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連續劇《雷雨》得失談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雷雨》續編 得大于失
  將曹禺的名劇《雷雨》改編為20集電視連續劇,這件事本身就具有社會轟動效應。我是懷著一種期待的心情,始終采用一種比較的眼光來觀賞這部電視劇的。看后的觀感如何呢?回答是:這是一部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既耐人尋味又能激起人們欣賞興趣的電視劇。它在忠實原著的基礎上,對原著進行了補充、豐富、拓展,雖然在某些局部問題上尚有可推敲之處,但就總體而言完全稱得上是一部成功之作。
  電視劇《雷雨》與話劇《雷雨》的關系,從本質上說是改編與再創作的雙重關系。屬于改編性質的內容,是比較忠實地再現了原著所提供和規定的故事和人物。屬于再創作性質的內容,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對原劇故事情節的擴充。這種擴充實際上就是對原著的人物和故事的前史的重新設計和編織。這同人們常見的“續書”方式具有同樣的性質,所不同的是,一般的續書都是往后面續,而這部電視劇卻是往前面續。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編導者認為,原著為他們留下的空白恰恰是前史部分。從一部完整的電視劇的角度來看,編導者為我們所續的前史,應該說是很令人欣慰的,它既具有完整性和曲折性,又能較好地完成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畫,換一種方式說,由于編導者的創造性的巧思,才使觀眾有幸看到一部有始有終的、比話劇《雷雨》故事更為曲折和完整的電視連續劇,而這部電視劇帶給人們的審美享受則是原著所不能替代的。
  其二是對主要人物形象的再創作,這是這部電視劇更重要的價值所在。在話劇原著中,以周樸園為代表的幾個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基本上都已經完成,他們出場時觀眾所看到的已是他們性格的完成階段,而他們之間的矛盾和糾葛自然也是在他們性格的完成階段展開的。電視劇《雷雨》所要完成的任務,是要把劇中幾個主要人物性格的發展歷程展示給我們,也就是要完成人物性格形成過程的創造。為此編導者把重點放在了繁漪、周萍和周樸園的身上,說得更準確些,電視劇《雷雨》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圍繞著繁漪和周萍的矛盾糾葛而展開的,而這種矛盾糾葛的核心則主要集中在他們之間的畸型愛情關系上面。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他們的的確確是真心相愛過,尤其是繁漪,更是以心和整個生命相許;但是,這種愛注定是無望的,等待它的只能是悲劇,因為它所抗拒的不僅是黑暗社會的巨大壓力,而且還有來自當事人自身的精神障礙,那就是由于亂倫而造成的無法擺脫的良心譴責。比較而言,繁漪的性格無疑更為堅強,反抗也更為徹底;周萍則顯得很懦弱和畏縮,這除了性格的因素之外,也和他所處的特殊地位有直接關系。作品顯示出,繁漪的悲劇具有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如果說嫁給周樸園是她命運的悲劇,那么一往情深地愛上周萍則是她性格的悲劇。在這雙重悲劇之上又加上一個悲劇,那就是她唯一的一次愛情,也是她所賴以改變命運的愛情,竟然是發生在一個不該發生愛情的家庭里,而且是以亂倫的方式出現的。一個美麗而善良的女性的心靈和性格就在這一個接一個的悲劇中被扭曲直至毀滅,其震撼力是可想而知的。我們也許有理由認為,電視屏幕上的繁漪的性格要比舞臺上更豐滿也更復雜,而這正是這部電視劇的成功之所在。
   《雷雨》改編的遺憾
  有了與大師對話的勇氣,還要有與大師對話的能力——這是我在觀看電視連續劇《雷雨》時,常常閃出的念頭。
  如果說曹禺先生寫于64年前的劇作《雷雨》是截取了生活的一個橫斷面,那么,20集電視連續劇《雷雨》則是使冰山浮出了水面,它將那一個夏日發生的故事前伸并且外延,使那些導致結局的歷史脈絡凸現出來。應該說,《雷雨》原作通過對話暗示了人物關系發展的淵源,觀眾也有了解這些人物關系在最終結局之前發生、發展的愿望,因此,將《雷雨》改編成電視連續劇是有理論依據和可操作性的。
