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

  [譯文]   江岸迷蒙如煙的柳樹和孤獨的大雁飛在懸掛殘月的天空。

  [出典]  唐  溫庭筠  《菩薩蠻》

  注:

  1、 《菩薩蠻》 溫庭筠 

    水精簾里玻璃枕,暖香惹夢鴛鴦錦。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

    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

  2、注釋:

    水精:即水晶。

    玻璃:也有文本作“頗黎”,天然水晶。

    惹夢:催人做夢。

    錦:指錦被。

    藕絲:青白色,此指衣服。

    人勝:古代女子雀形首飾。

    參差:高低錯落。

    香紅:指花。

    頭上風:指首飾因行走而微顫,有如風吹。

 

   3、譯文:

     精致的水晶簾里,她枕在玻璃枕頭上,鴛鴦錦被里溫暖的香氣,惹得她進入了夢鄉。夢見心上人沒有回來,只有江岸迷蒙如煙的柳樹和孤獨的大雁飛在懸掛殘月的天空。

    你看她,穿著淺淡的藕荷色的絲裙,頭上插著別致的金釵和耀眼的鮮花,玉釵正在迎風搖顫著。只可惜如此華麗的衣飾仍然排解不掉她心中的孤獨和惆悵。

   4、 溫庭筠生平見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5、“水精簾里玻璃枕,暖香惹夢鴛鴦錦”,仍表現工瑞所講的溫詞的兩點特色,他標舉了精美的名物,像“水晶簾”、 “玻璃枕”、“鴛鴦錦”,而且給人一種參差錯落的美感。

   換頭的“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接連用了幾個舌尖和齒頭發音的字,則又從聲調中傳達出一種美感。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句中“水精”、“玻璃”一般給人的感覺是冰冷的、堅硬的,而他馬上承接的“暖香惹夢鴛鴦錦”,則是溫暖的、柔軟的,這是一個鮮明的對比,而同時在前兩句和三四句之間又有另外一種對比,一、二句是閨房中室內的景色,而“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是室外江上的景色。

    溫詞“水精簾里”一句便也表現了一種既皎潔晶瑩而又寂寞凄寒的境界。溫詞標舉的物象,表面是不通的,其實在這不通之間,這些現象完全有感發的意義和作用。第一句“水精簾里玻璃枕”,有的本子 “玻璃”作“珊瑚”,“珊瑚”二字不如“玻璃”好,一是聲音平,二是形象不如“玻璃”好,水晶簾的晶瑩、透明、堅硬、純潔,只有玻璃才能與之相稱。這一句不只是傳達了現實中女子在閨房中掛的水晶簾、睡的玻璃枕,而是通過水晶簾與玻璃枕的晶瑩、透明、堅硬、純潔和寒冷所造成的環境氣氛,襯托出那女子所有的孤獨寂寞寒冷的感覺和晶瑩透明純潔的品質。而更妙的則在這句與“暖香惹夢鴛鴦錦”相接,外表的孤獨和寒冷更突出陪襯了內心之中感情的纏綿熱烈,“暖”是何等溫馨、溫暖的一種感覺,“香”是何等芬芳的一種氣息,“惹”是一種何等纖柔纏綿的一種牽縈,而暖香之中所牽惹出的夢境又該是何等的夢境自可想像而知。“鴛鴦錦”,“鴛鴦”是錦上的花樣圖案,“鴛鴦”所代表的又是最完滿、最美好的愛情,“錦”是材料的質地,是絲織品中最精美的品類,所以他說“鴛鴦錦”。但值得注意的是溫飛卿并沒說是“鴛鴦錦”的什么,是鴛鴦錦的被?是鴛鴦錦的褥?他都沒有明說,但那女子相思懷念的感情卻都通過這些形象以及連接這些形象的狀語和述語傳達出來了。

