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804(2003)06-0106-06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在推動了西北五省區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使西北五省區之間的經濟發展能力、經濟增長水平、城市競爭力、對外開放度等產生了明顯的差距,即甘肅、寧夏、青海的發展顯著落后于陜西和新疆,從而形成了西部大開發中的一種新的區域經濟現象——小西北(甘、寧、青)區域發展滯后問題,進而引發了關于小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研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隨著我國總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和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建設,小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后,與東部沿海地區差距不斷擴大,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進一步發展和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障礙。
在我國,由于各個區域的工業化過程在發展階段和水平上呈現出較大的異質性,導致了發達地區、次發達地區、不發達地區在城市體系的功能結構方面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上的差異,在經濟空間結構表現模式上的差異,在市場化進程道路上的差異,決定了在發展地區經濟合作或地區經濟一體化時必須進行科學選擇。小西北地區是我國經濟最不發達的地區之一,在探討該地區進行區域經濟合作或地區經濟一體化構建時,必須有針對性地提出小西北地區經濟合作的新思路,找到這一落后地區經濟一體化的有效途徑。
(一)小西北地區經濟一體化提出的背景
小西北地區包括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內土地面積122.8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2.8%;2002年其總人口為3642萬,約占我國總人口的2.8%;國內生產總值為1512.52億元,第一產業為277.84億元,占18.37%;第二產業為673.92億元,占44.6%;第三產業為560.76億元,占37.07%。第一、二、三產的比重是1:2.43:2.02。從總體上看,小西北地區不僅擁有較為豐富的土地、能源和礦產資源,而且還擁有十分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和鹽湖資源在全國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能源資源:小西北地區水力、石油、天然氣等分布廣泛,儲量可觀,前景誘人,黃河中上游地區的水能和柴達木盆地的石油氣資源是小西北地區極為重要的能源開發基礎。同時,該區的大部分地區,如青海西部、甘肅西部和寧夏的部分地區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極為豐富,特別適合于牧區或電網送電不方便的地區的能源發展。礦產資源:小西北地區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礦產開發已成為該區的重要經濟支柱,境內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種類齊全,其中,鎳礦、鈷礦、硒礦、飾面用蛇紋巖、鹽類、石棉、硅石等礦產在全國礦產儲量中居首位。旅游資源:在廣袤的小西北大地上,不僅擁有眾多獨特的自然風光,如黃土高原地貌、綠色草原風光、無垠沙漠戈壁、森林冰川雪峰、長江黃河源頭等,而且還擁有多種多樣的歷史名勝古跡和文化底蘊極為深厚的風土民情,特別是少數民族風情。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西北地區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小西北地區人文和天然旅游資源開發將成為西北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其中甘肅省歷史悠久,是馳名中外的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有許多的名勝古跡和歷史文物,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嘉峪關城樓、平涼崆峒山等等;其次是寧夏的異域風情,如西夏王陵、沙湖、大漠風光、回鄉風情、中衛沙坡頭等;還有青海的青海湖、三江源頭和塔爾寺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
1.小西北地區經濟一體化的歷史和現實背景。首先是小西北地區的地理相連,在歷史上就有過許多的經濟合作,這些合作還取得了一些成績,形成了一些合作組織。特別是以水利資源開發、煤炭資源和河谷地帶的現代農牧業為代表的黃河經濟已成為小西北各省區經濟發展的紐帶,為小西北地區經濟一體化提供了條件。其次是小西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都比較低,經濟結構比較相似,但同一產業的發展水平卻有很多的不同,為經濟合作或經濟一體化的構建奠定了基礎。過去很多年來,小西北地區與東部的一些發達省份進行了很多層次的經濟合作,但從效果來看,卻沒有達到經濟合作的目標。雖然小西北地區各省的經濟水平都較低,但是由于在經濟空間距離比較接近,具有經濟的互補性,所以有助于形成真正互利的經濟合作。第三是當前小西北地區所面臨的國際和國內的形勢要求各省區聯合起來,構建和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從國內形勢看,目前跨區域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重組正在熱火朝天的展開。許多地區都在搞基礎設施建設,一個突出的特點是用基礎設施將原先彼此相近的幾個地區相連,從而形成一個大的經濟區和城市群。其結果導致不同省區市集團化趨勢進一步加強。安徽省融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就是一個明顯例證。各省區市都在通過地區經濟一體化來提升城市品牌,提高地區和城市的競爭力。同時通過企業重組來加強資源的優化利用及最佳配置,在不增加新的投入的基礎上提高企業和地區的競爭力。