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散文詩發展管窺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發展軌跡
  中國散文詩的誕生和形成,是在外國散文詩的譯介推動下,始于五四前夕,與新文學運動同時,迄今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我國散文詩的發展,是繼承了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吸收了外國散文詩的養料,經過幾輩作家的辛勤耕耘,不斷創新,才結出今天的碩果。
  我國散文詩的發展,有它自身的特點和獨特的道路。它不像其他文體那樣發展得那么茁壯,它比較稚嫩幼弱,但它鮮艷美麗,是文壇中一枝清秀的花朵。雖然它一誕生,就吸引了魯迅、郭沫若、冰心、劉半農、沈尹默、朱自清等文學界名家,而魯迅的《野草》又奠定了它的基礎,使它逐漸成熟發展,但它畢竟是野草小花,從側面反映了社會人生,反映了人們的情感心理、世相習俗、風物時尚,顯得極其靈活輕便。它的歷史發展軌跡,按散文詩家柯藍在《中國散文詩七十二年的走向》中的說法,大體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從五四到二十年代末,是初創奠定時期。
  從1918年劉半農翻譯印度詩人拉坦·德維的散文詩《我行雪中》開始,相繼接連譯介泰戈爾、屠格涅夫、波特萊爾、王爾德等外國散文詩大師的精品,而沈尹默也于1918年的《新青年》刊載了他的《月夜》,算是第一首散文詩。此后,魯迅、冰心、郭沫若、徐玉諾、茅盾、鄭振鐸、許地山、瞿秋白、王統照、周作人、高長虹等,寫出了多篇凝聚詩意,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詩作,如《老牛》、《海燕》、《面具》、《泰山日出》、《烈風雷雨》、《叩門》、《山茶花》等。值得一提的是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成就最高,是中國散文詩成熟的標志,也是為中國散文詩樹立了一座豐碑。這一時期的散文詩雖說是初創,但成就大,起點高,在當時的中國文壇,也頗有影響,成為一大盛況。
  第二時期為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從昌盛走向低落,并在艱苦中堅持前進。
  這時期在大革命失敗之后,隨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銳,散文詩領域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原來許多大手筆擱筆不寫散文詩,而專注于其他文學樣式。三十年代初期成熟的散文詩佳作不多,除了茅盾、瞿秋白等少數作家寫過一些精美的散文詩作外,大都是一些藝術粗糙之作。三十年代中期,出現了何其芳、李廣田、繆崇群、麗尼、陸螽等一批散文詩家,他們的作品,表現了不滿現實而又孤寂、迷茫的心結。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通訊報告成了抗戰文藝主流,而活躍在文壇的散文詩家葉金、唐tāo@①、田一文、劉北汜、郭風、陳敬容、彭燕效等,仍在寂寞的散文詩園地里辛勤地澆灌著,也寫出一些富有格調,具有戰斗激情的詩篇,如《雨》、《隕落》、《曉》等;茅盾的《白楊禮贊》等,那是這時期的佳作。
  第三時期是建國后的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包括文革十年),是從再次起走向再次沉寂。
  建國后,特別是貫徹“雙百”方針之后,文學園地百花齊放,散文詩作為一枝艷麗花朵,也在茁壯地開放,柯藍和郭風是這時期散文詩家的優秀代表,他們吹奏起短笛和葉笛,謳歌新時代、新生活,贊頌勞動人民。流沙河、李耕、劉湛秋、顧工、王中才、許淇等作家,都貢獻出了一批好作品,顯示了散文詩生機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好景不常,從“反右”、“大躍進”開始,“左”的文藝思想越來越發展,除了六十年代初文藝政策調整期間出現了一段短暫的好時光外,“左”的思潮到“文革”十年已登峰造極,散文詩備受摧殘,以至基本絕跡,這是中國文壇的一大悲劇。
