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地位  ——三個版本小學語文教材的比較研究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堅持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范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這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舉措,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與支持。
  從語文課程的目標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關于語文的課程性質與地位中有如下表述:“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生發展的基礎。”而人文素養又包含以下內容:“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上述內容指出了注重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學生的人文素質是當今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內容。
  小學語文教學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性環節。從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開始,就應該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文化。綜觀國內目前比較有影響的幾套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大都依據《課程標準》的精神,在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作了不同程度的努力。本研究僅就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和北師大出版社三個版本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以下簡稱“人教版”“蘇教版”和“北師大版”)進行對比研究,探討這三個版本教材在弘揚民族文化方面做了怎樣的努力,各自有哪些特點,也力圖為今后小學語文教材中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豐富和改進提供參照。
  從內容而言,中華傳統文化千姿百態,源遠流長。哪些內容適合進入小學語文教材,為學生所接受和吸收,這就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接受能力,根據語文課程性質、特點進行統籌安排。如,崔巒老師就將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漢語言文化、文學、藝術與文化交流、名人故事、風景名勝、節日民俗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概括。(注:崔巒:《崔巒小學語文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243頁。)
  從呈現方式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教材時也要體現便教易學的特點,巧妙滲透到教科書的各部分之中。讓學生隨著語文學習的進展而不斷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染熏陶。具體言之,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通過專題、識字課、課文、單元練習、綜合性學習等形式得以體現。
  一、專題
  目前國內幾套主流教材大都按照專題來組織單元,所有教材內容、各項語文活動都圍繞專題編排。人教版教材就是按照主題組元,以加強教材的整合性。除了一年級上冊以拼音、識字為主,從一下至六上,每冊安排了8個主題單元,六下是6個單元,總共86個單元,其中涉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專題多達18個。占整套教材的20.9%。如,設計了“熱愛祖國”“愛祖國,愛家鄉”“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壯麗的祖國山河”“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中國的世界遺產”“祖國的大好河山”“走進田園、熱愛鄉村”“月是故鄉明”“遨游漢字王國”“不忘國恥,振興中華”“走近毛澤東”“語言的藝術”“中國的古典名著之旅”“祖國在我心中”“初識魯迅”“輕叩詩歌的大門”“民風民俗”等單元。這些教學單元從不同的方面(如,風光名勝、神話傳說、漢字文化、古典名著、古今詩歌、民風民俗,歷史名人等),介紹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以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專題“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為例,該專題安排了一組生動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有詩人受牛郎織女、嫦娥奔月的民間傳說啟發而作的古詩《乞巧》《嫦娥》,有講述古人憑借智慧懲治巫婆和官紳、為民除害的課文《西門豹》,有描寫古代先民們探索天地萬物起源和世界奧秘而創造的瑰麗神話《女媧補天》《夸父追日》。通過該單元的學習,學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豐富!
  北師大版教材同樣也是采取“主題單元”的形式進行編排,每冊安排了12-16個專題不等,每個專題一般安排2-3篇課文,一年級下冊到六年級上冊總計共132個專題,其中論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專題有5個:一年級安排主題單元“元宵節”(包括課文《元宵節》《看花燈》),二年級安排開放單元“漢字”(包含課文《漢字》),三年級安排了主題單元“過年”(包含課文《元日》《老北京的春節》《冰燈》),五年級安排了主題單元“龍”(包含課文《龍的傳人》《大人們都這樣說》《葉公好龍》),六年級安排主題單元“歲寒三友”(包含課文《墨竹圖題詩》《蒼松怪石圖題詩》《墨梅圖題詩》)。其傳統文化的專題在數量上不算多,在內容上也相對集中于民風民俗和文學藝術方面。
