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譯文] 相思讓人變老,青春悄悄消逝。
[出典] 無名氏 《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注:
1、 古詩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里, 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 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 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 衣帶日已緩;
浮云蔽白日, 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 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 努力加餐飯。
2、注釋:
重(chóng崇):又。這句是說行而不止。
生別離:是“生離死別”的意思。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
相去:相距,相離。
涯:方。
阻:艱險。
胡馬:北方所產的馬。
越鳥:南方所產的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是當時習用的比喻,借喻眷戀故鄉的意思。
已:同“以”。遠:久。
緩:寬松。這句意思是說,人因相思而軀體一天天消瘦。
顧反:還返,回家。顧,返也。反,同返。
“老”,并非實指年齡,而指消瘦的體貌和憂傷的心情,是說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
“晚”,指行人未歸,歲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謝,相思又一年,暗喻青春易逝。
棄捐:拋棄。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這兩句是說這些都丟開不必再說了,只希望你在外保重。
3、譯文1: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這樣活生生分開了你我。
從此你我之間相距千萬里,我在天這頭你就在天那頭。
路途那樣艱險又那樣遙遠,要見面可知道是什么時候?
北馬南來仍然依戀著北風,南鳥北飛筑巢還在南枝頭。
彼此分離的時間越長越久,衣服越發寬大人越發消瘦。
飄蕩游云遮住了太陽,他鄉的游子不想回還。
只因為想你使我都變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關。
還有許多心里話都不說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饑寒。
譯文2:
走啊走啊越走越遠,就這樣活活與夫君分離。相隔萬水千山。各處天涯海角。道路險阻又漫長,誰知何時再見面?北方的馬依戀北風,南國的鳥棲息于南方。分別的日子太久了,人一天天消瘦。難道像白云遮日一樣,你也受到別的女子蒙蔽,而不想回家。相思讓人變老,青春悄悄消逝。我的思念和担心都不必說了,只盼你注意溫飽,保重身體。
4、《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為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昭明文選》而成。《古詩十九首》深刻地再現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藝術上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同時,《古詩十九首》所抒發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令古往今來的讀者常讀常新。
今人綜合考察《古詩十九首》所表現的情感傾向、所折射的社會生活情狀以及它純熟的藝術技巧,一般認為它并不是一時一人之作,它所產生的年代應當在東漢順帝末到獻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間。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漢末文人對個體生存價值的關注,使他們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建立起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情感聯系。過去與外在事功相關聯的,諸如帝王、諸侯的宗廟祭祀、文治武功、畋獵游樂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學的題材領域,現在讓位于與詩人的現實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進退出處、友誼愛情乃至街衢田疇、物候節氣,文學的題材、風格、技巧,因之發生巨大的變化。
《古詩十九首》在五言詩的發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詩史上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的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為后人師法,幾至形成模式。它的藝術風格,也影響到后世詩歌的創作與批評。就古代詩歌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言,劉勰的《文心雕龍》稱它為“五言之冠冕”,鐘嶸的《詩品》贊頌它“天衣無縫,一字千金”。“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過分的。詩史上認為《古詩十九首》為五言古詩之權輿的評論例如,明王世貞稱“(十九首)談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詞婉旨,碎足并駕,是千古五言之祖”。陸時庸則云“(十九首)謂之風余,謂之詩母”。
《古詩十九首》語言淺近自然,卻又極為精煉準確。不做艱澀之語,不用冷僻之詞,而是用最明白淺顯的語言道出真情至理。傳神達意,意味雋永。遣詞用語非常淺近明白,“平平道出,且無用功字面,若秀才對朋友說家常話”,卻涵詠不盡,意味無窮;《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如山間甘泉,如千年陳釀,既清新又醇厚,既平淡又有韻味。
此外,《古詩十九首》還較多使用疊字,或描繪景物,或刻畫形象,或敘述情境,無不生動傳神,也增加了詩歌的節奏美和韻律美。
5、《古詩十九首》歷來為人稱道,評價很高。作為漢末文人五言詩的絕唱,聳立詩歌山峰之列。再加上,漢末文人五言詩屬于由民歌體向文人有意識創作的階段,繼承了《詩經》和“樂府詩”的特色,敘事性很強,但在樸質的話語中卻傳達出了感人的情愫,更因為語言、敘事的樸素愈顯感情的真摯動人。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人隔兩地,相距遙遙,生死不知,天涯兩端。此處“一涯”很有些意思,雖天涯兩地,但藏有二人默默相望凝思之狀,有含淚雙眸的“遠望可以當歸”之情。“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兩句,是思婦的低吟與啜泣,親人不可歸,自己不能行,如此狀態,“會面”怎有時?思婦陷入沉沉的凝想之中。突然,思婦想到“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這是虛想,更是思婦的安慰或是埋怨。“胡馬”“越鳥”尚如此,親人豈會不思念家人呢,可總該有些訊息呀?是安慰、是埋怨,更是因念之切而生的怨,是含于怨中的無盡的思念。分別很久了,“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日已緩”。如此的日子何時是一個盡頭呢?