  第四時期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今天,是從新的崛起走向繁榮。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文學百花從復蘇到繁榮。散文詩也sū@②醒了,沐浴在陽光雨露中,長得枝繁葉茂。其標志是散文詩作家隊伍迅速成長壯大,老、中、青作家齊上陣,特別是出現了一大批朝氣蓬勃的年青作家,作品數量劇增,散文詩園地不斷涌現,各種選本陸續出版,如《十年散文詩選》、《黎明散文詩叢書》,還有《散文詩報》等報刊,散文詩有了自己專門的園地。值得稱道的是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中國散文詩大系》三十多卷,這一數百萬字的浩大工程,是對建國后特別是新時期以來散文詩創作的回顧和選萃,對今后的散文詩創作和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由于作家們勇于探索,散文詩的題材內容有很大開拓和突破,散文詩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呈現出多向性和多元化,形成了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局面,出現了我國散文詩最光輝最璀璨的時代。
      二、各時期題材內容特點
  中國散文詩的發展,由于受時代影響,各個時期的題材主題、思想內容,都有各自的特點。
  五四運動掀起了我國思想解放思潮,現代散文詩順應時代的潮流而孕育形成,它雖然吸收了外來的養料,但植根在民族的土壤中,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反映人民的呼聲。這時期的散文詩,雖屬初創,但題材開闊,思想內容同社會生活緊密相聯系,面對現實,直面人生,不空談、不渲泄個人狹隘主觀感情,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在偉大的文化運動中,搖旗吶喊,作出了卓越貢獻。
  首先是向黑暗勢力進行頑強的韌性的戰斗。劉半農的《曉》,表達了對黎明的殷切企盼;瞿秋白的《那個城》,表現了對革命事業艱巨性的清醒認識和對革命理想終將實現的堅定信念。王統照的《烈風雷雨》,謳歌了時代,頌揚了“五四”和“五卅”兩次群眾運動,抒發了改天換地的豪情。魯迅的《野草》是向黑暗勢力進行頑強戰斗的豐碑。《這樣的戰士》、《過客》、《秋夜》、《題辭》等篇,就是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戰士精神的詩意體現。這本集子的諸篇作品,無不響徹向舊世界挑戰的主旋律。
  其次是吐露對社會人生“痛苦的戰叫”(魯迅語)。徐玉諾的《夜聲》,茅盾的《叩門》、《賣豆腐的哨子》、《霧》等,是當時惡劣形勢的寫照,表現了作者渴望光明和自由。焦菊隱的《夜哭》、高長虹的散文詩集《心的探險》,盡情地傾吐著對社會人生痛苦的叫喊,表現作家對社會人生的關切。
  再其次是勾勒人生世相和隱含作家的人生理想。郭沫若的《寄生樹與細草》,以諷刺筆調,嘲諷依靠“古樹高枝”洋洋得意的寄生樹經過一場雷雨后的可恥下場,活畫出那些投靠軍閥的文人的丑惡嘴臉;許地山的《面具》,寓含做人要真實,不要做假的道理;朱自清的《匆匆》,表達一個知識分子,對時間的流逝,心靈的空蕩和對現實無可奈何的淡淡哀怨的心緒;冰心的《笑》、《夢》等,借助人物、夢境、自然景物來表現她的“永恒主題”:自然、母愛、童真,寄寓了作家的美學理想。
  三、四十年代,由于社會矛盾的變化,散文詩從昌盛走向低落,題材和主題都有所變化。魯迅等一批名家,很少寫散文詩了。隨著時代的發展,散文詩家從吟詠個人苦悶到抒發時代苦悶。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三十年代初期,除瞿秋白、茅盾等少數作家寫過《一種云》、《雷雨前》等精美的散文詩外,大多數散文詩都比較平庸粗糙。三十年代中期,何其芳、李廣田、繆崇群、麗尼、陸螽等一批文學新人所寫散文詩著重抒發內心情愫,不滿現實,感到孤獨、憂郁、迷惘。