  蘇教版教材雖然也是按照一定的主題來組織單元,但單元主題不明確,相對松散,故不參與此統計。
  二、識字課
  人教版教材低年級單編識字課。識字課很重視吸收中華傳統教育的精華,其對傳統文化的借鑒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利用“六書”,特別是象形、形聲、會意等構字規律,編寫識字教材,指導學童識字。
  (1)象形:“口耳目、羊鳥兔,日月火,木禾竹。”
  (2)會意:“日月明,魚羊鮮。小土塵,小大尖,一火滅,田力男。人木休,手目看。”
  (3)形聲:“蜻蜓半空展翅飛,蝴蝶花間捉迷藏。”
  2.采用傳統的韻語形式,如,三字經、對子歌、詞語串、童謠、兒歌、謎語、諺語、歇后語,編進貼近時代、貼近兒童的內容,指導識字。如,以對子歌形式出現的識字課:
  “云對霧;雪對霜。和風對細雨,朝霞對夕陽。
  花對草,蝶對蜂。藍天對碧野,萬紫對千紅。
  桃對李,柳對楊。山清對水秀,鳥語對花香。”
  3.利用古詩識字。一年級上冊至二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材共編排了《一去二三里》《畫》《靜夜思》《春曉》《林居》《所見》《小池》《贈劉景文》《山行》《回鄉偶書》《贈汪倫》11首內容淺顯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古詩。
  人教版教材從一年級上冊至二年級上冊識字課共計24課,其中有18課是用古詩、三字經、對子歌、詞語串、童謠、兒歌、謎語、諺語、歇后語的形式來呈現的。這種識字編排方式,一改單純識字枯燥乏味的弊端,讓小學生在興趣盎然的讀書中學習生字,同時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蘇教版低年級的識字課共計30課,大部分都采用“詞串”的形式來呈現。如,一年級上冊“識字 2”的內容由十二個詞語組成:
  “太陽 鬧鐘 小鳥
  穿衣 下床 起早
  刷牙 洗臉 用餐
  上學 升旗 做操”
  這種“詞串”雖然注意到了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注意到了詞語的畫面感,但總的來說是一種詞語的組合,不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范疇。蘇教版識字課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借鑒較少,30篇識字課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現主要有兩處:一是利用古詩“一去二三里”識字,二是利用會意識字:“二人從,三人眾。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二木林,三木森。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
  北師大版教材低年級《丁丁冬冬學識字》同樣也是大都采取詞語識字的方法,即,將詞語進行歸類學習。當然,也有部分識字課注意到利用形聲等構字法來識字,如,二下第三課《丁丁冬冬學識字》:
  肖 消 消滅 削削皮 霄云霄 宵元宵
  捎 捎帶 梢 樹梢 稍 稍微 峭 陡峭
   但總的方面北師大版教材沒能充分體現傳統蒙學經驗對現代識字教學的借鑒意義。
  三、課文
  課文是教科書的主體。一方面。有許多課文本身就體現了中華優秀文化,如,古代詩詞、古代寓言、古典名著、神話傳說。另一方面,許多課文的內容負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介紹我國古代文學、藝術等文化成就的,介紹名人故事、風景名勝的,介紹各民族民風民俗的。讀了這些課文,學生在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熱愛中華文化、熱愛祖國的情感一定會油然而生。
  對于人教版教材而言,可以說每冊都選編了一大批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的課文。以三上為例,有流傳千古的古詩《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有蘊含傳統文化又體現意趣的《風箏》,有體現古代智慧、啟迪思想的故事《找駱駝》《矛與盾的集合》;選讀課文里也安排了《神筆馬良》等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智慧的故事。
  蘇教版教材的編者在讓古詩進入課本時,較多地采用“文包詩”的方式,如課文《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文就是在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基礎上,根據寫作背景擴寫而成。類似的文章還包括《英英學古詩》《登鸛雀樓》《母親的恩情》《但愿人長久》《黃鶴樓送別》等。
  我們可以將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課文粗略地分為“古詩詞”“古代文學作品”“歷史名人故事”“歷史文化交流”“古代神話傳說”和“成語故事”六大類,下表是人教版、蘇教版和北師大版課標教材中的課文在體現傳統文化方面的相關數據。
  G39R701.JPG
  注:課文統計時,以“課”作為統計單位。有時候一課中包含幾篇作品,如,“古詩兩首”“寓言兩則”等。凡此情況,另以“篇”標明。三個版本教材的統計標準相同。
  從上表可以看出,人教版課標教材全12冊教材的363篇文章中,涉及中華傳統文化內容的課文多達72篇,占19.8%;蘇教版比人教版略高,占 20.1%;北師大版則占13.1%。
  在古詩詞、古代文學作品和歷史文化交流部分,人教版的百分比均高于蘇教版和北師大版教材;在歷史名人故事和古代神話傳說部分,蘇教版教材則占有較高的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文學作品方面,三個版本教材體現了不同的特征。人教版教材中古代文學作品共計16篇,北師大版教材共計15篇,蘇教版共計7篇,具體分布如下表。
