為吳國屬地。

      筍柱秋千:竹制的秋千。筍柱:即竹竿做的柱子。

      游女并:兩位少女并坐蕩秋千。

       拾翠:采集花草。出自《洛神賦》中“或采明珠,或拾翠羽。”意為拾翠鳥的羽毛,后泛指女子野外游春。

      踏青:郊外野游。

     行云:這里比喻女子。

     已放笙歌:樂聲、歌聲已經散去。放:消散。笙:樂器,泛指演奏音樂。

     中庭:庭院中。

 

     3、譯文:

     吳地的小伙子乘坐小龍船競賽,竹架秋千上蕩著成對的游女。去沙洲游春的女子天黑還不回家,郊外游玩的人絡繹不絕。浮云散盡,遠山昏暗,笙歌停止,池院空寂。庭院灑滿清朗的月色,無數柳絮輕輕飄過,看不到影子。 

    4、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進士。歷任宿州掾、吳江知縣、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興軍(今陜西西安),辟為通判。后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1064)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九。張先“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石林詩話》卷下)。其詞內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對都市社會生活也有所反映。語言工巧。

  初以《行香子》詞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之句,人稱為“張三中”。后又自舉平生所得意之三詞:云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歸朝歡》):”柔柳搖,墜輕絮無影“(《剪牡丹》),世稱”張三影“。《宋史》無傳,《宋史翼》卷二六載其事。著有《張子野詞》。

       張先生平見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來花弄影。

 

        這首詞是作者在故鄉吳興度寒食節所作。全詞格調清新歡快。上闋寫以人為中心的春景,富于生活情趣;下闋寫以色澤、聲音為中心的靜景,靜謐安寧。末二句"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寫景之工,妙筆傳神,向為論者所稱道。全詞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活力和熱情,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向往,對富有生機的事物的贊美。

   5、此詞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吳興一帶寒食前后的風俗習慣,抒寫了詞人細膩的感受。上片寫陽光明媚季節里青年男女游春時的熱鬧,勾勒出賽龍舟、蕩秋千、采百草和踏青等四個畫面。下片著意刻畫月色清明、池塘深院的幽靜風光。初看來,這首詞上下片之間似乎不相銜接,但仔細玩味,上片下片,細針密線,結體謹嚴。換頭承前啟后,續寫寒食之夜。煞尾二句,暗用唐韓翃《寒食》詩意,題中“寒食”二字貫串全篇。看起來,詞人雖然把游春的場面描繪得豐富而又熱鬧,但更加神往的卻是后者。因此,上片是陪襯,下片是主體,以動襯靜,以熱鬧襯幽寂。“無數楊花過無影”一句不僅表現出詞人觀察的細膩,同時,也是詞中傳神之筆,它無疑是詞人銳意追求的審美享受與美的境界。

      《木蘭花》是一首充滿生活熱情和散發著清新氣息的詞篇,它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吳興一帶寒食前后的風俗習慣,抒寫了作者細膩的感受。上片勾勒出四個畫面:賽龍舟、蕩秋千、采百草(一說采集翠鳥的羽毛)和踏青。這是一些帶有強烈動勢的畫面,詞中句句有人,“競”、“并”等具有動態的詞語,充分反映出青年男女們的活躍生機。下片是另一種深幽的境界:游人歸去,笙歌散盡,月色清明,楊花輕飛。初看來,這首詞上下片之間似乎不相銜接,但仔細玩味,上片下片,細針密線,結體謹嚴。換頭承前啟后,續寫寒食之夜。煞尾二句,暗用唐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詩意,題中“寒食”二字貫串全篇。上、下片境界不同,作用有別。上片寫陽光明媚季節里青年男女游春時的熱鬧場面;下片則著意刻畫月色清明、池塘深院的幽靜風光,二者形成強烈對照。看起來,作者雖然把游春的場面描繪得豐富而又熱鬧,但更加神往的卻是后者。因此,上片是陪襯,下片是主體,以動襯靜,以熱鬧襯幽寂。“無數楊花過無影”一句不僅表現出詞人觀察的細膩,同時,也是詞中傳神之筆,它無疑是作者銳意追求的審美享受與美的境界。難能可貴的是,這首詞寫于作者86歲高齡,離他辭世只有三年。詞人依然對生活保持著濃厚的興致。

