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

   [譯文]  十里外的青山隱約可見,潮水剛退的沙路略顯潮濕。

   [出典]  北宋  仲殊   《南柯子·憶舊》

   注:

   1、   《南柯子》 仲殊

     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凄涼時候,在天涯。

  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綠楊堤畔問荷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2、注釋:

    仲殊:即佛印也。

    怨年華: 此指鳥兒哀嘆年光易逝。

    凄涼時候: 指天各一方的分離時日。

    白露:秋分前的節氣名。時近中秋,故無暑氣。

    鬧荷花:欣賞盛開的荷花。

    年時沽酒: 去年買酒。

    那人:伊人,意中人。


  3、譯文1:

    遠處青山重重疊疊連成一片,泥沙被涌起的潮水推到路邊。啼鳥鳴叫,仿佛在埋怨年華易逝,在這凄涼時節我又獨自漂泊在天涯。

    白露冷冷,殘月漸收,微微晨風吹開了天邊的朝霞。在綠楊堤畔,忽然看見滿塘盛開的荷花,于是問荷花:“你還記得那年在此買酒的那個人嗎?”

    譯文2:

    遠處重重疊疊的青山連成一片,漲起的潮水把泥沙卷在路上。幾聲啼鳥鳴叫仿佛埋怨著易逝的年華,又是凄涼時節獨自飄零在遙遠的天涯。

    白露彌漫大地,殘月漸漸黯淡。陣陣晨風吹散天邊的朝霞。綠楊堤畔戲問著荷花:你還記得那年買酒的那個人嗎?

   譯文3:

   十里外的青山隱約可見,潮水剛退的沙路略顯潮濕,耳邊傳來幾聲鳥兒的啼叫,似在慨嘆年華如水。在這秋天的凄涼時候,我依然漂泊在天涯。

    白露浮現時,彎彎的月兒下去了,清晨的寒風吹散了朝霞,我一路云游中,不知不覺來到一處綠楊堤岸的荷塘旁邊,我不禁憶起往事,俯身問荷花:你是否還記得那年我到此買酒喝的那個酒家?


    4、仲殊,北宋僧人、詞人。字師利。安州(今湖北安陸)人。本姓張,名揮,仲殊為其法號。曾應進士科考試。生卒年不詳。年輕時游蕩不羈,幾乎被妻子毒死,棄家為僧,先后寓居蘇州承天寺、杭州寶月寺,因時常食蜜以解毒,人稱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稱他為僧揮。他與蘇軾往來甚厚。徽宗崇寧年間自縊而死。

    蘇軾稱仲殊“能文善詩及歌詞,皆操筆立成,不點竄一字”(《稗海》本《志林》卷11)。其詩散見諸家筆記,如《京口懷古》、《潤州》等詩,雄放而有情致,頗具唐人佳境。仲殊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于詞作方面。有些描寫春情、別恨一類的作品。如〔訴衷情〕“涌金門外小瀛洲”、〔蝶戀花〕“開到杏花寒食近”等,被譽為“篇篇奇麗,字字清婉”(《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更多的詞帶有蘇軾超邁橫絕的作風,這在他登臨懷古的作品中表現得尤為顯著,如〔金蕉葉〕“六朝遺恨連江表,都分付,倚樓吟嘯”,〔定風波〕“山色入江流不盡,古今一夢莫思量”,都于壯麗空闊的景物描繪中寄寓歷史的感慨,表現出超曠的胸襟。此外,如〔南柯子〕寫“六和塔",〔柳梢青〕寫"天涯"、“行人”,也都顯得清新灑脫。所以蘇軾說他“胸中無一毫發事”(《志林》卷11),“通脫無所著”(《東坡后集》卷一《破琴詩引》)。至于仲殊的一些吟詠花草的詞,卻既無寄托,又乏風韻。

