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業科學技術的回顧與展望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前言
  森林——作為陸地上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組成結構最復雜、物種資源最豐富的森林生態系統,不僅對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一個巨大的可再生自然資源庫,而且是一個以社會、經濟、生態作為復合經營對象的生態、社會、經濟系統,森林的價值不僅決定了森林生態系統在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地位,也決定了其與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多渠道的關聯。
  林業科學是研究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一門科學。林業科學研究使人類對森林的自然特性和社會功能的認識不斷深化,同時,人類社會對森林的開發和利用又引導和推動了林業科學研究的發展,使林業科學研究的方向和領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逐步完善。
   1 近代世界林業科學技術發展沿革
  世界林業科學研究是隨著資本主義林業的形成而開始的。18世紀中葉,歐洲工業革命興起,木材成為重要的原料,于是研究木材采伐和森林更新的營林體制成為林業科學研究的開端。19世紀,林業科學研究仍然圍繞著木材生產而進行的木材采伐、更新、森林調查和保護。到20世紀初,林業科學研究主要特點是圍繞著森林生產力開展一系列相關理論和技術的研究,林業科學研究的領域主要集中在對森林及樹種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的研究,重點是以提高木材產量為目標的林木育種和栽培技術以及森林采伐、運輸和木材加工利用技術的研究,傳統的林業科學研究領域逐步形成。
  20世紀中葉,森林的多目標利用引導林業科學研究的領域開始拓展到森林生態系統和森林環境效益的研究,同時,由于對森林環境保護功能的重視,對森林和野生生物保護的研究也逐步發展起來。之后的幾十年中,隨著森林生物學向組織、細胞和分子水平的深化,林業科學產生了相關的森林生物學微觀研究領域;同時,隨著人類對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的需求日益增長,林業科學又向營建和培育各類發揮環境保護及與多用途森林相關的林業應用技術領域拓展,并且開始了森林生態系統、森林景觀生態和全球生態系統等超越林分層次的研究,使原有的森林營建、培育和利用的研究對象從“林分”的層次上升為“森林生態系統”的層次,從而為人類進一步科學地、合理地發揮森林的各種效益奠定理論和技術基礎。這一期間,林業科學研究向微觀領域的深化,向森林多用途研究的拓展和向森林生態系統研究的升華,是對林業科學研究領域傳統格局的重大補充、完善和發展,為林業科學研究領域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隨著電子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衛星遙感技術和電子計算機在森林資源監測、評價和管理中的應用研究,導致了森林生態系統能流和物質循環的人工模擬、林分生長與管理模擬、森林資源的遙感監測與評價、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自動觀測等新興林業科學研究領域的出現和迅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林業信息搜集、管理和服務自動化研究的進展。
  到了20世紀末,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使林業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向發生了重大變革。然而,由于這種沖擊來得迅速,人們對“可持續性”概念的具體內涵和度量指標問題一時還難以準確地把握。所以圍繞著林業可持續發展或森林可持續經營開辟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領域,同時,在“可持續發展”的沖擊下,使原有的林業科學研究領域增添了新的內容和評判標準,從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周期上也在進行相應的調整,以解決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所需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解決森林生產功能和服務功能的可持續性問題;
  (2)解決通過森林改善地區和全球性環境問題;
  (3)解決森林與社會(或當地社區)的相互作用問題;
  (4)解決全球林業信息的監測、管理和服務問題。
   2 現代林業科學研究領域的新格局
