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是人們無時無刻都離不開的資源。然而,每當聽到好心人關于“地球上最后一滴水”的警告;聽到有關“地表水、地下水哪個更重要”的爭論;聽到人們在驚呼中國出現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漏斗”的同時,又寄希望于尋找新的深層地下水源,為某某地方“地下大水庫的發現”而興奮不已的時候,就感到人們對淡水資源的認識并不一致。人們的認識是否符合淡水資源的客觀規律,對于正確決策有很大影響。本文愿以千慮之一得與感興趣者共同探討,或供有關方面的人士參考。
1 淡水資源主要靠自然再生,靜態庫容只能以豐補歉
自然資源大致可劃分為兩類: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顯然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森林資源則可以作為可再生資源;淡水資源的情況略為復雜一點,其主體屬于可再生資源,但在極特殊情況下,也有把地下地質歷史上儲存的水當作不可再生資源使用的例子。
地球大氣層是一個以太陽能為動力的、龐大的蒸餾水工廠,源源不斷地從海洋和地面把水蒸發上天,再以降水的形式向陸地提供淡水。平均每年陸地上的大氣降水約為119萬億m[3]。扣除蒸發蒸騰損失,每年仍有42.7萬億m[3]可轉化為人類有可能利用的淡水資源,遠遠超過目前全人類每年約4萬億m[3]的用水量。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淡水資源是永續不斷的。從總體上講,不可能出現“最后一滴水”的危機,人類完全可以依賴可再生的淡水資源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然而,淡水資源在地球上的分布很不均勻。有些干旱地區降雨量極少,可再生淡水資源接近于零。如果這些地區人口稀少,又有地質歷史上埋藏的、水質符合需要,而且存儲量能滿足當地不多的人口上百年需要的地下水,就可以靠“吃老本”過日子。例如,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就有地質歷史上埋藏的淡水,為埃及、利比亞等國提供了可供當地人口上百年需要的淡水。類似的條件,在地球上的其他地區極為罕見。
地下含水層儲存的地下水,可以應付短時間內入不敷出的緊急情況,但不能滿足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此外,隨著地下水儲存量的減少,地下水位也隨之下降,超過一定限度,有水也難以利用。
2 我國淡水資源并不貧乏,緊缺是人口多的結果
我國一些地區淡水資源供需矛盾日趨嚴重的狀況,給人造成一種印象:好像中國是淡水資源特別貧乏的國家。這種印象并不符合實際。一個地區淡水資源的豐富程度可以用單位面積平均淡水資源來評價。全球可再生淡水資源每年為42.7萬億m[3],陸地面積為1.34億km[2]或134萬億m[2]。于是:
全球單位面積淡水資源=全球淡水資源/全球陸地面積
=42.7萬億m[3]/134萬億m[2]/a
=319mm/a
我國可再生淡水資源每年為2.8萬億m[3], 國土面積為960萬km[2],單位面積淡水資源為292mm/a,相當于全球平均值的91.5%。由此可見,我國并不是淡水資源特別貧乏的國家。而國土面積和我國差不多的美國,單位面積淡水資源為317mm/a,差別也不大。然而,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單位面積人口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因此,人均淡水資源僅為全世界的1/3弱。目前廣泛引用的數字是1/4,實際上更接近1/3。美國則由于人口密度僅為中國的近1/5,人均淡水資源因此約相當于我國的5倍。總之,我國淡水資源緊張,并不是由于資源貧乏,而是由于人口眾多。
3 淡水資源不能依賴進口,只能立足于國內
在各種自然資源中,淡水資源是用量最大的資源,所有其他自然資源用量的總和也抵不上淡水資源的一個零頭。淡水又是最為廉價的資源,不可能大量的長距離運輸。
我國地勢較高,大部分國際河流是出境河,只有新疆有少數入境河流。這一狀況排除了淡水資源依賴進口的任何可能性。除非全球氣候有重大變化,今后淡水資源總量預計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而人口還將有所增長,不論今后國民經濟如何發展,經濟規模能夠翻幾番,都只有立足在現有2.8萬億m[3]/a淡水資源的基礎之上。在這點上,仍有人期望開辟新的淡水資源。本文將證明:開源雖然不乏前景,但難以對我國淡水資源總量產生重大影響。
