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少年多不賤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同學少年多不賤

  [譯文]  往日的少年同學們,如今大多已經富貴發達,地位再也不低賤了。

  [出典]   杜甫  《秋興》其三

  注:

  1、    《秋興》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靜朝暉, 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 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 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 五陵裘馬自輕肥。

  2、注釋:

     山郭:山城,指夔州。

     暉:日光。

     江樓:臨江之樓,夔州臨江。

    翠微:青的山。

    信宿:再宿。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泛泛:形容小舟在水中漂浮,無所歸依的樣子。

    匡衡:字雅圭,漢朝人。因上疏言政,得漢元帝的賞識,遷光祿大夫、太子少傅。事跡見《漢書•匡衡傳》。

    抗疏:上疏直言。杜甫任左拾遺時,曾上疏言事,論救房琯,故以匡衡自比。

    功名簿:是說自己因上疏言事救房琯,遭受朝廷貶斥。

    劉向:字子政,漢朝經學家。宗室,歷仕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屢次上書言事,以忠直聞名,為權貴所忌。劉向是著名經學家,宣帝時曾在石渠閣講授五經,成帝時,領校內府五經秘書。

    心事違:指事與愿違。此句是說自己希望能如劉向那樣傳承儒家經學精神,但也難償夙愿。

    同學少年:指少年時代的一起讀書求學的朋友。

   多不賤:大多作了高官。

   五陵:指漢代長安的五座帝王陵墓,即:高帝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陵歷來為豪門貴族的聚居之地。

    輕肥:即輕裘肥馬,比喻富貴。《論語•雍也》:“乘肥馬,衣輕裘。”自輕肥,有神意自得的意思。


  3、譯文:

    白帝城里千家萬戶靜靜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暉中,我天天去江邊的樓上,坐著看對面青翠的山峰。連續兩夜在船上過夜的漁人,仍泛著小舟在江中漂流,雖已是清秋季節,燕子仍然展翅飛來飛去,漢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諫,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劉向傳授經學,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說了,年少時一起求學的同學大都已飛黃騰達了,他們在長安附近的五陵,穿輕裘,乘肥馬,過著富貴的生活。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這是《秋興》組詩的第三首。

  上首詩寫夜,這首詩寫清晨。

 

  首聯:“山郭”說明夔州地處偏僻,“千家”指人煙稀少。“朝暉”寫秋晨朝霞的美景,以“靜”飾“朝暉”,空寂冷漠之意頓出。早起坐江樓賞朝暉,看翠微,似乎不無愜意,冠以“日日”二字,就揭示出詩人無聊而孤寂的心情,并使“朝暉”失去誘人的光彩,甚至望“翠微”生厭。

 

    二聯就眼前所見作進一層鋪敘。“信宿”,一夜曰宿,再宿曰信。漁舟依舊泛泛,燕子故意飛飛,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 飛飛”中就透出詩人的憎厭之情。身處異地,心懷家國,觸目皆愁,日坐江樓,看朝暉,對翠微,已透出無聊情緒,而舟泛、燕飛又皆從無聊者的眼中看出,無可奈何的心情益發清晰。

 

    三聯借古人寫心中事。這里是指如果抗言上疏論奏政治得失,何減匡衡,結果卻因此遭貶,“伏奏無成,終身愧恥”,因此說“功名薄”;進而不得為國出力,只得退而講經如劉向父子,但窗老一經,一事無成,違背自己的心愿,因此說“心事違”。說“功名薄”,說“心事違”,以轉進一層的筆法,表達了詩人的強烈憤慨。抗疏遭貶,著詩抒情,詩人借二古人事以抒發自己的憤懣,寫得委婉深沉。

 

    結聯借“同學少年”之得意反襯自己不得意的處境。想到同學少年多已騰達得意,輕裘肥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國之殘破,一個“多”字,一個“自”字,表現了詩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視之情。詩人本不得意,卻以得意者反襯,轉折得突兀,收結得憤激,詩正是在憤激中揭示了詩人的深摯的憂國憂民之情

