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譯文] 縱然身后名垂千古,人已寂寞無知,又有什么用呢?
[出典] 杜甫《夢李白》其二
注:
1、《夢李白》其二 杜甫
浮云終日行, 游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 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 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 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 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 斯人獨憔悴。
孰云網恢恢? 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 寂寞身后事。
2、注釋:
1.浮云:喻游子飄游不定。游子:此指李白。
2. 三夜頻夢君, 情親見君意。這兩句說:李白一連三夜入我夢中,足見對我情親意厚。這也是從對方設想的寫法。
3.告歸:辭別。局促:不安、不舍的樣子。
4.冠:官帽。蓋:車上的篷蓋。冠蓋,指代達官。楫:船漿、船。斯人:此人,指李白。
5.孰云:誰說?網恢恢:《老子》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話。此處指法網恢恢。這句意思是:誰說天網寬疏,對你卻過于嚴酷了。
6. 千秋萬歲名, 寂寞身后事。這兩句說:他活著的時候雖然寂寞困苦,但必將獲得千秋萬歲的聲名。
3、譯文:
片片浮云整日在天上飄行,遠方的游子長久得不到你的消息。一連三個夜晚你都來到我的夢中,可見老友的一片情深意厚。每次告別你的神情總顯得局促不安,再三地訴說來訪一次實在不容易。一路上過江渡湖風大浪險,怕只怕船行在水中有個閃失。每次出門都搔著頭發,仿佛在惆悵平生未遂的志向。長安城中達官貴人比比皆是,只有你奇才偉略撩倒失意。有誰說天網疏而不漏,你為什么將老邁而受累。你的名聲千秋萬代將不朽,也只剩下荒冢一堆寂廖清冷。
【韻譯】
悠悠云朵終日飛來飄去,
遠方游子為何久久不至。
一連幾夜我頻頻夢見你,
情親意切可見對我厚誼。
每次夢里你都匆匆辭去,
還總說相會可真不容易。
你說江湖風波多么險惡,
担心船只失事葬身水里。
出門時你總是搔著白首,
好像是辜負了平生壯志。
京都的官僚們冠蓋相續,
唯你不能顯達形容憔悴。
誰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你已年高反被牽連受罪。
千秋萬代定有你的聲名,
那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
4、 李白于天寶十七年(公元758年)因為永王李璘事被判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境內)。第二年春夏之交,在前往夜郎途中遇赦得還。當時杜甫在北方,不知道李白遇赦的消息,只聽到一些傳聞,他十分掛念。
《夢李白》就是這時的作品。
《夢李白二首》都緊扣一個“夢”字,恍恍惚惚,如在夢中,情切意真,纏綿悱惻。第二首所寫的情態舉動如在醒時,感慨悲嘆,也更加深沉感人。
這首詩頭兩句自成一段。以“浮云”比喻“游子”,并作為全篇開頭,這是古代詩歌常用的“興”的手法。浮云飄忽不定,歷來詩詞多以它喻寫游子,如《古詩十九首》中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李白《送友人》詩中也有“浮云游子意”。杜甫化用其意,說游子象浮云一樣整日飄行不止,但每天總能見到浮云,而游子卻長久不得回來,浮云游子的比喻在這里進一步得到了深化。
第二段八句,寫夢。與前一首比較,前一首說“故人入我夢”,從夢中入筆;這首說“三夜頻夢君”,綜合多次夢境。前首說“常惻惻”,表現詩人思友之切;這首說“頻夢君”,寫李白訪友之勤。前一首說“ 長相憶”,是杜甫想念李白;這一首說“見君意”, 是李白了解杜甫。“告歸”以下四句描摹夢中李白的情態、言語,“三夜頻夢”,但告歸時仍然“常局促”,可見兩位摯友恨相見時短的依戀之情。“江湖”兩句,由“告歸”寫到歸程的險惡。不過,前一首中的“水深”兩句是詩人的囑托,這一首中的“江湖”兩句是李白的自敘。“出門”兩句寫李白辭別的情態,“搔白首”正是“局促”的具體表現,“若負平生志”則是從這個動作中看出來的。“平生志”三字,又引出了下面一段。
最后六句為第三段,抒發詩人夢醒后的感慨。
“冠蓋”兩句以對比手法,為李白鳴不平。“滿京華”的究竟有幾個是賢能者,而一代詩仙卻“獨憔悴”!