  仲殊有詞1卷,名《寶月集》,早已失傳。近人趙萬里輯《寶月集》1卷共46首,斷句七,《全宋詞》據以收錄時,有所增補。《全宋詞補輯》又新補22首。


    5、 開篇兩句寫一個云游四方的僧人,正走江邊潮濕帶沙的路上,或許是向那遠十里外的青山叢林去找尋掛單的寺廟。兩句寫出了一幅山水映帶的風景畫面,這畫面隱襯出畫中人孤身行旅中的寂寞感。根據仲殊的生活經歷推斷,他所以到處游方,并非完全為了虔心禮佛,而是或者尋道訪友,或者想借旅游來縱情山水,消除俗慮。下面他驟然發出“數聲啼鳥怨年華”的慨嘆,這何嘗是啼鳥怨年華,而是行客自己途中聽到鳥聲油然而起年華虛度的悵恨。鳥啼花放,原是快意暢游的大好場景,可對一個棄家流浪的行腳僧人來說,感到的卻是“凄涼時候”,前面再冠以“又是”二字,說明這種飄泊生涯為時已經不短了。作者能把旅途中的見聞感受用詞筆如實寫來,情景并茂,顯示了他的濃郁詩情和坦率性格。

  過片進一步以“殘月”、“曉霞”點明這是一個夏天的早晨,白露冷冷,清風拂拂,殘月方收,朝霞徐斂,作者繼續行走沒有歸宿的路上,他一面欣賞著這清爽夏朝的旅途光景,一面也咀嚼自己長期以來萍蹤無定的生涯況味。行行重行行,不覺來到一處綠楊堤岸的荷池旁邊,池中正開滿荷花。一個人浪跡天涯,缺少的正是個談心旅伴,當此孤寂無聊境地,美麗的荷花一下竟成了難得的晤談對象。“綠楊堤畔問荷花”,這一“問”頗有情趣。“問荷花”,顯出了詞人清操越俗的品格,暗示出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才配作自己的知己。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它天然的風韻喚起了他的美好記憶,使他恍然意識到這里是舊地重游。他清楚記得那次來時,為了解除行旅勞倦,曾向這兒一家酒店買過酒喝,乘醉觀賞過堤畔的荷花。這一切都因眼下荷花的啟發而記憶猶新。于是最后他欣然向荷花發出問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那人家”是自指,“家”此用作語尾詞,是對“那人”的加強語氣。這句話的意思是“你還記得年前到此買酒喝的那個人么?”于此情景相生的妙筆中可以見出僧人的性格、風趣,和他那任真自得的飄灑詞筆。


   6、讀荷。在長長短短的句子里,尋覓千年前的荷葉香,荷花媚。想,在這微雨里,疏風起,雨荷翻,瓊珠落,亂了幾多聽荷人的心思。碧紗窗前,是誰飽蘸了濃黑的墨,借幾縷夜風,冷香便飛上了詩句。

  《全宋詞》里所選,多是雨荷、風荷,曉荷極少。倒是記得《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里有闕【南柯子】:“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凄涼時候在天涯!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綠楊堤畔問荷花:記得那年沽酒那人家?”,很是喜歡。

  “夏日的清晨,霞光初顯,一陣清風穿過田田的翠葉,吹涼微汗的肌膚,吹亂亭亭葉上未干的夜露,碎了晶瑩,碎了晶瑩里那抹猶殘的月華。而重重青蓋下,正百媚凌波,千嬌照水。”,此情此景,即便是人生凄涼,天涯跋涉,心疲神勞,也能尋幾分心靜,多幾絲回憶舊日美麗時光的會心微笑,盡管那笑容里隱約有著惆悵。可這景,這情,真的很美好,像是一副淡墨的中國畫,從疏筆淡墨里讀出醇厚來。


    7、崇明被評為世界十大濕地之一、候鳥保護區。它有近320平方公里,站在江堤上,“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延綿無際的蘆葦蕩,郁郁蔥蔥,天際一抹灰藍。江中水牛嬉戲,天上白鷺飛翔,海風中夾雜著淡淡的青草味,佇立在隨風飄悠的蘆葦邊,人們是否會感慨,人生際遇往來反復,年華如逝水呢?


    8、 幾百年中,這個古鎮多少人從這里走出,又有多少人向這里走來。黃龍溪數年如一日地向過往的行人講述著遠去了的往事。遙想當年,這兒是成都通往嘉定(樂山)的水路要道,商賈云集,非常熱鬧,臨江的每一座小樓似乎還依稀可見她當年的繁榮與輝煌。也有幾多女子在青樓前觸景傷情。如今的輝煌也好,傷情也罷,時間隨著錦江的流水一一逝去。明清的黃龍溪,已沉淀為歷史,沉淀為傳說;這里所有的悲歡離合與世故人情,都永遠成為后人們敘述的遙遠故事了。人生有許多時間消逝在路上,正是:“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凄涼時候到天涯。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綠楊堤畔問荷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我在青石板街道上向時間深入走去,狹窄的街道兩旁的鋪面已顯露出歷史的滄桑,在塵囂蜂起的今日,許多古鎮都隨世事的變遷而消失了。只有這個蜀中小鎮里,時間的化石,還保存得如此清晰完整。我沿著時光鋪就的石階梯,一步步走進歷史,走進我們先人曾經有過的歡樂和悲傷。


