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譯文] 那些人寸指不沾泥土,卻居住著瓦片如魚鱗的高樓大廈。
[出典] 北宋 梅堯臣 《陶者》
注:
1、 《陶者》 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2、注釋:
陶者:陶,用粘土燒制器物;陶者,燒制陶瓦器物的人。
鱗鱗:這里指屋上瓦片重重疊疊,整整齊齊,就像魚鱗。
大廈:高大的房屋。
3、譯文1:
挖盡了門前泥土用來做瓦,可是自己屋頂上卻沒有一片瓦,那些人寸指不沾泥土,卻居住著瓦片如魚鱗的高樓大廈。
譯文2:
燒制陶瓦的人,幾乎燒盡了門前的陶土,可是他們自己卻只能住在房頂無瓦的簡陋小屋;那些十指不沾泥土的富家貴族,住的卻是屋瓦像魚鱗般的大房子里。
4、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佑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5、 揭露封建社會不勞而獲、反映勞動者疾苦的詩篇,古代有很多,但從唐人孟郊的《織婦詞》到宋人張俞《蠶婦詩》,多著眼于衣著。鄭谷的《偶書》,于濆的《辛苦行》雖從耕者腹長饑入手,但總的來說,題材僅限于男耕女織。相比之下,梅堯臣此詩寫燒窯工人,就顯得十分新穎。這兩句有的本子作“十指不沾泥,”“十”字似不如“寸”字尖新,極富家子的根本不勞動。而以“鱗鱗”形容大廈,開象也非常鮮明。詩人用字簡練,含意深刻,讀之發人深省。
《陶者》屬于反映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的作品。首二句以陶者“陶盡門前土”與“屋上無片瓦”相對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間之不公盡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與“鱗鱗居大廈”對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間之不公可想而知。前二句以對比道出,后二句亦以對比道出,前二句與后二句更以對比鮮明令人驚嘆。《陶者》一詩正以這種環環相扣的對比,道出了人世間的不公平,表達了對弱者的同情,風格古樸平淡。
從《陶者》即可看出,梅堯臣不斷觀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種種細節,在生活場景和人生經歷中開拓、尋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題材,或在寫前人寫過的題材上翻新,開宋詩好為新奇、力避陳熟的風氣。梅詩構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遠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語句平淡,寓奇峭于樸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這是梅詩的創造與追求,也是宋詩的審美取向。
附:
辛苦行
(唐)于濆
垅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饑;
窗下擲梭女,手織身無衣。
6、 這首五言絕句,只用事實對照,不加任何評論,以兩組強烈、鮮明的對比——燒陶的人“陶盡門前土”與不勞動者“十指不沾泥”形成了對比;燒陶的人住房上沒有“片瓦”與“十指不沾泥”者住的是屋瓦像魚鱗般的高樓大廈又是一個對比。兩組對比,寥寥四句,語言通俗平實,形式短小精悍,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罪惡,蘊含了詩人對勞苦人民的深厚感情。
7、現在有的干部,自認為是人民的“父母官”,不對,完全錯了;官絕不是人民的父母,相反,人民確實是官的衣食父母。中國歷代志士仁人是非常清楚這點的。張俞寫的《蠶婦》:“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梅堯臣寫的《陶者》:“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還有李紳寫的《憫農》、范仲淹寫的《江上漁者》、白居易寫的《觀刈麥》等等。要懂得一切都是從人民血汗中出來的,要知道自己是屬于人民的。屬于人民,就應該為了人民,應該為人民服務,而且,要為了人民,那就應該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8、 宋朝詩人梅堯臣在《陶者》中寫道“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他描寫了當時社會兩種人完全不同的生活:勞動者受盡剝削,富貴者不勞而獲,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現在社會中多數適齡的人都是勞動者,但由于勞動的行業不同,收入差距依然巨大。現在很多高考后的學生及其家長在不辭辛勞的選擇和報大學志愿,恐怕也主要是為了選一個合適自己的高利潤的行業。