    其下的“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二句,是溫詞的跳接,這中間的過渡要讓讀者去填充,這正是那些死于句下的詩不能引起人的欣賞和感動的緣故。“江上柳如煙”,理性的解釋以為可能是夢境,可是這首詞在感情的自覺上已經富有美感,感發了我們。簾內的溫磬的情誼如斯,簾外凄清的風光如彼,“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這兩句的感發無須理性的解釋,就在于這兩句的兩組形象的對舉。還不僅如此;“柳”和“雁”的兩個形象,也可以給人許多聯想。 “柳”常使人聯想到離別,相傳為李白作的《憶秦娥》詞就曾說“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而“柳如煙”的朦朧本身就意味著感情的幽微,和“楊柳又如絲,驛橋春雨時”起同樣的作用,因此,“江上柳如煙”一句便浸透了離別的情意。至于“雁”,則古人以為可以傳達書信,而且飛行時常列隊成人字,李清照的《一剪梅》詞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也令人懷想到遠人。再加以溫詞的聲調:“水精簾里玻璃枕,暖香惹夢鴛鴦錦”,兩句的韻字都是上聲,上聲揚起的要眇、遙遠的聲音效果傳達出的夢境之中懷思遙想的感情,這是很難準確的加以說明的,只有靠心靈的感觸去體會。而下面的“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兩句,末尾又都用了兩個一先的韻字,有一種很輕倩而凄清的感覺。所以這首詞不僅是形象好,聲音也配合得很好。而且不只是上半闋寫得好,一首詩歌的生命都是整體的,所以要把下半闋聯系起來才更見其好處。

     下半闋的“藕絲秋色淺”,藕絲是一種衣料,極言其細、柔、薄、輕,古詩中多有用到“藕絲衫”、“藕絲裙”的地方,而溫飛卿卻又沒有明說,只標舉了質地的特性。“秋色”是顏色,從大自然來看,當秋風吹來時,自然界的顏色特質是由青轉黃,《紅樓夢》中鳳姐常叫人從衣柜中取這樣那樣顏色的衣料,其中就有秋香色的,我直覺的感受以為該是一種介乎黃與綠之間的柔和的顏色。我最近看到一種詞的選本,它注解“藕絲”是粉紅的顏色,我對于這樣的解釋不大理解,不知其何所據而以為藕絲是顏色,而且還是粉紅色。據我的體驗,溫詞不可能把寫粉紅顏色的“藕絲”和“秋色”混和起來說,所以“藕絲”應是質料,“秋色”才是顏色。藕絲是那般柔軟的質料,秋色是那般溫柔的色調,而“秋色淺”更是那淡淡的秋色,這句并沒有說是藕絲裙抑或是藕絲衫,不管是藕絲的什么,只要是藕絲的材料,只要是秋色的顏色,穿著“藕絲秋色”的不管是衫是裙的人都應該是美麗溫柔的人物。

   “人勝參差剪”,什么叫人勝?《荊楚歲時記》記載古代女子“每當人日剪彩為幡勝,稱人勝”,中國古代的迷信以春節后正月初數日的天氣好壞預測未來一年的生物吉兇,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第七天天氣好,就預示人口的興旺平安,故而正月初七被稱為人日。每逢人日,閨中女子便把五彩的材料剪成各種花樣,做成彩幡,用頭簪插在頭上,比較誰的最美,稱為“幡勝”。“參差”是高低長短不整齊的樣子,喻示人勝的花樣繁多。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人勝參差剪”一句中透露出來的懷人的感情,古人就多在人日寫懷人之詩,岑參便寫有人日懷杜甫的詩,說“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所以“人日”二字是整首詩透露消息之所在。我們還可以把“人勝”二字與“雁飛殘月天”一句聯系起來看,隋朝薛道衡有詩句云:“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雁都飛回來了,而人尚未回還,所以這兩句透露有懷人的情意。而且“秋色淺”、“參差剪”連用了好幾個用牙齒和舌尖摩擦而發出的聲音表達了那份委婉曲折銘心刻骨的懷念。

     下面的“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二句,“香紅”指的本該是花,不過花是理性的說明,飛卿不用“紅花”一辭而寫作“香紅”,香是花的氣味,紅是花的顏色,都是直接的感覺,所以“香紅”即是花,而且正是女子頭上插戴的花,同“照花前后鏡”, “鸞鏡與花枝”一樣,不只是美感的觸發,更重要的是與美人芳草之傳統的暗合。應該注意的是同樣寫簪花,卻有區別。王國維說:“從今不復夢承恩,且自簪花坐賞鏡中人”,寫得明白、深切,充滿沉痛之感,每字都有每字的份量,而溫飛卿只寫“照花前后鏡”,“鸞鏡與花枝”和“雙鬢隔香紅”,連“簪花”的本語都不用。而“雙鬢隔香紅”則連形象都沒說清楚,因為“雙鬢隔香紅”的“隔”字有兩個可能,一個是說雙鬢被香紅——花在中間隔開,另一個是雙鬢的香紅隔開在兩邊。但是無論花是插在中間或兩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此處寫花是要說明那女子的一片美好的感情。

