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發展總是催生它的文化形態隨之發展和改變,同時為這種存在形態的嬗變提供著機遇。當計算機網絡從文學地平線上升起時,它以其快捷的信息處理、自由的虛擬空間,很快吸引了文學的目光,誕生了一種新的文學樣式——“網絡文學”。網絡文學背靠“網絡”,面朝“文學”,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并改變著文學的存在方式、人們的藝術思維模式與審美習慣。
計算機及其網絡改變著世界文明的面貌。網絡數字化的生活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空間概念對人類自由活動的束縛,使得不同地區和不同國家的人們可以跨越地理障礙進行交流;另一方面,由于網絡語言的開發,不同文化語言之間的轉換以及由此帶來的誤讀問題,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和。網絡將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們聯系到一起,打破學科的界限和區域,加強彼此的了解與合作。自由的寫作、閱讀、交流,正是文學在網絡空間里得以緣起的吸引力。電子數碼信息圖像,打破了時空的界限,具有無限的開放性,為各民族文學藝術的相互融合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這使我們想起馬克思、恩格斯對于世界文學未來前景的描述:“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
漢語網絡文學的興起最早導源于海外的中國留學生。他們由于特定的文化疏離和對祖國的思念,產生了對中文的留戀和相互溝通的需要。當時參與中文網的建設者大都是理工出身的留學生,寫作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交流,沒有明顯的專業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學的美感、打破了文學的成規,但是卻突出了文學活動“自由交流”的重要特征,為文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成長另辟了一條新路。1994年,國際互聯網進入中國大陸,接著中國開始有了本土的文學網站加入國際互聯網,從此開始了國內“網絡文學”的發展歷程:1995年“橄欖樹”文學網站成立;1996年我國第一個女子文學網站“花招”成立;1997年我國最大的中文原創文學網站“榕樹下”在上海設立;如今其他還有“黃金書屋”、“白鹿書院”、“博庫”等20余家文學網站。它們走出了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的第一步。
網絡文學在網絡世界里占據了一塊地盤,甚至還“破網而出”,以紙質形式不斷進入圖書市場,與傳統的紙介質印刷文學形成了互為補充、共生共長之勢,出現網上網下都引人注目的局面,進而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我國文學發展的總體格局,這種景觀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關注。雖然人們對“網絡文學”這種新生事物的態度褒敗不一,但不容置疑的是:在社會某些群體那里,網頁擠占書頁,讀屏多于讀書,光與電代替紙和筆,是不可忽視的文化趨向。
當“網絡文學”在網上網下現身的時候,其自身的定位乃至這個詞匯的合法性,一直都存在許多的爭議。什么是“網絡文學”?寫在各種各樣的BBS上的帖子就構筑了網絡文學的主體了嗎?顯然不會那么簡單。從目前的網站狀況看,網絡中存在著眾多的文學信息和文學作品,廣義的“網絡文學”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網上“創作”的作品,一類是網上“傳播”的作品。
現在網絡上的絕大多數文學作品還只是“傳播”的作品,它們大部分來源于紙介質作品,尤其是傳統的經典文學作品。這種做法從網站自身講,可以提高網站的藝術品位,增加網民的點擊率;另一方面,對于文學經典作品的流傳以及讀者欣賞水平的提高也不無裨益。也有一些網下創作的作品,因為找不到傳統的發行渠道,只好借網絡這個地方來嶄露頭角。
最能體現網絡文學的本質特征的當屬網絡原創文學,它的特征是“在線”的三位一體——網民在電腦上進行創作,然后在網絡中發表,并由其他網民完成閱讀、參與評論。從曾經流行各大網站的原創小說《北京故事》、《數字化精靈》等都可見一斑。計算機網絡的媒介模式帶來了文學存在方式的變革。對于網絡文學尤其網絡原創文學來講,網絡不僅僅意味著計算機屏幕和書籍紙張之間的轉換,更多的是對文學生產的介入,包括從語言結構到發行傳播的整個過程。不同于傳統文學的創作活動,創造網絡文學的作者一般是在業余時間為了悅己悅人而進行的活動,題材選擇的自由,情節架構的隨意,語言節奏的加快,是網絡文學的總體特征。對于讀者來說,網絡文學一方面呈現出新鮮的閱讀快感,另一方面與網民大抵相似的精神經歷容易引起情緒的共鳴。