  林業科學研究是林業發展的先導,又受到林業生產實踐的推動,在世界林業經營戰略發生轉變的三個主要階段,林業科學研究也相應在研究方向和重點領域不斷調整和拓展,逐步形成了現代林業科學研究領域的新格局——以持續發揮森林的生產功能、環保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為中心的林業科學研究領域。其特點是:傳統研究領域和新興研究領域并存;所有研究領域在揭示規律、探索原因和研制技術中都要考慮“可持續性”這一重要因素。概括起來,當前正在形成的林業科學研究領域新格局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
  (1)森林資源及其經營和管理研究:
  ①森林有機體的生物學研究;
  ②森林生態系統研究;
  ③森林景觀生態學研究;
  ④地區與全球森林資源數量和質量的動態監測與評價;
  ⑤森林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經營和管理的研究。
  (2)森林對環境保護(或改善)的研究:
  ①森林對退化土地進行恢復和改造的研究;
  ②森林對荒漠化進行防治的研究;
  ③森林與水資源的循環和利用的研究;
  ④森林的物理防護作用及其應用的研究;
  ⑤森林對全球氣候變化調節的研究。
  (3)森林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研究:
  ①毀林的社會學原因與對策;
  ②退耕還林的經濟和社會基礎;
  ③森林經營與當地社區需求和參與;
  ④森林與山區可持續發展;
  ⑤森林能源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4)森林產品的利用研究:
  ①木材性質的利用;
  ②非木材林產品的開發與利用;
  ③木材及其產品代用品的研制;
  ④建立林產品全球化貿易體系。
  (5)林業信息的研究:
  ①全球、國家及地區森林資源信息的監測、評價與管理;
  ②森林生態系統的監測與評價;
  ③國際林產品信息系統;
  ④國際互聯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林業科學研究領域的新格局中,傳統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已經接近成熟,例如森林植物(樹木)解剖、生長、發育及系統分類;林木種子采收、貯藏和成熟處理、打破休眠、提高發芽率等一系列技術;森林立地分類、評價及適地適樹技術等,因而這些很早就開始研究的基礎領域和應用技術領域在新領域格局中就很少或沒有出現。相反,許多過去從未開展的新研究領域則在林業科學研究領域的新格局中成為許多國家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的重點。例如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研究,森林與環境、社會的關系,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在林業科學、生產、研究和實踐中的應用等。
   3 中國歷代林業技術發展軌跡
  我國歷代對森林與林木的認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深入。早在秦代《爾雅·釋木》記述樹木80余種,為中國較早的樹木分類;《管子·地員篇》不僅是我國的土壤學專著,也是世界最早的生態地植物學。晉代的《南方草木狀》、《竹譜》,唐代的《茶經》,宋代的《桐譜》,明代的《本草綱目》、《群芳譜》,清代的《花鏡》,尤其是清代吳其睿編著的《植物名實圖考》收錄植物1714種,為我國樹木分類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孟子》、《荀子》中提出山林川澤資源是可更新的,北魏《齊民要術》中首次提出了農林間作和林木輪伐法,而在元代的《農桑輯要》《王禎農書》及明清的《農政全書》、《三農紀》、《種樹書》等對樹木的育苗、移植、保護、管理等亦有全面記載。而明代測算材積的“龍泉碼”比德國學者休伯(Huber)應用樹干中央斷面積推算樹干材積的方法早了100年,由此可見,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我國歷代對林木的分類,栽培、管理與利用,逐步深入,在某些方面早于世界其他國家。
   4 中國近代林業科技的成就(1840-1949)
  從清末到民初,一些青年學子赴外國攻讀林學,他們學成回國后,不少人成為了中國近代林學界的骨干。1902年在山西、湖北、山東等省先后成立高等農業學堂并開設林科。1917年中華森林會成立,出版《森林》雜志,開展了一些林業學術交流活動,中國近代林業科學技術逐漸成型。在政治、經濟不穩定的背景下,雖然中國近代林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十分緩慢,但在一些領域仍取得了許多成就與進展。
  (1)林業基礎科學 陳嶸先生1937年出版了《中國樹木分類學》專著,涉及2550種(內有14個亞種、591個變種),分隸550屬,111科。同期,郝景盛1946年出版了《中國木本植物屬志》,劉慎諤、鄭萬鈞、蔣英、林剛、耿以禮、干鐸等對中國的樹木學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在該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其研究成果受到了國內外林學界、植物學界的重視和推崇,產生了很大的學術影響。此外,李寅恭、陳植等在森林立地學、葉培忠在樹木引種和雜交育種等領域也取得了明顯進展。
  (2)森林培育 重點在主要樹種的造林技術方面取得成就。其中陳嶸1933年出版的《造林學概要》、《造林學各論》,郝景盛1944年出版的《造林學》具有代表性,在引薦國外最新造林學技術的同時,對中國的造林技術進行了總結和發展。
