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譯文] 水能夠讓船行走,但也能夠讓船翻倒而覆沒。
[出典] 《荀子》
注:
1、“水則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是荀子說的。原文見《荀子.哀公》篇。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 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問,圣君之問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孔子曰:“君入廟門而右,登自胙階,仰視榱棟,俯見幾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則哀將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櫛冠, 平明而聽朝,一物不應,亂之端也,君以此思憂,則憂將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聽朝,日昃 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勞,則勞將焉而不至矣?君出魯之四門,以望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 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荀子。荀子名況,時人尊他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則覆舟”。也哲學方面堅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認為人生來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這就形成了人們"好利"好聲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過學習禮儀,通過法治,可以使小人變為君子,普通人變為圣人,荀子的這種主張,被稱為"性惡論"。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2、有一次,李世民與魏征討論治國之道。李世民問:隋朝滅亡的原因是甚么?魏征回答說:失去民心。李世民又問:人民和皇帝應當是甚么關系?魏征說: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風前進;但是,水能載舟,同時也能將船弄翻。太上皇(李淵)舉義旗推翻隋朝統治就說明了這一點。所以,作為君王要時刻記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千百年來的歷史大舞臺也在不斷的證明著這一道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凡是施行仁德之政、順民心、不斷修德于天下的賢君,都使國家昌盛興隆,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反之,逆民心,而最終走向毀滅。
皇帝,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承受船使它行駛,也可以傾覆船使它翻沉。比喻皇帝得天下、治理天下都要依靠老百姓。
3、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大隋的興亡,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他像孟子一樣,把人民和君主的關係比作水與舟,認識到「水則載舟,亦則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係太子李建成舊臣,曾議請謀殺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勵臣下直諫,魏徵前後諫事二百餘件,直陳其過,太宗多克己接納,或擇善而從。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0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