 

      6、 此詞題為“乙卯吳興寒食”,既是一幅寒食節日的風俗畫,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靜的夕陽頌。詞的上片極寫節日的歡樂,下片寫歡樂后的幽靜。上片從一旁觀老翁的眼中寫出熱鬧景象,在熱鬧的景象中仍含有寧靜的心情;下片在幽靜的月色下特意寫了柳絮暗飄,亦可謂靜中有動。

    開篇寫的是吳中健兒駕舞龍舟,在水面飛駛競渡的壯觀場面。舴艋是江南水鄉常見的一種形體扁窄的輕便小舟,飾以龍頭,就是鄉民為節日臨時裝置的簡易龍舟,雖無錦纜雕紋,卻富鄉土特色。著一“競”字既寫出了劃槳人的矯健和船行的輕疾,又可以想見夾岸助興的喧天鑼鼓和爭相觀看的男女老少。

    寒食是古代女子的一個節日,這一天姑娘們特別高興,她們可以放下女紅,走出閨房,雙雙對對,打著秋千,盡興游樂。“筍柱秋千游并”句便說游女蕩秋千。“筍柱”指竹制的秋千架。三、四句用一聯工整的對句描寫姑娘們拾翠、游人們踏青,樂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見郊野草木競秀、春光明媚的誘人景色。“拾翠”原指采拾翠鳥的羽毛,語出曹植《洛神賦》“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后亦泛指婦女水邊野外游春之事。“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游覽。古代詩詞中常以踏青和拾翠并提,如吳融《閑居有作》:“踏青堤上煙多綠,拾翠江邊月更明”。這一聯泛寫寒食游春的活動,與前面賽龍舟、打秋千相配合,有點有面,主次分明。詞之上片著重寫人事,通過熱鬧的場景,描寫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歡樂。

    下片轉為寫景,通過靜謐優美的夜景,反襯白晝游樂的繁盛。一動一靜,互相映襯,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由動景換靜景,畫面跳躍很大,但過片卻很自然:“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前句說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為上片作結。后句說笙歌已歇,喧囂一天的池院,此刻顯得分外清靜,一“靜”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語。

    結拍以寫景工絕著稱。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說:“張子野吳興寒食詞‘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余嘗嘆其工絕,在世所傳‘三影’之上。”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見點點楊花飛舞;而花過無影,又顯得清輝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層輕霧,別具一種朦朧之美。不僅如此,兩句還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樂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暢。詞人雖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愛游春的熱鬧場面,又愛月夜的幽靜景色。他白晝,與鄉民同樂,是一種情趣;夜晚,獨坐中庭,欣賞春宵月色,又是一種情趣。

    此詞是一篇韻味雋永的佳作。整首詞從熱烈歡快漸趨恬靜寧謐,成功地表達出一個有閑的耋耄老人所獨有的心理狀態。全詞情景交融,藝術效果頗佳。有人說其末句堪與使作者聞名于世的“三影”合稱“四影”,可謂深得此詞之妙。

 

    7、春天是不知不覺來的,她走的時候,也是悄沒聲兒地,在不知不覺中離去。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黃葉,“無邊落木蕭蕭下” ,造下滿天聲勢;也不像冬天,一陣爛雪,一陣凍雨,“乍暖還寒時刻,最難將息” ,讓你久久不能忘懷那份瑟縮,那份冷酷。

    春天,平平常常地來,自然而然地去,沒有喧嘩,沒有鑼鼓,甚至最早在枝頭綻開的桃花、杏花,還有更早一點的梅花、迎春,總是在不經意間,給人們帶來驚喜。

    哦! 春天最早的花!

     人們的眼睛閃著亮光,然而,“枝頭春意少” ,這時連一片葉也沒有,空氣還十分的冷冽。直到“小徑紅稀,芳郊綠遍” ,已是“風送落紅才身過,春風更比路人忙”的暮春天氣了。

     所以,等你意識到春天的時候,她早就來臨了,“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等你發現她離去,已經是“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 ,杏子樹頭,綠柳成蔭了。

    春天總是很短促的,你抓住了,便是屬于你的春天;你把握不住,從指縫間漏掉了,那也只好嘆一聲:“春去也” ,“遺蹤何在”了。

 

    8北方,五月,楊花飄飛夜。皓月當空。樹影婆娑中,一石桌一石凳。“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正是此景!