“滿”、“獨”兩字包含了詩人對“冠蓋”的鄙棄和對李白的同情。“孰云”兩句對“天網”提出懷疑,表示憤慨,并指斥天地不公,對友人的坎坷遭遇悲憤不已,這種感情在這里得到有力的表露。最后兩句以“身后事”的“寂寞”來抒發對李白生前的關切和死后的憂慮。杜甫深知李白,他知道千年萬載之后,李白的名聲將是不朽的,但生前卻遭冤獄而不能實現平生抱負。
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中評論此詩說:“千古交情,惟此為至。然非公至性,不能有此至情,非公至文,亦不能寫此至性。”何其芳在《詩歌欣賞》中也認為,在杜詩中,贈李白和談到李白的詩有十多首,“其中最動人的是《夢李白二首》”。他指出這兩首詩“寫得十分沉痛,寫出了他和李白之間的友誼的深厚,也表現了他對于封建社會的不平的憤懣。”這些評價都是十分中肯的。
5、“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見浮云而念游子,是詩家比興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詩句。天上浮云終日飄去飄來,天涯故人卻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頻頻前來探訪,使詩人得以聊釋愁懷。“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與上篇“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互相照應,體現著兩人形離神合、肝膽相照的情誼。其實,我見君意也好,君明我憶也好,都是詩人推己及人,抒寫自己對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歸”以下六句選取夢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當分手的時候,李白總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訴說:“來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風波迭起,我真怕會沉船呢!”看他走出門去用手搔著頭上白發的背影,分明是在為自己壯志不遂而悵恨。“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寫神態;“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是獨白;“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通過動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從各個側面刻畫李白形象,其形可見,其聲可聞,其情可感,枯槁慘淡之狀,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雙關著李白魂魄來去的艱險和他現實處境的惡劣;“出門”二句則抒發了詩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夢中李白的幻影,給詩人的觸動太強太深了,每次醒來,總是愈思愈憤懣,愈想愈不平,終于發為如下的浩嘆:“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高冠華蓋的權貴充斥長安,唯獨這樣一個了不起的人物,獻身無路,困頓不堪,臨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連自由也失掉了,還有什么“天網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縱使身后名垂萬古,人已寂寞無知,夫復何用!“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在這沉重的嗟嘆之中,寄托著對李白的崇高評價和深厚同情,也包含著詩人自己的無限心事。所以,清人浦起龍說:“次章純是遷謫之慨。為我耶?為彼耶?同聲一哭!”(《讀杜心解》)
7、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浮云一天到晚地在空中悠蕩,游子李白也與我相別日久。一連三夜頻頻夢見你,足以看出你對我的情意是多么親摯深厚。見浮云而念游子,是詩家比興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詩句。天上浮云終日飄去飄來,天涯故人卻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頻頻前來探訪,使詩人得以略釋愁懷。后兩句與上篇“故人”句互相照應,我見君意也好,君明我憶也好,都是詩人推己及人,抒寫自己對故人的一片深情。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你向我辭行時,常常心情不展,苦苦地訴說前來不易。你說江湖上風波險惡,唯恐船只失事沉沒。詩人選取夢中片斷,描述李白的幻影。“告歸”句寫神態,“江湖”句是獨白,表現李白魂魄來去的艱險和他現實處境的惡劣。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你走出門去總是搔著滿頭白發,好像是為自己壯志不遂而悵恨。京都的官僚們冠蓋相續,滿城都是,惟獨這樣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李白,困頓不堪,失意憔悴。“出門”句,抒發了詩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并通過動作、外貌揭示描寫對象的心理。后兩句是為李白的遭際鳴不平。“冠蓋”,士大夫的服飾和車駕,代指高冠華蓋的權貴。“京華”,京都。
