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譯文]  神龜的壽命雖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結的時候;螣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出典]  三國  魏  曹操 《龜雖壽》

  注:

   1、 《龜雖壽》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2、注釋:

    該于建安十二年(207),這時曹操五十三歲。選自《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1983年版)。這首詩是曹操所作樂府組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四章。詩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藝術形象于一爐,表現了老當益壯、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此詩是曹操的樂府詩《步出夏門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   

    “神龜”二句:神龜雖能長壽,但也有死亡的時候。神龜,傳說中的通靈之龜,能活幾千歲。壽,長壽。 

    竟:終結,這里指死亡。

  “螣(téng)蛇”二句:螣蛇即使能乘霧升天,最終也得死亡,變成灰土。騰蛇,傳說中與龍同類的神物,能乘云霧升天。

  驥(jì):良馬,千里馬。 櫪(lì):馬槽。

  伏:趴。烈士:有遠大抱負的人。暮年:晚年。

  已:停止。

  盈縮:原指人的壽星的長短變化,現指人壽命的長短。盈,滿,引申為長。縮,虧,引申為短。

  但:僅,只。  養怡:指調養身心,保持身心健康。怡,愉快、和樂。

  永:長久。永年:長壽,活得長。

  幸甚至哉:兩句是合樂時加的,跟正文沒關系,是樂府詩的一種形式性結尾。


   3、譯文1:

    神龜的壽命雖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結的時候;螣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躺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能夠馳騁千里;有遠大抱負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只要自己調養好身心,也可以益壽延年。我非常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譯文2:

    神龜的壽命雖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了的時候。

    騰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伏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一日馳騁千里。

    有遠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

    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

    只要自己保養得好,也可以益壽延年。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4、曹操生平見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5、這首詩是曹操的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的最后一章,寫作的時間是建安十二年(207)。東漢末年,居住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奴隸主貴族,乘中原一帶天下大亂之機,經常入塞擄掠漢民。建安十年,曹操平定冀州以后,袁紹的兒子袁熙和袁尚等,投奔了烏桓。建安十二年,曹操為了安定東北邊境,消滅袁紹的殘余勢力,率軍征伐烏桓,結果取得了勝利。這首詩是他凱旋歸來的時候寫的。全詩以昂揚慷慨為基調,抒發了曹操老當益壯、積極進取的豪壯之情。

     《龜雖壽》共十四句,除最后兩句是入樂時加的,和全詩的內容沒有關系以外,其他十二句,每四句是一層,可以分成三層來理解。

    第一層是開頭四句。這四句的主要意思是說“人壽不長”。詩人為了表現這一意思,沒有采取直述的寫法,而是連用了神龜和騰蛇兩個比喻。神龜,是龜的一種,古人常常用它來象征長壽,神龜盡管能長壽,但最后還是要死亡,所以詩中說“猶有竟時”。騰蛇,相傳是一種像龍一樣的神物,本領很大,騰蛇雖然能騰云駕霧,但到時候也免不了死亡,因此詩中說“終為土灰”。詩人在這里特別標舉神龜和騰蛇,這是因為在迷信思想相當盛行的古代,神龜和騰蛇都被染上了濃厚的神學色彩,即使這樣,詩人也斷定它們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神龜和騰蛇尚且如此,至于其他物種,那就自然更不在話下了。因此,詩人用神龜和騰蛇作比喻,不僅具有舉一反三、以重代輕的典型意義,同時也旗幟鮮明地否定了萬物不變、人可以成仙不死等神學迷信思想。從修辭的角度來看,開頭這四句用的是借喻,只寫出了用作比喻的神龜和騰蛇,至于被比喻的內容,則完全略去了。這樣處理,不僅語言精練,而且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使讀者會自然地聯想到,衰老和死亡也是人們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但是如何對待衰老和死亡,不同的人常常有不同的表現。有的及時行樂,虛度時光;有的慨嘆遲暮,消極悲觀。而曹操則表現了另外一種精神境界,這就是這首詩第二層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老驥伏櫪”以下四句是第二層。這一層是全詩的中心。在寫法上,這一層和第一層有些相似之處,也是運用了比喻,用伏在馬槽上的老驥還想馳騁千里,來比喻想建功立業的烈士到了暮年,仍是壯志不減。老驥,就是老千里馬。在古代,千里馬在人們的生活中,特別是在征戰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曹操用老驥作比喻,飽含著對老驥的尊敬和愛戴,同時也是他自己幾十年戎馬俊倥傯的征戰生涯的象征。在內容上,這一層上承第一層,一方面表現了曹操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已經到了暮年,另一方面又表現了他進入暮年時的可貴的精神狀態。這一層一開始就寫“老驥伏櫪”,寫出了千里馬同神龜和騰蛇一樣,也不能違背自然法則,也是要老的。千里馬是這樣,人何嘗不是如此。他寫《龜雖壽》時,已是53歲的年紀,照古人的說法,人“五十始衰”。因此,曹操在這首詩中,承認自己是到了暮年。但是曹操的過人之處主要不在這里,而在于他面對暮年,在精神狀態上不服老,要保持一種生命不息、斗爭不止、奮發有為的精神境界。這一點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一個有作為的人,總是珍惜年華,總是想依靠人的力量延長自己的生命,從而爭取有更多的時間來建功立業,曹操就是這樣一個人。曹操的這種思想感情在《龜雖壽》的第三層有比較集中的表現。在曹操看來,“盈縮之期,不但在天”,也就是人的壽命的長短,與“天”有關系,但又不是完全由“天”來決定的。“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只要人們能夠注意保養自己的身體,是可以延年益壽的。在這里,曹操一方面看到了人的壽命與自然屬性有關系,另一方面又突出地強調了在壽命問題上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這種樸素的、辯證的唯物精神,否定了長期流傳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迷信說法,這在當時來說,是相當進步的思想。

