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譯文]  怎能忍受,在春寒料峭中獨自幽閉在孤寂的旅舍,聽杜鵑鳥在日暮斜陽里一聲聲悲鳴著“不如歸去”。

  [出典]  秦觀  《踏莎行》

  注:

  1、  《踏莎行》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2、注釋:

    津渡:渡口。

  可堪:那堪。

  驛寄梅花:陸凱在《贈范曄詩》中有“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

  魚傳尺素:《古詩》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幸自:本自,本來是。

  為誰:為什么。

 

 

  3、譯文1:

    霧迷蒙,樓臺依稀難辨,

  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

  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

  怎能忍受得了獨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

  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遠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

  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

  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

  為什么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譯文2:

    夜霧如厚重的帷簾把樓臺掩蔽,
    月亮迷失方向我找不到渡口的痕跡。
    我極目遠望,桃源仙境你在哪里?
    怎忍受,孤寂的客館在春日寒風中緊閉,
    還有:杜鵑的哀啼, 斜陽無聲地落去……
    驛站轉給我友人饋贈的梅花,
    驛使捎來的是親人的信息——
    如今卻堆砌成無法數得清的離愁別緒。
    郴江呵,你生來就圍繞著郴山,
    為什么——竟向瀟湘水流去?

    譯文3:

     夜霧茫茫遮掩了樓臺,月色朦朧迷失了渡口,理想的桃源仙境啊,望斷了天涯也無處可尋。怎能忍受,在春寒料峭中獨自幽閉在孤寂的旅舍,聽杜鵑鳥在日暮斜陽里一聲聲悲鳴著“不如歸去”。
   遠方的朋友寄來慰問的禮物,牽掛我的親人捎來安慰的書信,這樣的關懷更引起我無限的愁苦,新愁舊恨重重堆積,難以計數。郴江水啊本是繞著郴山而流,為什么它要離開郴山流往瀟湘去呢?

    譯文4:

   樓臺在茫茫大霧中消失,渡口在朦朦月色中隱沒。北望桃源樂土,也失去了蹤影。我正被幽閉在郴州的一所旅舍內,漠漠春寒,惹人愁悶。斜陽下,杜鵑聲聲,凄歷辛酸,令人倍增傷感。

    譯文5:

    暮靄沉沉,樓臺消失在濃霧之中,月色朦朧,渡口消失不見,我拼命尋找也看不見理想的桃花源。我哪堪在孤獨的房屋中躲避春天的寒冷,杜鵑“不如歸去|的叫聲在夕陽下響起。受到了遠方的問候,接到了朋友的問候,但越是受到來自朋友的慰籍,越是增添重重愁緒。郴江本來應該圍繞著郴山流的,為什么要流到瀟湘去呢?

   譯文6:

   漫霧遮沒樓臺,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樣盼望都是無法找到之處。怎能忍受這孤獨的館舍正緊緊關住春天的冷寒,特別是在杜鵑悲啼不停夕陽將暮。

  驛站寄來了梅花,魚雁傳送到書素,堆砌起來的怨恨重重疊疊無法指數。郴江幸運而又悠然自得地環繞著郴山,為了何人又要流向瀟湘去。

 

 

  4、秦觀生平見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

  5、該詞是他在郴州時寫的。郴州,就是今天湖南的郴縣。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新黨上臺,秦觀因坐元祐黨籍,被貶離汴京,由國史院編修官,改為館閣校勘,出任杭州通判,半道上又貶去處州監酒稅。紹圣三年(1096)再被免去官職,遷徙到郴州,次年二月編管橫州。所謂“編管”,就是由地方官看管起來。在去橫州之前,他寫下這首《踏莎行》詞。詞的題目作“郴州旅舍”,是表明寄寓他鄉、流放不得歸家的意思。詞中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謫居之恨,王國維評曰:“少游詞境最為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為凄厲矣。”(《人間詞話》)因此可以說,凄厲是這首詞的藝術特色。

