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譯文]   再三呼喚,她才肯走出船艙,還抱著琵琶,遮住半邊臉龐。

    [出典]   白居易《琵琶行》

    注:

    1、《琵琶行》白居易

   【原文】《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拢慢捻抺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城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2、注釋及譯文見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世間俗語言,已被樂天道盡。”這個白樂天,白居易,就是中唐詩人。白居易一方面是偉大的詩人,他的詩才非常好,詩歌水平非常高;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通俗的詩人,相傳連不認識字的老太太對白居易的詩都是一聽就懂的。容易懂的作品就容易被人接受,所以白居易的詩在社會上被接受的程度非常高,雅俗共賞。有一年,白居易從長安被貶官到江西的九江,當時叫江州。從詩歌史的角度來說,這一貶對他是有好處的,白居易到了江州以后,才寫出了《琵琶行》,他不到江州的話,一輩子也寫不出《琵琶行》來。白居易被貶到江州以后,他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好朋友元稹,他對元稹說:我這一次從長安貶到江州,走了三四千里路,一路上路過了許多小旅店,還路過了很多鄉村學校,還有寺廟,還坐了客船。這些建筑,這些船只,到處都題著我的詩。也就是說,到處都有人把白居易的詩題在墻壁上、柱子上。他還說,我一路上遇到的人,不分男女老少,白居易畫像有的是體力勞動者,有的是出家人,他們都能背誦我的詩。白居易很高興,這說明他的詩被很多很多的讀者所接受,大家都讀,大家都喜歡。我們現在還有明確的史料記載著,當時白居易的詩還有一個最狂熱的崇拜者,堪稱超級發燒友,這個人喜歡白居易的詩到了什么程度呢?這個人姓葛名清。葛清有個習慣,他喜歡文身,文身就是在身上刺花,他在身上文的不是什么青龍、白虎的圖案,他渾身都刺著字,他刺的是些什么字呢?都是白居易的詩,他在渾身上下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詩,前胸、后背、手臂、大腿上全刺著白居易的詩。而且他對身上的詩句非常熟悉,人家問某一句詩在哪里?他用手向前胸一指,說在這里。另一句詩在哪里?他又把手向后背一指,說在這里。他渾身上下刺滿了白居易的詩,所以他走來走去,大家說這是一個流動性的白居易詩板,古語叫“白舍人行詩圖”。因為白居易做過“中書舍人”的官,所以稱他“白舍人”。可見中唐的時候,社會上對詩歌、對詩人的崇尚同樣達到了很高的程度。(莫礪鋒說唐詩)

 

      【譯文】2:

       元和十年,我被貶到九江當司馬。第二年秋季的一個夜晚,到湓浦口送一個朋友,聽見船中有人彈琵琶,那聲音,錚錚縱縱,很有京城里的韻味。問那個人,才知道她原來是長安歌伎,曾經跟曹、穆兩位名師學彈琵琶,年紀漸大,姿色衰退,只好給一個商人當老婆。我便吩咐擺酒,讓她暢快地彈幾只曲子。她彈奏完畢,十分憂傷。敘述了年輕時候的歡樂情景;可是如今呢,飄零憔悴,在江湖中間輾轉流離!我從京城里貶出來,已有兩年,心情平靜,安于現狀。聽了她的話,這天晚上,才感覺到被貶謫的味道,因而作了這首長詩送給她,共計六百一十二字(實際上全詩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晚間在潯陽江邊送別友人,楓葉荻花,在秋風里沙沙抖動。主人下了馬,走進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卻沒有音樂助興。悶悶地喝醉了,凄凄慘慘地將要分別,將分別的時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著明月。忽然聽見水面上飄來琵琶的聲音。主人忘記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著聲音悄悄地詢問是什么人在彈琵琶,琵琶聲停止了,想說話卻遲遲地沒有說話。 移近船只,請那個人相見。添酒、挑燈,又擺上酒宴。再三呼喚,她才肯走出船艙,還抱著琵琶,遮住半邊臉龐。擰轉軸子,撥動了兩三下絲弦,還沒有彈成曲調,已經充滿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嘆息,每一聲都在沉思,好象在訴說不得意的身世,低著眉隨著手繼續地彈啊,彈,說盡那無限傷心的事件。輕輕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開頭彈的是《霓裳》,后來彈的是《六么》,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風驟雨,細弦切切,好象是兒女私語。嘈嘈切切,錯雜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滿了玉盤.花底的黃鶯間間關關——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艱難!流水凍結了,也凍結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凍結了,聲音也暫時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種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愁恨,這時候沒有聲音,卻比有聲音的更激動人心。突然爆破一只銀瓶,水漿奔進,驟然殺出一隊鐵騎,刀槍轟鳴。曲子彈完了,收回撥子從弦索中間劃過,四根弦發出同一個聲音,好象撕裂綢帛。東邊西邊的船舫里都靜悄悄沒人說話,只看見一輪秋月在江心里閃耀銀波。

