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知勁草 板蕩識誠臣。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疾風知勁草 板蕩識誠臣。

  [譯文]  只有經過烈風狂吹之后,才知道哪一棵草是剛勁的韌草;只有經過危難和動蕩,才知道哪一個人是堅貞的忠臣。

  [出典]   李世民  《贈蕭瑀》

  注:

  1、   《贈蕭瑀》 李世民 

    疾風知勁草,   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知義,   智者必懷仁。

  2、注釋:

     蕭瑀:(公元574-648),蕭瑀,字時文,隋朝蕭太后之弟,其祖父是后梁宣帝蕭察。李淵起兵后,歸附唐朝,終生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公元648年,蕭瑀病死,終年74歲。臨終前遺命以單衣簡樸安葬,死后被追贈為司空、荊州都督,初謚肅,后改謚貞褊。

     疾風:狂猛的大風。

    疾風知勁草:在猛烈的大風中,只有堅韌的草才不會被吹倒。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知道誰真正堅強。 語出《東觀漢記·王霸傳》:“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始驗疾風知勁草。”

  板蕩:《板》、《蕩》都是《詩·大雅》中譏刺周厲王無道而導致國家敗壞、社會動亂的詩篇。后用“板蕩”指政局混亂或社會動蕩。

    識:辨別。

    誠臣:忠臣。

  勇夫:一勇之夫,指只有勇力的人。

    安:怎么。義:與下句中的“仁”互文。仁義,仁愛和正義;寬惠正直。《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孔穎達 疏:“仁是施恩及物,義是裁斷合宜。”《禮記·喪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義也,節者禮也,權者知也,仁義禮知,人道具矣。”

  智者:有智謀或智慧的人。


   3、譯文:

    在猛烈的大風中,才看得出小草堅強的韌性。在動蕩不安的年代,才能辨別出誰是忠臣。

  勇猛的人,又如何懂得道義。 而有智慧的人,心中必定懷有仁愛。


   4、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在位23年,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論家,書法家和詩人,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軍事力量強大,當時年號為“貞觀” ,故史稱“貞觀之治”。

     中國封建體制的主要特征是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馬首是瞻。這種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極大地限制了國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且極易釀成暴政。

 

     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征――分權原則。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于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后報皇帝批準,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詔書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只有門下省“副署”后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成功運用于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中國歷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個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擁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位偉大政治家、書法家,卓越的領袖、影響中華乃至世界進程的杰出人物,他為古代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敬;筑東陽先生所說“他是繼孔子之后中國數一數二的偉人。

  唐太宗能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視民如子,不分華夷。開創“貞觀之治”。是中國人千年稱頌的好皇帝。 


    5、李世民以本詩送給蕭瑀,述說忠臣的定義,并對蕭瑀作了肯定。

  唐高祖李淵在位后期,他的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為爭奪帝位,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宮廷斗爭。在這場斗爭中,蕭瑀堅定地站在李世民一邊,最后幫助他奪得帝位。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是李世民對蕭瑀的高度贊美和肯定,其中也不無感激之情。這兩句詩使用了比興的手法。“疾風知勁草”是興,為下文的立論張本。同時,這一句興中有比,以普通的自然景物為喻,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在風平日麗的日子里,“勁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誠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們,其特殊性沒有顯現出來,因而不易鑒別。只有經過猛烈大風和動亂時局的考驗,才能看出什么樣的草是堅韌的,什么樣的人是忠誠的。

    《老子》云:“國家昏亂,有忠臣。”《后漢書•王霸傳》云:“光武(劉秀)謂霸曰:‘穎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又南朝宋詩人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云:“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這些話都表達了同樣的的道理,或許都為李世民所借鑒。文天祥《正氣歌》云:“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正是由于唐太宗這么一位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物在詩中引用了“疾風知勁草”,才使得這句話流傳千古,成為了至理名言。


    6、李世民寫過一首有名的詩《贈蕭瑀》:“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在強烈的大風中,才可看得出小草堅強的韌性;在動湯不安的時局,才能辨別出臣子是不是對國家忠心.性情勇猛的人,又如何懂得道義,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懷有仁愛。這首詩對蕭瑀的評價很高,對他的忠心進行了充分的肯定,而蕭瑀起初也是隋朝的官吏,后來投降了李世民,受到了重用,得到了李世民的賞識。注:“板蕩”,為《詩經》里兩篇文章之名,反映的是時代動蕩之局勢。