4 我國淡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加劇了供需矛盾
盡管我國人均淡水資源僅為全球平均值的1/3弱,每人每年仍有2300m[3],按目前的消費水平是夠用的。然而,我國的淡水資源無論在空間或時間上的分布都極不均勻,這就進一步加劇了供需矛盾。淡水資源的更新主要靠大氣降水。我國大部分國土處于北半球中緯度干旱帶,本應比較干旱,幸好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東南亞季風帶來了水汽,但也導致降水量分布的極度不均勻,形成南部和東部降水量較多,而西北干旱的局面。昆侖山、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總體上不缺水,若缺水也主要由污染造成;而西北地區則干旱少雨,淡水資源比較貧乏。
應當指出,我國幾千年來的農耕文化,使農業生產與淡水資源緊密相連。由于千百年隨機流動的結果,我國的人口分布大體上與淡水資源的分布相適應,一般不宜輕易變動。隨著我國生產力的發展,依附于耕地的農業人口的比重將逐漸減少,人口按耕地分布的前提將逐漸弱化,向干旱地區遷移人口將不再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任何向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移民,必然增加該地區對淡水的需求,進一步擴大淡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一定要慎之又慎。
淡水資源在時間上分布的不均勻性,是導致我國北方供需矛盾緊張的重要原因。從多年平均降水量來看,我國華北許多地方雖不算很豐富,但也不能算太少。以北京為例,年降水量平均為630mm。和法國的巴黎、俄羅斯的莫斯科、奧地利的維也納、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等城市的年降水量差不多,比英國倫敦、德國柏林還要略多一些。那么為什么歐洲比較濕潤,而華北比較干旱呢?這是由于歐洲許多地方降水量隨時間的分布,無論是年內還是年際都出奇的均勻。這也是一直生活在亞洲大陸的人所難以想象的(見下表)。
世界若干大城市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比(%)月份 北京 巴黎 柏林 倫敦 馬德里1 0.5 6.7 8.2 8.7 6.72 0.9 5.8 5.6 6.6 10.33 1.2 6.7 6.5 6.1 10.34 2.8 7.6 7.4 7.9 10.35 5.4 9.0 8.2 7.9 9.16 12.3 9.4 10.0 7.0 7.37 33.7 9.4 13.4 8.7 2.48 30.3 9.0 9.5 9.6 1.89 7.8 9.0 8.2 7.9 7.310 3.2 9.9 7.4 10.1 11.511 1.5 9.0 7.4 10.9 13.312 0.6 8.5 8.2 8.7 9.7年降水量(mm 630.8 566.4 586.7 581.7 419.1
由于大氣降水分布均勻,沒有明顯的旱季,歐洲大部分地區空氣濕度大,蒸發量遠小于降水量。我國北方地區與歐洲相比反差極為強烈。以北京地區為例,6、7、8三個月的降水量,占年總降水量的3/4以上,而從頭年11月到次年4月的半年時間的降水量不到全年降水量的1/10。由于旱季延續時間很長,年蒸發量大多在1000mm以上,遠遠超過年降水量。不僅年內,而且年際降水量變化也很大,連續3年的干旱時有發生。大氣降水只有一小部分能轉化為有效的淡水資源,大部分被重新蒸發上天。此外,由于雨季降水過于集中,有一部分水庫裝不下的降水,經常以洪水的形式入海,無法加以利用,甚至造成洪災。西歐降水均勻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農田灌溉用水不多,大氣降水能滿足農作物生長對水的大部分需要,許多地方甚至完全不需要灌溉;留給工業及生活用的水資源就比較多了。而在我國,特別是北方地區,農田灌溉用水占用了淡水資源的絕大部分,能留給生活和工業生產用的水資源很有限。
總之,降水量時間分布的不均勻性,在使有效淡水資源減少的同時,又使農業用水量增多,從而大大加劇了淡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5 找礦與“找水”