       疑疑吞吞地放下撥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來顯得十分肅敬。她訴說:“本來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蝦蟆陵附近。十三歲就學會了彈琵琶的技藝,名字登記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彈罷曲于,曾贏得曲師的贊揚,妝梳起來,常引起秋娘的妒嫉。五陵少年,爭先恐后地贈送禮品,一只曲子,換來無數匹吳綾蜀錦。打拍子敲碎了鈿頭云篦,吃美酒潑臟了血色羅裙。今年歡笑啊,明年歡笑,輕輕地度過了多少個秋夜春天;兄弟從了軍,阿姨辭別了人世,無情的時光,奪去了美艷的紅顏。門前的車馬,越來越稀,嫁了個商人,跟他到這里。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別離,上個月又到浮梁,去買茶做生意。留下我在江口,獨守這空蕩蕩的船倉,繞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么寒涼。深夜里忽然夢見少年時代的往事,滿臉淚水,哭醒來更加悲傷。……”

       我聽了琵琶聲已經嘆息,又聽了這番話更加歔欷。同樣是失意人流落在遠方,碰在一起啊,從前不認識那又何妨!我自從去年辭別了京城,貶官在潯陽,一直臥病。潯陽這地方荒涼偏僻,哪有音樂,一年到頭,也聽不見管弦奏鳴。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濕,院子周圍,盡長些黃蘆苦竹。早上晚間,在這兒聽見的都是什么?除了杜鵑的哀鳴,就只有猿猴的悲哭。春江花晨和秋季的月夜,拿出酒來,卻往往自酌自飲。難道說沒有山歌?也沒有村笛?嘔啞嘲哳,那聲音也實在難聽!今晚上聽了你用琵琶彈奏的樂曲,象聽了天上的仙樂,耳朵也頓時清明。不要告辭,請坐下再彈一只曲子,我替你譜寫歌詞,題目就叫作《琵琶行》。

      聽了我的話長久地站立,又坐下撥弦索,撥得更急。凄凄切切,不象剛才的聲音,滿座的聽眾,都忍不住哭泣。這當中哪一個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馬的眼淚啊,濕透了青衫!

 

      3、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得罪權貴,遭讒被貶為江州司馬,滿懷抑郁,無處宣泄。于次年秋天送客湓浦口之際,借描寫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抒發了詩人對自身遭際的無限感傷和對黑暗政治的強烈憤慨。這首詩敘事曲折,篇幅宏大。與詩人的另一長篇巨制《長恨歌》一樣,同為傳世不朽之作。白居易死后,唐宣宗李忱曾寫詩悼念他,其中就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之句,可見當時就流傳極廣。

  這首詩可分為三段。開頭軍“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為第一段,描寫與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彈奏琵琶的精湛技藝。詩人送客江頭,秋風蕭瑟,一片凄涼。賓主話別,醉不成歡,實是借酒澆愁愁更愁。此時此刻,忽聞有琵琶彈奏聲隱約傳來,賓主不約而同地被吸引過去。作品由描寫朋友話別到引出琵琶聲及彈奏琵琶的倡女,轉接之間極其自然巧妙。同時也從側面渲染出彈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接下來描寫藝人的出場,先是“琵琶聲停欲語遲”,“遲”字顯示出琵琶藝人猶疑不決,似有隱衷,復又“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后一句描寫女子羞答答的樣子極傳神巧妙,藝人的性別也不言自明。同時又預示著這是個飽經風霜,深受磨難的不幸藝人。果然,在調弦定音后,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弦聲低沉,似乎彈者有意掩藏、壓抑內心的情感。每根弦都發出低沉憂郁的聲音,每一聲都寄寓著無限的哀思。這就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鋪墊。作品從寫琵琶女的試彈動作開始,一步步將讀者引入樂曲傳達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詩人用“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拢慢捻抹復挑”兩句描繪其嫻熟精到。因為訓練有素,雖是信手彈來,卻無不合乎節拍,彈技可謂達到爐火純青之境。作品接下來運用復雜而又連貫、貼切而又優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琵琶聲的美妙,節奏快慢轉換的變化。嘈嘈急雨,切切私語,珠落玉盤,鶯語花底,泉流冰下,這一連串精妙絕倫的比喻仿佛使讀者親耳聽到了琵琶的聲音。這是多么出色的描寫!至于樂聲低緩停歇如冰泉冷澀,進入高潮若銀瓶乍破,鐵騎突出,及曲終收撥時的聲如裂帛,無不是新穎貼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盤”不僅使人想見其聲之清脆,進而還會產生樂聲如珠玉般圓潤的感覺。最后作品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作結,描寫了樂曲的動人效果,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彈奏所創造的藝術氛圍中。