這八句詩,是敘事,是離別的無奈現實,是思念婦人的哀婉之狀。讀來質樸,但情意濃濃,是現實的真實,更有真實現狀給思婦帶來的無奈和無盡的愁思。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兩句所講極有意思。長期的思念,凝重的情思,盼的都有些胡思亂想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體會,當我們所盼望的人兒就是不出現時,我們總要把事情往壞處去想了,“不會出什么事吧,路上平安嗎等等。”而這種心態的出現,實在只是因為關切之心、殷切之情所致。“游子不顧返”,抓的真準!!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到此思婦的心意一轉。念君使人難過,又一年又將要過去了,一則點明已有多個年月過去,而每個年月都浸透著凝重的思念;二則點明又一年即將過去,在未來的一年或許是又一年中,留給婦人的、伴隨婦人的仍將是綿綿無盡的又一天、又一年。在這樣的日子中,思婦道出了這樣一句: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此句是“大白話”,實在又是“大情語”!思念綿綿令人老,我還是“努力加餐飯”吧,原本就是茶飯不香,不思飲食,思念之罪也;而今是自我寬慰,徒想何益?是無奈之語,又是多情之語,思念之罪也;多吃些飯,以挨歲月,活著才有希望,總是些希望在支撐,又是思念之罪也。
“秀才說家常話”,用樸素敘事,用叨叨絮語,反而傳達出艷麗情思,表現出濃烈癡情。常語、常生活,卻是極不平淡之事、之情、之生活。
6、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馀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漸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又是一個七夕,隨手拾起很多掉落的詩句。發現,這些日月,我放棄了很多自我。因為,那個別扭的男孩子,不喜歡文縐縐的我說詩中的哲理和愛恨別離。
7、離別相思是古代詩詞常見的題材,“多情自古傷離別”,大文豪蘇軾對此表達得十分透徹,“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早在《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名句傳世,屈原的《九歌·少司命》也說“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之新相知”。古代,沒有現在這么發達的信息化交流工具,也沒有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生離死別”對他們來說其實就是一回事。
《行行重行行》是東漢時期的作品,可以說是文人五言詩的濫觴之作。全詩以閨中思婦的口吻講述了一個凄美迷人的愛情故事。這個時期,官宦選撥標準是“經明行修”,文人士子們為了證明自己的人生價值,不得不遠赴各地謀求官職,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離別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而這篇文中所展現出來的畫面應該是屢見不鮮的。
夫君臨別之時,妻子送了一程,又一程。山一更,水一更,實在不忍揮手作別。現實把本是栓在一起的兩個人活生生的分開,何等的殘酷,讓人不忍卒讀。行人漸漸遠去,兩人相距越來越遠,消失在視線里。從此,“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從空間上具體形象的展現出距離之遠。而兩人的心還緊緊的連在一起,傷痛之情溢于言表,真有“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之感。千山萬水阻隔了你我相見的道路,此時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這一場面不正是李商隱的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真實寫照嗎。