    末句“玉釵頭上風”,聽起來似乎不通,其實“風”字是很妙的,如果只說“人勝參差剪”,只說“雙鬢隔香紅”,那“人勝”和“香紅”都是呆板不動的,但加上一個“風”字就有活力了。辛稼軒有首詞寫過這樣兩句:“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辛稼軒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詞人,他能用非常鮮明的形象表現他的感發,草未青,樹未綠,花未紅,辛稼軒卻從人日里美人頭上的幡勝看到了春天的到來,“裊裊春幡”那是飄動的。韋莊有首《浣溪紗》詞說“清曉妝成寒食天,柳球斜裊間花鈿,卷簾直出畫堂前”。是說美人在寒食的春天拂曉妝成,那團團的柳絮斜飛下來裊動于女子頭上的花鈿之間,她這時已從堂中卷簾走到了堂前。這最后一句可以作溫詞的注腳。“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正暗示了這女子在行動之中,那頭上戴的花朵和幡勝在春風之中的裊動。 

 

   6、簾,是水晶的簾,是玲瓏剔透晶瑩皎潔的簾;枕,是玻璃的枕,一樣玲瓏剔透晶瑩皎潔的枕。好涼好凄清的環境啊!精致雅潔的屋宇之內是焚著香的,暖暖的,香爐正冒出裊裊的香氣;繡著鴛鴦的錦緞被褥也已經是熏過香了。“水精簾里頗黎枕”上,玉人慵臥于溫暖的鴛鴦錦被之中,幽幽的清雅的一種香氣牽惹了她的夢境,那該是一種怎樣美麗纏綿的夢境,怎樣綿密悠長的相思之情啊!身處于如此境界的,該是何等樣的人物呢?
  早春的江邊籠罩著一種奇特的煙靄,那是二月嫩綠色的柳煙。四更天時,一輪殘月西斜了,南來的大雁鳴叫著從天上飛過。這是簾內玉人的夢境?還是窗外那如夢境一般的風景?“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多么美的意境!
  春日,畫樓之外,美人遠遠地走來。裙裳,是藕絲織成的裙裳;顏色,是“秋色淺”的顏色,大概,就是那種嫩嫩的淡紫或柔柔的淺綠吧。頭上,插著隨風飄動的裊裊春幡,雙鬢還戴著鮮艷的花朵。有風絲撩動,美人款款而行,頭上的玉釵在風中,微微地裊顫。一個多么美好的春日,風神絕人的女子目光幽遠,她的心,是否也已隨風飛到了遠處?
  這首詞中意象的跳接值得玩味。前面還是臥房,還是“惹夢”,忽然間就是“江上柳如煙”,“跳”到了江邊早春的景色;忽然又跳到了美女的服飾,“藕絲秋色淺”。俞平伯先生《詩詞偶得》中說:
  簾內之清秾如斯,江上之芊綿如彼。千載之下,無論識與不識,解與不解,都知是好言語矣。
  的確,屋內那凄清的環境,那香秾的夢境是如此,江上那綠煙柳絲、殘月鳴雁的畫境是如彼,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到底是夢境還是窗外之景你都不用去管,只是吟著念著,只是想象著,就知是世間好言語了。
  溫庭筠的這種意象跳接,很有些現代朦朧詩的意味。當年讀書時,校園正流行朦朧詩,朦朧詩的那種多義性,那種前后句間毫無關聯的意象跳躍,是否傳承了中國古典詩歌幽約邈遠、迷離惝恍之一脈呢?
  這首美麗的《菩薩蠻》,其實寫的是一份相思懷念的感情。可是這樣的字通篇卻沒有一個,只通過一些意象,隱隱地暗示著,透露著一種如夢境一般的情意。柳樹,讓人聯想的是別離,古人有灞橋楊柳,折柳送別,“柳”,諧音“留”。“江上柳如煙”,那飄垂的細長的柳絲,那江畔迷朦的煙靄,傳達出的,是一種綿長凄迷的離別與懷念之情。漢代的蘇武淪落在匈奴牧羊時,曾經將帛書綁在南飛的鴻雁腳上,向故國傳遞書信——雁,是可以傳書的;而月,是代表相思的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李清照有“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雁飛殘月天”,是這幾句意境的濃縮,暗示的仍然是相思懷念。
  中國傳統文化中,“秋”,代表著凋零、悲哀。屈原在《離騷》中說:“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宋玉在《九辯》中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杜甫在詩中說:“搖落深知宋玉悲”……“藕絲秋色淺”,隱隱地透露出一種等待離人歸來、恐懼生命搖落變衰的悲哀。這里是淺淺的、淡淡的不露痕跡的一種哀愁,惟細細體味才可捕捉和感覺。
  溫庭筠這整首詞所要透露的,是離別相思懷念的感情,中間挾帶著淡淡的哀愁,可是直白的字卻不著一個,只是說“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
  “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則更是高妙的朦朧藝術了,各種各樣的想象,各種各樣的解釋的可能。特別是最后一句“玉釵頭上風”,看似不通,細細尋味,卻著實妙極了。