我國的淡水資源是否還有未被發現的潛力呢?有人把希望寄托在“找水”上。地表水不用“找”,一切都擺在光天化日之下。“找水”實際上指的是找地下水。“找水”的提出顯然是受“找礦”的影響,特別是“找油”的影響。石油天然氣是含油層中的流體,地下水也是地層中的流體。可以找油,為什么不能找水呢。當然,石油天然氣和地下水的流動都遵循滲流力學的基本規律。有許多可以相互借鑒的東西。但是有一點根本不同:石油天然氣是不可再生資源,地下水的主體卻是可再生資源。
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的礦產,開采一點,已探明的資源就會少一點,早晚會枯竭。為了保證可持續發展,必須努力尋找接替資源,而且大多數情況下確有礦可找。因為,由于人們認識的局限性,遠不是所有的礦產都已被查明。整個找礦的歷史可以總結為露頭礦找完了,找隱伏礦;淺部礦找完了找深部礦。這種經驗推廣到淡水資源領域里來,就成了地表水不夠了,找地下水;淺層地下水不夠了,找深層地下水。
然而,地下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地下水的儲存量只能用于調節豐枯,而不能作為長期的生活依靠。人類可以依賴的主要是不斷更新的可再生淡水資源。從戰略性的宏觀大帳著眼,“找水”解決不了淡水資源的“開源”問題。
只有以下情況可以考慮動用封閉含水層中的地下水。首先,在地廣人稀的西北地區,如果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資源都很貧乏,而單位面積的抽水量又很小,100年內地下水位不至于下降到不可接受的程度,當地對地面沉降又不敏感,可以把深部封閉含水層作為局部地區長期供水的水源。如邊防哨所、牧區的供水。其次,在降水量較少而且在時間上分布又極不均勻的地區,如我國華北的封閉含水層就不宜作為經常使用的水源,但可以在極端情況下作為應急水源。例如,在面臨農作物可能絕收的“卡脖子旱”時,臨時動用封閉含水層是可以考慮的。還有,就是在缺乏有效含水層的地區,如大片花崗巖或變質巖分布的地區,用地質、地球物理的方法,尋找地質構造破碎帶的地下水。因為,只有在巖石破碎的地段,才有足夠的孔隙存儲和傳導地下水,水井或其他集水工程才有可能出水。可以肯定,不管是哪種情況,“找水”都不能解決宏觀的淡水資源問題,主要是解決人口不多的缺水居民點人畜用水。
6 淡水資源的開源潛力何在?
淡水資源的潛力不在于“找水”,在于從減少我國大氣降水時間分布的不均勻上想辦法挖掘潛力。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奪取蒸發量,在我國特別是干旱地區,大部分降水被蒸發上天,里面潛力就很大。二是奪取入海棄水,由于汛期降雨量集中,地表水庫沒有足夠的庫容攔蓄洪水,有一部分水白白流入大海。這部分水如果被攔蓄起來,水量也是很可觀的。
這兩條說起來容易,實際上做起來卻很難。要奪取蒸發量,就要設法讓大氣降水更多地滲入地下,減少太陽的曝曬:要爭奪入海棄水,就要設法把汛期的洪水存儲起來,需要有足夠的調節庫容,地表水庫就是為此而修建的。北京潮白河上的密云水庫多年平均來水量10余億m[3],而庫容有40億m[3],是一個可以實現多年調節的好水庫。可惜,在大多數別的流域,現有的地表水庫和計劃修建的地表水庫加在一起,總庫容仍不能滿足全部需求;而地下水含水層則具有比地表水庫大得多的調節庫容。因此,無論是奪取蒸發量還是奪取棄水,地下水含水層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7 地表水體與地下水含水層的關系
在不少人的眼里,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兩種不同的水源。這是一種片面的看法,不利于科學、合理地利用淡水資源。從可再生資源的角度來看,地表水和地下水都來源于大氣降水,并且還相互轉化。以新疆、甘肅的內流河盆地為例,盆地底部的極少量降水幾乎全部被蒸發,而形不成任何有效的淡水資源。當地的淡水資源主要來自盆地周圍山區的降水和積雪融化,這些水匯集到山區的河流中奔向山麓,大部分入滲到由礫石、粗沙組成的山前洪積扇中,轉化為地下水。洪積扇的碎屑物質從上游向下游逐漸變細,傳輸地下水的能力也逐漸減弱。最后,地下水被阻塞在洪積扇的邊緣,再以泉水的形式溢出地表,又轉化為地表水。就這些地區而言,人為地劃分地表水或地下水資源,真是沒有實質性的意義。
從廣義上講,河流的流量在年內的很長時間要靠地下水維持。河流具有很高的傳輸地表水的能力。雨季的降水匯入河川以后,會在很短時間內被排放入海;地下水含水層則能存儲大量入滲淡水,雨季以后再緩慢地釋放出來。這些涓涓滴滴的細流,最后匯集到河川中形成可觀的流量,保持河水常流不斷。汛期以后的河川水流被叫作“基流”。基流是淡水資源中最寶貴的部分,而它恰恰來自地下含水層。