何其芳的散文詩集《畫夢錄》,描繪出一個個幻夢,如《雨前》,以北國干燥沙土對春雨期待,反襯游子焦竭的靈魂;《獨語》、《夢后》,為自己制造輕霧般朦朧的夢幻,以撫慰心靈的孤獨。這些都是作者尋找出路時的憂郁和苦悶。到抗戰爆發后,何其芳從夢幻中醒來,奔赴圣地延安,找到了光明。麗尼的《黃昏之獻》、《鷹之歌》,是憂傷的挽歌,也是不屈服黑暗的靈魂苦悶掙扎與悲憤的抗議。陸螽的《海星》,大多是抒寫對往事的回憶和對生活的沉思,飽含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抗戰時期,郭風、陳敬容等一批作家,也寫出了一批抒情小品。茅盾的《白楊禮贊》,郭沫若的《銀杏》,巴金的《日》、《月》等,可以說是反映抗日精神的散文詩精品,他們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光明的追求,激勵著人們的抗戰精神。唐tāo@①的《落帆集》,寓夢言志,在可怖的黑夜中,尋找著人生的真諦。
  建國后的五、六、七十年代,散文詩的發展隨著政治潮流,有起有落,曲曲折折。五十年代中“雙百”方針的貫徹執行,文學出現一片繁花似錦的局面,基調是唱頌歌。散文詩也是以對時代的贊美,對生活的謳歌成為主旋律,柯藍和郭風是突出的代表。他們的散文詩集《早霞短笛》和《葉笛》,為城市、農村、工廠、軍營奏出一曲曲歡快的笛聲。柯藍的《朝露》、《我的贊美》、《螢火蟲》等篇,語氣歡快,格調高昂,洋溢著對祖國欣欣向榮、蓬勃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激情,在悠揚的短笛聲中,贊美了勞動人民;郭風在葉笛中,“有故鄉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在麥笛中“吹出花一般的音樂,吹出陽光一般的韻”;冰心、艾青、聞捷等作家時有新作問世;中青年作家李耕、劉湛秋、許淇、徐成淼等也寫出了許多精品。《駱駝》(許溱)贊美淳樸和堅韌的“駱駝”(人民的象征)給不毛的沙漠帶來春天;《春天吹著口哨》(劉湛秋),彈奏著生活的進行曲,激發人們抓緊“早春”繼續前進。他們的散文詩熱情、單純,充滿著對新時代新生活的贊美和對未來的憧憬。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流沙河寫于五十年代中期的《草木篇》,對白楊、仙人掌、梅花和藤、毒菌五種草木的精神品格或贊頌或鞭撻,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生活立言修身的看法。這組散文詩,有贊美有諷刺,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但在極左思潮沖擊下,流沙河也因此招來極大的不幸。
  散文詩在六十年代初期的高潮過去之后,又逐漸轉入低落。史無前例的浩劫年代,散文詩幾乎絕跡。1976年清明前后的天安門詩歌運動,散文詩也加入了戰斗行列,出現了《當我沉默的時候》、《廣場紀念碑》、《一份特殊的祭禮》等篇章,深切懷念周恩來總理,憤怒聲討“四人幫”,充分表現了散文詩的戰斗性和頑強的生命力。
  春回大地的八十年代,散文詩從低谷中走出來,由蘇醒而繁榮,特別是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執行,激發了文藝家的創作熱情,散文詩得以蓬勃發展。作家隊伍迅速壯大,題材廣闊,內容豐富,手法多樣,創作成果豐碩。郭風的《鮮花早晨》、《燈火集》,柯藍的《果園集》、《拾到的紀念冊》,劉湛秋的《寫在春天的信箋上》,那家倫的《紅葉集》,王中才的《曉星集》,許淇的《呵,大地》,耿林莽等人《星星河》,哲中的《大漠的歌》,李耕的《不眠的雨》……等等,這些散文詩集,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新時期的火熱生活;弘揚時代精神,反映了改革開放時期人們五彩繽紛、多姿多采的心靈世界。這里,作家的經歷豐富,視野比較廣闊,他們所注目的不再僅是身邊的生活瑣事,而是從生活礦藏中進行開掘提煉,有謳歌贊美,有沉思,有辨析,有批評諷刺,人生憂患,愛情友誼,生命現象,自然景觀,無不是散文詩所擷取的內容。總之,題材有新的開拓,內容在不斷更新,不斷的豐富和充實,形式多種多樣,形成多元化格局。