 

    7、這首詞,很溫庭筠。

    如果反復讀,慢慢入韻,會發現音韻很美(古音讀來,一定更美)。葉嘉瑩有一段很好的解釋,大意是說,“水精簾里頗黎枕,暖香惹夢鴛鴦錦”句,枕、錦,都是上聲字,上聲字都是曲折而向上揚起的聲音,有一種飄揚悠遠的感覺。這樣,夢境的縹緲的悠遠的感覺,都在聲調中表現出來了。“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句,煙、天,是兩個非常輕快的韻,顯得輕倩而空靈。還有下闋“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都是齒頭的聲音,不用說出來人勝的形狀是參差錯落,而是在讀的聲音之中,就表現出參差錯落了。

溫庭筠的詩常常不講邏輯,我們試著做一個清理。“水精簾里頗黎枕,暖香惹夢鴛鴦錦”,頗黎者,玻璃也,與水精同義。美人睡覺的時候,門上掛著水精簾,枕的是水精枕,蓋的是繡著鴛鴦的暖和的錦被,還散發著香氣。在這樣的華屋里,該做什么樣的夢呢?“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這兩句詩很美,并且彌漫著離愁與思念,但究竟是夢境,還是對屋外景色的實際描寫?不知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交待了這是一個慵懶美麗的思婦。“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藕絲是一種絲織品,顏色是“秋色”,這是描寫思婦的衣著。人日(正月初七,一個懷念遠人的日子)婦女有用五彩的絲帛、絲綢之類材料剪彩做成幡勝的風俗,可以理解為戴在頭上的一種裝飾,可以垂下來隨風飄揚,就像寺廟中的風幡。因為彼此之間有競爭斗勝的意思,所以稱為幡勝。所以這里的“人勝”是一個名詞,這兩句是說思婦穿著秋色(一種中常橄欖棕色,它比一般橄欖棕色稍暗,且稍稍綠些)的衣服,戴著剪得參差錯落的幡勝,這種形象之中,也融進了思婦的感情。“雙鬢隔香紅”,“香紅”是花的代稱,可能是把花插在頭發的中間,雙鬢被中間的花朵隔開了,也可能是花插在兩邊,兩邊的花被中間的頭發隔開了。“玉釵頭上風”,是說頭上戴著玉釵,風吹過來,頭發上的花自然在風中微微搖動。

這首詞,粗看之下,蠻討厭的。再三琢磨,才慢慢瞧出好來。一連串美麗的符號被美麗地組織起來,如同生動的靜物寫生或油畫,表現出思婦的富貴、香艷、慵懶以及寂寞、思念與深長的愁緒。這就是溫庭筠。

 

    8、“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江上細柔的柳絲有如輕煙一般,雁兒在空中飛翔,一彎殘月還是斜斜地掛在天邊。這幾句詞描寫深夜月下,江邊一片夢幻凄迷的景色。柳絲飛雁,配上一彎殘月,合成一幅凄美而動人的畫面。這兩句寫景的句子,描繪出了一幅空明淡雅的江天月夜圖,極為清美。但景語也是情語,這就使得畫面充滿了綿綿的情意,創造出一個略帶朦朧美的意境,令人回味無窮。

 

    9、平靜的江水,溫柔地流淌著,在翠綠的包圍中,她似一個熟睡的少女,嫵媚地依偎在夜的懷抱里。

  如鉤的殘月,掛在天際,卻又肆意地照著大地,讓江水升騰,升騰……進而轉化為霧氣,再轉為一縷縷煙,縹緲著、縹緲著,上升著、環繞著……

  偶爾幾聲雁鳴,想撕開夜的沉寂,卻又無法擋住夜的“光芒”。

  夜,就在這熟睡之中來來臨,而我們的心,也與之同靜。

 

