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譯文] 那長期在外地的游子,看那山中的歸路,苦苦地思念著故鄉家園。
[出典] 蘇軾 《永遇樂》
注:
1、《永遇樂》 蘇軾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空鎖樓中燕。古中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2、注釋、譯文見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3、蘇軾 生平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4、這首詞作于蘇軾知徐州期間。小序中的“彭城”是徐州的古稱。盼盼,姓關,唐朝人。白居易《燕子樓三首》詩序云:“徐州故尚書有愛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風態……尚書既歿,歸葬東洛。而彭城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余年。”白氏所謂“尚書”,后世(包括蘇軾)多以為是張建封,但據考證當為張建封之子張愔。
神宗元豐元年(1078)十月的一個夜晚,蘇軾宿于燕子樓,夢到盼盼。醒來后十分感慨,寫下這首別具意境的佳作,在寫景之中,充滿了懷古傷今之意。
句 解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月色明亮,皎潔如霜;秋風柔和,清涼如水。這清幽的夜色多么迷人!詞一開頭就描繪了燕子樓小園夜景。以霜喻月光,在古詩詞中并不少見。霜帶著清冷的感覺,使得月光也帶著絲絲涼意,表現出了秋夜的時令特征。以水形容月光也很常見,但以水喻風卻是別出心裁,突出了“好風”帶給人的舒適感,仿佛柔和、清涼的水輕輕滑過皮膚一樣。從作者對明月和好風的描繪中,已經可以感受到他對這美好夜色的喜愛之情;接著又以“清景無限”總結,贊賞之情溢于言表。“清”既是作者當時的感受,也是我們閱讀時的感受,它恰到好處地概括了燕子樓夜色的清幽。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彎彎的池塘里,不時聽到響動,那是魚兒在歡跳;圓圓的荷葉上,露珠滾動著,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一顆顆晶瑩的珍珠。只可惜,寂靜的深夜,無人欣賞。“曲港”,彎曲的河港,這里指小園中的池塘。魚往上跳,露往下瀉,相映成趣,有一種動態美。同時,魚跳暗點人靜,露瀉可見夜深。
自然景色無所謂“寂寞”,這是作者移情于景的結果。也許他有感于燕子樓中獨居十余年的盼盼的孤寂,也許是感慨于自己的落寞。總之,這“寂寞”之中包含著作者復雜的內心感受。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
夜色深沉,三更的鼓聲突然傳來;萬籟俱寂中,聽得見樹葉掉落地面,“鏗”的一聲如金石一般清脆。作者從夢中驚醒,禁不住悵然若失,黯然神傷。
"紞”,擊鼓聲;“如”,助詞。“鏗然”,金石聲。作者用“鏗然”這一形象而又帶夸張的詞語,既精細地寫出樹葉落地聲音的清晰,包含了豐富的感受,又從聽覺上造成動靜的對比,從而生動地烘托出月夜倍加幽靜的情境。應該說,這是他的一種幻覺。“夢云”,借宋玉《高唐賦》言楚王夢巫山神女自稱“旦為朝云,暮為行雨”事,喻自己“夢盼盼”。作者的高明在于根本未寫夢中情形,而只寫了夢醒后的悵然。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夢醒之后,作者再也無法入睡,于是起身去追尋夢中的情景。夜色茫茫,他走遍了小園,但什么也沒找到。“夜茫茫”,照應“清景無限”,帶有暗淡感傷的色彩。他為什么心緒茫然,若有所失呢?下闋作了回答。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這幾句帶有深沉的身世之感:我漂泊天涯,已經厭倦宦游;多少次遙望山中的歸鄉之路,直叫人望眼欲穿,心都碎了。自卷入因變法而起的政治漩渦以來,蘇軾外任已經多年,而且多次調動。在此期間,他的作品充滿了厭倦仕途、盼歸田園的思想。
杜甫詩云:“天畔登樓眼,隨春入故園。”蘇軾化用杜詩。“望斷”二字,道出思鄉情切,伴有無限的凄楚與無奈。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望斷歸路,卻不知何時才是歸期。作者的思緒又回到眼前:幾百年過去,燕子樓已空空如也,當年的佳人又在哪里呢?我所見到的,只有深鎖在樓上的燕子。
發生在燕子樓中的愛情故事,有寫不完的悲歡離合,但作者只十三個字便說盡了。同時,將今昔不露痕跡地綰合在一起,在人去樓空的懷古感傷中,滲透著作者落寞的心緒。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古往今來,人生猶如一場大夢。人們什么時候真正醒來過?只因歡怨之情未斷。
這里的夢,呼應上片作者被驚醒的夢,但已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世事如過眼云煙,人們卻常常糾纏于名利、離合、愛恨之中,何曾有過真正的超脫?作者由盼盼之事,推及人生,感慨良多。
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蘇軾初到徐州,黃河泛濫,他親率徐州軍民防洪。第二年又筑堤以防洪水再至,并建黃樓以鎮水勢。就在蘇軾寫這首詞的前一個月,有三十多位名士歡聚黃樓,慶祝黃樓落成。但是,這些很快也將成為歷史,所以作者說:我現在為“燕子樓空”而感嘆,將來必然也會有人對著黃樓夜景為自己感嘆。