  令人遺憾的是,由于編導者過多地加進了主觀色彩而偏離了原作所提供的依據,致使劇情往往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繁漪與周萍,一個是繼母,一個是繼子,他們之間的戀情,不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扭曲的,不合常理的。在曹禺原作中,之所以把這種戀情(或曰亂倫關系)放在一個死一樣的封建專制的家庭中,就是因為只有“在共同面對一個封建家長”時,在這個特定的備受壓抑的封閉的小社會里,他們二人才有可能從互相同情到互相吸引,他們的關系才有發生和發展的可能,也才在一定程度上贏得了人們的同情和理解。但即使如此,原作也是以“鬧鬼”的說法把他們的關系放置到一個神秘的、不可告人的背景上來處理的,而且當四鳳這個年輕美貌、生氣勃勃的女子出現在周萍面前時,他便毫不猶豫地將繁漪始亂終棄,甚至對她嫌惡到了“我要你死”的絕情程度。可是電視劇編導卻讓繁漪和這位兒子輩的情人出雙入對于酒巴和舞廳,讓他們向朋友吐露自己的戀情。編導們似乎忘記了這種先天不足的戀情一旦進入社會領域便會不攻自破,不用說人們的議論和報紙的曝光,就連周萍本人,也會因為受到各種誘惑而移情別戀。電視劇將這種扭曲的戀情加以美化,以欣賞、同情的口吻講述著一對似乎是普通戀人的悲劇故事,既然如此,另起爐灶,重新編一個愛情故事不是更加圓滿而合情合理嗎?
  問題不在于對原作有多大改變,問題在于改編本身是否合情合理,是否站得住腳,是否承載著它應該具有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品格。由于電視劇編導過于同情和鐘愛繁漪這個人物,所以沒有把她寫成“人不人,鬼不鬼”的樣子,而有意使她得到了更多的“幸福”和“自由”:她經常得到丈夫無微不至的關懷,她與周萍一次次在家中幽會,她甚至還十分大度地把自己的表妹介紹給周萍。這樣一來,原來作為對周家兩代人虛偽與冷酷的“批判者”而存在的繁漪變成了一個一般意義上的愛情悲劇的女主角,這就大大削弱了這部電視劇的社會批判力度。《雷雨》原作中“喝藥”一場戲歷來被認為是“經典中之經典”,那種劍拔弩張、令人窒息的緊張感,那種對封建家長制摧殘人性的揭露,令人心靈震撼。而在電視劇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慈愛的丈夫說服了任性的妻子喝下了藥,然后二人相對一笑。這種輕描淡寫的處理,不能不令人失望。看得出來,編導有意淡化沖突,弱化矛盾,但是當許多情節被弱化處理以后,不僅結構顯得松散,而且也使編導的主題思想模糊不清,從而也大大減弱了該劇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品格。
  不用說,形式愈大,填滿這個形式所需的內容也就愈要豐富。20集電視連續劇《雷雨》的改編沒有使人看到形式所需的足夠的內容,相反,卻有情節拖沓、進展緩慢之嫌。比如劇中頻頻出現的周萍與繁漪千篇一律的默默相視、暗送秋波;比如一些隨著人物慢慢移動、缺乏實質內容的空洞鏡頭;再比如繁漪在宴會后被冷落那場戲中,導演為把文章做足,多次重復呆坐的繁漪與生日蛋糕的疊印。這些繁冗和多余的鏡頭,都沖淡了戲的濃度和沖擊力。
  對于年輕一代的編導來說,改編經典名作無疑極富誘惑力,然而也充滿著風險。這誘惑,來自經典的知名度、觀眾的高期待值以及兩者可能帶來的效益;然而風險也正在這誘惑之中。當一些藝術的基本規律被忽略的時候,編導者們很容易走到一種不循章法、隨心所欲的道路上去,結果當然可想而知。有些規律,大概是永遠也不能違背的,這也正是為什么那些堪稱經典的作品,至今依然不泯其光輝的原因。
  
  
  
光明日報北京⑹J8電影、電視藝術研究孟繁樹/遠芳19971997 作者:光明日報北京⑹J8電影、電視藝術研究孟繁樹/遠芳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17:39

[新一篇] 梵語《法華經》及其研究

[舊一篇] 程朱理學與王安石《易解》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