 

   10、這首詞,很溫庭筠,也很張愛玲。
  溫詞給人的是一種華麗精致的感官印象,而從不加以說明。如 “鬢云”、“香腮”、“蛾眉” “水精簾”、“頗黎枕”、“鴛鴦錦”等。在這點上,溫庭筠的詞和張愛鈴小說很相似,有點小布爾喬亞情調,有點白領情趣,那就是愛在詩文中標舉精美名物,彰顯品味和情趣,也還有點淡淡的莫名傷感。
  你看,簾是水晶簾,玲瓏剔透、晶瑩皎潔;枕是頗黎(玻璃)枕,一樣玲瓏剔透、晶瑩皎潔。
  而精致的閨房內正焚著香,暖暖的香爐冒出裊裊香氣;繡著鴛鴦的錦緞被褥也已經是熏過香了。水精簾里,頗黎枕上,那閨中的女人象一只慵懶的貓臥于溫暖的鴛鴦錦被之中,幽幽暖香牽惹了她的夢境,那該是一段纏綿的夢境,怎樣悠長的相思!
  “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多么遼遠、清曠的意境,與清致溫暖的深閨臥房景象形成偌大反差!早春的江邊籠罩著一種朦朧煙靄,那是二月嫩綠色的柳煙。四更天際有一輪殘月,南來的大雁飛過,雁叫聲聲讓人不禁心動。這是簾內人的夢境?還是窗外那如夢的風景?
  而春日里,畫樓外,起床梳妝一新的美人遠遠地走來。裙裳是藕絲織成的裙裳;顏色是“秋色淺”的顏色,大概,就是那種嫩紫或淺綠吧。頭上,插著隨風飄動的裊裊春幡,雙鬢還戴著鮮艷的花朵。有風絲撩動,美人款款而行,頭上的玉釵在風中微微地顫動。
  這一天是人日,是大年正月初七,一個懷念遠人的日子。這一天,古時的女人們用五彩的絲帛、絲綢之類剪彩做成幡勝佩戴在頭上。那位深閨錦被中的女子,那位藕絲秋色、春幡飄飄的美人,心思是否已隨風遠翔?


  這首詞粗看之下蠻隔的,象和讀者“藏貓貓”,再三琢磨,細細品玩,才慢慢瞧出好來。前面還是水晶簾,還是鴛鴦被,忽然間就是“江上柳如煙”,跳到了江邊早春的景色;忽然又跳到了美女的服飾,“藕絲秋色淺”。 你再看,屋內那精致玲瓏的水晶簾頗離枕,那柔軟的鴛鴦錦被,那暖香裊裊的夢境,是如此切近,讓人的肌膚和嗅覺都能感覺到閨房的溫暖和馨香;忽而是那江上如煙如霧的柳絲、天空中的殘月,鳴叫的飛雁,是那樣高遠、遼闊、清曠,讓人一下子恍若置身塵世之外,天地之間,肌膚甚至能感覺到一絲潮濕和清寒。反差如此之大,這兩個畫面之間是個什么關系?到底是夢中鏡象還是窗外風景?
  意象之跳躍、文思之宛轉,大筆如椽,揮運之間,一連串美麗的符號在方寸之內被迅速組織起來,如同法國雷諾阿的人物水彩寫生或陳逸飛的思婦油畫,表現出深閨女子的富貴、香艷、慵懶以及寂寞、思念與深長的愁緒。
  這就是溫庭筠。溫庭筠就是這樣不講邏輯,就是這樣綺思跌宕,就是這樣筆致飛揚。
  
  記得俞平伯先生《詩詞偶得》中有句"老人言":
  簾內之清秾如斯,江上之芊綿如彼。千載之下,無論識與不識,解與不解,都知是好言語矣。
  的確,你不用去管是夢是實,是幻是真,只是吟著念著,只是想象著體味著,就能心有所悟,就妙諦在心,就知道是世間的好言語了。
  你看,溫庭筠輕輕拈起這樣一枝花,無數人包括我輩都報以會心的一笑.