黃樓是蘇軾徐州政績的象征。如果說前面是對紅塵兒女“舊歡新怨”的超脫,那么這里則表現出對自己建功立業的人生追求的反思,對現實以至未來的思考。
評 解
這首詞有一種人生空幻的淡漠感,隱藏著作者尋求解脫的出世之意。全詞調子比較低沉,這正是動蕩的政局和厭倦官場的心理在詞作中的折射。寫這首詞后不到一年,蘇軾就鋃鐺入獄了。
全詞和婉淡麗而不失高曠清雄,議論灑脫而不流于枯燥乏味。“燕子樓空”三句,深得后人贊賞。其妙處如清代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云:“殆以示詠古之超宕,貴神情不貴跡象也。”作者是寫懷古詞,不是寫歷史故事,因此無意在寫古方面多費筆墨,而是遺貌取神,將景、情、理熔于一爐,偏重于寫景抒情。正是由于作者寫景如畫,寄情于景,情中有理,懷古而不膠著于古,抒懷而不空洞,因此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5、“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東坡的詞,不記得出處了,但想起故園時,就是這心聲,就是這基調,熟悉的,疲倦的,心沉沉的。其實,陽光很明媚,生活也沒有天涯羈旅的艱難,只是,很多年后,有緣再走近故園,突然就心生了惆悵,還有膽怯。說不清,道不明,萬般滋味。
故園,很美,是古色古香的美,江南園林的美,它都有,而且還更多了一些書卷味。十年前,那里是我的青春,我的初戀。十年之后,據說那里很寂寥。物是人非,人去樓空的故園,是否就像被掏空了的青春呢?!
正是三月春暖,梅花山上,應是香如故。猶記得,十年之前的今日,也是今日啊,3月14日,踏遍芳徑覓幽香,當時的花紅人艷,是生不得“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的愁緒與感嘆的。而如今,“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故園,未走近,心已荒,“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住?”即使豪放如稼軒,也有此等昵狎溫柔,委婉低愁,更何況一個小女子的近鄉情怯呢?!最怕“小園香徑獨徘徊”,最怕“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最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只短暫的停留,卻是“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故園,近而未進,也許是最好的懷念,也是最好的安慰。故園在,青春的見證在。夢里故園,遠勝于現實故園,春意無限,是故園的真,歷史里的真,夢里的真。何必去現實里找疼,扎一根思念的針,在日復一日的生命流程?!
來過,沒來過,重要嗎?
6、平津難渡,銀漢遙迢;秋千端落,佳音誰許?
“主角是自己的,故事卻是別人的,成長的下午茶是自己的,個中濃淡卻由他人來品茗,這是怎樣的嘲諷和無奈?”你曾在空間里這樣寫著。
年少的我們,總是“滿眼春風百事非”,四時代序,物我互感,落花水流紅,拈花貪看遲,倏地天上人間。故事早已在風里拔節,我們總會學會所謂的“老起來等”。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故園心眼,空望斷。夜長長,思茫茫,憔悴紅妝千帳燈。
7、心卻漸漸的空虛起來,于是天天穿梭于虛擬的網絡時空里。有時候真的懷疑自己的心境是否開始變老,或稱之為所謂的成熟。會有“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之無端閑愁,會有“知音少,弦斷有誰聽?”之不勝寂寥,會有“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之思歸悵惘,或許還有“老夫聊發少年狂”之橫秋老氣。現代人匆匆得無暇也不屑這樣傷懷了,為何我形色匆匆下的內心會如此黯然神傷?……
8、歲月如流水,指尖煙云,情感在時間的融合下加深,聆聽風吟,溫暖于心。
盛夏的夜晚愜意而寧靜,眾星拱月,銀河線橫跨南北,整個夜空掛滿絢麗的裝飾;于是,童話中的片斷接踵而來。
月上西樓,清輝照人,癡心一縷,相思一片,悠悠歲月,飄飛千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清風淡淡,落葉凋零,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幕色四合,黃昏近日,葉子的飄落帶走一切過去的回憶,當你微笑著說做回冷血的自己時,內心涌起的疼惜卻無法言語;我給不了安慰,不能親手為你擦干淚水;不能牽起你的手,輕言:沒關系,還有我呢,我們繼續尋找下一站的幸福。
秋日桐梧旋轉落葉,輕風輕移,逝去的歲月,遺忘的過去,讓時光覆蓋歷史,從此,永不提及。如若可以,折斷翅膀,守護在你身邊,不離不棄。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舟,一簾風月閑;蝴蝶有意為花醉,殘花淚在水中濺,悲也,嘆也。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2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