    《賜蕭瑀》

    蕭瑀者,南北朝時南朝梁氏皇室子弟,其長姐便是隋煬帝的皇后,但是他自己卻是唐高祖李淵最信得過的謀臣,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救命恩人。原因是,高祖武德九年時,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嫉妒秦王,遂合謀設計陷害秦王,當時老邁昏庸的唐高祖李淵聽信讒言,已經答應太子處罚李世民,而太子的計劃是借機殺掉李世民,以絕后患。眼看這個陰謀就將得逞,蕭瑀卻硬生生中間插了一杠子,力諫高祖、言世民功大、恐遭人忌、萬勿輕動云云,耳根原本就軟的李淵經此一說,復又放了李世民。

     后來,玄武門事變,秦王兵馬殺了太子和齊王,高祖驚慌不知所措,又是蕭瑀進諫,言秦王功高、眾望所歸,誅殺太子,亦迫不得已,不如順水推舟,干脆交權,由李世民治理天下,以保天下太平,李氏江山永固。

    應該說,在當時,李世民最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個人向父皇講這樣一番話了,而這個人又非蕭瑀莫屬。盡管事實上李世民殺兄逼父,那九五之位已是勢在必得、非拿到手不可了,但無論怎么說,以蕭瑀的方式,由高祖禪位而太宗繼位,豈不更名正言順?

     所以史評家說,論功臣,蕭瑀實乃太宗登基之第一功臣也;以我看來,起碼不遜于橫刀立馬的秦叔寶、尉遲恭。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功臣,后來又與太宗結為親家。只因性情剛直、不隨眾流,尤其與房玄齡、魏征等一班重臣相處不睦,太宗為了平息事端,更為了照顧大多數人的面子而剝奪了蕭瑀的相位,讓他改任太子太傅,專職太子的教習去。而蕭瑀呢?盡管功高位重,卻絲毫不計較個人得失,不以此而“抱屈”,幾年下來,把個原本學業不精的太子輔導得大有長進。這時,太宗皇帝才招來魏征、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當著大家的面,將一首《賜蕭瑀》公之于眾:“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知者必懷仁。”

    緊接著,太宗又意味深長地說:當年太子和齊王誣陷于朕,父皇聽信讒言,幾欲治罪,虧得蕭瑀仗義執言,朕才得有今日,而當時,蕭瑀與朕并無私交;至玄武門之變,又是虧得蕭瑀力諫,父皇才禪位于朕,蕭瑀實在是一位真正的社稷之臣啊!可是你們幾位與他都合不來,朕才調他去了東宮,現在看來,蕭瑀輔導太子也是最稱職的。以他之赤心為國,諸位還有什么不可互相包容的呢?

    一席話說得眾人心服口服,皆為蕭瑀的忠直所打動,也為太宗的良苦用心所折服;而蕭瑀也似乎一下子與大家重新認識了一般,從此之后,竟也與眾臣相處得益,再無隔閡。

    太宗以武功平天下、以文治治天下,其并不算特別富有藝術風采的詩詞同樣具有不可磨滅的功勞。而我想的是,真正的“勁草”,大概非止蕭瑀、魏征輩,而在云波詭譎的政治生涯中始終能夠把穩船舵、使之平衡前進的舵手唐太宗,才是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中難得的“勁草”。


   7、古人云,“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后凋”,或“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所謂勁草,即草桿強壯草芯堅韌之草,換言之,即能夠堅強地,堅貞不屈地面對大自然的風雨襲擊的小草。若成為勁草,一是身體須強勁,二是意志須強勁,三是擁有正確的草生觀與世界觀。若你的身體還沒有變得強勁起來,那就堅持天天搖搖你的草葉,天天及時地吸收草地里的營養吧。若你的意志還沒有變得強勁,那就有意識地鍛煉你的意志吧。若你的草生觀與世界觀出現偏差出現問題或還沒有完善,那就多去請教一下那些草世間的智草去吧。再不然,讀一下他們用他們的生命與心血留下的關于草生觀與世界觀的不朽的著作,對你也肯定是開卷有益。對于我,現已年至不惑,估計能夠最終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的可能性很小了。既然長不成一棵參天大樹,那就讓我用余生力爭成為一棵草世間的勁草吧!