  在這春光明媚的時節,冰心青春永駐,歌唱《綠的歌》;面對著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新長征,柯藍喊出了《登程》;在初夏來臨的日子,陳敬容沉醉在《合歡花》的芳香中。然而,作家也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極左路線所帶來的災難,他們的深沉的思索。郭風從鄉村小徑的《夜霜》中,思念起友人畫家來;宗璞從開在爛漫春光的《紫藤蘿瀑布》中,憶起那“這里再看不見藤蘿花”的年月;蕭軍回憶起《在拘留羈押中》失去自由的歲月;李林棟則以簡潔的筆觸刻下了《21顆淚珠的游記》。楊子敏的《圓明園斷想》,王恩宇的《啊,圓明園》,從歷史的角度,沉思歷史的恥辱;雷加的《宛平·彈孔·紅指甲》,從“七七”事變的記憶中,頌揚人民萬眾一心爭得的勝利。作家在思索中有謳歌,在回憶中有痛苦,還有失落的呼喚,在心靈受傷之后仍然燃燒著希望。來自孔雀故鄉的那家倫,愛蒼山洱海,他用《三朵小白花》敬獻周總理;在《花的世界》,以花擬人,奉獻出一切。軍旅詩人王中才,在《綠影》中,鐘情戍邊戰士,寄托無限深情。邵燕祥的《含羞草》,以物寄情,為生存而抗爭,實現生命價值。有的散文詩人,懷有憂患意識,對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提出告誡。程步濤的《北京,關于水的囈語》,提出要節約用水,表現了作家對水資源枯竭的憂慮。有的作家抒寫真摯的感情。汪國真的《海邊的遐思》,以海的感受,寫出人生的不同命運,富有思辨色彩。這時期,還有大批愛情散文詩涌現。林玉的《愛的起跑線》,抒寫了以真誠的心在愛情起跑線上長成了一對翅膀飛奔。丁謙的《給愛人》,表現了對愛人的深情思念。呂純暉的《題紅葉》,以紅葉為抒寫對象,寄寓了對愛情成熟的期盼。
      三、文體發展
  我國散文詩文體的產生有它的客觀規律,受到社會生活的制約。文學發展過程中,人們的審美要求日趨多樣,各個文學品種之間相互滲透、組合、分化的現象也日益頻繁。散文詩是在詩和散文兩種文體的基礎聯姻而產生的新花,兼有詩美和散文美的特性。它有內在的韻律,不注重外在形式的整齊和格律。我國散文詩,從它誕生時起,其文體就呈現出多樣化:有押韻的,也有無韻的自由體,還有白描式的。這說明,早期的散文詩形式沒有條條框框。當然,隨著時間發展,散文詩在文體上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詩化的散文詩,短小精悍,富有詩味的精美;一是散文化的散文詩,有抒情,有敘事,有情節,特別是抒情性較重的散文詩,有抒情散文的精髓,與抒情散文較難區別。
  初創期的散文詩,形式自由,文體多樣。魯迅的《野草》,其文體就多種多樣。有形式整齊按詩行排列的《我的失戀》,有話劇體的《過客》,有小說體的《狗的駁詰》,有敘事體的《風箏》,抒情體的《雪》,議論體的《題辭》,寓言體的《失掉的好地獄》,等等,早年寫的《螃蟹》、《古城》也是寓言體的。劉半農的《老牛》,鄭振鐸的《旅程》,許地山的《落花生》,都是有情節的敘事體的散文詩;郭沫若的《冬》,瞿秋白的《那個城》,是寓言體;朱自清的《匆匆》是抒情體的……早期的散文詩,因沒有定型,作家在形式上都在探索,都在嘗試,有自由選擇的廣闊天地,因此在文體形式上,出現了多樣化的格局。哲理、寓意、諷刺性的作品很多,于是適應這種特點的童話寓言體、敘事體的形式較多。
  三、四十年代,散文詩進入落潮時期,作品較前期大大減少,但仍然有不少佳篇。就其形式來說,比較單純,不夠豐富,比前期來說,要遜色得多。其中以抒情散文詩占首位,敘事散文詩次之,哲理散文詩更少,何其芳的《畫夢錄》、李廣田的《畫廊集》,唐tāo@①的《落帆集》等集子中的多篇散文詩,跟抒情散文相類似,有時也很難區別。
  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散文詩,在文體上也有一些發展,恢復了原來的短小精悍的形式。柯藍的《早霞短笛》,明麗、歡快、富有時代氣息,一篇篇的短章,猶如從黎明的天際剪下片片朝霞;郭風的《葉笛》,雖則長短相間,但感情奔放,格調高昂,在一片片葉笛、麥笛聲中,吹奏出對故鄉的深情,對生活的熱愛,對人民的贊美。詩人艾青在五十年代初也寫了幾篇散文詩,如《畫鳥的獵人》、《偶像的話》,都是寓言體的,富有深刻的哲理性。華嘉、流沙河、田一文、李耕、許淇、劉湛秋等作家的散文詩,有抒情的,有敘事的,有哲理的,大都篇幅短小,少則幾十字,多則數百字,同時還出現聯組散文詩,如流沙河的《草木篇》,包玉堂的《山花寄語》等,還有書信體的散文詩,如柯藍的《一束短信》和《我……》等。
