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排名的價值取向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人們每年對企業都會進行不同范圍的座次排名,任何一種排名方式都反映了其特定的價值取向。在短缺經濟時代的中國,是以產值的大小給企業排名的,其用意非常明顯:社會財富短缺,產量是主要矛盾,產值越多越好,所以,每年都將榮譽的桂冠給了那些產值多的企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西方主流經濟,強調的是規模,是市場占有率,所以,全球《財富》500 強是以銷售額作為排名依據的,它鼓勵企業實現規模經濟,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排名方式所確定的價值取向,客觀上引導著企業努力與奮斗的方向。如果排名方式依賴于諸多反映企業狀況的數據中的一種,依據片面的單一數據排名,勢必引起價值取向的誤導。能排上名次,不僅是企業的需求,更是企業家的需求,其名譽的光環和廣告效應是不可低估的。一些企業為了排上名次,進入所謂的“500強”、“每股利潤前100名”,便采用種種手段,為擴大產值而顧不得“粗放經營”,為追求銷售額“上了規模卻不經濟”,為體現最佳利潤而不惜“竭澤而漁”……更有甚者,虛報產值,虛報銷售額,虛增利潤,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排上座次再說。其結果可想而知,一些在產值上排為老大的,企業虧損也最大,一些在銷售額上實現突破的,企業效益卻不斷下滑,一些在利潤上排上了座次的,企業好景不長,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更為嚴重的是,一些企業占有大量的社會資源、自然資源和政策資源,由于經營管理上的原因,而使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閑置甚至浪費了巨大的資源。但由于其占有資源的基數特別巨大,所以,按產值或銷售額排名時,它們也是座上客。
  導致這些負面結果的出現,原因也許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就是基于單一因素的統計排名存在的內在缺陷而引起的。
  企業無論大小,在表現形式上可能千差萬別,但其本質是一樣的。一方面,企業要向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索取、占有并消耗一定的資源;另一方面,企業通過生產加工出產品或服務,通過交換,最后以企業交納稅賦,支付多種資源的報酬等形式回報社會。從本質上講,這個過程是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但由于經營管理水平的不同而導致付出的代價和得到的收獲不相等,出現反能量守恒定律的現象。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按照牛頓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會引起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并且方向相反。同樣,企業的一舉一動對自然與社會都會有不同的影響,自然與社會環境的變化對企業也會有一定的制約,這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引起的結果。但是這種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并非大小相等并且方向相反,而且還存在一個“因果關系時間的滯延性”問題。不同的企業在占有與消耗相同的資源后其收益會有明顯的不同,這就產生了力量不相同的結果:一些企業對自然與社會具有很強的親和力,而另一些企業則會對社會產生危害,如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這是方向相反的結果。一些企業為了追求短期利潤而造成的對環境的破壞要幾年、幾十年后才顯示出來,這是“因果關系在時間上的滯延性”引起的。
  可見,一個企業其付出的代價和得到的收獲既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也不符合牛頓定律。正因為如此,我們在企業排名的價值取向上不能取單一的統計數據作為排名的依據。
  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的彼得·圣吉博士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個系統性思考理論。他認為,在古老的文明中,“完整”與“健康”是同義詞,今天我們的這個世界如此不健康,跟我們沒有能力把它看做整體有極大的關聯。同時,因果關系在時間與空間上并不是緊密聯接的。因此,凡事要系統地、本質地、全面地進行思考,并用這種觀念來指導行動。企業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個要素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它不斷地同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而維持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同時,企業作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小系統,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做法,或者只看現在,不看歷史和將來的做法都是不對的。
  正因為企業與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要想通過企業排名來起到良好的價值引導作用,就必須把企業放到整個系統中來考慮。因為企業無論大小,其存在價值在本質上都與付出的代價與得到的收獲相關聯,所以這里可引入一個“企業社會貢獻率”概念。
  從關系上講,企業社會貢獻率應與付出的代價成反比,與得到的收獲成正比。由于企業是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小系統,所以企業的付出即整個社會付出,企業的收獲即整個社會的收獲,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表示這種關系,即V=G/C。這里的V表示企業的社會貢獻率,是因變量;G表示企業的收獲, 包含了企業交納的各項賦稅,社會捐贈,自有資本的增量部分,貨幣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利潤回報,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改善等等;C 表示企業付出的代價,包含了占有、閑置、消耗的社會資源,如土地等自然資源、貨幣資本、人力資本,占有并享用的政策資源,如專營壟斷權等,還有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對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等。但是,這個公式對企業狀況的反映仍是一種靜態片斷的數據。
  要得到一個真實的企業社會貢獻率,還必須考慮兩個問題:
  一是機會成本。根據經濟學上的“經濟利潤”概念,企業成本應該分成兩個部分,即外顯成本和內含成本。外顯成本就是會計報表中反映的企業支出,也就是上述公式中的C。內含成本也叫機會成本, 是由放棄機會引起的。比如,同質同量的資源,如果由A企業運作, 得到的回報是1000元,而由企業B運作,則得到3000元回報,假設, 該行業平均回報為2000元,那么,當這些資源實際上被A企業運作時,相對于B企業來說其回報是-2000元,相對于該行業的平均回報來說是-1000元。我們的很多企業在作會計核算時,根本沒有考慮內含成本,這就是按利潤排名的致命缺陷所在。
  二是時空因素。系統性思考理論認為,復雜的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就是“因”與“果”在時間與空間上并不是緊密相聯的。企業某個年份的銷售總額和實現的每股利潤并不能反映企業的真實面貌。因果關系的時間延滯性決定了在考察企業的貢獻率時,必須擴大時間跨度。而混沌理論的“蝴蝶效應”又決定了在考察企業的貢獻率時必須擴大空間范圍。蝴蝶效應是指系統中的一個元素的小幅擾動,通過整個系統的加乘作用而無限放大,從而引起系統中其它元素的連鎖反應。形象地比喻就是:佛羅里達的暴風,是由于北京的一只蝴蝶翅膀揮動了一下而引起的。臭氧層的破壞和全球氣候變暖,就是企業對環境影響的最好例證。一些企業在實際運作中把短暫的成功感無限地延長,把局部的成就毫無節制地放大,因而導致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
  社會貢獻率應該是企業價值取向的首要選擇。雖然目前還沒有建立簡易的、實用的統計模型,不能以社會貢獻率對企業進行排名排序,但是,企業應該樹立社會貢獻率的概念,增強社會責任感,在追求產量、銷售收入、利潤、規模、品種時,更應該考慮資源、環境、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因素,確保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全球的經濟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經貿導刊長沙28~29F31工業企業管理張德茗/高青松20022002 作者:經貿導刊長沙28~29F31工業企業管理張德茗/高青松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1:28:57

[新一篇] 企業所有權概念辨析  ——兼與張維迎教授商榷

[舊一篇] 企業競爭情報系統建設中的情報信息收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