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苛政猛于虎
[譯文] 殘酷的政治比老虎還要可怕。
[出典] 《禮記》
注:
1、【《禮記·檀弓下》原文】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問:“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2、【《禮記·檀弓下》注釋】
側:一側
夫子:先生,指孔子
子:你
壹:的確
重:多重(chóng)
然:是這樣的
舅:指“公公”
焉:于此
去:離開
小子: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識(zhì):記住
子路:孔子的學生
昔:以前
使:派遣
式:同“軾”,扶手
過:經過
子:兒子
附注:(1)式:同軾,車前的伏手板,這里用作動詞。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魯國卞(今山東省泗水縣)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實在。 (4)而:乃。 (5)舅:指公公。古以舅姑稱公婆。 (6)苛政:包括苛煩的政令,繁重的賦役等。 (7)小子:古時長輩對晚輩,或老師對學生的稱呼。識(zhì志):記住。
3、【《禮記·檀弓下》譯文】
孔子路過泰山的一側,有一個在墳墓前哭的婦人看上去十分憂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派遣子路去問訊那個婦人。子路問道說:“你哭得那么傷心,好像有很傷心的事。”那個婦人說:“沒錯,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問:“那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說:“學生們記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
4、祖孫三代命喪虎口,令人悲憫。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飼虎卻難舍其地。那悲凄老婦的一席話,那一條條離去的鮮活生命讓當政者,尤其是昏庸殘暴者,夫復何言?
孔子提出“德治”,“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論語·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 ,死其長也”(《孟子·梁惠王下》)。表達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張。這則小故事,形象地說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發人深省。
5、魯哀公向孔子請教為政之要,孔子提出了減少勞役、降低稅收的建議。魯哀公不贊成,認為這樣的話國家就會因減少收入而陷于窮困。對此,孔子借用《詩經》中君民如父子的詩句開導魯哀公,認為如果百姓富足的話,國家就不會貧困。把富民視為執政目的和富國的基礎,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非常難得的政治理念。
6、魯哀公時采用十分抽二的稅率,在年成不好的時候國家用度不夠,向有若征詢解決辦法。有若建議采取“徹”即十分抽一的稅率,魯哀公十分奇怪:十分抽二我還不夠用,怎么能十分抽一呢?
有若于是談了百姓足則君足,百姓不足則君也不會富有的辯證關系。這一認識,特別是關于災年減稅的建議,既是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經濟利益沖突的調和,也是歷史上首次提出的重視稅源培養的卓越觀點。這一觀點,在當今社會也是普遍適用的。稅率的確定,當然要考慮國家機器運行的需要,但同時也要顧及納稅人的承受力,保護和調動財富創造者的積極性。無論個體還是群體,創造財富的動力都來自稅后的凈收入和可支配財力。如果稅賦過重,就無異于竭澤而漁,不僅會使納稅人失去創造財富的熱情,也會因無力擴大再生產而導致經濟衰退。
孔子以厚施薄斂的仁政主張反對苛政,不僅有利于平民百姓,也有助于政權鞏固和社會穩定。《老子·德經》說:“民之饑者,以其上食稅之多也。”這與孔子和儒家的看法是一致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實際。孔子認為,“富而無驕易,貪而無怨難。”當社會的貧困階層不斷增多而又得不到有效救助時,就會民怨沸騰,使當政者失去執政的社會基礎。《大學》的作者秉持孔子的看法,提出了“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的認識,并支持和贊賞“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的結論。這一結論所蘊涵的政治意義,是很耐人尋味的。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0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