  從“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至“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是第二段,寫琵琶女自訴其辛酸的往事和眼下的不幸遭遇。從她的訴說來看,她本是個色藝俱佳的藝人。當其年輕時節,五陵年少,富貴公于爭相饋贈纏頭之費。那個時候,頭戴鈿頭銀篦,歌舞時用手擊節,上身相應顫動,首飾或竟墮地而碎;或穿紅艷如血之羅裙,日日與少年宴飲笑謔,不覺酒翻而裙污,這些都從未感到過可惜。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過去了,然而榮華易失,容顏易衰,一個年老色衰的藝人再也沒有人靠近了,她象一只被人用壞的玩具一樣被那些富貴子弟們所拋棄。 “門前冷落鞍馬稀”正是封建時代包括琵琶女在內的許多歌舞藝人晚年的形象寫照。因此她不得不落得“老大嫁作商人婦”,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商人身上。然而,一個不再具有花容月貌的老藝人豈能拴住重利輕情的商人之心?于是“商人重利輕別離”,男人離家經商,婦人獨守空閨,又成了她們這類人必然的結局。她原想嫁人找個歸宿,借以慰藉自己心靈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詩人以“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結束了琵琶女的傾訴。日有所思,則夜有所夢,所謂“忽夢”實非偶然, “夢啼”也是白日情感的再現,回憶辛酸的往事和面對眼下的痛苦遭遇,她不由得老淚縱橫,脂粉合流,成了一個淚人兒。

   作者在《序》中說: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請意。”作品的最后一段即是由歌女的淪落,聯想到自己的屆遭貶官。詩人和歌女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們都身懷絕技,各有非凡的才華,卻又同樣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受到封建制度的遺棄和扼殺。作品強烈傾訴了作者對自己不幸貶官、壯志難酬的滿腔悲憤。其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聯融議論于敘事之中,所含的哲理意蘊,耐人尋味,千百年來,一直被廣為傳誦。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以杜鵑啼血和哀猿悲叫兩個意象的描寫,因景生情,較好地描繪出詩人羈旅在外而想念家鄉的心情。下文更用苦酒獨酌,嘔啞嘲哳之山歌村笛上承“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極力渲染謫居潯陽的痛苦與不幸,同時也與歌女的琵琶仙樂作了鮮明的對比。最后以琵琶女的二次演奏,詩人淚濕青衫作結。所謂“滿座重聞皆掩泣”,描繪音樂效果之動人,是上承第二段中對琵琶演奏的細致描寫,而“江州司馬青衫濕”,以作者泣淚最多上承“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描寫,由歌女的不幸,痛感自己的被貶,推己及人,既為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泣,也為自己的壯志難申而哭。宋人洪邁說: “白樂天《琵琶行》一篇,讀者但羨其風姿,敬其詞章。至形于樂府,詠歌之不足,遂以為真為長安故倡所作。……樂天之意,直欲抒寫天涯淪落之恨耳。”這段話固然點明了詩的主題。但就全詩所表現的思想內容而論,此詩也表現了作者對一個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女藝人的真摯同情。她有可悲的不幸命運,詩人則被貶出官,社會地位雖不同,但在身懷才藝而不被重用,以至淪落天涯,這一點上是相通的。因此,作者將“滿腔遷謫之感,借商婦以發之,有同病相憐之意焉。”(《唐宋詩醇》卷二十二)。