  八、九十年代的散文詩,在文體上又有很大發展,除了繼承五四以來的散文詩的各種形式之外,還出現了報告體散文詩。《散文詩報》經常刊登這一類文體。同時還出現了新潮散文詩,特別是青年散文詩作家的作品,他們在立意構思手法等等,借鑒西方現代派的東西,與傳統的散文詩迥然有別。他們開拓了散文詩的審美空間和遼闊境界。還有一種雜文體散文詩,有深邃的含意和啟迪人們的哲理。這時期還有許多敘事散文詩和抒情散文詩,篇幅都很長。如鐘聲揚的《月亮,在我上空》,共有一百幾十章節。有的散文詩長達上萬字,它不是敘事散文,而是純粹的散文詩,如《他的思想象星體在空中運行》。此外書信日記體的散文詩如郭風的《北戴河日記》等,也已涌現。隨著時代的發展,散文詩體也在不斷發展,不斷豐富。
      四、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
  文學藝術家在反映現實生活、塑造形象時,都非常重視運用各種具體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主要是運用語言,描繪自然景物,創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通過敘述、描寫、虛構、夸張、象征等各種手法,以及組合、結構等藝術手段。
  我國散文詩在傳統的文學藝術,特別是在詩歌、散文藝術中得到了充足的營養,又從西方現代藝術中,特別西方散文詩家波特萊爾、屠格涅夫、泰戈爾、紀伯倫等作品中,吸取營養,廣為借鑒,應用了多種表現手法,在技巧上作了探索和創新,因而才產生了中國的散文詩,發展了七十多年,創作了大批彌足珍貴的散文詩珍品。
  散文詩創作的靈魂是作者對生活的認識、感受和思考,寫出有深邃哲理性的作品。柯藍在《中國散文詩大系》的題詞中說:“人生苦短,歲月匆匆,穿越激流之后,如有頓悟,我想這才是真正的散文詩”,指的也是要有哲理感,才能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其表現手法,也是多種多樣。
  象征手法。古今中外的文學創作中,常常運用象征手法。象征主義認為:客觀現實世界與人的主觀心靈世界有一種互相感應、相互契合的對立關系,詩人可以運用暗示、比喻、對比、渲染、烘托的手段,來表現人對客觀的主動精神。我國散文詩也常常運用象征手法。
  各個時期的散文詩,不管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或者采用寓言故事,都常用象征手法。魯迅的《野草》,在藝術上就廣泛地運用了象征主義手法,創造出神奇瑰麗的意境和形象。那《秋夜》中的“奇怪而高”的天空,是黑暗勢力的象征;“棗樹”是堅韌不拔與黑暗勢力戰斗的英勇戰士的象征。瞿秋白的《一種云》,也是運用象征手法,以天地喻人世,影射與抨擊黑暗的舊社會,而“虹”則象征革命根據地,雷電象征人民的武裝力量。茅盾的《雷雨前》,作者在《散文速寫集》的“序”里特別點明“是用象征手法描寫了三十年代整個中國的政治與社會矛盾”。他的《白楊禮贊》的白楊是敵后抗日軍民象征。郭沫若的《銀杏》中的銀杏,是正直的中國人民的象征。巴金的《日》,贊美飛蛾為著追求光明而撲向燈火的犧牲精神,以此抒發為抗戰勝利而捐軀戰士的強烈感情。飛蛾是追求光明者的象征。建國后,柯藍的《螢火蟲》,以螢火蟲為象征,贊頌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思想境界和無私奉獻精神。郭風的《葉笛》,多次出現對于太陽的贊歌,以“太陽”隱喻光明的社會和人民喜悅的心情。流沙河的《草木篇》,分別贊頌象白楊那樣正直的人,象仙人掌那樣不阿諛奉承的人,象梅那樣品格高潔的人,鞭撻了象藤那樣向上爬的人,象毒菌那樣披著鮮麗外衣而滿肚毒汁的人。在新時期,許多散文詩家,也慣于運用象征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李耕的《獵》,以獵之路象征人生之路,弦上的三支箭象征著青年、中年、老年三個階段的追求,用三支箭獵射人生的金果。許淇的《駱駝》,描繪駱駝在茫茫沙漠不畏艱苦、頑強跋涉的精神,贊美象駱駝那樣的人的堅韌不拔的品格。