    歷數詩詞,以楊花襯托出張先筆下如此美好靜謐意境的并不多見。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軾借楊花抒發了某種幽怨。 

“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又是他于楊花寄予了思鄉的愁緒。 

“二月楊花輕復微,春風搖蕩惹人衣。他家本是無情物,一向南飛又北飛”。這是詩人薛濤自慨飄泊無依的身世。

當心情在朵朵楊花中穿行而過,回溯千年時光,在遙想與體味中再次與古人相遇。卻不想讓飄零的思緒再感染了心靈。也不想如今人蹙眉深情聽唱那曲“我看楊花多寂寞,楊花看我又如何又如何”。

想這小小的輕靈之物,經歷了酷暑嚴冬,走過了秋凍春寒,也承受了凄風苦雨的歷練,終于可以綻放小小的羽翼,乘著五月的春風輕盈自由的翩飛,于它的生命,緣何不是釋放快樂與愜意的一生,而卻要承受如多的哀思?

且看那小小楊花,兀自在夜色里,輕舞飛揚。

 

 

9、我們中國對待男女之情特別謹慎特別約束,而對待個人的情感也是淡化而又淡化以至于消融于廣闊而美麗的自然景物之中簡直達到了"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程度。情感淡淡如水,即便是深情厚意也深邃如美月之光不失其柔和之本色。這也是以中和為本的儒家教化和道家對之進行升華的一個結果,對情的失意要哀而不傷,怨而不謗。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就是說《詩經》三百篇的好處就是情感不乖邪,符合中和之美的原則。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把詩定義為:持。他說:“詩者,持也,持人性情。”這就是說,詩是應當起到把握、控制和陶鑄人的感情的作用,這就是儒家對待情的基本態度;而道家則把情愛“無”化;佛家把情愛“空”化。

“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你簡直找不到情在哪里。“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已經把一種傷感之情消融于自然景物之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作者那無限的孤獨之情也已消融于空闊壯觀的自然之中。哀傷和悲愁也似月如水:“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唯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花自飄零水才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蘆葦深處蕩孤舟,笛在明月樓”。

一切景語皆情語,而能把情淡化和消融到簡直“空”“無”的佛道境界,只有在我們中國這種儒釋道三教相輔相成、相合相宜的文化土壤里才能產生啊!不僅詩如此,中國的古典音樂和山水畫更是把情愛徹底的交融和淡化于自然美景之種。詩、音樂、山水畫三位一體,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含樂章、金聲玉振,美妙無窮,山水畫中那種流動之美有時看上去恰如一首動聽優美的樂章。

唐詩、宋詞、山水畫加上古典音樂如《高山流水》、《漁舟唱晚》、《出水蓮》等等真真把中國文化中的中和之美、中和之音、中和之情絕妙的體現出來。有人說音樂純粹是情感的直接形式,其實詩和畫也是情感形式,而且在中國文化中它們有著內在的聯系和完美的統一,都是中和之大道的完美表現。

 

    10、生活更多的時候是磨人的,殘酷的,尤其你們這些女孩子更要保持審美的眼光和詩意的心態,不然日子就是蒼白的。這樣的浸潤使得我也從稚氣漸漸走向成熟,學會在自嘲中感受生命的豁達,學會用詩意的眼光去看待人生的種種過往。

    “少女情懷總是詩”骨子里的浪漫在歲月的流逝中絲毫沒有衰減,我們依然為世界杯高喊,依然追求天長地久,天荒地老的經典,依然欣賞“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那古老而堅定的浪漫。于是,就在別人分分合合的愛情中,就在身邊網戀虛虛實實的上演虛擬婚姻的時候,就在網友來來往往如揚花般飛過無影的時候,我和她依然欣賞當空那一輪不管陰晴圓缺而從不減光輝的明月,欣賞著李敖的小詩:

     不愛那么多,我只愛一點點,別人眉來又眼去,我只偷看你一眼……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32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