    9、想起仲殊詞句‘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那種寧靜清遠孤寂,仿佛正是某年前的雪停之夜,獨自走在山林小道所體味到的。彼時常有這樣逸致,因而常遇見如此景色和心情。--這樣的時光離今天已很遠了,仿佛浮躁喧鬧忙亂才是生活的常態。年華逝去的代價就是如此么?可是又能怎樣呢,該經歷的一切都必須慢慢來過,只等老時回到故鄉:綠楊堤畔問荷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10、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凄涼時候天涯。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綠楊堤畔問荷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一個心有悲戚的出家人,本該與十丈軟紅劃清界限,而他投向世間的眼神,分明帶有孩子氣的眷戀,一腔佛門羈押不住的情腸他的心本是個矛盾體,對人生既愛且厭,所以他選擇了既不崇貴又不卑賤第三條路,與塵同存。


    11、孔子云:“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即智者。由此觀之.湯泉隱居著數不盡的大智慧者。孔子:“知者動,仁者靜。”拿這話來比喻當下的湯泉人,正是貼切;從湯泉鎮一路走過,滋滋生長的森林苗木,聚而待發的鐵塔構件,依山而起的景觀建筑,汩汩涌動的地下泉水,無不蘊含著一種動勢。

    這其中,最耐看的.是水。

   湯泉的水最為奢侈。因水而成的風景自成風格,詩中所言“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 這樣的 景致,在湯泉,從各個角度都可以透見。然而, 景致對于湯泉來說,差不多就是附帶的;湯泉的水自有其功用。這里分布著諸多 溫泉和冷泉,泉水中富含硫磺、碳酸等三十多種化學物質。以泉為浴,可治療多種疾病,對人的作用甚大。灌溉農田,則將泉水中的者多元素注入農作物的果實中,是泉水澆灌下的綠色食品。以 這樣的思路來認識湯泉,說風景是次要的,并不為過。而 景致就 這樣形成了,從容得很。天泉山莊,銀泉莊園,大吉 溫泉度假村,平坦水庫…

    我曾有幸置身于大吉 溫泉度假村和銀泉莊園的泉水中。解除身上的羈絆,把自己交給 溫泉,真是快意無限。硫磺的氣息濃烈地擠壓過來,淹至脖頸,籠罩了整個思想。在那樣的氛圍中,即便是再懶惰的人,也會凝想,也會遐思,也會產生意識流。意識的流動帶著我的游思,飛起來,仿如置身仙境。


     12、多少個晨光熹微的破曉,我看到花兒在暮色里默默哭泣,多少個萬籟俱寂的夜晚,我聽到蟲蟻在風沙中輕輕嘆息。

    晨鐘暮鼓,春華秋實。

    當綠葉失掉了苦生半載的繁華,終于在一個陰霾的黃昏悄然隕落,當寒蟬最后一聲振翅化做一塑雕像,莊嚴靜穆,威武不屈。遠方的天際會適時飛來一行徙鳥,銜一枚紅葉,破空飛過。宣告:秋,已臨。

    不似春之溫潤,夏之熱烈,冬之冷漠,秋仿佛歷經滄桑的行者,不免略帶悲情。遙想起古漢語中對秋天的釋義:秋日的天空,這曾一度讓我心醉癡迷。這是一種意味深綿的蘊藉,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寄托。

    我也因此喜歡在秋日的某個午后,爬上山岡,在一望無涯的昏黃中,找一片枯草躺下,看倉皇飛過的疾鳥把天空劃出一道傷痕,聽頹敗的小花不無凄涼地訴說曾經擁有的點滴輝煌。忽然就覺得很孤寂,仿佛這一片天地只我一人形單影只地棲活,忽然就害怕起來,急忙起身聲嘶力竭地呼喊所有能夠回想起來的名字。西哲說:只有最偉大的人才能在孤獨寂寞中完成他的使命。然而,我能夠嗎?