“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物猶如此,人何以堪,比興的手法運用的嫻熟至極。接下來,在從時間的角度,寫出隨著日子一天的過去,相離得越來越遠。丈夫不在的日子里,妻子無心于飲食,因此衣帶漸寬、日漸消瘦。“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相對于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來說,更顯得溫婉而含蓄,表現出《古詩十九首》曲折深婉、含蓄蘊藉的特點。接下來,思婦做浮云之嘆,她担憂的是,遠去的游子是否也會如浮云蔽日一般,被身外的瑣事雜物所羈絆,而忘記了回家的道路。她終日凝眸,閑來無事便獨坐窗臺,看來來往往的鴻雁,看日落西山、月上枝頭。春去春又來,年年歲歲如此。深深的想念加劇了容顏的衰老,不敢再“對鏡貼花黃”,不敢再“插花比肩看”,歲月放佛一下子就變晚了。曾經同在的那些美麗的日子一去不復返,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都已成往事。而今,縱然是姹紫嫣紅開遍,也都付與斷井殘垣,無心再看。人生最美、最青春的年華,只獨自一人。多年后,再次相見,我的容顏也已消褪。“綠草蔓如絲,雜樹紅英發。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謝靈運此詩恰如其分的表達了這種美人遲暮之感,令人惋惜,不禁為之哀嘆。結句“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作者把思婦內心的百轉千回,化為極為平常的勸勉,婦人的一往情深,于此顯得平淡而哀傷,憂傷之感油然而生。
十分欣賞張中行先生對此詩的評價,他說此詩“寫一般人的境遇以及各種感受,用平鋪直敘之筆,情深而不夸飾,但能于靜中見動,淡中見濃,家常中見永恒。”的卻如此,沒有華麗辭藻的修飾,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變化,只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畫面娓娓道來。但詩中所流露出來的哀傷之感卻充溢于每一位讀者的心扉,讓人對此產生共振,不禁想起自己以及身旁人的相逢和別離,想起這樣“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經歷和痛苦。讀此詩,真有把人的心掏空了的感覺,不愧為傳世佳作,值得品嘗。
8、“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很多解釋都說詩里的“老”,是容顏,是憔悴,是衰老,仿佛只有這樣的鋪墊,末句“努力加餐飯”才順理成章。
走過秋野,聽蟬歌悠遠,木橋蜿蜒處,穹藍色的鴨拓草如憑欄的伊人,裊裊婷婷,斜倚著朝陽,將心事都付諸于晨風里那一絲淺淺秋涼。木橋邊,蓮,一朵一朵,微張著睡眼,看我這不速之客的貿然來訪。蒼蒼碧草,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一直認為,這首歌為蓮而寫。水云煙涵,她,絕世而居。
一生愛花無數,最愛的只有蓮。滾滾紅塵,是人生不可逃匿的定數。牽纏過往,又有幾人能躲得開?但,她開在,塵緣與仙界的最深處……
塘邊,坪草如茵,細軟如毯,安睡著一枚秋葉,踮起腳尖,悄悄繞過,莫去打擾它的夢田。嘴角慢吟著——生如春花般燦爛,死如秋葉般靜美。人生的萍聚萍散,死別生離,若如此淡然地來去,該有多好!坐在塘邊的青石上小憩,看柔風將水紋吹成片片銀鱗,映著云影天光,散入蓮葉間,芳蹤何處覓?
不由想起,整個夏季里,好友們的空間,相冊或日志,原創或轉載,都牽系著荷蓮的記憶。干旱少雨的北方,蓮并不是隨處可見,但不知為什么,對她的想往與偏愛,勝過世間萬千朱紅。
機緣,偏是這樣的投巧。
忽的有一天,你默坐在她的對面,凝滯的神思里,滿是對望的渴慕。滿腹心思,卻片語未講。只將它化為葉底柔靜的水波,拢一簾深澀的嬌羞。此時,有風徐來,吹透我的薄紗裙,不勝清冷,心在秋涼里微微顫抖。那蓮花卻似在笑我,盈盈的,隨風兒在水面悄悄游走,又慢慢的,劃過心海,暗香依依散滿塘。
夢里,一直想擁有一支美麗的水蓮花,花開清靈,插在我天藍色的琉璃花瓶。只因念著那一句詩意——“最是一低頭的溫柔,恰似水蓮不勝涼風的嬌羞”,那份眷戀與熱愛,由此而起。而今,花開近在咫尺,心里卻不會閃過任何采摘的念想。緣何如此?我這樣問自己!