地表水體和地下水含水層都是天然淡水資源的載體,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地表水體作為水的容器摩擦阻力小,具有很高的傳輸水的能力;可是陸地上的淡水體面積僅約占陸地面積的1%,存儲水的能力又很小。地下水含水層則相反,由于水在巖石的孔隙中流動,受到很大的摩擦阻力。在同樣的水力坡度下,地下水的流速比地表水要小好幾個數量級。但是,地下水含水層幾乎無處不在,存儲能力比地表水體大得多。打個比方,地表水體就像是電阻小、電容也小的時間常數RC很小的直流電路;地下水含水層則像是電阻大、電容也大的時間常數很大的直流電路。地表水體中的水來得快,去得快;地下水含水層中的水來得慢,去得慢,能夠對短暫的洪峰脈沖進行濾波,把極不均勻的降水拉平。而這正是降水量極不均勻的地區所需要的。地下水含水層不僅能調節豐水年和枯水年之間的水量,而且還能大大減少蒸發量。水一旦滲入地下,蒸發量就會急劇減少,地下水位若在地面1m以下,蒸發量實際上接近零。
我國陜西北部神木煤田所在地區有兩條河:窟野河和禿尾河。兩條河從西北向東南相互平行地流入黃河,相距只有幾十千米。窟野河流經的地區巖石裸露,每當雨季,洪水攜帶大量泥沙很快泄入黃河,旱季則長時間干涸缺水。而在禿尾河上游,有大片土地被毛烏素沙漠的邊緣所覆蓋,雨季時降水被沙漠吸收,很少形成洪水;雨季過后,地下水慢慢從沙漠滲出,從而使禿尾河常年保有比較均勻的流量。由于沙漠的保護,禿尾河流域的蒸發量大大減少。有一半以上的大氣降水都能轉化為有效的淡水資源。這在黃土高原是極為可貴的。
地下水含水層的特點是“肚子大,喉嚨小”,接收大氣降水的補給比較緩慢,這就給人類的利用帶來了困難。北京地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永定河沖積、洪積扇有著巨厚的含水層,曾經是北京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地,其巨大庫容曾經幫助首都渡過了一個又一個的缺水年。經過多年的超量抽取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較大的地下庫容。這本應是調蓄水資源的絕好場所。70年代進行了可行性論證,研究發現永定河每年的行洪期僅有10余天,而北京市的年取水量則是幾十億m[3]。然而,要在10天的汛期內完成這一任務,每年需要回灌100萬m[3]水,還需要建設龐大的回灌工程。而且,汛期內河水含泥沙量高,會很快把地下水含水層的人滲面淤死。當年建設的西黃村人工回灌試驗場,盡管地質地理條件都很優越,但也只能在非汛期用水庫棄水進行人工回灌。
針對北京地區的具體情況,我們曾提出“虛擬回灌”的辦法。即在保持現有抽水設施運行的情況下,每回灌1億m[3]水與減少抽水1億m[3]而不進行回灌,在物理上是等價的。因此,減少抽水等于增加回灌,是一種“虛擬”的回灌。這種回灌不需要專門的回灌設施,但需要有別的水源來代替減少的抽水量,而豐水年所富余的大氣降水就可以作為這部分水量的來源。如果在北京市建設兩套供水設施,1套用地表水供水,另1套用地下水供水。每一套都能單獨滿足全市供水的需要。如果在豐水年把抽取地下水的設施停下來,就等于不用任何回灌設施,一年就回灌了上10億m[3]的水存儲在地下。到枯水年就可以少用地表水,靠抽取地下的庫存渡過水荒。這種辦法還可以對淡水資源進行年內調節,汛期前盡量多用水庫準備“空庫迎汛”的“棄”水,代替抽取地下水,少用地下庫存。這個方案要求統一調度地表和地下兩個水庫,充分揚各自的“長”,避各自的“短”。結合每一地區的特點,還可能設計出別的方案。
8 開放含水層與封閉含水層
地下水是大自然賦存在地下巖石圈中的水。盡管巖石層或多或少的都含有地下水,但并不是所有巖石都是含水層。只有那些既含有一定量的水,又能讓地下水流動的地層才叫含水層,否則就是隔水層。當然這種劃分只是相對的。
按照地下水與含水層和隔水層的關系,地下水含水層可劃分為“開放含水層”與“封閉含水層”。如果以地表水來比喻,河湖屬于開放水體,自來水管道屬于封閉水體。河流中的淡水體積隨著河水位的上漲而增大,流量也隨之增大。自來水管道中的淡水體積沿著水頭只有可忽略不計的微小變化,流量只與水力梯度有關。
若是含水層中的地下水沒有充滿整個含水層,情況就和河流、湖泊、水庫等開放水體相似。當含水層中地下水體積增加或減少,地下水位就會上升或下降。這種含水層應當叫作“開放含水層”(即潛水含水層)。開放含水層很容易直接從大氣降水或地表水體得到補給,因而其中的淡水資源比較容易得到再生,以保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目前全世界抽取的地下水,絕大部分來自開放含水層。