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誰說天網恢恢,善惡終有報應?你年高身老,卻反遭牽累。千秋萬代之后,李白的大名必將傳揚天下,可那畢竟已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老子》謂“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意謂天理如大網,雖稀疏卻無漏失,善惡總有歸結。“孰云”句反其意,言李白雖善而得惡報。“將老”句,李白獲罪時,年已五十九。后兩句言外之意是說,現在活著的時候,有誰去顧憐李白困苦的處境呢?在深沉的嗟嘆之中,寄托著杜甫對李白的崇高評價和深切同情,也包含著詩人同病相憐的無限心事。所以,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說:“次章純是遷謫之慨。為我耶?為彼耶?同聲一哭!”“寂寞”,指死去,與“身后”同義。
8、 杜甫這兩首詩,寫的是59歲的李白被流放到夜郎去了,48歲的杜甫連著幾夜夢到李白,還都是惡夢,甚至夢里見到的已是李白的魂魄,所以懷疑李白已經死在了那瘧疾、瘟疫流行的夜郎國。
實際上,這是一場誤會,當時李白不但沒死,而且已經得遇大赦,“千里江陵一日還”,打道回京了。這情形,有點兒象幾年前上海一位老學者,被當地電臺播音員說成是“已故著名學者”。當時社會輿論紛紛譴責這不學無術的弱智電臺和烏鴉嘴播音員,老學者自己倒不計較,笑稱:“能在生前看到別人對自己死后的評價,這也不錯。”
讀杜甫這兩首詩時,我就想,如果古代的通信條件像現在這么發達,杜甫就不會做這些惡夢,寫這些詩了——打一通手機,發個EMAIL,知道李白不但沒死且已遇赦,悲憤立刻就會化為驚喜,兩人再在MSN上聊會兒天,說不定又一首“漫卷詩書喜欲狂”便誕生了……
當然,李白當時沒死,不等于說杜甫詩中流露的感情是假的。感情不假,夢也不假,杜甫對李白確實是愛之深,護之切,思之成夢。
另一方面,杜甫可能沒感覺到,他想的、說的很多李白的事,其實也是在說自己:“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這些詩句,用在當時被貶出京城,開始流浪生涯的杜甫身上,都跟用在李白身上一樣合適。
我就想,如果是一位官居高位,春風得意的人,他懷念自己被流放的前途黯然的朋友時,會不會也這么悲涼沉痛呢?
同病相憐,意思是只有得了同樣的病的人,才能體會到這了這種病,是如何的可憐、可悲。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很有畫面感,很有沖擊力,但也很主觀——無論哪個社會、無論哪個時代,“憔悴”的豈獨是“斯人”?豈獨是詩人?
關于這首詩,令人傷感的不是在詩內,而是在詩外——雖然杜甫在詩中懷疑李白已死,這被歷史證明是一場誤會,但此后兩人真的再也沒有見過一次面;而且,三年之后,李白也真的駕鶴歸西了……
這種事,其實現在也有。政治迫害的威力,古今皆然啊……
9、“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生前遭遇如此,縱使身后名垂萬古,人已寂寞無知,夫復何用!在這沉重的嗟嘆之中,寄托著作者對李白的崇高評價和深厚同情,也包含著詩人自己的無限心事。
10、“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這是古今多少藝術家的宿命!他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藝術本身,無暇或者不屑于俗事,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成就了他們,同時也誤了他們,但藝術也給了他們最純粹的快樂,這種快樂,是最超拔,最永恒的,是云端的享受。
11、“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千古文人同此一嘆。這一句吟出了理想在現實面前折翼的深深悲哀。但同時,即使是“寂寞身后事”,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美的理想追求在歷史上留下“千秋萬歲名”,理想在他的詩句里得到永恒的涅磐,不是也證明了在古往今來人們的內心深處,到底還是有溫暖和愛的存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