       全詩對琵琶女的出色演奏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她的不幸遭遇激起了詩人強烈的共鳴;同時詩人悲苦的貶謫生活,也深深打動了女藝人的心。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因此很容易互相同情、憐惜,產生感情的交流。詩人正是用飽蘸著豐富感情韻筆觸,來敘述故事,描繪場景,刻畫人物,才成功地塑造了琵琶女和詩人自己這兩個鮮明的藝術形象。尤其是對琵琶女的描寫極其出色。她早年春風得意,中年門前冷落,晚年獨守空閨,其不幸遭遇極富典型性;然而詩人所塑造的這個藝術形象又確實是“這一個”,她青春年少時的美麗、她的多才多藝,她悲慘的身世以及“猶抱琵琶半遮面”時的羞愧、哀怨都是他人所無法替代的,這個形象體現了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從作品的結構看,此詩所敘述的故事并不復雜,但由于詩人高超的藝術功力,情節安排得波瀾起伏、錯落有致;材料剪裁,詳略得當。對兩次琵琶演奏的描寫,第一次大筆潑墨,第二次惜墨如金,前為實寫,后為虛寫,二者都取得了驚人的藝術效果。在語言方面,詩語樸素通俗,、流暢自然,韻律和諧,富有音樂美。《唐宋詩醇》稱這首詩“比興相緯,寄托遙深,其意微而顯,其音哀以思,其辭離已則”,與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同為千秋絕調”。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喜愛并不是偶然的。 【原載】 《白居易詩歌賞析》 

 

      4、《琵琶行》全詩六百—十六字,篇幅雖長,但結構細密,層次清晰,情節也曲折動人。 

       古人在探討長篇歌行體詩歌創作時,講究“變化”、“布置”,要求“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出入變化,不可紀極,而法度不可亂”;“作大篇尤當布置,首尾勻停,腰腹肥滿”,勿使“前面有余,后面不足;前面板工,后面草草。”(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這些說法,大抵指詩的情節結構而言。從這一角度來欣賞,《琵琶行》在生動曲折的情節描寫中,可謂波瀾起伏,結構嚴謹;從容鋪敘,層次分明;開合得當,首尾照應。 

       詩一開始,寫秋夜江頭送客。在黯然神傷的時刻,“忽聞水上琵琶聲”的契機,給情節發展帶來了柳暗花明的前景。長詩旋即以琵琶音樂作為貫穿情節發展的線索。正是江上飄來的感人韻樂曲聲,振作了主與客的精神,引起了他們的興趣,以至“主人忘歸客不發”!這樣,追尋彈者,移船相邀,琵琶女出場以及她的即席彈奏,就成為情節發展的必然。把琵琶女的身世與自己的謫居生活有機組合,層層鋪展,是這首詩的結構特點。 

      詩中,琵琶演奏是貫穿全詩的線索。先寫送客江頭而偶聞琵琶聲,由琵琶聲引出琵琶女,繼寫聆聽琵琶演奏而詢及身世,因了解身世而抒發感慨,最后再以琵琶女重彈一曲而戞然作收。全詩各部分緊密關聯,環環相扣,逐層推進,寫來極有層次。
 
      詩中情節安排也頗具匠心。琵琶女的出場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有著先聲奪人之妙;琵琶女的“幽愁暗恨”是先于曲中,曲曲傳出,再直言訴說,詩人被貶失意的瞞腹悲憤是經琵琶女盛衰劇變的身世的鋪墊,再傾吐而出,這樣層層夾寫,處處烘托,又巧設懸念,情節的展開如波瀾起伏,曲折而又動人。

 

     5、 濃重的氣氛烘托、傳神的細節描寫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

       用精煉的筆墨刻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白居易在敘事詩創作中獨特的造詣,他筆下的人物,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長恨歌》);“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翁》)。無論是楊貴妃生前的嬌媚,死后的孤獨,還是賣炭老人辛苦蒼老的形象,雖只三言兩語,然其神貌特征無不生動準確地打上了各自的階級地位、生活條件。社會經歷的印記,絕非其它階級、階層的人物所能代替。

 

 