詞一發端,即為全篇奠定了凄厲的基調。當然這種凄厲不是聲嘶力竭的呼喊,而是于從容整煉之中蘊藏著激越的情緒。詞有單起之調,貴突兀籠罩;有對起之調,貴從容整煉。此詞起首二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即為對起之調,語調從容,對仗工整,而—腔深怨,已寄寓字里行間。這是寫他所在之地四望都是在朦朧的霧氣和月色之中,由于霧氣的遮掩,樓臺消失了;由于月色昏黃,渡口看不清了。樓臺在茫茫大霧中消失,渡口在朦朧月色中隱沒,整個世界就這樣凄凄迷迷的一片,這自然是借霧氣與月色寫心情的黯淡,但也由四望的搜索中表現若有所求,企圖擺脫這使人憂傷的困境。詞人的心頭怎不蒙上一層陰影!清人黃了翁說:“霧失月迷,總是被讒寫照。”(《蓼園詞選》)正是從政治上著眼,點出詞人謫居郴州時心情之黯淡。

 

第三句“桃源望斷無尋處”,是對首二句詞意的補足。少游此時是以遷客心情,通過北望桃源,尋求精神上的解脫。桃源縣,地當郴州之北,后世常常把它當作避世仙境。這句是說他想去那遠離人世的仙境,而不可得。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記載的世外花源在郴州不遠的武陵。陶淵明已經說自從漁人去過之后,那里就再也找不到了,“后遂無問津者”。秦觀在這里從上句的“月迷津渡”連接下來,很自然地帶出“桃源望斷無尋處”一句。然而彌望迷茫,苦難不可脫,仙境不可期,現實煩惱又無從回避,詞人真是大失望,太傷心了,可依舊呆在郴州的旅舍里,分外覺得冷清,于是迸出兩個警句: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聲情湊厲,感人肺腑。身處“孤館”,還要加上春天的寒意,那就由凄冷變為悲涼了。“可堪孤館閉春寒”,是說怎么忍受得了“孤館”還籠罩在“春寒”之中呢?“孤館閉春寒”不是孤館中凝聚著不散的冷落寂寞的氣氛的意思。“孤館閉春寒”是“孤館閉于春寒”,與開頭二句的“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相照應。“孤館”已經使人不堪,還要加上“春寒”;“春寒”已經使人不堪,還要加上杜鵑的聲音、斜陽的景象,就越發使人不堪了。“春寒”是身之所感,“杜鵑”是耳之所聞,“斜陽”是目之所見,然后以一“暮”字點明春暮、日暮,杜鵑一叫,今春就完了;斜陽一落,今天就完了,有寫不盡歸家的痛苦,一層深似一層。王國維在評價這兩句時,說這是—種“有我之境”,并舉例說:“‘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山峻高以避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樹樹皆秋色,山山盡落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氣象皆相似。”王氏從美學角度肯定了這兩句詞,確為有識之見。所謂“有我之境”,就是詞中抒發了作者主觀感情,刻畫了詞人的自我形象,使人讀后,感到其中有個“我”在。春寒料峭,詞人獨處孤館,凄涼況味,可以想見。而著一“閉”字,更使人感到孤館內的寒冷空氣似乎處于封閉之中,凝聚不散。不言所閉者人,而言所閉者春寒,以虛代實,設想奇警。前面冠以“可堪”(即那堪)二字,則寫出了詞人難以忍受的心情,此即主觀感受,亦即“有我之境”,詞人為孤館所閉,視野當然狹小,他既看不到迷霧中的樓臺,更看不清月色下的渡口,唯有通過聽覺,才能領略一些春歸的消息,“杜鵑”一句,正是寫此。相傳杜鵑鳴聲凄厲,似“不如歸去”,易牽動旅客鄉思,所以李白說,“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另一位唐代詩人也說:“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此時少游以羈旅之身,諦聽著杜鵑凄厲的鳴聲,聲聲“不如歸去”,對他來說,像是同情,也像是諷刺,而且這鳴聲又是那樣單調,無限的重復,從傍晚一直叫到“斜陽暮”。這同“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氣象多么相似!詞人心境的凄苦,都在這凄厲的氛圍中被烘托出來了。“斜陽暮”三字,前人頗多訾議,從黃庭堅開始,就認為語近重迭,也有人認為“暮”字本為“曙”字,為避哲宗廟諱而改,也有人認為朱元章書此詞時作“樹”字。當然“曙”與“樹”均協律,然而這樣一改,便索然無味了,王氏所說的氣象和境界,哪里還存在!還是清人宋翔鳳說的好:“‘斜陽’為日斜時,‘暮’為日入時,言自日昃至暮,杜鵑之聲,亦云苦矣。山谷未解暮字,遂生轇轕。”(《樂府余論》)分析得頗為透徹。其實少游自己倒很欣賞這三個字哩,他在《點絳唇·桃源》中再一次,寫道“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可見其愛不釋手到何種程度!