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利益兼顧、共同富裕的原則,逐步實現生產力的合理布局,一直是我國政府區域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1990年代以來,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通過調整,大部分省份與全國的結構相似系數都呈下降之勢,地區間的產業結構趨同程度不斷減弱,合理的地區分工格局正在構建之中,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為依托,逐步形成了多個跨省區市的經濟區域,地區經濟一體化趨勢開始顯現。小西北地區正是沒有在有利的時機提出自己的地區經濟一體化戰略,從而沒有能夠抓住經濟發展的機會,導致經濟水平的進一步落后。從國際形勢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提供了一些可供參考的、先進的區域合作模式,有些學者還專門研究了落后地區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合作的問題,提出落后地區同樣可以搞地區經濟一體化,地區合作就是地區一體化的初級模式。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小西北各省區,既要強化自身的內功,更要加強合作,推動小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
2.小西北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理論背景。首先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作用。經濟學家瓦爾茲指出區域經濟一體化會導致規模收益遞增的生產和創新產品的區域性集中,區域經濟增長源于產業部門的地理集中及由此產生的持續的生產率提高。發展區域合作,有利于獲得以科技、經濟、社會協調為一體的大經濟的綜合效應,有利于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其次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區域選擇。在研究小西北區域經濟一體化時,不僅要把它從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區別出來,還要把它從發達地區的地區經濟一體化模式中區別出來。而本文要研究的是小西北這樣典型落后地區的地區經濟一體化的新思路。國內跨行政區經濟一體化的內涵同國際經濟一體化并不完全相同。因為在一個國家內部區域間原則上是不允許關稅的存在的,因此與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不同,地區經濟一體化的主要標志不是關稅同盟,而是地區市場一體化、地區產業一體化、地區經濟發展一體化等。另外,現行的地區經濟一體化大多都建立在都市圈、都市連綿區等高級的區域經濟空間結構表象的基礎上,這一方面加強了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現實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使得落后地區在發展區域經濟合作時有一個可以借鑒的模式。筆者認為,在落后地區發展地區經濟一體化也是可行的,落后地區可以發展低層次的經濟一體化,即在省區經濟合作的基礎上,逐步向地區經濟一體化邁進。以經濟發展為基礎,進行地區經濟一體化的構建。加快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可以促進小西北地區經濟協調發展,而加強省區經濟合作則是實施地區經濟一體化戰略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當前由于地區經濟一體化研究大多集中于研究發達地區經濟一體化問題,特別是一些城市體系比較完善、經濟發展水平很高的地區,比如長江三角洲、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很少有研究落后地區經濟一體化問題的,落后地區是否可以利用地區一體化來推進整體區域的經濟發展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只是落后地區在實現經濟一體化時,要采取不同于發達地區一體化的戰略與策略。筆者認為,針對小西北地區的實際,首先要通過區域企業重組,來推進地區資源的流動,進而形成生產要素市場的一體化。其次是要通過發展中小城鎮,形成廣泛發展的城市體系,不同等級使城市層層相互作用,來實現城鄉一體化,進而實現地區經濟一體化。最后是要通過經濟區的重組和區際產業帶的重組來實現小西北地區的經濟聯合,進一步實現經濟產業一體化,最終實現地區經濟一體化。
(二)小西北地區經濟一體化的思路
在推動小西北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諸如跨行政區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戰略資源開發以及跨區生產要素流動問題。然而,在我國現行的區域經濟宏觀調控體系下,只有省一級行政區才有相應的調控權限。因此,在組織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缺乏全地區的利益主體和決策主體,從而必然會對該地區經濟一體化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要加強小西北各省市政府間的協作和銜接,逐步消除地方保護主義等妨礙區域經濟合作的思想障礙和政策體制障礙,加強發展規劃上的銜接,防止決策上的重大失誤和資源浪費,逐步優化經濟布局,重視聯動發展,加強經濟政策協調,避免過度競爭。首先,應在本世紀前10年完成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的戰略性改組,通過資產重組和企業集團化形成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集團。其次,要強化小西北落后地區各產業之間的關聯,造就產業循環轉換升級的良性機制,使農輕重和一、二、三產業間形成合理匹配、緊密耦合的關系。在產業的縱深配置上,要力促產業素質和產業形態的創新,著力培養小西北地區特色產業,保持競爭優勢。
1.通過小西北地區企業重組,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市場網絡的形成是地區經濟一體化的基礎,要為市場網絡的發育創造必要的政策條件、市場組織條件和市場設施及管理條件,應積極支持和大力發展近幾年出現的一些跨省區綜合性或專業性的商業集團、工貿集團、農貿集團等市場網絡實體,從而促進共同市場的發育及形成。