從藝術的“生產工具”方面考察,文學的“生產工具”或者說媒介就是“語言”。我國傳統文學作品,從遠古的龜甲簡牘文學發展到現代的紙介質文學,語言都是其存在的基本形式;網絡文學的存在也是以語言的形式存在,只不過是一種特殊的計算機語言,我們稱之為是數碼,即"bit"(數位)和"byte"(字節)的轉換與解碼。從人性化語言到智能化語言,文學生產工具發生了比較大的變遷,這種變遷改變了書寫者與閱讀者的范圍,反映了文學生產和文學消費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建立了新的文學社會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生產工具以及文化傳播體系的改變時常是締造一個新型社會的重要條件。
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的媒體文學,究竟有沒有改寫傳統文學的既定規范?有作家認為,網絡不過是作品傳播、發表的一個新興渠道而已,其文學特質沒有任何變化,所以網絡文學的概念也就沒有任何意義。有人斷言:“對于文學說來,無論是網上傳播還是平面出版傳播,只是傳播的方式不同,而不會是文學本質的不同。”又有人認為網上創作無拘無束,構成了涂鴉藝術,雖然豐富了人們的閱讀習慣,但是很多進入不了藝術范疇,更無從談對傳統文學的取代了。
文學是不同歷史時代的產物,由很多社會要素組成,不同時代的書寫工具和傳播途徑對文學本質總是有著不同的影響。當初造紙術的發明為文學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網絡的介入多少也會為文學帶來一些改觀。但就目前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現狀來看,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其實沒有本質的區別,二者的根本特征是一致的。文學是關注社會、歷史,關注社會歷史中的人,是關注人的心靈與情感的,只要是真正的文學,都莫不如此,網絡文學并沒有超出這個范疇。從技術上講,網絡作為一個載體,是繼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之后的一種新型媒介,網上傳播有著其他媒介所不具備的便利和快捷。由于技術原因,網絡文學在行文的規矩和形式上,與傳統文學有所區別,文中夾雜大量的外文字母、單詞和符號,但是這些還沒有成為文學的本質。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在文學的內在精神上,應該是相同的。
對此,作家張抗抗不無遺憾地表示,“我本來做好準備要步入一個新奇的領域,但是閱讀后發現目前的文學與傳統文學本身區別不大。”張抗抗對于網絡文學可能產生哪些沖擊表示茫然:“網絡文學會改變文學的載體和傳播方式,會改變讀者閱讀的習慣,會改變作者的視野、心態、思維方式和表現方式,但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變文學本身?比如說,情感、想象、良知、語言等文學要素。”雖然網絡文學也像它賴以生存的網絡一樣,具有極強的滲透性和極快的發展變異速度,但是,在文學領域里它仍有著先天后天的諸多不足。正如有人用“頭重腳輕根底淺”來形容它一樣,一方面網絡文學以其“自由地表述”、“交互式溝通”等特征引得無數網民為之沉迷為之喝彩,另一方面創作者們文化底蘊的缺失又使得網絡文學帶有先天性的“肌無力”。
應該說,“網絡文學”不是一個完全成熟定型的概念,它更多地是代表了一種現象。網絡文學的發展自然要依賴于電腦和網絡的普及,網民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網絡文學讀者的多少,電子商務的繁榮也會在一定范圍內影響網絡文學的繁榮。就目前中國網民的組成結構和數量來看,網絡文學尚不具備一個牢固的群眾基礎,其發展自然就會受到限制。與發展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好像是站在成年人旁邊的嬰幼兒。網絡對人類生活有根本的改變,但如果說它改變了人的思維方式、改變了人的精神創造和思考,實在為時過早和有夸大之嫌。網絡找到了一些促使人思考的信息,信息在網上傳播的速度很快,但計算機只是一種技術而不是藝術,網絡只是一種溝通世界的工具而代替不了文學創作本身。
目前網絡技術的非人性化以及網絡文學的非審美化,是影響網絡文學發展的最大的先天性癥候;自由性大于藝術性是網絡文學一個明顯的尷尬。數字化技術既可以為文學美容,也可以將文學毀容,藝術走近科學并非總是藝術的福音,科學對于藝術的精神放逐和價值冷漠不能不引起藝術的警惕。網絡文學追求的不是長久的感悟,而是片刻的打動。維系文學發展的最主要動力還是文學的精神深度和藝術的創造性,這個不是人人自由參與就可以實現的。大量垃圾文學、缺血文學的出現,使得文學的自由性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人稱之為“烏托邦式的自由”。要獲得與傳統文學比肩的話語權利,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網絡文學的春天有賴于超文本技術的不斷完善,有賴于廣大網民的參與和努力,有賴于人們上網心理機制的不斷成熟。
人民日報京⑥J1文藝理論邱峰20032003 作者:人民日報京⑥J1文藝理論邱峰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1: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