 

    下片,詞人再往深處寫去。“驛寄梅花,魚傳尺素”,是說不斷得到遠方親友的書信,意思很簡單,不過是說書信往來而已。但一經用典,字面上就顯得典雅,感情上也變得凝重。據《荊州記》記載,南朝的陸凱與范曄交情很深。陸凱從江南委托驛使把新折的一枝梅花寄給范曄,還附上一首詩說,“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這里“驛寄梅花”就是用陸凱寄梅的典故,表示寄信慰問。“魚傳尺素”,用的是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的詩句,“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素,是白色絲綢,古人用來寫字。尺素,代表書信。既然遠方親友寫來書信,總是表達思念之情,那么,內心應該感到莫大的寬慰。可是詞人卻認為這更增加了內心無限的怨恨愁苦。詞人在《阮郎歸》中還說“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為什么在同一地點,時間也相差無幾,卻又變得書信頻繁了呢?古人詩詞,原不必指實,此處著眼點乃是在于為下一句的“恨”字作好鋪墊。詩詞中形容“恨”字的比喻極多,有以山喻恨者,也有以水喻愁看,可是用重重疊疊的書信砌成愁恨,卻極為罕見。因此這里很有新意,也很切合當時詞人的心情。如前所說,上片“杜鵑聲里斜陽暮”己寓鄉思,過片則進一步深化這種感情。詞人身羈郴州,回鄉無望,盡管魚雁頻通,亦不過借抒離愁別恨而己。因此書信越多,恨也堆積得越高。用無數的“梅花”和“尺素”堆砌成的恨,就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令人可感、可見,甚至可以觸摸得到。人們不會因為用典而感到“隔”,假設若改成一封封書信堆成無數重愁恨,那還有什么令人想象的詩意呢?“砌成此恨無重數”。砌是堆砌、堆疊的意思。一個“砌”字,就把愁恨這類抽象的感情具體化了,當作具有一定體積的實體,顯得很有分量。

最后仍回到旅舍的環境上來,詞人對著郴江發問:“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這意思是郴江環繞郴山,緊相依靠,互不分離,算是很有幸的,可郴江究竟為了什么而要離開郴山,向湘水流去了呢?這里包含三層意思:第一,郴江有幸環繞郴山,也算與呆在郴州的自己緊相依靠,為什么要離開自己流向遠方呢?唐代戴叔倫《湘南即事》詩說:“源湘日夜東流去,不為行人住少時。”就是這個意思。第二,郴江環繞著郴山,本來依依不舍,卻又不得不“流下湘瀟去”,這正如同自己的一再貶謫遷徙而不得久留一樣。第三,郴江猶可以“流下湘瀟”,自己在郴州的“孤館”里,卻是“桃源望斷無尋處”,無處可去。短短兩句詞,只就實地景物,隨手拈來,淡淡寫去,而含意很深。清人王土稹在《花草蒙拾》中說:“‘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向瀟湘去’,千古絕唱,坡公常書此于扇,云:‘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高山流水之悲,千載而下,令人腹痛。”東坡于蘇門四學土中最善少游,二人“同升而并黜”,命運與共,休戚相關,其相知之深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這兩句不能不是抒發遷謫之恨,否則東坡不可能產生思想上的共鳴。蘇軾對秦觀的貶黜而死,非常惋惜。清人黃了翁對此的看法是:“次闋言書難達意,自己同郴水自繞郴山,不能向瀟湘以向北流也,語意凄切,亦自蘊藉,玩味不盡。”(《蓼園詞選》)說得明白一點,詞人遠離故土,流徙南方,是違背自己本來的意愿的。秦觀經受不住政治打擊,他的詞流露出濃厚的感傷情緒。詞中對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除了消極地幻想避世以求解脫之外,剩下的就都是無可奈何的悲嘆了。