    佛經說: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浮生一世,遭遇最多的恐怕只能是得與失以及因此所獲的片刻歡欣與無助。正如秋帶來的啟迪:誰持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自古文人多悲秋。我承認秋確實有悲的氣質,因為風沙,因為蕭索,但這不是悲傷或者悲涼,而是悲壯。是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是滄海橫流寶刀未老的悲壯,雖然不面寒涼,卻也能在瑟瑟北風中覺出生命的鐵骨錚錚。這,才是秋之本色。

    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凄涼時候,在天涯。仗筆去鄉,辭親遠歷,在這風沙綿延的季節,不免感慨喟嘆。謹以此作尾,并以此揮別已逝的歲月。


    13、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凄涼時候,在天涯。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晚霞。綠楊堤畔鬧荷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校園剛剛下過一場雨,遠處的青山還籠在霧氣中,顯得縹緲不定,道路上不時有從高處沖下來的黃沙,堆積出各種柔和平緩的圖形。整個校園是那么地干凈,就連那黃沙也是顆粒均勻一塵不染地樣子。

    一場秋雨一場涼,空氣中還透露著浸人肌膚的涼意; 秋風吹秋葉落滿地,正是凄涼時候,正是離別的季節。

    自古多情傷離別,進入大四以來,我就不敢再一個人面對夕陽,倒不是我自作多情,也不是因為仲秋之際秋雨連綿無夕陽可看,而是因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啊!!

    記得那個時候,我是那么地喜歡享受孤獨,而現在我又是那么地害怕孤獨,我不愿離開這個校園,不愿離開我的同學,不愿離開可愛的小山,不愿離開秀氣的小湖……天若有情天亦老,我想,是不是因為草本有情,才會在這個離別的季節凋零?

    每天早晨,微風拂過那片綠波蕩漾的小河,我還以為我能夠走進那片柳樹小林,就像往常一樣,傾聽清風的聲音,欣賞游魚的嬉影。可是,現在的我只會羨慕地遠望一眼便默默走開,那里新裝的長椅,我也無法消受了,就要離別,何必再入林尋煩惱呢?

    柳林里曾有過我清晨朗讀的聲音,也有過我深夜徘徊的背影;我曾譏笑那只膽小的鴿子不敢讓我靠近,我也曾惱怒那些長尾的喜鵲總擾亂我的清靜;我曾把柔軟的柳枝纏在手上,數著上面青色的小疙瘩,我還曾邁著輕步在那綠草地上打一套簡式太極拳;我曾背負雙手在林中望月,也曾對著青松低吟我自己寫的小詩………

    柳林里的長尾喜鵲已多日不見了吧?她一定在笑我的孤僻,我似乎聽見她說:“倘若你真的喜歡,為何不趁著最后一點時間去找尋去追逐?難道非要等到遠走后,空留下無邊的遺憾?”

    我沒有遺憾,人生苦短,得意之事,一次足矣,豈能貪多無厭?

    我只是傷感,我怕我的傷感會帶到那片柳林,我怕我的傷感會在那里留下烙痕,我更怕會破壞那里美妙如詩的意境。

    當我已經沒有了以前的心情,即便是在我心愛的林子里,也不是享受,而是煎熬,對我是,對林子也是,況且她又有了很多新的朋友在里面,或許我不必再給她添上一道離別的傷感思緒;或許我能夠做的,只是默默地走開,好讓心無渣滓的她,心存一絲感戴!

    我默默地走開,心里卻有萬般無奈;我不想走因為我害怕離別,但又有人說:為了下一次的重逢,離別又有何妨?周華健的那首老歌又回響在我耳邊,“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留下來陪你每個春夏秋冬,你要相信我,再不用多久,我要你和我今生一起度過。”……從那千回百轉的旋律中我似乎聽到了另一種韻味,一種久別重逢的韻味。

    人生聚散本無常,天下也沒有不散的筵席,總有一天要走,何必對既定的事實作無謂的想法呢?

     紅樓夢里的林黛玉就比較看得開,她說:“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冷清?既冷清則傷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開時令人愛慕,謝時則增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而賈寶玉則恰恰相反,他只愿常聚,生怕一時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開,生怕一時謝了沒趣。他二人的想法多少都有一點偏激,但能夠達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那種境界的,試問天下又有幾人?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28

[新一篇]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

[舊一篇]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