  寓言故事的運用。魯迅的《古城》、《螃蟹》,就象童話寓言。前一篇反映了三代人被沙埋在古城里,寓意中華民族的命運;后一篇,反映了恃強凌弱,同類相欺的社會現實。唐tāo@①的《心的故事》,也抹上了童話色彩,寓夢言志,抒發了“不忘人間愛”的人生理想。許多散文詩,以敘事的方式,有故事,有情節,寓含了作家的理想。柯藍的《守林人》,描繪了守林人平凡的日常生活,數十年如一日,刻劃了他閃光的靈魂。
  夢境的運用。許多散文詩在藝術表現上,也慣常用“夢”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些夢似真非真,似假非假,具有極大的暗示性和啟悟性。在理解上也顯出很大的彈性,具有有跡可尋,有意可達,既朦朧,又清晰,給人以無窮的尋味。魯迅先生就極善于運用夢境來寫散文詩,《野草》中的《影的告別》、《好的故事》、《死火》、《狗的駁詰》、《失掉的好地獄》等篇,都是以夢構思成文的。唐tāo@①的《拾得的夢》、《黎明之前》等篇,也寫到夢境。可以說,以夢入散文詩,也是作家的藝術手法這一。
  抒情獨白的手法。這是散文詩常用的手法。作家在一篇散文詩中,可以使用多種手法,或者綜合運用,或者單獨運用某一兩種手法。魯迅的《雪》,回憶了暖國的雪之后,又描寫了朔方的雪,最后又作了抒情獨白:“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以雪抒發感情,寄托對民族振興的情懷。黎光耀的《綠色的鴿子》,以抒情的筆調,贊頌了推著自行車的郵遞員是“一只飛不倦的信鴿”。蕭紅濤的《七彩的折疊傘》,通過抒情的描寫和詩人內心獨白,贊美了改革開放后,七彩斑斕的社會生活。
  感情流動方式的運用。散文詩有其內在的韻律,是“情緒的自然消漲”、“情緒的律呂,情緒的色彩”(郭沫若《論詩三札》),詩的情緒是跳蕩的,作家可以描寫自我精神世界,描寫內宇宙微妙、隱秘,意識流動,自由聯想,打破了時空的框架。舒婷的散文詩《隨筆》,描繪了窗前的一棵桂樹及其生長的環境:狹小的天井。通過自由聯想,紡織娘的催眠,蚊子的嗡嗡,蜘蛛織網,想禁錮它,然而它(桂樹)卻把頭伸出窗口,爭到了陽光和清風。然后通過內心獨白:“我懷著憂思默默走到門口去”,接著又描繪了黃昏景色和想像,思緒飄浮不定,抒發了盼望光明的情思。詩人表面上寫自然景物,實際是吐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新時期的散文詩表現手法,除了上述的手法外,更異彩紛呈,多姿多樣。作家在藝術技巧的探索、創新,也花樣迭出。在結構上,有的用立體化,多層次、多視角的多維結構。陳慧瑛的《南國四題》中的《夏天》,就是多視角多層次描繪了夏天的景象:大地山川蓬蓬勃勃的壯綠——使人想起美麗的青春年華;為了秋的果實,根莖、葉、花都在創造——使人想起創業者的季節;夏夜的月芽兒,墨海中的帆船、涼亭般的棕櫚,明滅的螢火,柔軟的風,清甜的空氣——使人想起多姿多彩的色調。夏天,是那樣的富有,那樣的鮮艷……詩人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作了精心描繪,給人一種立體感,最后感悟到:“人生啊,要能象夏天那樣豐滿,該有多好”的哲理思索,豐富了散文詩的表現力。
  中國散文詩的發展,可以說是在曲折道路上不斷地探索前進的,到今天,已走上了康莊大道,花繁葉茂了。但歷史的經驗教訓值得記取和總結。散文詩還要發展,還要前進。相信在新世紀到來的時候,作家們會創作出更加豐富多彩更加瑰麗動人的散文詩來。
                    (責任編校:黃中梵)*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弓右加屮下加又。
   @②原字為左更在加生
  
  
  
廣西師院學報:哲社版南寧43-49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黃伯謀19961996 作者:廣西師院學報:哲社版南寧43-49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黃伯謀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27:19

[新一篇] 中國散文創作的8個問題(下)

[舊一篇] 中國數學百年史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