這里用比興的手法,寄托這一腔深怨,不了解詞人身世及其填詞時的特定心情,是很難體會得到的。孟子說“知人論世”,對這首詞的研究是特別有用的。詞人用心,真可謂良苦矣!

 

 

    6、這首詞格調低沉凄婉,風格近似李煜。語言自然而清新,并善于就眼前景物攝取和創造形象來表現自己的內心感受,所謂“酒邊花下,一往情深”,正可以見出秦觀在婉約派詞人中是有較高的藝術成就的。

   王國維《人間詞話》:少游詞境,最為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凄厲矣。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寫羈旅,哀怨欲絕。起寫旅途景色,已有歸路茫茫之感。末引“郴江”、“郴山”,以喻人之分別,無理已極,沉痛已極,宜東坡愛之不忍釋也。

  王方俊《唐宋詞賞析》:這首詞層次極為分明。開頭兩句都以對句起,都是平敘;中間第三句一頓;末兩句是中心所在。雖是小詞,用的是慢詞作法。

 

 

    7、這首詞就是寫于被貶謫到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期間,差不多應該是紹圣四年(1097年)春天的時候。秦少游被朝廷驅趕著像一條喪家之犬,終于心力交瘁。他很累很累,心里滿是辛酸和苦楚,月色迷離,他走進了彌漫的大霧里面,越走越深。
    這闋詞語境凄迷哀惻,讓人心搖神動。
    據說蘇軾很是喜愛結尾“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王國維《人間詞話》二十九則說:少游詞境最為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凄厲矣。東坡賞其后二語,猶為皮相。
    文人們總是自以為是,實在是沒有辦法。其實這首詞對于東坡的意義不完全是字句美丑而言的,蘇秦兩人遭受同樣的境遇,一起遭受宦海沉浮,一貶再貶,同病相憐更具一份知己的靈感犀心,蘇東坡愛其尾兩句,好像是“愣愣地出神”之意。
    后來聽說少游死了,東坡嘆曰:“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把這兩句書于扇面上,永志不忘。
    我非常喜愛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這兩句。幽思獨處,雖然清冷寂寞,可是依然覺得自己很美。長身玉立在夕陽里,看著陽光一點一點退掉光澤,天空變得悠遠。
    下霧了,煙氣越來越濃郁,一抹淡淡的凄迷月色,掩沒了樓臺和渡口的影子,那一時間他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好像迷路了。
    登高遠眺看到的卻是歸路茫茫。離開這里,到一個無憂患紛爭的樂土去處,可是自己還真的有力量找得到那個世外桃源嗎?
    不知道。疲倦的鳥兒啼鳴,黃昏薄如鳥翼,斂起霧靄,沉重得無法飛起來,太陽生病了,少游厭倦地閉上眼睛,喘息著。
    如果說上片著重以景傳情的話,那么,過片三句則改為借典喻情。
    “驛寄梅花”句化用南朝陸凱寄梅的故事:陸凱與范曄交好,一次就從江南寄了一枝梅花給范曄,并附詩一首:“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可謂長存友誼的雅事。
    “魚傳尺素”句則化用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些句子。襲用其中有客自遠方帶來消息的意思。這些天涯飄零的知己,互相牽掛的心意,依然無法暖熱他心中的寒意。他中毒太深了,胸中的憤懣郁結太多,已經無法排遣,所以,知己們不但不能驅散著濃濃的愁云,反倒更勾起他“獨在異鄉為異客”的遷謫淪落之恨。
    蕭瑟秋風中他如一只折翅墜地的孤鶴的哀唳,讀后使人低回不已。
    被貶到雷州的時候,秦觀就自作挽詞,也許是他已經預感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或者,已經決定,要離開這個無可留戀的世間?就在他生命中最后一次貶謫的路上,詩人累了,坐在一棵樹下休息。他對隨從的家人說:“我口渴,給我弄點水來。”家人到溪邊,打了碗水遞給他,詩人看著碗里的水,笑了,在笑容里,就寂寂寞寞地溘然長逝了。
    少游時年52歲。