社會分工導致了不同的行業,不同行業因為勞動強度和利潤率不同而難免報酬不同。所以難以避免“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和“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等現象。但社會分工能促進全社會效率的提高,并提高多數人的福利。不同行業具有不同的勞動報酬是正常而合理的,如果對一個行業的高報酬是市場行為而不是壟斷或管制造成的,說明這個行業需要增加投資,通過更高的報酬能刺激大家對短缺行業有更多的投資,對短缺行業給與較高的報酬是市場經濟的自發行為,而且通過更多投資能最終降低行業利潤率和促進全社會的福利。人為的拉平各行業的利潤是不現實的烏托邦,只能導致短缺經濟,這方面在很多社會主義國家都有教訓。
然而,市場經濟雖然美好,卻依然需要政府合理的管理,建立市場秩序,促進合理的競爭,制定反壟斷法反對壟斷和欺行霸市等行為,如果政府在規范市場秩序方面作為不夠,卻通過壟斷或權力管制來干擾市場更是會最終損害全社會的福利。比如,公務員這個行業已經相當熱門,很多人削尖了腦袋也要往這個行業里面擠,這種行業再提高待遇就沒有必要了。
在一個市場經濟秩序合理的社會里,我們每人都可以光明正大的選擇一個更適合自己能力的相對高薪行業,因為高薪行業應該是社會更急需的行業。如果西部教育缺少高質量的教師,就應該提高西部教師的待遇而不是只提倡奉獻。即使“十指不沾泥”,只要我們也用我們的雙手和大腦創造社會需要的勞動產品,只要通過合法勞動(而不是通過偷、搶,剽竊、貪污、受賄等途徑)獲得足夠報酬,則也可以“鱗鱗居大廈”。此文有感于多人咨詢本人高考志愿報考問題而發,祝福眾考生都選到適合自己專業和行業,當然適合自己的專業和行業不僅僅要報酬適合自己的要求,也要適合自己的才能特點。
我們的社會需要有一個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讓每個人(或者至少多數人)都能流動到更適合自己才能的崗位上去,人盡其才的社會效率才能提高,社會的財富才能更快增加。現在的問題是人才流動機制并不合理,很多人找不到能發揮自己優勢才能的崗位,而這些崗位卻被并不合適的人占據或者同工不同酬(http://jiangeu.bokee.com/6375715.html),雖然占據崗位的人可能更適合別的工作,但卻因為無法流動到更合適的崗位而死死占據這個并不適合自己的崗位。這是社會的悲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制度的成本。
9、如果社會經濟制度不合理,即使社會物質財富再多,也是被少數貪婪成性的剝削者所占有,多數人照樣挨餓受凍,又怎么可能形成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榮辱觀?我國古人曾以各種憤懣的詩句描述和譴責封建社會不合理的經濟關系,例如“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園林手種唯吾事,桃李成蔭歸他人”,等等。在這樣的經濟關系中,自然難以形成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榮辱觀。今天我們要確保在全社會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就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反對和防止私有化與兩極分化。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區少數人更快地富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資產階級,產生一批百萬富翁,但頂多也不會達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擺脫不了貧窮,甚至連溫飽問題都不可能解決。”(《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08頁)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辛勤勞作者受窮憋氣,不勞而獲者享福神氣,必然會助長一些人的巧取豪奪和驕奢淫逸之風,形成笑貧不笑娼、崇邪不崇正、向惡不向善、學奸不學誠的榮辱顛倒現象。
10、“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宋•梅堯臣《陶者》
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用雙手編織著夢想,用汗水澆灌著奇跡,然后麻木的仰望著偶像們將榮譽與威儀攬入懷中。世事不過如此,“十指不沾泥”者皮鞭甩得最響,“鱗鱗居大廈”者口號喊得最亮。
11、觀點:中國繼續每年進貢消費品、金錢給美國人消費。反之,中國有機會翻身。
普通老百姓都不希望中國救市。為什么?我們只反問:憑什么?!憑什么我們要救市?為什么“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衣者,不是養蠶人”?為什么“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上面某人總是担憂中國生產出來的東西沒了美國人消費,中國就無法生存下去,但,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反過來想一想呢?我們中國人就不能消費嗎?我們中國人就不能去享受嗎?那是我們自己辛辛苦苦創造出來的價值呀?為什么美國不用付出汗水就可以坐享其成呢?不明白呀不明白!
