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譯文]  廣泛地聽取意見,就會明白清醒; 只聽信一面之詞就會糊里糊涂。

     [出典]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注:

     1、[原文]

  上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昔堯清問下民,故有苗之惡得以上聞。舜明四目,達四聰,故共、鯀、歡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趙高,以成望夷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以取臺城之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閣之變。是故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擁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2、[釋文]

  唐太宗問魏徵:“君主怎樣叫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是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是昏庸糊涂。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眾了解情況,所以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帝舜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驩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臺城被軟禁餓死;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貴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達。”唐太宗說:“好啊!”  

    3、這個成語意思是:廣泛地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確的判斷,只聽信一方面的意見就會不了解真相,得出錯誤的結論。

       告誡人們辦事要廣泛聽取意見,不要聽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辦好。

    4、據《資治通鑒》記載,唐朝時期,太宗問大臣魏征:“人主何為則明,何為則暗?”魏征答道:“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古人云:“偏聽則暗,兼聽則明。”意思是僅僅相信一人之見,或一夫之辭,對人和事的看法往往產生片面性。如果多聽取絕大數人的意見,集思廣益,則對人和事能得出比較全面的看法。正如達·芬奇所言,“應當耐心地聽取他人的意見,認真考慮指責你的人是否有理。”

      “集思廣益”是劉邦的最大優點,這促使部下為他打仗出力并敢于直言不諱,如此以來,他手下謀士濟濟,猛將如云。一些能人才士被重用,怎么會不竭盡忠誠呢?正所謂“士為各已死”嘛。張良初次見到劉邦時,就將兵法戰策的秘笈獻給他,沒想到,劉邦立即采用了其中的戰法。張良雖出身韓國貴族,與草莽之夫的劉邦不同,且他有智有勇,卻樂意死心塌地為劉邦所用,其人度量可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確過人不凡。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句古話在我腦中不絕于耳,感嘆確為千古不易之理。塞納克所說,“相信一切人和懷疑一切人,其錯誤是一樣的。”或是某種程度上的不方便,亦或是某種潛在的目的,很多時候別人傳達給我們的信息往往是不完整的、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確或是經過主觀加工了的,并非事情的真實的面貌。所以我們要注意多聽多看,這樣才能讓我們比較全面地,客觀地對人或事物形成正確的印象或者做出正確的決定。

      5、"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采用對比的方法,意在說明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就能夠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只聽信一方面的話,自己就糊涂,事情就弄不清楚了。

此成語適用于領導或其他人要善于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以便公正地選用人才和及時地改進工作。

成語"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與"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同義。《新唐書.魏征傳》中記載,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回答說:"君所以明,兼聽也;所以暗,偏信也。"魏征還以兩個賢明的古帝堯、舜和三個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為例來加以說明,以使唐太宗引以為戒,揚長避短。

劉邦這個人能采納部下的意見,因此,他的部下很愿意為他打仗出力,并敢于向他提建議。為此,他手下的謀士很多,將士忠誠,以死效力。

有智有勇的張良,由于受到劉邦的重用,因而心甘情愿地賣命,輔佐劉邦成就了大業。陳平投奔劉邦后,劉邦對他毫不懷疑,還委以了重任。因而陳平能死心塌地為劉邦所用。并六次向劉邦獻奇策,救了劉邦六次。

諸葛亮在他的《前出師表》中誠懇地勸后主劉禪要吸取先漢和后漢的成敗與教訓。他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他囑咐后主劉禪要察納雅言,廣開言路,遺憾的是,后主劉禪違背了諸葛亮的話,只顧享樂,聽信讒言,因而亡國,被天下的人恥笑。

為此,當今的領導者、領導集團和普通的人們,要謹記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0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