 

 

   8、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①”,“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④”,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人間詞話 / 王國維

    注釋:
   ①馮延巳【鵲踏枝】:"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②秦觀【踏沙行】:"霧失樓臺,月迷津度,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③陶潛【飲酒詩】第五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元好問【穎亭留別】:"故人重分攜,臨流駐歸駕。乾坤展清眺,萬景若相借。北風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崢嶸,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懷歸人自急,物態本閑暇。壺觴負吟嘯,塵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畫。"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引自歐陽修的《蝶戀花》(一說為馮延巳所作)。詞云:"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此詞極悲極苦極無奈之意,全都化入境中。首句深愁凝聚,庭院深深、煙柳簾重,非言庭院深而柳葉濃,實言愁極深極濃。及至下闕,"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狂風急雨隱現詩人心境,讀來只覺無盡愁苦幾使人抑郁成狂。末句"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倍極哀憐,人生無奈,又何過于此?全詞之境宛若全隨情緒而設,思之所及,境之所在,有我方有此境,此即"有我之境"。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引自秦觀的名作《踏莎行》:"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此詞上下闕意境有分別。上闕迷茫失我,一種極為凄婉深切的苦痛在殘陽下的杜鵑啼聲中浸入骨髓;下闕愁緒轉為深長,人生的苦痛無奈如遠去不回的流水般綿延難盡。一句"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可以說浸透了詞人的痛楚和無奈,境中的寒春、孤館、鳥啼、斜陽,無不深深印刻著詞人的哀痛。無我則已不成此境,此亦"有我之境"。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引自陶潛《飲酒·二十首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句為千古佳句,歷來被人傳誦稱許。詩人悠然采菊,不經意間卻望見淡淡的青色山影。心無所想,方有此境,一切在不經意間。對此欲何求?應當是無所求,亦無須求。如果把"見"改為稍微主觀的"望",則變得索然無味。此境無情緒無想念,以境為主以我為次,乃"無我之境"。

  “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引自金代元好問《穎亭留別》:"臨流駐歸駕。乾坤展清眺,萬景若相借。北風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崢嶸,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懷歸人自急,物態本閑暇。壺觴負吟嘯,塵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畫。"金代在古代文學中是一個被忽視的朝代,元好問是一個被忽視的天才,甚至遠不如他的明清詩人都比他有名。"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此等佳語,非有大才不能得之。寒波澹澹,隨風而起;白鳥御風,悠悠而下。"風"其實是一個隱含的意象。對此景,不由得只覺天地茫茫,已不知身之所在,心之所想,恍若心已隨這亙古不變的風在這浩渺煙波和成群白鳥中穿行不息。此境使人忘我,屬"無我之境"。

 

 