企業重組是地區企業生產經營的較高形式,它是指對企業存量生產要素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的手段,并按照市場規律實施的重新組合。企業重組涉及企業產權的交易,會引起企業形態的變化,是企業獲得規模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進而形成企業競爭優勢的途徑。我國經濟長期以來奉行資源粗放型利用的增量模式,為此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和社會成本。在小西北地區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就要求在產業整合時確立一種全新的、一體化的循環理念,以求通過不同產業的橫向聯合縱向連動及優化組合使產業間相互關聯,最終形成地區產業一體化。這就要求小西北地區大型企業逐步進入跨區域發展階段,相繼調整其功能的空間布局,將管理機構、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和生產中心進行市場組裝,以形成有機的組織結構,有利于建立產業聯動體系和推動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1)通過對原有的“三線”企業進行重組,促進區域經濟合作。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國家對小西北地區的開發建設一直沒有停止過,其間“大開發”有兩次,一次是“一五”時期,一次是“三線建設”時期。據統計,1964年后半年到1965年,在小西北地區擴建、續建和新建的大中型項目上百余項,涉及到了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工業、化學工業、化肥、鐵道工程,以及交通、民航、水利、森工、紡織、輕工、建材等關鍵項目。改革開放后,對小西北地區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糧棉基地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扶貧開發。這些開發建設無疑推動了小西北地區的工業化進程。與此同時,也使小西北地區的國有經濟比重過高。長期以來,小西北地區國有經濟一直占有很高的比重。1999年,在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總產值中,小西北地區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占78.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4.9個百分點。其中,甘肅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比重為78.0%,寧夏為56.5%,青海為79.2%。除寧夏外,其他省區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小西北地區中央隸屬企業多,有些省區工業產值一半以上來自中央企業,地方工業所占比重較低。受條塊分割的影響,市場開發與生產經營上的“兩張皮”現象特別嚴重。針對小西北地區國有經濟比重高的特點,在進行結構調整時,要大力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改組國有企業。對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要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在大多數競爭性領域,國有經濟應逐步退出,同時,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大力鼓勵民營和個體經濟發展,使小西北地區國有經濟的比重盡快降下來,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充分發揮三線企業的技術和裝備優勢,組建以機電產品為龍頭、以資本為紐帶的大型企業集團。國家在安排“債轉股”、發行股票和企業債券方面,應優先考慮國有企業比重最高的小西北各省區。此外,加強小西北地區的產業技術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切實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科技產業化。在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必須注意推進企業跨省區合作。開展經濟協作是促進區域聯合、縮小地區差距的需要,是優化要素空間配置、加快區域結構合理化的需要,是促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盤活存量資產的需要,也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的需要。近一個時期,以產權為紐帶的合作特別是圍繞資產流動、重組的合作方興未艾。主要的合作形式有:充分發揮優勢企業的品牌效應,培植名牌產品,以達到重組資產、共同發展的目的;充分利用優勢企業的擴張能力,組建集團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通過股權轉讓,利用存量資產變現籌集建設資金,支持重點企業擴張發展。企業跨地區的合作與重組有助于形成地區市場一體化,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小西北各省區在軍工企業中不妨予以嘗試,鼓勵跨省區的企業兼并與重組,以有效地配置市場資源。
(2)通過區域協作組織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在改革開放中興起的經濟技術協作事業經過20多年的歷程逐步發展起來,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當前,這種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自愿為前提、以互利為目的、以效益為中心的聯合協作活動將日趨強化。小西北地區要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也離不開區域協作組織。小西北地區可以通過全國經協聯合會、十四城市政府經濟技術協作會、十六城市橫向經濟聯合懇談會、隴海—蘭新經濟技術協作洽談會、絲路重鎮八地市經濟聯合會、西北五市經濟聯合會、省內地州市經協辦主任聯誼會等網絡組織,形成一個多渠道、多形式的經濟合作網絡,并以此為依托,洽談簽訂一大批合作項目,進一步加強信息交流和工作交流。