類別     版本          數量           篇目         人教版        5篇       《亡羊補牢》《南轅北轍》《扁鵲治                                  病》《紀昌學射》《驚弓之鳥》寓       蘇教版        3篇       《揠苗助長》《鄭人買履》《學棋》言                                《掩耳盜鈴》《濫竽充數》《刻舟求         北師大版      11篇       劍》《鄭人買履》《東施效顰》《楚王                                  好細腰》《矛與盾》《鷸蚌相爭》《田                                  忌賽馬》《驚弓之鳥》《南轅北轍》                                 《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         人教版        4篇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文                               《關尹子教射》(選自《列子·說言                                符》)文       蘇教版        無         北師大版      2篇      《活見鬼》(作者為明代馮夢龍)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                                 《臨死前的嚴監生》(選自《儒林外                                  史》)                                 《草船借箭》(選自《三國演義》)                                 《猴王出世》(選自《西游記》)         人教版        7篇      《“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選自《紅古                                樓夢》)典                               《景陽岡》(選自《水滸傳》)文                               《將相和》(改編自《史記》)學                               《晏子使楚》(改編自《晏子春秋》)名                               《三顧茅廬》(選自《三國演義》)著                               《林沖棒打洪教頭》(選自《水滸         蘇教版        4篇       傳》)                                 《三借芭蕉扇》(選自《西游記》)                                 《哪吒鬧海》(選自《封神演義》)        北師大版       2篇      《和氏獻璧》(改編自《韓非子》)                                 《晏子使楚》(改編自《晏子春秋》)

  可見,在古代文學作品方面,人教版教材從中高年級開始有意識地安排了4篇簡短的文言文,以培養學生對古代傳統文化的興趣,也體現了與初中語文教學的銜接。其次,古典文學名著也較多地進入了教材,數量明顯多于其他兩個版本,增加了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古典文化含量。北師大版教材的古代文學作品主要以寓言為主,文言文和古典文學名著占的比重較小。蘇教版教材則主要包括古典文學名著和寓言兩部分內容。
  四、單元練習
  三個版本教材該部分的名稱不一樣,人教版教材稱“語文園地”(低中年級)和“回顧·拓展” (高年級),北師大版教材稱“語文天地”,蘇教版教材則稱“單元練習”。該部分相當于過去的單元復習,如今賦予它一些新的功能,編進了一些新的內容。其中很大一部分內容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積累。
  人教版教材低中年級的“語文園地”和高年級的“回顧·拓展”都設有“日積月累”這一欄目。在該欄目中,有計劃地編進了成語、名言警句、古詩詞名句、楹聯、謎語、諺語、歇后語等,這些內容活潑、新穎,學生在熟讀成誦中,不但能積累語言、積淀文化,還能體味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價值以及它的豐富多彩。
  “趣味語文”欄目貫穿中高年級,該欄目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在游戲中、活動中學語文。教材在“趣味語文”欄目中安排了繞口令“花鴨和彩霞”、猜字謎、看圖說成語、說“言”、有趣的對聯、蘇東坡寫詩、說“信”、巧聯巧對、推敲的來歷、改變《出塞》的標點符號、妙答“一”字詩、魯迅對對聯、有趣的標點、巧問巧答等內容,用這些生動有趣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語文學習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成語故事”欄目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著許多民族文化的信息,既是結合本組課文的拓展閱讀,同時也讓學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聞雞起舞、刻舟求劍、買櫝還珠、畫龍點睛、胸有成竹、杏林春滿、手不釋卷、鵬程萬里、水滴石穿、大公無私、程門立雪、入木三分、竭澤而漁、響遏行云、邯鄲學步、舍本逐末……這些成語故事的安排豐富了學生的積累,讓學生在讀故事的同時,了解成語的出處,獲得一些歷史的、文化的知識,繼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這三個欄目受到了教師們的高度評價。在針對人教版課程標準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的使用情況對15個國家級實驗區和非國家級實驗區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教師們的問卷調查中,教師們對“日積月累”“成語故事”“趣味語文”三個欄目的滿意率分別為92.1%、75.3%和69.8%。尤其“日積月累”的滿意率高居各欄目之首。
  蘇教版教材的“單元練習”也安排了一定數量的傳統文化內容。首先是中年級的“讀讀背背”欄目。該欄目主要安排兩項內容:一是成語,將成語按照一定的內在聯系編寫成語歌,讓學生記誦,成為“語串”;二是一些典范的語言材料,其中很大一部分便是傳統文化精華,如格言警句、古代詩文、諺語對聯等。高年級的“誦讀與積累”“誦讀與感悟”“誦讀與欣賞”三個欄目交叉安排,也涉及了一些傳統文化內容,如古詩詞、古文名篇等。