   8、古人有云:“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試問艱難困苦,誰與我共? 我之一字,有小我,大我。小我是只有眼前的利益,沒有遠期的目標。大我是要堅守這份神圣的事業。要達到這一目標作者清清楚楚的知道,決不是短期能達到的,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說要努力到你生命的終點,到那時候假如你已很富足了。你想得到什么呢?是制作一個金棺,埋你于地下?還是: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博愛……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我愿意守住自己的靈魂。這個“靈魂”其實就是一顆樸素而真實的心。


    9、疾風知勁草,香港并沒有在逆風中停滯,15年來GDP增速平均在5%左右;香港人政治上的是和非、白和黑、友和敵、人和鬼分得更清了,眼睛擦得更亮了,腰板挺得更硬了,這就是疾風知勁草。歷史證明,特區政府和香港人是能頂得住任何歪風、逆風、陰風、妖風、怪風的真正勁草!

    形勢越難港人越忠于國家民族

   特區政府和港人在短短15年內經歷了兩段歷史的變遷,感受到由被殖民變為主人的興替,享受到150年從未有的民主和自由表達的權利和陽光空氣。設若香港仍由港英統治,立法會議員仍由港英當局指派,港督仍由英女皇委任,試問民主焉在?選舉何來?法治何依?香港只有回歸祖國,并由《基本法》規定了香港可以享有的最廣泛權利,港人才可以在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和2020年普選立法會。23年走完了港英155年都走不出的民主路,這是國家賦予的。回歸15年來,每逢國際或本港妖風颳起、香港岌岌可危之際,國家總是伸出援助、支持之手,從CEPA的簽訂、「自由行」的實施、港粵的合作、「十二五」規劃港澳單獨成章、李克強副總理去年宣布的助港36條以及胡錦濤主席今次訪港帶來的挺港6項舉措都一再證明:國家是香港的靠山,是香港民主自由和經濟金融繁榮穩定的保障。飲水思源,更深切體會作為中國人的港人之驕傲和自豪。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將更熱愛自己的祖國,忠于自己的民族,越在動蕩、艱難的時刻,越能考驗我們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貞,這就是“板蕩識忠臣”的表現。


   10、社會歷史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動態變化的過程。中華民族以黃河為母親河,在廣袤的中原地區生息繁衍,并在多次外來入侵中實現民族融合,共同締造了輝煌的文明史。在這個過程中,尤其是抗擊未來入侵的過程中,中國歷史更是光輝燦爛,可歌可泣。正所謂“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在這個過程中,眾所周知,戚繼光抗擊倭寇,鄭成功收復臺灣,時至今日,每談論起這段歷史,我們無不激動不已,他們是我們民族的英雄,當之無愧!但是文天祥和岳飛呢?他們抗擊的是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他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于是有人據此認為,文天祥和岳飛是與自己人作對,不利于民族團結與民族融合,因此,不能把他們也成為“民族英雄”。

     我們不否認想到這點的人的初衷是好的,他們站在了更高的歷史角度,以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是值得大家尊敬的。可是我們想一想,文天祥和岳飛是不是也站在全民族的高度呢?正如筆者在上文所說的,中華民族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融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華民族最終實現大統一。文天祥和岳飛生活在我國歷史上的宋代,他們效力的范圍,也只能限于南宋小朝廷,但他們兩位卻不限于此,因為他們能從南宋子民的利益考慮問題,這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已經非常難能可貴啦。到了戚繼光和鄭成功的年代,中華民族的融合統一過程已經接近尾聲,中華民族與外來民族的矛盾日益突出,這樣的歷史條件要求我們有更多的民族英雄站出來抗擊外來入侵。提到“外來入侵”,那么文天祥和岳飛算不算抗擊外來入侵呢?不管我們從南宋朝廷或者南宋子民的角度來看,這都是一種抗擊外來入侵的行為,但是從現代人的角度來說,那是民族融合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他們是那個歷史階段中華民族的優秀分子。如果當時誰喊著不要抵抗入侵,實現民族融合,我們肯定會說他賣國,不是嗎?秦檜雖然沒有如此疾呼,但憑著他的所作所為,我們是否也能為他戴一頂“民族英雄”的帽子?還有開關投敵的吳三桂,是否也應該依此類推,獲得次殊榮呢?我又想到在中國歷史上有多少敢于為民請命,與奸臣作斗爭,最后被迫害致死的人,他們是否是破壞內部團結,應該留下千古罵名那?!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地區,如果在遭受外來入侵時沒有抵抗的與其融合,這是一個失敗的民族。中華民族曲折融合的歷史進程,恰恰體現中華民族敢于抗爭,追求獨立的偉大精神,這種精神流淌在每一位炎黃子孫的血液里,在時光的變遷中,越發顯得寶貴。

    也就是差不多同一時期,北美的印第安人沒能抵抗住歐洲人的入侵,在遠一些的歷史,羅馬帝國也在日爾曼的入侵中覆滅。今天我們之所以可以自豪的向世人說我們的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正是因為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抗爭精神是這段文明得以延續!