如果含水層上面被隔水層所覆蓋,而且地下水充滿了含水層,就變得和封閉的自來水管道相似了。地下水位有升降變化時,含水層的體積受到上復隔水層的限制,不能像開放含水層那樣自由變化,這就是“封閉含水層”(即承壓含水層)。
實際上,無論自來水管道還是封閉含水層,都不是絕對的。當水位上升時,體積會被膨脹變大,反之則會被壓縮變小。這種漲縮變化對于自來水管道來說微不足道,通常可以忽略不計;但對封閉含水層來說,卻不得不考慮。
封閉含水層傳導水的能力比自來水管道小許多個數量級,一般側向補給源又距離打井取水地點很遠,其間要達到穩定狀態,需有很大的水頭損失。水井抽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在水井周圍形成降落漏斗。水井早期抽取的主要是水井周圍近處含水層壓縮出來的地下水,隨著降落漏斗的擴展,抽出來的水逐漸更多地來自較遠處的含水層。從開始抽水到大部分井水來自補給邊界,需要很長的時間,如果補給邊界距離抽水井比較遠,甚至需要幾十年的補給時間,那么抽水井水位將下降得很深,乃至抽水成本高到難以接收的程度。此外,封閉含水層中地下水位每下降1m,因壓縮所能給出的水是很少的,只有開放含水層的千分之幾到萬分之幾。因此,其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體積,在同樣出水量的條件下,比開放含水層要大出成千上萬倍。
按照質量守恒原理,從含水層抽取的地下水總歸要有來源。開放含水層比較好理解,部分來自含水層的疏干,部分來自地表水體的補給。而封閉含水層就有點令人費解,既沒有疏干,也很難從地表水體得到補給。那么從井里抽出來的水是從那里來的?20世紀初地下水水力學的一個重大進展,就是發現從封閉含水層抽取的地下水是由含水層體積壓縮而來的,最終表現在地面沉降上。根據河北滄州和天津以往長期觀測的結果,多年從封閉含水層抽取的地下水總體積,大體上等于地面沉降的總體積,側向補給少得可以忽略不計。
從封閉含水層抽取地下水會導致地面沉降!這是一個嚴重的地質環境問題,迄今我們已經有了大量負面的案例。早在60年代,上海就因地面沉降而遭受了難以彌補的損失。由于地面沉降早期很難憑直覺發現,上海的教訓并沒有被別的地方及時汲取,天津隨后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長江三角洲的蘇州、無錫、常州由于含水層不如上海寬闊,又受局部斷陷小盆地的制約,出現不均勻沉降,導致地面裂縫。西安的地裂縫也是長期從封閉含水層抽水的后果。
由此可見,從封閉含水層長期大量地抽取地下水,弊大于利,往往是得不償失。抽不了多少水就會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而且經常導致嚴重的地面沉降后果。一些對封閉含水層抱有希望的人,經常拿澳大利亞的“大自流盆地”(Great Artesian Basin)作為樣板。然而,這個樣板所提供的信息并不令人鼓舞。大自流盆地面積很大,有170萬km[2]。但根據澳大利亞科學家多年研究的結果,每年可持續的抽水量僅為5.5億m[3]。與之相比,我國很干旱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面積為160萬km[2],比大自流盆地還略小一點,而每年的可再生淡水資源超過800億m[3]。大自流盆地的可利用淡水資源還不到新疆的一個零頭。稍微節約一點點,5.5億m[3]就有了。
9 節水是關鍵
縱觀全球,各種資源大體上都有可對比的消費定額,唯獨淡水資源例外。世界各國歷來都是淡水資源豐富的國家人均用水量多,缺水的國家人均用水量少,上下相差好幾倍,卻不妨礙某些缺水國家發展較高的生產力。因此節水有很大潛力。
既然我國淡水資源大局已定,又不可能依賴進口,今后不論社會經濟如何發展,我們做計劃、搞建設都只能立足于用好自己有限的淡水資源。為此,建議把北京市建成全國節水的模范城市。北京現有的淡水資源并不豐富,但在北方各大城市中也算是得天獨厚的;近20年經濟大幅度上升,工業用水卻保持了零增長。如今,北京的經濟發展已經打下了相當的基礎,科技力量亦十分雄厚,若能以現有的淡水資源來保證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就能為全國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帶動全國的節水。
10 南方和北方