     6、《琵琶行》作為一首優秀的抒情詩,詩中穿插的景物描寫對于烘托氣氖、渲染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詩一開頭,詩人就以富于季節特征的景物構成蕭索的秋景,江水之濱,楓葉蘆葦搖動于瑟瑟的秋風之中,秋江之中,茫茫江水起伏于皎潔的明月之下。美麗而又凄清的景色,與全詩傷感悲苦的情調和諧一致,為詩歌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感情的抒發創造了濃烈的氣氛。再如,寫琵琶女演奏結束,在樂聲戛然而止后,詩人用“東船西舫悄無聲,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渲染出沉寂、清冷的環境氣氛,借以烘托人們因沉浸于樂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態,映襯樂曲余音繞梁,曲終猶在的動人魅力。詩人陳述謫居生活的苦悶,同樣穿插以景物描寫,如對潯陽貶所的描寫(“潯陽地僻無音樂”到“往往取酒還獨傾”)。“黃蘆苦竹繞宅生”、“杜鵑啼血猿哀鳴”的自然環境大大加深了作者對天涯淪落之感的表現,悲涼的景境構成凄苦的氛圍,襯托了悲涼的心境。上述描摹環境的詩句在詩中雖然不多,但對于醞釀氣氛,增添情韻,烘托人物,深化意境都是不可或缺的。

       詩中細節描寫,也頗傳神,不少細節取自人物富有典型意義的動作、神態,來展示人物的內心,表達人物的感情,具有形神兼備,含意深邃的特點。對人物動作的描寫十分準確傳神,頗能使全詩增輝。如琵琶女的出場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的細節描寫,都是文字省凈的傳神筆墨。前兩句寫琵琶女在陌生人面前登場,把她自慚身世的心理、含羞的神態、穩重的性格和盤托出。一個飽經世態炎涼,自卑而略帶自負的女藝人的形象,浮雕般地矗立在讀者面前。后兩句寫她熟諳技巧,信手揮弦,“目中無人”,身心沉浸在意境創造和感情抒發的忘我情狀之中,惟妙惟肖,給人以浮想聯翩的藝術享受。特別是琵琶女自敘身世—段。僅二十二句—百余字,為一個身世不凡的女藝人譜寫了一份言約意豐的小傳。她的出身、學歷、才華、容貌,青春時代的恣意歡謔,年長色衰后的寂寞凄涼,昔盛今衰的變化,在鮮明的對比之中一一寫出,從容不迫,不枝不蔓,充分發揮了現實主義藝術概括的力量。其中,琵琶女自敘年輕時的歡樂生活,更借助于細節描寫,“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這些細節都是出自實際生活的典型事件,表現的是琵琶女少年時的貌美、藝高、生活豪華,紅極—時。“銅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的細節描寫,活生生地刻畫出一個青年女樂伎在逢場作戲中得意一時的情狀。這種生活不可避免地打上封建性商業都市生活的烙印,今天的讀者自然不必對之加以欣賞仿效。但當五陵年少在顛狂中揮霍其家族從下層人民身上榨取的財富,從一個樂伎身上尋歡作樂時,作為一個被污辱與被損害者,在她的靈魂還沒有戰栗和覺醒時,擊碎銀篦,酒潑羅裙的一系列任性戲謔,正如一出蘊含悲劇意味的鬧劇,令人深思。當琵琶女結束彈奏,欲述身世時,詩人又設置了這樣一個細節:“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沉吟、整衣、斂容、久立這些動作神態,既與琵琶女這一飽經人事滄桑的歌女身份、性格相符,也與全詩壓抑、低沉的抒情氣氛相一致,同時又準確地傳達出了人物的內心活動。欲語不語,恭敬嚴肅的神情,先整衣再站起的動作,都反映出這位琵琶女內心的難言的痛楚和穩重、端莊的性格。如果把這段生活和后來的孤獨、凄涼境況相比,就可看出詩人所要表現的又不僅僅是昔盛今衰的變化,更在于揭示女主人公由不理解自己的悲劇命運到意識自己悲劇命運的心理過程。 

       這些細節,著墨不多,但卻給人以如臨其境,如感其事,如見其人的感受,并由人物的外貌動作而窺見其內心。它不用抽象的概念,也無抽象的議論,只由細節表現,均收到窺一斑而知全豹,舉一木而知森林的藝術效果。

     通俗性和抒情性是白居易在長篇敘事詩創作中探索創新的成果。他自己說過:“詩到元和體制新”。(《重寄微之》)所謂“新”,大抵包括兩方面: 

     一是詩歌語言的通俗優美,平易淺切,具有瑯瑯上口易于傳唱的特色; 