    那么,究竟誰是我們民族的英雄呢?“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是魯迅的一段話,卻道出了民族英雄的高風亮節。我們不應該將現代社會的歷史觀強加于古人,并據此作為判斷民族英雄的標準,不然,歷史就亂套了。民族英雄,是一種氣慨,一種精神。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熱血滿腔悲歌一首,民族英雄是歷史的夜空中璀璨明星,他們的人生軌跡,不可辯駁的改變了我們的人生軌跡;他們的生命歷程,一如既往指引著中華民族走向前進!

本文《熱血滿腔悲歌一首作文》來自中國教育文摘,查看更多與相關文章請到http://www.eduZhai.net


    11、我們則必須從思想深處正本清源。如果說30年來我們一直在實踐著“白貓黑貓”理論,踏踏實實抓生產、雄心勃勃趕、學、超的話,那么,一場金融風暴的到來,讓我們一下子看清楚了許多一直模模糊糊的景象。我們不得不發出這樣的感嘆——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原本,日本人是靠制造起家的,但十余年來他們努力向高科技和服務業轉型,至今仍不見起色;以英法德為代表的老牌制造強國,已經成功地放棄價值鏈中下游(制造)而穩執上游(研發與營銷),理論上似乎贏得輕松、風光無限;制造大國美國走得更遠,不僅比歐盟做得漂亮,而且在管理創新方面,尤其是金融服務創新方面讓全球望其項背而泣于隅。

  而我們中國則像牛一樣地專注于制造,雖然受到歐美價值鏈兩頭的擠壓,卻仍舊勤勤懇懇工作,踏踏實實生活,一點一滴地積聚著財富,走向“牛市”。(楊 鋼)


    12、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如果將災難時的愛心、奉獻用到日常的生活中,那我們的生活會更美。


    13、看一個民族,看一個國家,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看這個國家的人民在危險時刻、生死關頭的表現,是為公還是為私?是堅強還是脆弱?是抗爭還是屈服?過去一次次的事實已經證明,抗震救災的壯舉再次證明,中華民族是優秀民族,中國是偉大的國家。因為,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中國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中國人民的歷史和現狀,都在陽光下,都在世人面前。這就是中華民族的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14、有人獨愛雨,有人鐘情雪,有人渴望晨曦,也有人流連落日,然而,很少人會喜歡上風,喜歡上這種似無實有的流動。

  古人詩句中,大概分三種風:第一為嬌柔春風,“羌笛何需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第二為英雄的陪襯“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第三則是困難挫折的象征“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然而,這些都不是風的性格。

  那么,風到底是什么?

  失明的人生活在黑暗中,他看不到旭日晚霞,看不到蒼松翠柏;失聰的人生活在靜寂中,他聽不到鳥兒鳴唱,聽不到流水淙淙;但是風,他們,不,不止他們,包括一切生命的個體卻都可以覺察得到,這才是風,一種視而不見的真實,一分親切而多變的感受。

  從來就很喜歡風,喜歡風的性格,喜歡風吹發揚的暢快淋漓。其實,風也是一種人生,是那種普通人平凡的醫生。

  歷史的長河奔騰向前,本也安安默默,有了風才有了飛揚的浪花,才有了碎玉的波濤,于是,一位位英雄豪杰便誕生于驚濤駭浪之間,一首首或激昂悲壯,或感天動地的人生交響便奏響在汩汩洪濤之中。

  人們總愛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然而厚厚的歷史中,真正能銘記于世的又有幾人?我不是一個消極悲觀的人,但也不是一個盲目樂觀的人,我知道與其去苦苦追求所謂的名垂千古,象狂風一樣盡力鼓吹,以圖萬物銘記,倒不如化做一縷微風,吹皺一池春水,吹醒萬物生靈。

  是的,我是風的信徒,我有風的人生,響徹云霄而又孤身獨行,胸懷坦蕩而又無所畏懼,燃燒熾熱火焰是一顆歡樂的心靈,說什么紅塵滾滾,說什么蕓蕓眾生,蒼茫大地早已蘇醒,復活的生命正打開心扉,芳香四溢而又光彩重生!

  風,風一樣的生命,我隨風而歌!

  風,我愿是你盟盞中一杯美酒,如癡如醉如錦如虹,在靜靜的晨光中蕩漾……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2:25

[新一篇]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舊一篇]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