 

    10、百卉俱腓,眾芳搖落的季節,不曉得什么時候開始竟然學會了輕嘆,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竟然平白的多了一絲哀愁。
蕭瑟的秋風中獨自站在高高的山頂上,眺望遠方灰蒙蒙的霧一樣的群山。呼呼的略有冬意的秋風中偶爾夾著聲聲的蟲鳥的哀鳴,凝視著滿地飄落的黃葉似乎象征著一個繁華的消逝和一個更加殘酷的未來。

    “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醉翁的《秋聲賦》真的讓人欲辯無言啊!羈旅的落拓,仕途的順否,人生的抱負,世事的艱難,朋友的離別全都一涌而上。此時次地仔細的品味宋玉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方知文人墨客、落拓仕子為什么偏愛悲秋的情緒;方知為什么有“春,女悲,秋,士悲”慨嘆;方知為什么有“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廩秋”之說。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仕途的寥落本已讓人欲辯無言,兒女的情長又讓人牽腸掛肚。秋已讓人傷感,暮秋更讓人酸楚。“可憐閑葉,猶抱涼蟬”,怎能不讓人柔腸寸斷?“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如何能收拾自己無盡的愁緒?飄黃的落葉,點滴的山紅,誰又知道有多少凝重的相思和刻骨銘心的牽掛?
崢嶸的前程、兒女的私情不斷地擾在一起,總會給人莫名的惆悵,總是竟讓人鼻子酸酸的。
古人悲秋,尚可金撙對月,把酒當歌,一銷萬古之愁。我之悲秋,卻寥寥同誰語?仕途未知,斯人已逝,落葉蕭蕭,歸期何在?南雁飛過,黃花堆積,梧桐細雨,獨自憔悴。已不僅僅是三杯兩盞淡酒了。

   嗚呼,嘆之!罷了,罷了!
   然如何放的下?

 

   11、愛月大師眼中的月是不同的。李白眼中的月是浪漫的,杜甫眼中的月是沉重的,李煜眼中的月是憂傷的,張若虛眼中的月是有情、有理、有意、有境的。一輪明月催生了多少大師的詩興,滋潤了他們的詩筆。大師們又賦予明月多少美麗而深遂的象征意義。

  月亮是空寂,讓落寞的人有種同病相憐的感覺。一個人走在銀光下,觀望著天空中的一輪明月,淡淡的光遮掩了星星,顯得更加空寂。想像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把詩人寂寞、悲憤、孤獨和痛苦描寫的淋漓盡致。像“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溫庭筠《菩薩蠻》)的“月色”、“月景”充滿了憂怨凄涼的意味。像“可憐歌吹明月中,此夜不堪腸斷絕”(權德輿《秋閨月》),像“憂來如其何,凄愴摧心肝”,像人們熟知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像“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像“可憐今夕月,恍惚使人愁”, 都是“怎的一個愁字了得”。宋代蘇軾面對明月慨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豁達中帶著揮之不去的憂愁。 

  月柔似懷,最惹相思。當一輪明月在柳梢頭搖曳,面對清澈、柔美的月色,詩人常以明月為媒介,抒發思鄉懷人之情。在詩人筆下,明月與詩人一樣深沉而多情,溫暖著離情與客思。“隔千里兮共明月”、孟郊的“別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白居易的“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等詩句,都是抒發客旅思鄉懷人的千古絕唱。“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是杜甫《月夜》中的句子。當時詩人身陷敵中,而妻子兒女卻在鄜州,明明是他看著長安之月思念親人,卻想著妻子在鄜州也在看月想念著他。月光的清淡“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二十個極淺顯的文字,勾畫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讓人回味不盡,堪稱千古絕唱。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他聽到王昌齡被貶官到偏僻的南方的消息,卻無法與之餞行,只好異地遙寄,將自己的一顆愁心寄之與明月,伴隨著朋友,以之慰籍朋友的孤寂與愁苦。在這里,月亮成了他寄托友情的信使。沒有生命的月亮,在李白情感的浸泡下,也變得情真意切了。

 

    12、生活在城市里時間久了,常常忘記抬頭向天。城市的燈光遮掩了中天明月的光華。那片柔婉如水的溶溶月光只靜靜地照在淺淺的夢里。

   月也常伴簫、笛和琴聲,在空曠的夜,悠揚流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千種花。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奈客思家。”“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月與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份意趣耐人尋味。

 

月與松間風、淡淡云。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真是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垠。“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和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小舟輕似一鷗飛,戀月隨風慣不歸。”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多事春風吹夢散,無情寒月照更長。”“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吹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

 

月與柳。“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

 

月與梅。“幾多心事無人問,獨看梅花月半痕。”“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月與荷。“帶月荷鋤歸”里的清雅與恬靜。“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清風明月無人管,并作南來一味涼。”閑坐樓頭,任清風徐吹,月光柔照,怡人夜景,使人渾然忘卻胸中無數煩憂。朱自清一篇《荷塘月色》是對荷與月意境的完美描述。曾在深夜獨坐荷塘邊反復聽貝多芬的月光鋼琴曲。