  (3)森林保護 對森林防火開展了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林區防火線和種植防火林帶的新思路,這一方法至今仍然被廣泛采用,為從業界所重視。針對嚴重的森林病蟲害問題,李寅恭20世紀30年代首度開設森林保護學課程,這一時期,不少學者對林木病蟲害及林木其他災害進行了較為深入和系統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
  (4)森林經理 這一時期,中外測樹學和森林經理學相互交融,理論深入淺出,方法簡便實用。特別是,樹干解析法得到廣泛應用,中國古代林業科技結晶的“龍泉碼”材積計量法日臻完善。
  (5)木材加工 隨著木材用途的日益廣泛,梁希、朱惠芳和唐耀等學者致力于木材學研究,梁希對木材物理性質及力學性質、朱惠芳對中國木材強度和硬度進行了試驗研究,唐耀1935年出版了《中國木材學》,這一時期,中國林產化學、人造板、木材防腐等技術領域都有較大的發展。
   5 近50年來中國林業科學研究成就
  近50年來,中國林業科學發展迅速,基本上改變了舊中國林業和森林工業的落后面貌。在前期,中國林業科學研究主要以擴大森林資源,對森林進行合理經營和利用為主,旨在解決全國造林綠化和森林工業生產工藝過程中的技術問題。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逐步開展了森林生態系統、現有林經營保護、擴大森林資源、林木速生豐產、林木資源多效利用及軟科學在林業科學決策和現代化管理中的應用及林業應用基礎理論的研究。建國以來,中國林業科學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林木遺傳育種與良種繁育 中國林木遺傳育種與良種繁育的研究工作50年來進展迅速,目前經過遺傳改良的優良種源、家系、無性系和品種達32個主要造林樹種,2000多個優良種源、家系和無性系,占人工造林樹種的70%-80%,并引進了300多個樹種、變種及優良無性系。在此基礎上,開展了遺傳基因資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的研究。林木良種繁育技術有所突破,在全國建成一批母樹林、種子園和采穗圃,提出林木種苗國家標準,提高了林木無性、有性繁殖技術、新技術及生物工程的應用在某些樹種如楊樹、泡桐上也有了新的進展。
  (2)人工林營造 提出了中國用材林及防護林立地分類,評價系統,適地適樹方案,初步建立了主要用材樹種速生豐產與防護林栽培技術體系,提出了不同樹種、不同立地的優化栽培模式,構建了林分生長、收獲和經營模型系統及防護林效益評價體系。
  (3)森林生態 50年來對中國天然林區進行了大規模調查,基本完成了森林地理學、群落學的考察研究,在全國不同氣候帶進行了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并對林木栽培生態學,林木對環境的影響,防護林生態效益進行了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加強了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森林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研究。
  (4)森林保護 通過普查,初步摸清了全國森林病蟲害的種類(約4000余種)、分布、習性及為害情況,對重要的病蟲害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提出營林措施、生物防治及抗病、蟲育種等有效措施,效果明顯。并通過電子技術,遙感技術、航空護林,建立防火帶、研制防火機械與化學藥劑等措施控制林火取得了明顯成效。
  (5)森林經理 從50年代開始,就在森林調查中使用航空遙感技術,70年代末引進衛星技術用于森林資源調查和環境監測工作,實現了森林資源的自動統計匯總,為了實現森林資源動態管理,近年來開展了地理信息系統和資源動態管理技術的研究,使中國森林資源管理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6)木材加工、林產化學與林業機械 完成了700多種主要用材林樹種的材性和用途的研究,并對木材工業的制材技術、干燥技術、防腐技術和人造板、細木工生產技術及林產化學加工中的制漿化學、植物纖維水解和生物工程、木質能源和活性炭、非木質成分化學等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用于生產,多種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同時,研制成功近200種營林機械,約300種木材生產機械,在鋸木理論,索道計算原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價值的成果。
  此外,對林業發展戰略,林業政策,林業管理,社會林業等的研究也有了明顯的進展,取得較好的成效。
   6 中國主要林業學科領域科技發展水平與國外比較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林業科技總體發展水平是比較高的,這主要受益于所在國家整體上比較發達的技術、經濟水平與實力。在林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等高新技術領域,其科技發展水平較高,優勢較明顯。
  (1)林木良種選育領域:
  林業發達國家在分子遺傳育種等林業生物技術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在控制木素合成基因的識別、定位、分離、克隆和基因轉移等方面,以及把分離和改造過的基因分別導入到山楊、楓香、桉樹、相思樹、火炬松和輻射松等重要樹種的試驗應用方面成就突出。我國在這一領域較國際研究水平還存有差距,不少重要珍貴樹種的育種以及規模繁殖技術仍處于較低的水平。在分子標記應用方面,我國所用分子標記種類少,遺傳圖譜上有用標記不多,所制作的圖譜密度不夠高。
  (2)工業用材林培育領域:
  當前國外主要根據既定材種培育目標,采用良種壯苗,選擇適宜的立地,通過優化的栽培措施,縮短培育周期,取得目的材種的最高產量和最大經濟效益。
  在長期生產力維持技術方面,歐洲已提出了近自然林業的理論,主張以擇伐代替皆伐,以混交林代替純林,重視天然更新。美國倡導從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考慮一切經營活動,重視森林的多種價值,豐富生物多樣性和增加森林的穩定性。目前,我國已開始認識到人工林長期生產力的維持問題,但還未提出地力衰退的機理和維護立地長期生產力的系統技術。而且,我國工業用材林整體生長量水平較低,基地化育苗、育林技術體系尚未形成,與國際工業用材林優質高產培育技術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3)森林資源保護領域:
  在森林病蟲害防治領域,80年代末美國提出了“森林保健”的概念及方案,近年又提出了“有害生物可持續管理”和“有害生物生態管理”等研究方向。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已起步,目前已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續控制的策略及其實施方案,其中強調了“生態控制”和“基因控制”的關鍵性技術,為今后森林病蟲害控制的科技攻關指明了方向。
  在森林防火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領域,我國與國外先進國家比較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國際上近年更注重研究的大尺度性,除了火災的預測、規劃、管理和控制研究以外,著重于森林火災對生態系統、區域性和全球環境的影響。我國尚未實現向以航空滅火為主要方向的轉變,并缺乏大載量飛機滅火噴灑技術。
  (4)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領域:
  美國、日本、法國等發達國家發展了快速工程綠化技術,致力于形成以森林為主的流域治理森林工程體系。其發展趨勢是生態環境治理與水土資源的保護、改良、合理利用相結合,森林的多目標經營已成為各國主要研究內容。
  我國在該領域的科學研究不斷深入,在防護林體系效益評價、立地類型劃分、集流抗旱造林技術、防護林結構配置、農地防護林等方面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我國人口眾多,水土流失、荒漠化、干旱和洪澇災害嚴重,生態環境建設任務艱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所需的一系列技術仍需深入研究。
  (5)森林、荒漠、濕地生態效益監測:
  世界上許多國家和組織都相繼開展了森林效益監測研究,美國十分重視森林生態系統在自然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提出了“新林業”的概念。德國把森林效益作為制定林業生產計劃的依據,將全國近一半的森林劃分為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建立了生態環境數據庫。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利用其先進的空間技術,對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荒漠化土地進行了大尺度的監測評價。
  我國對森林在改善環境中的作用也曾開展過大量研究,已建立了中國森林植被生態效益監測站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荒漠化領域的監測研究取得了進展。隨著我國林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和發展,僅僅依靠現有的野外監測技術設備和監測手段,遠遠不能完成林業生態環境監測的任務,在高新技術的應用方面也存在著相當的差距。
  (6)天然林管護及可持續利用領域:
  目前國際森林管護與可持續經營研究的發展趨勢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把森林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來經營管理;二是研究可持續經營的定量評價與驗證和可持續森林經營技術;三是在森林經營中應用高新技術。作為一種嶄新的森林經營思想,我國在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的理論框架和方法體系的發展方面存有差距,還需要不斷地發展與完善,特別是對于中國復雜多樣的森林生態系統管理技術和示范模式更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實踐檢驗。
  (7)信息技術領域:
  信息技術是現代林業經營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一些國土面積和森林面積較大的發達國家,都將遙感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3S技術)作為森林資源和災害調查、監測的手段。我國雖然在"3S"應用方面形成了一批成果,但多限于單項技術,未能系統集成和產業化。
  (8)林產品高效利用領域:
  采用高新技術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和市場競爭力,是世界林業發達國家木材高效利用研究領域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包括適樹適用,適材適用,開展多層次、多品種綜合加工,提高出材率和附加值,進行功能性改良,提高使用性能以及延長使用壽命等。在這一領域,我國的研究水平和技術水平仍然比較落后。
   7 未來林業科學研究展望
  隨著世界各國全面實施“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森林將在保障經濟穩定增長、環境不斷改善和社會不斷進步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前形成的林業科學研究領域新格局及其取得的研究進展和成果,將為初步實現向可持續發展林業轉變奠定理論和技術基礎。而未來的林業科學研究方向將為逐步形成完善的、穩定的和高效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體系,為實現完備的森林生態系統、景觀、區域、國家及全球各個層次上的森林可持續經營和管理,為繼續開展相關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創立一整套林業可持續發展理論和技術體系。未來林業科學研究關注的重點領域,將主要在以下七個方面:
  (1)森林有機體生物學研究向細胞、分子和基因層次不斷進展和深入。未來森林有機體(包括樹木和其他植物、動物、微生物)生物學研究將重點在遺傳學和生理學方面的微觀層次突破,主要是通過運用現代生物技術手段,揭示和掌握以樹木為主的森林有機體的生長、發育、繁殖、適應性、抗逆性及其他特殊性狀表達和改變在細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的遺傳學和生理學基礎。在這些基礎上,將逐步實現對森林有機體生物學性狀人工修飾和控制,進而以人工培育出具有不同用途和適應能力的優良品種和實現對各種森林有機體生長、發育、繁殖等整個生物學過程的人工調控。所以,未來的森林有機體、生物學研究領域主要是:森林有機體、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在細胞、分子和基因層次的遺傳學和生理學基礎;森林有機體、新品種培育和生長、發育調控的生物技術措施;建成森林有機體基因庫及其保存和利用制度。
  (2)研制快速、方便、有效的森林更新和造林技術。為更好地發揮森林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功能,在世界上現存的各類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地、退耕土地等各種需要通過林業措施改造和恢復環境條件的立地上,成功地實現造林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生存和穩定,不斷改進和更新造林技術,繼續探索快速、方便和有效的森林采伐后更新和無林地造林技術。特別是研制出適用于各種氣候類型和土地類型應用的多種造林技術,將是未來林業科學研究在造林技術這個傳統的研究領域中的主要方向。因此,今后將在以下研究領域開展研究:不同類型造林地的工程準備技術和措施;適宜造林樹種、品種及造林模型;造林和更新樹種(或灌木)的多種培育方法及適地栽植技術;造林成活的保障配套技術。
  (3)森林生態系統、景觀及全球森林信息的自動化監測和網絡化管理與服務。隨著衛星遙感、計算機及網絡化通訊等電子和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對森林資源、景觀及全球森林各項信息的監測,例如對森林的組成、結構、生長發育、健康狀況(病、蟲和火災情況),以及林產品生產力、生物多樣性、環境效益和社會服務功能等進行自動化信息采集和處理,進而實現對各類信息的網絡化管理和服務。建立起森林信息的自動化監測和網絡化管理系統是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和管理的根本保證。為此,將在以下領域繼續加強研究:遙感技術在大范圍(景觀、區域、國家和全球)森林信息監測中的全面應用;森林生態系統實地定位觀測信息自動采集系統:生物多樣性監測指標及自動監測方法;森林健康(病、蟲、火災和污染)自動監測系統;森林信息的網絡化管理與服務系統;林產品及貿易信息全球網絡系統。