    9、紹圣元年,蘇東坡貶往黃州,“蘇門四學士”亦坐此南遷。秦觀削職徙郴州,這詞就作于此時。是時也,皇帝年幼,奸佞當道,正是此詞開頭寫的“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覓處”的時候,是以他接著用了“可堪”二字,進一步直逼起句;春寒,這是時令的,也是心理的,但何嘗又不是國是的呢?當此危難之秋,而復將有所作為的人都幽閉起來。“孤館”是旅舍,但又何嘗不是貶謫之地。于此“黃昏”之時,忽然聽到了杜鵑那帶血的哀啼,身世、家事、國是,一時都涌上了心頭。這一斜陽的印象,不由人不想到“日暮途窮”那句古話。于是久已蘊之于胸的一腔愁苦,遂于這一斜陽的接觸之中,這一“暮”字便不禁要噴薄而出了。可見這“暮”就不單是時間,而是寄托了家國身世之哀,俱已經到了途窮末路的境地了!則“斜陽暮”三字,就不僅不為重復,而且下得極有氣派、極有力度、極見悲愴。不兩年,秦觀死了;而北宋也接近于尾聲,這也就足見秦觀下字之準確!

 

 

   10、一棵開花的樹和人一樣是有前世的。“莊生曉夢覓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蜀帝號望帝,字子規,傳說望帝死后化為杜鵑,每到春天,杜鵑鳥就整夜叫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直到啼血,染紅了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沿著詩詞書卷逆流而上,一路翻下去,每隔幾頁就有一首帶有杜鵑或者杜宇的詩詞。關漢卿寫過“子規啼,不如歸,道是春歸人未歸,幾日添憔悴。虛飄飄柳絮飛,一春魚雁無消息,則見雙燕斗銜泥。”馬致遠:“一陣風,一陣雨,滿城中落花飛絮。紗窗外驀然聞杜宇,一聲聲喚回春去。” 李重元:“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最凄涼的卻是秦觀的那句:“可堪春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連遭貶謫的少游再也承不住這接連的打擊,已是飛紅萬點愁如海,連死的心都有了。王國維評價這兩句詞說:“少游詞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為凄厲矣。”這樣再回頭看著一樹樹無心無肺濃烈的紅艷就覺得慘烈得不忍目視,滿滿一叢樹上都是生生死死的牽絆。

    詞意在這暮春時節蔓延,我站在杜鵑花叢下靜聽著夕陽下杜鵑的一聲聲悲泣,一株植物長在時間深處,它的身上就能夠聽到山泉、鳥鳴、花兒笑、枝葉展、木倒枯葉散的聲音,它們凄美而柔軟的觸摸讓大地的胸膛隱隱疼痛。暮靄中隱隱感覺有一束時空的光在腦里伸展,有些燦爛,又有些晦昧。其實,有的時候,體味靈魂一角的苦澀未必就不是享受。

 

 

    11、杜鵑啼血,因此成了悲憫、哀婉的象征,在古中國文士筆底,呈現出紛繁的靈思和意緒。感懷傷世,撫物思人,慷慨悲歌,自我哀憐,凡此種種。而以杜鵑為載體,它所傳達寄寓的,乃是古中國那一脈悲傷凄惻的落寞意緒。“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這是白居易的,感謫的凄苦,失意的孤寂,躍然而出。“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這是秦觀的,所抒發者,也是被貶遭遣的落寞,冷清。便是到了現代,這一脈意緒,也仍在文人士子心底,如血液般綿瓞;杜鵑鳥,也仍被人視為“天地間愁種子”。

    12、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是愁苦。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是清怨。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是寂寞。

 

    13、秦觀的柔情中又蘊涵著一份凄清婉美。“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此一愁字兜攬全詞,凄美盡出。“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又是凄清中見骨的柔情,而到了“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時,這情已上升為境界之內的凄涼,傷懷之外的靈逸。如游絲盤空,底蘊悠長。

 

   14、看窗外,雨已停了,煙氣未散,茫茫的白霧中,一輪斜日若隱若現,忽然想到秦少游的兩句詞:“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此刻我亦是身處孤館,惟獨杜鵑聲換成了汽笛聲。不知明年的今日,我又在何處落腳呢?

   男人最大的傷心事是沒有成功的事業,千百年來未曾有過改變。所以后人說少游是千古傷心人。如果這個人還天生情感細膩,敏感多情,那更是非傷心不可了。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45

[新一篇]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舊一篇]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