      二是在敘事中包涵更多的抒情成分。 

       二者的結合,形成當時號稱“元和體”新型詩歌的風格特色。在《琵琶行》中,詩人以抒情的筆調敘事狀物,力求在明白如話的語言中將詩的韻味與音樂的節奏和諧結合。貫穿全詩的景物描寫:大江、明月、楓葉、荻花、黃蘆、苦竹、杜鵑的悲啼,猿猴的哀鳴,其凄清的色調,無不浸染著詩人遭貶爽直的感情色彩。當我們吟誦著“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這些詩句,很難說它們是單純地寫景,客觀地敘事。再如詩人精心安排的琵琶演奏場景:月華如水的太空是天幕,空闊茫茫的大江是場地,一個地位卑微而造詣精湛的女藝人,當她被社會冷落,遺忘之后,只能在大自然的舞臺上再次向人間獻出她的藝術。聽者固然心蕩神移,連大自然也停止了一切喧鬧,莊嚴、肅穆地傾聽著她的演奏。一曲傾訴天涯淪落、人間不平的悲歌,與大自然渾然融合,回響在茫茫水天之間,從而獲得了永恒的存在。金代王若虛稱白居易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滹南遺老集》)同書還引鄭厚評白詩“如柳陰春鶯,深得造化之妙”的贊語。這兩段話,前者是對白詩濃郁婉轉的抒情韻致的描述,肯定其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后者是對白詩悅耳和諧的語言風格的形象比喻。這種通俗性與抒情性相結合的風格,便于人們的理解和傳唱,因而在當時就得到廣泛的流傳:“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唐宣宗在白居易去世后曾作《吊白居易》悼詩)直到令天,這兩首詩仍是國內外膾炙人口、有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的名篇。清人劉熙載稱道白居易“詩能于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詩概》)可謂公允而有見地。

 

    7、這樣一個“年長色衰”、“老大嫁作商人婦”的身世坎坷的風女子,面對客人的盛情相邀,會那樣地如少女般地羞澀到“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嗎?若果真如此,我想這不僅毫無嬌羞可言,簡直就是忸怩作態,面目可憎!而那樣,詩人又怎么會產生同病相憐的感情并為此發出深深的感慨: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在我看來,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當是這位“今漂淪憔悴,轉徒于江湖間”的昔日京都歌妓,一時間忽聞江上傳來的長安鄉音(白居易因遭貶謫從長安發配至江州),一下勾起往日情懷而傷感不已。面對相邀,她既不愿出見,又礙于盛情難卻,方“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既非出于女性的羞怯,更非出于故意,完全是一種傷心后的自然所為。正是這樣,這位真情流露而又琴藝出眾的琵琶女,其“猶抱琵琶”的舉止才成為一種美的象征、成為千古佳話。后人,如《圍城》中的那位范小姐、孫小姐等,不解其實,以為是嬌態而刻意為之,那位汪主任,又以此作操弄,從而遭到錢先生的或諷或譏,也就不足為怪了。 莊壯

 

      8、千呼萬喚始出來 猶抱琵琶半遮面。意思是千呼萬喚,終于出來了,但是還用抱著的琵琶遮住了半張臉,有比較勉強,不愿見人之意。這一句的精彩之處就在于把女孩含羞帶臊的形態描繪的很恰當。這句詩放在現在用來比喻事情不太明朗或不愿說清楚而遮遮掩掩。

 

     9、“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羞澀中的欲露還羞,總是讓人銷魂,這是露中的最高境界。中國古代的美人兒,喜歡拿小團扇遮著半邊的面,把櫻桃小口藏在淺綠色的小絲扇下面,留一雙單鳳眼直吊鬢角,輕輕回首淺淺地一笑,就可以勾走一個才子的整個魂魄,讓他們茶不思飯不想甚至病倒在床。

   從古到今,“露”總是花樣翻新。放眼現在的街頭,無論春夏秋冬,都有時尚MM,露胸、露腰、露玉腿…… 女人們各出奇招,你穿露背的,我就穿低胸,你只敢露大腿,我已經露到肚臍了。

 

       保守的男人總是喜歡女人露肩,優雅高貴而又不失誘惑,露肩是極至溫柔的一種展示,也是比較自我的男性希望看見自己女友展示的方式。

      真正聰明美麗的女人,是那些懂得露一半的女子,身姿若隱若現,魅力總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在生活中也要明白給自己留著一半的余地,那一半的余地能給人很多美好的回憶,也可以顯出女人全部的智慧和美麗。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2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