  (4)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和管理的技術、模式和制度。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和管理相關理論和技術的研究是當前及未來林業科學研究領域的精髓。近年來,在林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和一些育林技術(如采伐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距離建立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景觀和全球范圍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和制度,實現森林在生產功能、環境保護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的真正可持續發揮,還需要繼續進行大量的研究。因此,應在以下幾方面加大研究力度:①不同類型森林生態系統、景觀和區域森林可持續經營和管理的評價方法;②建立完善的森林可持續經營和管理模式;③森林生態系統可持續經營和管理技術的研制,形成無環境負效應或有利于改善環境和增加生物多樣性的森林營建、經營和管理、采伐技術體系;④森林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管理和利用;⑤改善森林生態系統和景觀的社會服務功能及相關經營和管理技術的研究,改善森林游憩環境、增加森林組成、結構和布局的美學特性等。
  (5)森林的無化學保健。對于樹種單一的人工林生態系統,森林的保健往往是靠使用化學農藥進行病蟲害的預防和控制,這將或輕或重地造成環境污染,或是通過食物鏈傷害森林及其他動物。在未來的研究中,要把通過生物措施、生態措施及栽培措施實現森林無化學保健,探索出依靠人工林生態系統的自身營養級和食物鏈減免病蟲害的發生。另外,對營建生物防火帶技術的研究也將實現森林生態系統的林火自然隔離。為實現森林的無化學保健,未來將在以下方面加強研究;林木抗蟲、病育種,通過生物技術育種手段,對目的樹種培育出抗蟲和抗病的品種;研制病、蟲害的生物和生態防治以及栽培措施防治技術;建立森林生態系統病蟲害綜合管理制度。
  (6)林產品的高效利用新途徑和新技術。在充分研究森林生態系統中樹木和其他非木材資源及其初級產品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學性質的基礎上,發揮天然生物資源的優勢,研究開發利用各種林產品的新途徑和新技術,提高森林生物產品的利用價值和利用效率,使之發揮非生物材料所無法替代和比擬的特殊作用,為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服務。為此,要在目前林產品利用方式的基礎上,探索其新的高效利用途徑和技術,包括:木材的高效利用新途徑及技術;非生物資源及產品的高效利用;森林無公害食品的開發和利用。
  (7)森林能源利用新途徑與新技術。森林能源作為重要的生物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果用它替代煤炭等石化能源,其廣泛應用將減緩大氣CO[,2]的上升趨勢和消除人類對石化能源開采耗盡的担憂和恐懼。因此,積極探索森林能源的有效利用途徑,使其在目前替代煤炭和燒柴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其更廣泛、更有效的利用途徑和技術,使其在整個世界能源供給和消費中所占的比例不斷上升。因此,未來要把開辟森林能源利用的新途徑作為林業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森林能源取代石化能源對控制全球氣候變暖和實現能源可持續利用將發揮巨大作用。
  森林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林業科學技術歷經數千年的發展,自成體系,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回顧歷史,我們既為古代中國林業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而自豪,也為西方近代林業科技的后來居上而感嘆,更為我國近代林業科技發展的嚴重滯后而惋惜;展望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追趕與跨越并行,中國現代林業科學技術一定能再創輝煌!
自然辯證法研究京1~5N1科技管理王濤/李智勇/蘭再平20022002The Review and Prospect of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NG Tao,LI Zhi-yong,LAN Zai-ping  (The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Beijing 100091,China)王濤(1936-),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家林業局社會林業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北京林業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名譽院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91 李智勇 蘭再平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91 作者:自然辯證法研究京1~5N1科技管理王濤/李智勇/蘭再平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1:27:26

[新一篇] 中國早期解釋學:《易傳》解釋學的三個轉向

[舊一篇] 中國模糊語言學的理論研究述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