東南亞季風使得我國大氣降水南方多,北方少。缺水主要是北方,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長江、珠江流域淡水資源十分豐富。南方地區如果缺水,也主要是污染造成的。像上海、廣州這樣的特大城市,都是由于污染才造成供水水源不足。因此,南方應當把治理污染、保護環境,作為解決淡水資源問題的首位措施;而水污染防治必須全流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解決問題。
當然,即使在南方,季節性缺水和局部嚴重干旱也時有發生,況且因氣候濕熱,化學風化比起物理風化更為強烈。南方河流沉積物中的粗粒碎屑較少,河床膠結物透水性又較差,因而含水層一般不如北方,地下水庫的調蓄能力也不高。遇到長期干旱,北方可以利用地下水抵御一段時間;南方則由于河床缺少好的含水層,抗御干旱的能力往往不如北方。
南方的廣西、貴州、云南等省區有大片石灰巖分布地區,即所謂喀斯特地區。這些地區降雨量很大,但雨水在地面保存不住,特別是比當地侵蝕基準面高很多的地區,降水會很快地漏到地下深處。只要雨一停,水荒馬上就出現。如果客觀條件許可,這些地區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堵塞漏水的通道,抬高當地局部的侵蝕基準面。
我國南北淡水資源豐度差別很大,黃河流域單位面積產出的淡水資源僅為長江流域的1/8,可見南水北調是順理成章的事。目前,國家考慮的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路線,所能解決的問題各有側重。西線工程浩大、工期長,最好等我國綜合國力更強時再修建。東線實際上已經在給蘇北、魯南、安徽輸水。問題在于如何給北面的山東、河北、河南、天津和北京輸水。一個很重要的制約因素是成本。即使由國家財政來承担南水北調的基本建設費用,將來的運行成本也是很大的問題。華北地區用水量最大的是農業,水價將對農業生產成本產生嚴重影響。南水北調東線方案計劃調給魯北、河北、天津的水,農業上很可能用不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必須認真考慮是更多地調水合算,還是積極地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來得合算。
比較合理的方案是,把供水“基本負荷”建立在當地現有淡水資源的基礎之上,把南水北調作為重點解決特殊干旱季節和年份的應急供水需要。今后,缺水地區應當重點發展用水少的產業,逐漸壓縮耗水多的產業;不要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繼續上一些耗水量大的項目,形成淡水供需矛盾后再來向國家要水。這些地區尤其要防止人口的非自然增長。所幸的是,從20世紀最后十幾年來,耗水量大的傳統產業的比較優勢逐漸降低,而一些新興產業單位耗水量一般都比較小,發展節水型社會的前景相當樂觀。
11 上下游的關系
充分利用好地表水資源,必須正確處理上下游關系。一般來說,上游占有較大主動權。如無相應的法律或行政約束,上游多取水,下游只好接受河水流量減少的事實;上游排污,下游也只好承受其后果。在我國,下游地區一般經濟比較發達,經濟實力比較雄厚;而上游地區一般經濟比較落后,無力發展較先進的、用水少、污染也少的產業,對已產生的污染也無力治理。
看來,現在已經到了按流域規劃整治的時候了。流域的問題之所以復雜,主要是涉及的地方比較多。但只要抓住兩條就可以抓住要害:一是規定河流所經的各省、市、自治區或地區的用水定額,以及為生態環境必須保留的最低流量;二是規定相應各地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定額。這兩條應以法律的形式作出規定。
黃河前幾年每年枯水季節斷流,就是上游無節制取水的結果。盡管多年前曾經有過一個黃河水資源分配方案,但由于缺乏監督,并未得到嚴格執行。隨著上游耕地面積的擴大和灌溉設施的加強,取水量不斷增加,結果使下游連年斷流。這兩年水利部門抓了一下,雖然恰逢枯水年,黃河并沒有斷流。從連年斷流到枯水年不斷流的變化來看,只要對全流域掌握行政管理權的部門和地方政府認真管起來,流域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現狀,是黃河問題的一個縮影。塔里木河的水來自塔里木盆地周邊山區的大氣降水,以及由大氣降水形成的冰雪的融化,流量的年際變化不大。問題是如何用好這一定量的淡水資源。塔里木河及其支流上分布著一串綠洲,上游的綠洲水用多了,下游的河水流量必須減少。這里也有一個各綠洲之間,以及和下游胡楊林帶生態用水之間的淡水資源合理分配的問題。這兩年抓了一下,情況開始好轉。