 

月與桂花。“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一輪明月,幾分閑情,多少哀愁。“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喜幾家愁。”“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好風到枕客愁破,殘月入簾歸夢醒。”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君能洗盡世間念,何處樓臺無月明。”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我等君來。只是別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那份失落,添了怨,清瘦了面容,“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13、“月夜”是美好的。然而正因“月夜”的“美好”,反而使得古今中外無數詩人詠月嘆夜、觸景傷情。在“憂患意識”極其深重的中國古典詩人眼中,“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溫庭筠《菩薩蠻》十四首之二)的“月色”、“夜景”,卻充滿了憂怨凄涼的意味 。正所謂“沉沉綠江晚,惆悵碧云姿”(張子容《春江花月夜》) ;正所謂“可憐歌吹明月中,此夜不堪腸斷絕”(權德輿《秋閨月》);正所謂“時物供愁,夜景傷情”(曾瑞《雙調·折桂令·閨怨》)。

 

14、今晚的云層很厚。那一彎鉤月隱隱于浮云之中。于是月朦朧,夜朦朧,人的心境亦隨之空靈而虛幻。
  其實,空靈也好,虛幻也罷,面對半個月亮,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都產生過或喜或悲之情。


  樂觀者說,半個月亮是亮堂堂的。
  于是:“纖云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唐•韓愈《夜贈張功曹》)“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北宋•黃庭堅《登快閣》)“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五代•南唐•馮延巳《醉花間》)“月涌長江白,云連大海清”(明•夏完淳《秋夜感懷》)


  悲觀者說,半個月亮是灰蒙蒙的。
  于是:“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唐•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唐•溫庭筠《菩薩蠻》)“萬樹蒼煙三峽暗,滿川明月一猿哀。”(北宋•歐陽修《黃溪夜泊》)“月沉碧海秋天影,云暗滄江水不流。”(清•方正瑗《古鏡》)


  樂觀者說,半個月亮加上半個月亮等于滿月,代表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歡歡喜喜。
  于是圓:“處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時人莫道娥眉小,三五團圓照滿天。”(唐•繆氏子《賦新月》);
  于是明:“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于是新:“新月已在飛鳥外,落霞更在夕陽西。”(北宋•張耒《和周廉彥》)……


  悲觀者說,半個月亮減去半個月亮等于虛無,代表空空蕩蕩,失失落落,悲悲切切。
  于是恨:“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唐•溫庭筠《夢江南》);
  于是寂:“無言獨上西樓。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唐•李煜《烏夜啼》);
  于是殘:“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宋•柳永《雨霖林》)……


  同樣是《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同樣是半個月亮。
  朱自清先生說:那晚月兒已瘦削了好幾分,她晚妝才罷,盈盈地上了柳梢頭。天是藍得可愛,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兒便出落得更精神了。
  俞平伯先生說:猶未下弦,一丸鵝蛋似的月,被纖柔的云絲們簇擁上了一碧遙天。冉冉地行來,冷冷地照著秦淮。


  是啊,同是半個月亮,樂觀者與悲觀者的看法,如此迥矣!
  在生命的起跑線上,樂觀者能看到轉彎處的紅飄帶,悲觀者只看到望不到盡頭的斑馬線。
  在生命的旅途中,樂觀者能看到存在的一面,悲觀者只看到失去的一面;樂觀者能看到光明,悲觀者總想到黑暗;樂觀者遐想在希望的未來,悲觀者沉浸于失落的過去……
  我們在生活中,注定要面對半個月亮。
  我想,看到半個月亮,珍惜半個月亮,半個月亮就會成為滿月;忽視半個月亮,舍棄半個月亮,半個月亮也會殘缺虛無。
  我們渴望完美,期待成功,就應該有樂觀者的精神,應該時時處處,看到自己生活中亮麗的,精彩的一半。

 

    15、夜的寂寞總是叫人悲傷 靜謐的夜,窗外游絲般的細雨,勾起無端的惆悵 —— 題記

    的坐在垂著紗曼的小桌旁 ,襲襲微風吹來,夾雜著一絲淡淡的清香和屬于自己的惆悵。仰望蒼穹,天空點點繁星宛如我如止水的心一樣,一樣迷離,一樣惆悵……

    淡淡幽香中品味到憔悴...為什么幽香這么惆悵....為什么幽香這么迷離...為什么這幽香這么令人心醉?... “ 狼牙月,伊人憔悴” 幽香的來源,——野菊花,在角落中自開自敗自凋零 自賞自析自夭折 品味“紅顏未老恩先斷”的苦果.....