許是,她的清婉她的圣潔,她的無暇她的孤傲,心中不忍生出一點褻瀆與侵占之念。禁不住問身邊的好友嫻靜,她說:“有些花兒,生來就是讓人親近的,它開在你的案幾陽臺,觸目可見。有些花兒,生來就與人疏遠,它開在,郊野深塘,一水隔天涯,即使近距離看她,也有神圣不可侵犯之勢,遠觀而不可褻玩”。
為什么要一水隔天涯?今天,偏要與她近距離的接觸,摘掉這層最美的面紗。于是,褪掉鞋襪,踩著石階,赤腳下水。
慢慢劃動水波,接近蓮花,用相機攝下了最美的一瞬。于是,一張又一張,可愛的清凈之蓮,帶著悠悠禪意,帶著深潭水影,帶著幽香滿懷,攝入影像里,駐進我心里……
問世間,如蓮般清雅圣潔,讓人心生憐惜牽念的花兒有幾?問世間,如蓮般無暇寒傲,與世無爭淡出紅塵的花兒有幾?
我愛花開里的那一抹禪意,我愛花開周身籠罩著的一環圣潔,我愛水天相接處的一顆無暇心。雖纖婉羸弱,卻絕不攀緣附會。也逃不過歲月的漂洗,卻心顏不改。
此刻,花兒靜默無語,寒塘無聲勝有聲。
恨不能將自己化為一縷花魂,與她日夜相伴,而今,你可知?秋風未老,思念已老。即使有一天秋盡,朱顏隨風逝,我也在所不惜。可惜我只是俗世里平淡的女子,琴畫詩書里,攬遍詩意,也終逃不過油鹽柴米的瑣碎。霜風刀劍的日子里,只能將自己深埋在角落里,瑟瑟著,獨舐著憂傷。
只有這樣一個秋日,坐進一捧涼風里,靜靜的看蓮。獨守著盛夏里最后一抹美麗。風柔柔的,吹過我的臉頰,吹亂了絲發與長裙,裙的褶皺里,滿是對她的眷戀。
憶起兒時故鄉的荷塘,常獨自沉醉于斜陽里暗香的流散,風來時的花影交錯。也知,這一捧深愛,在我的若水流年里,是淡淡逸散著的鄉愁。如今,又有誰知道,今日我與她的對望,又是隔了幾世的光陰?
低頭輕弄水,藍天將我的影子拉長,緩緩投影在柔靜的波心里。夏已盡,秋風至,卻只見,花如舊,人空瘦。
起身,挽起被風吹亂的發絲,深舒一口氣,伸出雙臂,將天邊的一絲云朵攬在懷中。忽然想起詩一句——“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此刻的情懷雖也恬淡,但無人知道,它歷過了多少苦雨霜風的浸潤?怎堪比曾有的那顆純粹的童心。
歲月忽已晚,一頭的如瀑青絲,又經得起幾朝日暮晨昏的洗禮?待到銀霜染盡,身邊伴我的看花人還在否?