    《龜雖壽》的中心是抒發了一種老當益壯、積極進取的精神。這種精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和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的一個特點。這一特點曾經激勵過無數的仁人志士,在“治國平天下”的事業中,奮發有為,即使到了暮年,“猶冀有新功”。《龜雖壽》表現的正是這種思想感情,因此自古迄今,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

    《龜雖壽》是一首抒情詩,但是它和一般的抒情詩不同。一般的抒情詩都重在抒發感情,而這首詩卻明顯地具有哲理的內容,做到了感情和哲理互相交融,使哲理寓于形象當中,因此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既能被詩情所激動,也能夠通過具體的形象領悟到重要的人生哲理。這一點恐怕也是《龜雖壽》能在歷代膾炙人口的一個重要原因。


    6、這就是你。想當年你征戰沙場,指揮千軍萬馬,建立了龐大的帝國,在亂世中你敢威脅天子,成為一代梟雄,但如今的你,只有坐在宮殿中,沒有力氣去騎馬打仗了。英雄的你十分樂觀,“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你相信那神龜與騰龍是年輕的你,風華正茂,意氣風發,但生命的進程不能阻擋,老乃生命之情理。但你更相信“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人雖然老了,但壯志、雄心今猶在。理想是不分年齡的。“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你為自己打氣,告訴自己“人定勝天”,只要使用正確的養生療法,人所戰勝的不只是天,還有自己。品讀曹操的好習慣,他把詩句當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用詩句安慰自己,鼓勵自己。


    7、英雄之死

  何謂英雄?引用曹孟德煮酒論英雄語:“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一個如升龍,躍于云上,虎視天下,所謂視天下無一物,曹操的措辭是何等張揚,何等的高傲。的確曹操應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英雄,曹操的胸懷,曹操的韜略,古今能有幾人能與之媲美。雖秦皇漢武亦非及也。然而我所想的是這樣一個英雄,怎么辭世才能給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我想如果歷史能重演,生命可以延續。曹操必能披荊斬棘一統三國,那時銅雀春深鎖二喬,站在滄海之上再吟壯年時: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可以無憾矣。

  可以靜想那死,帶來的淡淡美麗。

  文人之死

  文人者,畢生追求詩化的意境,古人道:朝聞道夕死可矣!可以看出文人墨客,并不在乎其生,能活幾何,而是追求的一種淡然,一種詩意化的尊貴。美國一位著名學者辭世前對自己的學生講了一則寓言: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在經歷了多少春秋的瓢潑,快要撞擊道海岸。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到了盡頭,顯得神色黯然。看到旁邊的一朵大浪依然興高采烈!大浪說:我們本來就屬于海。那種平靜的心態,讓我們看到文人對死的完美詮釋。

  我想我作為一個碌碌無為的平庸者,怎么有資格在這里談論古人呢!

  但人的一生又那樣的短暫,能看幾場秋雨,能品幾度春秋。讓人又不禁一寒。

  我沒有英雄的氣魄,沒有文人的高雅。沒有他們對待死的那種胸懷,我曾為自己的暮年彷徨過,不知道自己垂暮之年是否有詩人般的氣質,去面對。還是整天的恐懼死亡的來臨。

  學者說:人生下來,就被判了死刑,只不是緩刑期不同。這不免又給死添了些許悲涼。

  躺在床上靜思,怎樣才能給自己一個無悔的晚年。

  我設想若是我的人生如此,則無憾矣。作為一個平凡的人,暮年能游遍名山大川,能兒孫滿堂言笑逐開,能品茶論酒,能和朋友一起回憶故去,能和老伴相互攙扶,能……

  思緒已盡然!


    8、人的存在是精神與肉體的結合。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肉體不可能永恒,故而肉體的欲望會使人墮落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世人多數碌碌無為即在于此。不過,當人的精神戰勝了肉體,信念消滅了欲望時,生命就永恒了。那么,這一切從何而來?來源于人的堅定信念。堅定信念又從何而來?來源于祖國在我心中。這一刻,堅定的信念變得永恒而偉大,它從心中堅定的信念,破繭成蝶成為思想上崇高的信仰。

     祖國在我心中,是一份崇高的信仰。鄧小平曾經說過:“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在我看來,當人堅信一份崇高信仰時,人生就不再平凡了。試想,為了信仰,人可以放棄一切,那么為了崇高的信仰,人更能奮不顧身地走下去。當人堅守了崇高信仰,為了祖國,為了人民付出畢生心血,這一刻的生命不就無比高貴了嗎。