出來混的總是要還的!
12、“朱門酒肉中臭,路有凍死骨”,這是對封建社會的一個側面寫照,寫出了老百姓對為富不仁者的仇恨,也寫出老百姓對分配制度的極其不滿。老百姓恨的不是別人富,怨的不是自己窮,老百姓恨的是不勞而獲、肆意揮霍,老百姓恨的是“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的人。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可能是社會分工不同吧,也不一定住好房子的就非得是泥瓦匠,但泥瓦匠住不上相對較好的房,甚至住不上房,他們就想不通了。這也許就是老百姓心理不平衡的原因吧。這里說的不是貧富差距大和小的問題,也不是社會分工合理不合理的問題,這里要說的是這種現象的影響問題。為富者肆意揮霍,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老百姓眼紅,老百姓眼紅的結果直接導致心態失衡,一旦心態失衡的人掌握一定的權利他們一樣地揮霍,所以現在一些人“天天罵當官的,但卻要千方百計把子女培養成官員”。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掌握一定權利的人,在位時有資本揮霍,揮霍自己的,當收入滿足不了揮霍需求時,他們想辦法揮霍公家的,害怕不在位時揮霍沒有錢財,在位時多撈幾把,“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旦適應了富足的生活,儉樸的生活他們便會不適應,為貪污埋下了禍根。
窮者盤算著何日掌權讓自己像當權者一樣揮霍;當權者生活富足、肆意揮霍,生怕自己有朝一日落窮,為自己謀足身后只需,人窮志不能短,而恰恰在這個問題上,大家做的卻恰恰相反。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當揚勤儉之風,防奢侈之靡,揚浩然正氣,換皎潔明月,讓人窮不再志短。
13、觀點:中國繼續每年進貢消費品、金錢給美國人消費。反之,中國有機會翻身。
普通老百姓都不希望中國救市。為什么?我們只反問:憑什么?!憑什么我們要救市?為什么“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衣者,不是養蠶人”?為什么“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上面某人總是担憂中國生產出來的東西沒了美國人消費,中國就無法生存下去,但,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反過來想一想呢?我們中國人就不能消費嗎?我們中國人就不能去享受嗎?那是我們自己辛辛苦苦創造出來的價值呀?為什么美國不用付出汗水就可以坐享其成呢?不明白呀不明白!
出來混的總是要還的!
14、“朱門酒肉中臭,路有凍死骨”,這是對封建社會的一個側面寫照,寫出了老百姓對為富不仁者的仇恨,也寫出老百姓對分配制度的極其不滿。老百姓恨的不是別人富,怨的不是自己窮,老百姓恨的是不勞而獲、肆意揮霍,老百姓恨的是“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的人。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可能是社會分工不同吧,也不一定住好房子的就非得是泥瓦匠,但泥瓦匠住不上相對較好的房,甚至住不上房,他們就想不通了。這也許就是老百姓心理不平衡的原因吧。這里說的不是貧富差距大和小的問題,也不是社會分工合理不合理的問題,這里要說的是這種現象的影響問題。為富者肆意揮霍,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老百姓眼紅,老百姓眼紅的結果直接導致心態失衡,一旦心態失衡的人掌握一定的權利他們一樣地揮霍,所以現在一些人“天天罵當官的,但卻要千方百計把子女培養成官員”。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掌握一定權利的人,在位時有資本揮霍,揮霍自己的,當收入滿足不了揮霍需求時,他們想辦法揮霍公家的,害怕不在位時揮霍沒有錢財,在位時多撈幾把,“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旦適應了富足的生活,儉樸的生活他們便會不適應,為貪污埋下了禍根。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2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