流域水污染控制問題比起水量控制要困難和復雜得多,涉及污染治理的巨額投資,以及治理無望企業的關閉和轉產,絕不是簡單地靠行政命令可以解決的。其中,水污染的特點是上游造成的不良后果往往要由下游承担,污染者本身的損失不大,因此在經濟上缺乏治理污染的動力;而下游往往把資金集中在入境河水的水質處理上,無法越界從源頭考慮問題。這種頭痛醫頭的做法,往往是花錢多、收效差。因此,流域的水污染必須由超脫于局部利益之上,又能統籌全局的機構來管理。在國家層次上,簡單明了的管理主要應針對每個省、市、自治區河流出境、入境斷面污染物總量的增量。而在省、市、自治區內,各地方、單位的分量,主要由各省、市、自治區負責管理。南方多數地區只要污染治理好了,淡水資源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下游省、市、自治區多地處東部,經濟比較發達;而上游省、市、自治區多地處中西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在提倡東部地區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工作中,應當增加下游幫助上游的內容,即下游幫助上游發展污染少的產業。目前,中央政府正在通過轉移支付支持上游地區;與此同時,下游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采取對口支援的方式,幫助上游轉產發展更為清潔的產業。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定能見效。最終,在經濟上對上游也將是有利的。
《環境保護》京3~7K9地理張宏仁20012001我國單位面積淡水資源接近全球平均值,但由于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大3倍,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值的1/3弱。淡水是可再生資源,主要靠自然降水補給。地表水體傳導水的能力強,但存儲容積小;地下水含水層傳導水的能力弱,但存儲容積大,其靜態庫容只是調節空間;深層封閉地下水資源潛力不大,長期大量開發會導致地面沉降等嚴重后果。我國大氣降水極不均勻的時空分布,使蒸發量和流失量加大,農業灌溉更加劇了淡水資源的供需矛盾。聯合調度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實現淡水資源在時間上的調控。淡水又是無法依賴進口的資源,只能依靠節水和現有淡水資源的科學使用。我國淡水資源南多北少,應當避免人口過多地向缺水地區流動。南水北調可以緩解北方缺水的局面,但應主要用于特殊干旱年份,供水的基本來源仍應立足本地。我國南方缺水主要是污染造成的,應當集中力量治理污染。今后,有必要加強流域的統一管理,規定每一地區的取水量和排污總量的限額。淡水資源/地表水/地下水/節水/統籌管理Problems of Freshwater Resource of China張宏仁 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作者:《環境保護》京3~7K9地理張宏仁20012001我國單位面積淡水資源接近全球平均值,但由于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大3倍,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值的1/3弱。淡水是可再生資源,主要靠自然降水補給。地表水體傳導水的能力強,但存儲容積小;地下水含水層傳導水的能力弱,但存儲容積大,其靜態庫容只是調節空間;深層封閉地下水資源潛力不大,長期大量開發會導致地面沉降等嚴重后果。我國大氣降水極不均勻的時空分布,使蒸發量和流失量加大,農業灌溉更加劇了淡水資源的供需矛盾。聯合調度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實現淡水資源在時間上的調控。淡水又是無法依賴進口的資源,只能依靠節水和現有淡水資源的科學使用。我國淡水資源南多北少,應當避免人口過多地向缺水地區流動。南水北調可以緩解北方缺水的局面,但應主要用于特殊干旱年份,供水的基本來源仍應立足本地。我國南方缺水主要是污染造成的,應當集中力量治理污染。今后,有必要加強流域的統一管理,規定每一地區的取水量和排污總量的限額。淡水資源/地表水/地下水/節水/統籌管理
網載 2013-09-10 21: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