  值得一提的是,蘇教版教材“單元練習”部分除了以上欄目集中地涉及了許多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外,“學用字詞句”“處處留心”“語文與生活”三個欄目中也滲透了許多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這三個欄目都是圍繞某一相對集中的專題,安排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做等語文知識,從而將語文與生活、與人的發展成長緊緊聯系在一起。下表是中高年級這三個欄目中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
冊                   欄目內容             “戲劇臉譜”:(1)臉譜與人物的連線;(2)臉譜代表三上          的性格;(3)最喜歡哪個臉譜代表的              人物。四上        “對對子”:(1)補充春聯;(2)照樣子對對子。             1.“三國演義”:(1)三國演義中“關云長溫酒斬華             雄”的片斷;(2)與三國有關的成語。             2.“中草藥”:(1)中草藥的名字;(2)藥盒上的說明。四下         3.“猜謎”:(1)辣椒的謎語;(2)創作謎語;(3)讓父             母來猜自己創作的謎語。             4.“象棋”;(1)生活中與象棋有關的成語、俗語;(2)             下象棋的歌訣;(3)介紹象棋大師的短文。             1.“風”:(1)比賽背誦帶“風”的古詩。             2.“歇后語”:(1)包含小故事的歇后語,如“八仙過             海——各顯神通”等;(2)歇后語填空;            (3)背誦其他類似歇后語。五上         3.“戲曲”:(1)介紹《紅燈記》唱段;(2)如果你對這            個唱段感興趣,還可以聽一聽,學一學;            (3)介紹一些與戲曲相關的諺語。             4.“朝代歌”:(1)背誦朝代歌;(2)填寫各朝代名人。            1.“字謎”:(1)猜字謎;(2)字謎是如何創造的;(3)             同學相互猜字謎。            2.“書法”:(1)介紹清代書法家何紹基;(2)討論:電五下        腦普及了,是否還應該練字?(3)還知道            我國哪些著名的書法家?             3.“四渡赤水出奇兵”:(1)四渡赤水的故事;(2)誦            讀、欣賞和演唱。           “俗語”:(1)理解“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六上        岳”;(2)介紹其他的俗語;(3)交流家鄉的            俗語。            1.“笑”:(1)紅樓夢中描寫劉姥姥笑的精彩情節;            (2)描寫“笑”的各種詞語。六下        2.“孔子名言”:(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            出處;(2)其他孔子名言。

  同時,蘇教版教材的“習作”部分也安排了一些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如,寫關于古詩名句的研究報告,寫介紹端午節的短文,寫“中國剪紙”為主題的文章,等等。
  蘇教版教材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生活點滴關聯起來,增強了趣味性,符合兒童心理特征,值得學習。有教師的反饋意見指出蘇教版“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有一份責任感,如練習和作文中涉及了臉譜、對聯、歷史、姓氏、京劇等常識。”
  北師大版教材的“語文天地”在中年級段有“日積月累”欄目,安排了一些古詩、名言警句、諺語等中華傳統文化內容。但總的來說,北師大版教材在涉及傳統文化內容方面一是欄目相對比較少,二是所安排的傳統文化內容不夠豐富。
  人教版的“日積月累”欄目、蘇教版的“讀讀背背”“誦讀與積累/感悟/欣賞”欄目、北師大版的“日積月累”欄目的定位相似,都旨在增加學生的傳統文化的積累,下表便是這幾個欄目中不同傳統文化類別的相關數據比較。
版本         名言、    古詩、     成語    古文    其他傳    總計             警句      佳句               名篇    統文化人教版        15        14         11       0       17       57蘇教版         5        13          9       6        3       36北師大版       8        26          4       0        6       44

  注:均以“次”為單位。
  上表中“其他傳統文化”部分人教版的包括:韻文(5)、歇后語(3)、對聯(3)、對子歌(2)、十二生肖、三字經、俗語和民諺;蘇教版的則包括:歇后語、對聯、三字經;北師大版的包括:諺語(2)、對子歌 (2)、訓蒙駢句、節氣歌。
  從積累的數量而言,人教版具有明顯的優勢,“日積月累”貫穿中高年級,共安排傳統文化相關內容57次,加上“成語故事”“趣味語文”安排了30次,共計87次,極大地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面。蘇教版“讀讀背背”“誦讀與積累/感悟/欣賞”分別安排在中年級和高年級,共安排中華傳統文化相關內容 36次。北師大版“日積月累”只安排在中年級,涉及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共計44次。
  從積累的廣度而言,人教版涉及中華傳統文化的諸多種類,不僅安排了大量名人名言、名言警句、古詩詞、成語等內容,還安排了歇后語、韻文、對聯、對子歌、十二生肖、三字經、俗語、民諺等諸多傳統文化的種類,多達11種,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蘇教版安排的內容共計7種,其中安排了一些“古文名篇”,如“古今賢文”“老殘游記(節選)”等。北師大版安排的種類共計7種,其中的訓蒙駢句、節氣歌等內容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從結構來看,人教版安排的內容分布比較廣泛,名言警句、古詩、成語及其他內容都占了一定分量的比重。蘇教版則以古詩和成語為主。北師大版相對單調,內容主要以古詩為主,比例過半;名言警句、成語和其他內容占的比重較小。