歲月忽已晚,終于看清,俗世里的緣聚緣散只不過夢一場,只愿心如蓮花,開在遠離塵囂的角落,靜寂的開落,恬然的卷舒,回歸生命的本真。
歲月忽已晚,只愿心隨花開,逝水流年里,不屑紅塵的灼燒,如詩如禪,笑對塵緣。
歲月忽已晚,若有來生,我愿為蓮。
12、有些憂傷,深植心骨,血脈相傳,哪怕穿越千載的時光,依然有著動人心魄的力量。
譬如人世的別離,因緣際會,糾葛錯亂,恨恨哪可言。尤其是愛人間的長久別離。江淹《別賦》開篇道:“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江郎此言,良有以也。
除卻別離本身的哀婉凄傷,隱藏在背后的那一段漫長而寂寞的時光,又該用怎樣的一顆堅貞委婉的心去守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等待,是一個人最初的蒼老。
推開古時那些閨中女子的心窗,寂寞與無助如塵灰遍布結網。暗香盈室,卻是生命頹敗的幽微氣息。多少玉顏錦繡,凋落在時光的暗流里。
假如來生不再有別離,幸福不再是精彩的回憶。
13、歲月是把刀,呼嘯著劃過歷史的天空。將大漢天威掩埋在寥寥數頁的史籍中,將大唐雄風掩埋在漫漫黃沙下,將令世界膽寒蒙古鐵騎聲盡付一江春水,將歷史的所有血與淚化作一行行流淌的字……
歲月是把刀,無聲的劃過平凡的世間。將那個娉婷玉立的少女刻成兩鬢秋霜的母親,將那個卓卓而立的君子刻成風燭殘年的老叟,將那個雄心萬丈的將軍刻成了萬念俱灰的行者,將那那些曾經的風花雪夜化作一地蕭索廢墟……
寒暑交替,春去秋來,歲月帶著這亙古不變的循環笑看紛紜世間。
歲月是把刀,冷酷而無情卻又無處不在。世間的每一個,無論你在哪里,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它的洗禮,它悄然在每個人的身上輕輕劃過,你亦不曾感覺它在你臉刻下的永久傷痕。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思念是和歲月一般是看不見,觸不到的東西,可是思念可以貼上獨有的標簽一直保存保存,然,歲月卻永遠無法讓你保存。驀然回首,燈火闌珊,思念的人仍在,不曾遠離,但歲月的刀已劃過,無情的秋霜已爬上臉龐。
我多希望,逃脫歲月的桎梏,如莊周化蝶一般遨游于天地之間,可是我知道,我不能。因為此時此刻,歲月的刀又在自己的身上劃下了深深的一道痕。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
歲月呵,是把刀,沒有華麗的光環,卻劈開了混沌的世界;沒有堅韌的刀鋒,卻斬斷了世間紛擾的情愫。沒有人看見過它,但我卻感覺它正向我走來,走來……
歲月是把刀,刀刀催人老。每一天,每一刻,正從你身上劃過。
14、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銀河對岸夜闌盡處,閃爍的微弱心火,可曾映出織女決絕的容顏。夢幻的星河,織女看不出它的美,只是感覺到滿天河的愁,繁星點綴的皎皎長河,有誰見過她曾經的夢。罷了,罷了,美夢也只能永遠止于美夢,再美的銀河等著她的也只能是纖纖素手都付與了這札札機杼。
銀河岸邊的寂寞徘徊,思念成災,逝去了的歲月,老去了的容顏,強忍著愁向你微笑,時間刻下記憶的印跡,流著淚來相告,這個世界除你外,我什么都可以不要。
15、這世界越來越“進步”越來越“聰明”,即使深入骨血的深情,割舍起來也是那么毅然決然,好像佛祖一樣。這深情自然是真的,割舍起來自然是疼的……可愿意割舍,即使是萬般無奈之下的割舍,也還是讓我不由得感到陣陣凄涼。
因為,再無奈再疼痛的割舍,說到了底,也還是辜負。古詩里那些一生一次、再孤寂凄苦也堅持等待的深情,現在已經沒有人敢抱希望,自然也就沒有人愿意付出。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16、活著的,“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世上有兩種事情是不可推脫的,來了就是來了,一是愛情,二是老。我們,都不動聲色的老去,那些深藏心底的青澀,變成蒼老的墨綠,任時光慢慢雕刻著,遠去。
17、“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這人生苦短、天地蒼茫的痛楚不時地襲上心頭,使那無所依憑的凄涼與空虛揮之不去。
但人不可能總是生活在凄涼與空虛之中。人,是需要點達觀精神的。無論在怎樣失意的情況下都應能保持心情的平和,都能欣賞身邊的風景。學會隨遇而安,從而沒有什么事情能真正傷害你。隨遇而安總能使你在既有的境況中獲得滿足,總能保持生機的充盈。知道怎樣在這大不如意的人世間保護自己。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7:0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