 


    6、“同學少年多不賤”來源于唐朝杜甫寫的《秋興》,意思是往日的少年同學們,如今大多已經富貴發達,地位再也不低賤了。“往日的少年同學們”此句詩用來表示對昔日同學功成名就的喜悅。自己也可“分享”與有榮焉“的光采;也可用來感嘆同學已經發達,而自己仍然失意的心境。


 

    7、張愛玲一部大約作于1973年至1978年間的中篇小說驚現于世,這便是《同學少年都不賤》。2004年初,臺灣和大陸相繼推出了繁體字本和簡體字本,使這顆滄海遺珠終就其位。張愛玲的遺作《同學少年都不賤》 故事說的是同學在多年后再度重逢,兩人已經走上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和當年平等的身世一對照,高下立判。從校園來到社會,每個人的境遇不同,不消幾年,事業成就、社會地位和財富也許會有天壤之別。雖然地位懸殊,但猶如同氣連枝的大樹,“茍富貴,毋相忘”,舊日情懷仍在,只是多了一些失落。


    當然,除了愛情,這篇因“神秘原因”而久未面世的小說更多是把蒼涼的目光投向了平凡女人瑣碎的人生歷程。如果說《傾城之戀》是以歷史為依托而虛構的女人的“愛情”神話,那么《同學少年都不賤》則是從一句唐詩開始,將歷史與個人所遭遇的日常人生不經意的糾纏在一起而書寫的“傳奇”。像小說中出現的基辛格出任美國國務卿、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等政治歷史事件便是張愛玲以前小說中很少出現的大背景。不過,這個傳奇的底色依然是無盡的悲涼。這份悲涼屬于書中飄零的女子,也屬于平凡的我們。與其說《同學少年都不賤》是張愛玲晚期寫作的極好注腳,不如說是我們所有喜愛張愛玲的讀者所企盼已久的真正意義上的句號。這個句號屬于張愛玲本人,屬于她才情灑然而坎坷飄零的一生。

     毋庸置疑,我們應該感謝姍姍來遲的《同學少年都不賤》,正是它讓我們在過往人物的興嘆中重溫了現代人開始變“賤的生活歷程,正是它終于還給了我們一個完整的荒涼的張愛玲!


     8、在目前文化市場上赤膊上陣的青春派中有多少出自愛好文學我說不清,但是我敢肯定的是也沒有多少人是抱著過把癮就死的態度打定主義在這塊撈個三五萬的原始資本就另投他行的——原因很簡單,我們很難再找出這么一塊地方可以讓我們從容地按照既定標準寫作,出版那么一些產品換取生存資源。所謂江湖多兇險,青春寫作雖然犬牙交錯,卻還不會讓人血本無歸,算是難得的桃花源了。話說當年杜甫先生在長安的朋友大多都已經發達,他就酸溜溜地寫道:“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剛好就是眼下這個情況。


    9、同學聚會這種事,我一向不甚熱衷。畢竟,甭管一個班有多少人,同窗幾年,真正熟悉和投緣的,終究只有寥寥幾個。而大多數,說無緣也好,不投機也罷,終究只是路人一場,畢業之后各奔東西。因此,朋友之間的聚會不怕多,但若搞個同學聚會,把一群當年朝夕相處卻都沒什么話說的人攢在一起,面面相覷間,實在無甚趣味。更重要的是:同學少年多不賤。


    10、某醫生:同學少年多不賤:

  畢業二十年後的同學聚會,已然和情感沒有什麼關系。誠然,對於自己的青春歲月少有人不懷念,然而那懷念也只不過是各自心里的一點小溫存。那時的風月是好的,那時的韶華也是好的,可這好的一切也只蝸居在心靈的一隅,拒絕和眼前這群已經變得庸俗臃腫,并將變得越來越庸俗臃腫的昔日同窗有任何的重疊。