  五、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是此次課程改革新增加的語文學習內容。人教版教材共安排綜合性學習15次,其中有3次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為主題,分別是“燦爛的中華文化”“遨游漢字王國”和“語言的藝術”。
  以“燦爛的中華文化”單元為例,簡短的“導語”點明專題之后,編排《孔子拜師》這篇精讀課文,讓學生認識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并在課文之后提出結合本單元的學習開展“綜合性學習”——“了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的要求。接下來的精讀課文《盤古開天地》有助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創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趙州橋》則從建筑的層面了解古代文化的燦爛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課后安排“綜合性學習提示”,引導學生進一步搜集資料,做好展示的準備。再用一段簡短的過渡語,由古代建筑引到古代繪畫,引導學生學習介紹《清明上河圖》的課文《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最后,在“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中,讓學生交流在“綜合性學習”中了解劍的傳統文化,在“習作”中寫自己活動中最想寫的內容。“日積月累”讓學生借助生肖郵票,讀背體現傳統文化的十二生肖。在“展示臺”中,引導學生用寫春聯、做風箏、辦手抄報等形式,展示在“綜合性學習”中了解到的中華傳統文化。在這一單元的語文學習中,圍繞“燦爛的中華文化”這一專題,開展聽說讀寫各項活動,既培養了語文能力,又增進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蘇教版沒有專門的綜合性學習單元,只是從高年級開始,教材最后設立安排一次“綜合性學習系列——學和做”板塊,另外在三上至五上教材中安排了一到兩次的“說說寫寫”“想想做做”等小板塊,體現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這兩部分內容均無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
  北師大版教材低、中年級每冊安排一個開放單元,即只有語文天地,沒有課文,圍繞一定的主題或情境安排一系列語文實踐活動,體現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同樣中高年級教材在“初顯身手”部分設計了多種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這些內容也很少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
  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文化結晶,凝結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它們在歷史上曾經對中國社會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今天,我們提倡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不是要照搬古代文化,而是選取能促進現代社會和諧發展、有利于樹立現代人健康的價值觀的那些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小學語文教材在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要力求貼近兒童生活,充分考慮兒童的經驗世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同時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
  以人教版教材為例,在課文的編選方面,有反映領袖事跡、鼓勵誠實守信的《我不能失信》(宋慶齡小時候的故事);有提倡謙虛好學、積極進取的《畫家和牧童》(畫家戴嵩謙虛向牧童學習)《孔子拜師》《不懂就要問》(孫中山的故事);有表現中國人民自立自強的《詹天佑》;有反映國際友好往來的《絲綢之路》;有引導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課文《奇怪的大石頭》(地質學家李四光的故事)《數星星的孩子》(天文學家張衡的故事);還有啟發想象、鼓勵創造的課文《稱象》《西門豹》《找駱駝》等。同樣,在成語故事里,學生學習了反映勤學苦練的“聞雞起舞”(祖逖),反映學無止境的“手不釋卷”(呂蒙),反映高尚醫德的“杏林春滿”,還有反映尊師重道的“程門立雪”(楊時)。
  這些課文和成語既浸潤著古代傳統文化的精華,又彰顯了現代社會提倡的一些寶貴的品質,富有時代氣息和人文內涵。正因如此,學生才能在潛移默化地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時,真正實現將傳統文化“為我所用”。也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教材內容才能不僅體現愛國主義、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而且富有時代性和人文內涵,真正發揮語文教科書的育人功能。

小學語文京37~42G39小學各科教與學王寧風20072007
王寧風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編輯室
作者:小學語文京37~42G39小學各科教與學王寧風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25:47

[新一篇] 中值定理初探

[舊一篇] 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第六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紀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