   花開花落誰人知?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雅致誰人曉? “一把辛酸淚”的惆悵又誰人道? 不禁憶起瀟湘妃子的千古絕唱“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別樣意蘊...它獨自享受自己的清雅,自己的憂傷,自己的惆悵....留下的是內心的彷徨和煎熬,無人問津的苦楚與辛酸...那繁星點點的蒼穹,哪惆悵的菊,使我心中蕩起一層層的漣滟...一層層的波瀾...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漆黑夜幕下 -- 細細品味,亡國之音的痛楚與孤寂...無盡的辛酸與彷徨....別樣意蘊.....如詩人一樣惆悵在古韻的小樓自斟自飲借“舉杯消愁愁更愁”的詩韻..品味人世間古道的滄桑...“胭脂淚,留人醉”....... 心如蒼穹中的繁星在天空惆悵的飄蕩 散下彷徨 心如襲襲的微風在天空悠悠飛舞 散下徘徊

    “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 我心飄渺,騰云遙上,享受天堂的瀲滟.地獄的無情我心倘詳,倘詳在九霄云外 倘詳在自己惆悵的心中 “月朦朧,鳥朦朧,席卷海棠紅” 迷離的眼,憂傷的淚,朦朧的身影,令我彷徨..... 十二.三歲的花季,留下了我的惆悵........... 驀然回首 — 在蒼穹中倘詳,嗅聞人間的清雅與惆悵 在悠揚的琴聲中迷失,品味人生的滄桑與苦楚....... “往事如過眼云煙”...曇花一現般短暫...隨夜風的拂動 悠然若無 宛如一簾被揉碎的夢境 既而被風吹散 只有不去的惆悵... 幽菊靜動,我心迷離 凌扇輕搖 ,我心倘詳 瑤琴錚錚,我心悠悠 離歌輕唱,我心彷徨 清風習習 ,我心徘徊 幽香陣陣,我心憔悴 仰望蒼穹...琴聲從指間流淌...夜惆悵...悠遠.....

 

   16、中國的漢字,真是神奇,“秋月這兩個字,落到紙面上,就淋淋瀝瀝,流出飽滿的詩意

秋月,流轉于自然的星空,流注于詩人的筆端。

遙想,那悠悠秋空之下,一鐮弦月,悄掛穹天。清泠,如晨露,似秋霜;孤寂,如平湖中落下一枚枯葉,如冬夜里靜享的沉默,如讀書人剛剛泡下一杯清茶,飄逸著的那一份書香。這樣一把“鐮刀”,她悄然收割的是什么?是果實的飽滿,是秋稼的成熟,還是秋風下,枯草的搖曳,煙村中,裊娜的蕭瑟?

圓月,徐徐升起。天太藍了,地太曠了,秋太涼了,月亮不得不變換著它的容顏 紅紅的月亮,淡黃的月亮,終于凈化成一團銀白的月亮銀輝灑地,皎皎潔潔,明明亮亮,這才是本色的秋月秋月,普照出大地的空曠,渲染出心靈的寂寞,這可是李白對飲過的秋月?秋月,揮灑下秋夜的涼爽,迷離出秋意的夢幻,還記得蘇軾舞過的清影”?

 

“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鴻雁唱著季節的歌,劃破拂曉的寧靜,帶著秋月的驚魂,翩然向南飛去。雁鳴聲里,鴻雁在夜的帷幕上,寫下一個大寫的“人”字。秋月,柔腰輕舒,深深鞠下了一躬。

月照清溪,月光朗朗,溪水潺潺。流動的是月光,還是溪水?水映下了月的倩影,月流動的是水的精魂,月就是水,水即是月。鳥鳴山更幽。秋月,寂靜了溪岸,浣洗了秋空,蒼茫了原野。

潭印秋月,古泉幽咽,潭咽的可是阿炳的“二泉映月”?清輝普照,映襯玉棟雕梁,勾月如弦,撥動秦磚漢瓦,清吟的可是那“漢宮秋月”?

好一個“月”字,你那隆起的肚腹,該是述說了多少故事?裝下了幾多情愫?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0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