    從唇間流出的一句承諾,到滲入人心的一個信念,直至侵人思想的一種信仰。心中的祖國賦予了人類無窮的力量,引導這人類一步步走向偉大。祖國在我心中,勢必令我為之奮斗終生。


   9、從一個長遠的角度去看的話,我對一切都不應看得過重,因為這樣只會讓身心為之束縛,形容為之憔悴。我突然間想起了曹操寫的《步出夏門行龜雖壽》的一句: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雖然曹操在詩的結尾表達了一種不屈服于命運的思想,但姑且讓我斷章取義一番吧。神龜、銀蛇分別有著長壽和神奇的本領,但最終的結局卻是歸于塵土。那么人不也是這樣的嗎?人在一生中或忙忙碌碌,或汲汲于貧困,或戚戚于富貴、或掙扎于利益,但最終的結果不也是化為灰土嗎?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人為何不把胸懷放得更加坦蕩一些呢?不因小事而煩惱不休,不因小利而苦苦鉆營、不因人生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而折磨自己,這不是一種更高的生活境界嗎?說到這,我還是更喜歡那種恬淡閑適而又不失高雅的處世之道: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10、“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一世之雄如曹孟德,尚且明白生命的有限,可他依然吟誦著“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昭示四海他吞吐日月的豪情。 是啊,人是多么有限——觸摸不到天堂,穿越不了生死,甚至難以傾訴歡喜哀傷,可是,渺小的人類,卻用心靈創造了生存之外的那些美好,用繪畫、用文字、用音樂,用我們豐富心靈編織的七彩錦緞,把自己拯救出遠古的蠻荒……于是,人間有了天堂,于是,我們不畏懼死別,于是,我們可以盡情表達歡喜哀傷,這,才是人之為人的高貴,就算腳累了,為了完成這場心靈的到達,我們,絕不投降。


    11、幼時每每讀到蘇軾的《水調歌頭》,多少總是有些黯然。“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平平淡淡的讀來,總能感覺到那揮之不去的憂傷。長大后才漸漸明白,這詩句里不僅有憂傷,更有著難以言喻的寂寞與悲愴。然而古往今來,“獨”的又豈止他蘇軾一人?

汨羅江畔,至今還回蕩著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低吟。在那個稱霸爭王的時代,他用生命詮釋了何謂心存百姓。“恐美人之遲暮”是他悲涼的心境,“雖九死其猶未悔”是他堅貞的信念,他愿助國君平治天下,他高呼“駕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屈原,一代名臣,一代忠賢!但是,他的志向難以施展,他的言辭不被君主所納受。他獨身一人,黯然神傷,最后只得投身汨羅,以死明志。他不被人理解,是如此的孤獨與寂寞。

滄海之畔,碣石之巔,他的豪情直沖霄漢。他釃酒臨江,橫槊賦詩,他指點江山,豪氣干云。三國時代動亂不止,風云變幻,而他則居高臨下,睥睨四方,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他生性魯莽,禮賢下士之名卻達于天下,他用一言一行詮釋了何謂英雄磊落。曹操,一代英豪,一代梟雄!但是,赤壁一戰,大破了他自負的鏡面,他大業未成,黯然神傷。他若無其事地重整旗鼓,他低唱“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卻又高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他神勇無敵,萬人敬畏,卻依舊悲戚不已。他無法成就功業,也無人為伴,孤傲的他不允許自己顯露絲毫懦弱,于是只有借杜康以解其憂,是這般孤獨與寂寞

鐵馬秋風,迢迢大漠,金兵節節敗退,潰不成軍。他單騎只身,撐起南宋半壁江山。他血戰沙場,不怕馬革裹尸,只為保護百姓周全,守護江山穩固。他“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他立志“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他要“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他為救欽宗,血戰建康,六戰六捷;他為迎二帝,力抗金兵,四戰四勝。軍威劈山裂石,軍容不動如山。他用戰績詮釋了何謂百戰不殆。岳飛,一代名將,一代天驕!但是,國君昏庸無能,朝中奸佞當道,他壯志難酬,只得揮淚班師。豪氣沖天的將領,不畏金戈鐵馬,不畏刀陣箭雨,卻也怕那深入骨髓的無助于孤單。他淺吟“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難覓,弦斷有誰聽”,縱使往日意氣風發,也不免英雄氣短。他出師未捷身先死,壯志未酬卻已亡,是那么的孤獨與寂寞。

李白曾說:“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我認為不妨改成“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獨’者留其名”更為貼切。寂寞圣賢為人所傳頌,可圣賢為什么寂寞,卻無人問津。陳子昂在幽州臺上“獨愴然而涕下”,又有幾人能夠心領神會?或許正像蘇軾在《水調歌頭》中的那句“高處不勝寒”是同一種心境吧。

有人說,“獨”是一種自在,有人說,“獨”是一種高風亮節。我卻認為,“獨”是一種悲愴,是一種寂寞,是一種靈魂上的滄桑與凄涼。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2:56

[新一篇] 碧云天,黃葉地。

[舊一篇]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