  一年一度的聚首能維持至今,除了慣性使然,大約也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彼此炫耀的機會,且能維持各自必不可少的交際網。當然,早幾年時他們并沒有什麼可炫耀的──那年代的杏林學子們,全都是從溫飽線上掙扎著熬過來的。

  剛畢業時,省會的三甲醫院每月工資也不過七十塊錢,吃穿用度都緊,連孩子的奶粉錢都難湊出。後來漲到三百,照樣每月捉襟見肘,過得極其清苦。偏偏那時又正是經濟的轉型期,下海經商的黃金年代,眼看著小學都沒畢業的鄰居們大把大把地賺錢,醫生們一個個都咬著牙紅著眼──真是“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搞原子彈的不如煮茶葉蛋的”。後來政策照顧,工資翻了幾番,總算漲到了中等水準,卻仍然是不夠花。好在小醫生們早已一個個熬成了主任副主任,市場又活絡,灰的黑的收入加起來 ,倒也相當可觀,甚至稱得上闊綽。

  然而闊綽的也不過就是那麼幾個人,新進的小醫生們仍然拿著兩千塊的工資,讀到博士畢業了連自己都養不活,還要伸手向家里要錢。富起來的老油條們,看著他們的清苦不是沒有感慨,然而卻并不同情。

  誰年輕的時候沒過過苦日子呢。


    11、閑聊中,我們相互了解了各自的境況,他們中,有畢業后當兵復原在家鄉發展的,有出門就撿著“金元寶”突然發家致富的,有外出打工多年依舊囊中羞澀的,有一直呆在農村務農結婚生子的,也有像我等一樣,上學、工作,過蟻族的生活也滿足現狀的……經歷不同,現狀各異。相同的是,歲月的消逝在臉上都留下的褶痕,閱歷的豐富在話語中都留下的生活的智慧。所以,沒有過多的感慨,沒有想象中的唏噓,每個人擁有自己的那份成熟和穩重,似乎都在向人彰顯,人之不惑矣!

  遂想起前幾日剛剛讀過的張愛玲的小說《同學少年都不賤》,不免心生感慨。且不說文中浸透著的一代才女對人生變化無常的滄桑凄涼感,單就這個書名,就有無限哲思。這句話出自杜甫的《秋興八首》的第三首的一句詩:“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用大白話來說就是:當年的同窗好友,如今大部分混的都不錯,一個個都挺像模像樣的。其中的“賤”從書中的含義來講是指在經濟條件、社會地位等等各個方面比別人差、比別人低了一個檔次的意思——“都不賤”就是:誰也不比誰差。

  是啊,沒有誰比誰差,沒有誰比誰過得更好!每個人的成長都有不同的軌跡,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活法,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只要能活出自己,就是成功,就是相同的結果。同學少年都不賤,很好!


    12、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我總想象這詩里春光燦爛的樣子。因為斷了章句,單獨取了這兩句,變了意味,然而底調還是在的。年長的回頭再看年少的無憂。我沒有國破家亡的深沉悲哀,只是一點在近似春光之中微微的感懷。

    我年少的時候,我還在這所小學和他們一起讀書的時候。我童年的樣子,我少年的心境。我生命里的無憂無慮。我忘記了的名字,我忘記了的過往。梔子花開,春湖水漾。夏日夕陽,剛種的香樟……

    遺忘的力量很強大,我依然記得我當初的虛榮,當初的炫耀,當初的孩子氣。

    如果再回到從前,同學少年,我重新選擇一次要走的路,不卑不亢,一個不要有后悔的人生。

    遠遠地望回去,記憶里掛著一個老銅鈴的地方,只剩一只銹跡斑斑的鐵架,記憶里卻還能飄過“鐺鐺”的緩慢聲響,緩慢而悠長……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4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