2.通過區域經濟空間結構重組,推進小西北地區經濟一體化。小西北地區產業發展一體化,具體目標就是形成一個優勢互補、合理分工、協調發展的產業布局體系。今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健全,以及各級地方政府的協同動作,必將大大加快該地區產業發展的一體化進程。其產業發展一體化的總體格局是以黃河經濟為紐帶,通過經濟空間結構重組,形成以蘭州、銀川、西寧為一級發展極,以蘭青、包蘭、黃河沿線為軸線,點、線、面結合,多層次、網絡型協調發展的產業布局體系,形成不同功能分區的增長極體系和發展重點不同的產業帶體系。
(1)加快城市化,初步形成聯系廣泛的城鎮體系,并通過城市經濟區的重組來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城市(發展極)作為區域發展的中心和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銜接中介,城鎮之間的橫向聯系和城鄉之間的縱向交融,必然會推動和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因此,城鎮發展一體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空間依托及表現形式。由于小西北地區城鎮化水平低,產業和市場體系的發育程度也很低,嚴重影響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的發育,影響了小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導致了一些中心城市和核心城市對周圍原本就稀少的小城鎮的輻射功能和帶動作用的發揮,嚴重影響了小西北地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要大力發展一批中小城鎮,對大城市周圍的地區具有發展前景、并能發揮重要作用和輻射功能的小城鎮應加快建設,有步驟地發展成為中等城市,要在充分考慮中等城市功能、性質并同大城市建立良好分工協作關系的基礎上,新建一批中等城市,成為大城市和小城鎮的紐帶。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的經驗表明,城市化大多都是由工業化推動的,工業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動力。然而,在工業化尚不發達的小西北地區,怎樣推動城鎮化,特別是加大小城鎮的發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
首先,可以通過發展民族手工業集鎮、農副產品加工集鎮和農產品貿易集鎮等形式來發展小城鎮,發展特色城鎮,并加強城鎮之間的經濟交往,層層向上集聚,加強各小城鎮功能分區之間的經濟聯系,逐步聚集形成小城市或中等城市。
其次是要放寬設市標準。小西北地區地域遼闊,但人口相對較少,經濟欠發達。按現有設市標準,小西北地區大多數縣域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難以設市,這必將影響到全國城市化發展的進程。因此在全國不能只用一個尺度,應結合小西北地區實際,放寬設市、設鎮的標準,加快城鎮建設。一些具有良好區位優勢和經濟基礎的小城鎮,將通過鄉鎮企業和各種形式的合作企業的聚集逐步成熟和發展起來,成為帶領小西北落后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經濟增長極。
最后,由于小西北地區地廣人稀,除各種層次的城市外,多數地區人居分散,缺乏人口的集聚效應。以城鎮化建設為切入點,通過加快小西北地區城鎮化建設,引導人口由分散走向集中,并由此帶動整個小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鎮化還有助于過度分散居住的人口走向集中,從而也有助于經濟社會的集約化發展。因此,要把小西北地區退耕還林還草與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要用城鎮化帶動生態環境建設,大力發展綠色城鎮,通過綠色城鎮的興起和人口的聚集效應帶動退耕還林還草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力爭再經過50年左右的艱苦努力(即到建國100周年時),將小西北地區初步建成生態協調、經濟繁榮、人口相對集中、人民生活安康的現代化區域。
在發展中小城市的同時,還必須注意區域城市體系的形成,以及城市經濟區的重組。這種城市經濟區的重組要打破行政的限制,在小西北整個區域內劃分城市的經濟影響區域。這樣做有助于加強各省區的經濟聯系,推動小西北地區經濟一體化;有助于城市專業化的形成,促進城市之間的相互合作;有助于城市和它的外圍地區緊緊結合,促進城鄉一體化,
(2)加快省區之間產業帶的形成和重組,促進小西北地區經濟一體化。可以說,西隴蘭海新產業帶和黃河上游產業帶是小西北地區的一級合作紐帶,包蘭線、蘭寧線、蘭青線為二級合作紐帶的產業帶體系,通過這些產業帶的聯接作用,可以有效加強小西北地區的合作,促進小西北地區經濟一體化。小西北地區首先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西隴海—蘭新鐵路和包蘭—蘭青鐵路的運速和運量;并加快高速公路和航空設施建設,形成小西北地區現代交通運輸網絡。另外還要加強西隴海蘭新產業帶和黃河上游經濟區的作用,提高其在小西北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功能,發揮其推進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獨特作用。
具體來說,產業帶是指在特定的經濟空間中,由眾多相互配合協作密切的產業部門,圍繞資源、資本富集區、中心城市或交通便捷的區位而積聚,所形成的由線狀基礎設施相聯結和若干大小不等的中心共同組成的具有內在經濟聯系的產業積聚區域。產業帶形成的初期通過極化效應在空間上通常積聚成“點”狀,這就是說企業區位行為受環境條件的影響表現為向某一優勢區位集中,形成若干城市工業積聚區,然后企業在運營過程中通過“擴散效應”由中心向外沿軸線擴散,這兩種空間過程相依互存和相互制約,聯“點”成“軸”到“面”,從而便形成了產業帶。
首先以黃河經濟為紐帶,促進小西北地區經濟合作。緊緊圍繞提高這一地帶的可利用資源(水能資源、氣候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的開發深度和廣度,強化黃河流域經濟社會功能,協調和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這一地帶與資源、資本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區域性產業部門,培養和發展小西北黃河經濟產業帶,通過該產業帶的作用,強化小西北地區的區域合作。例如,針對黃河上游已規劃的25個梯級電站建設,成立小西北三省區水電投資公司,統一籌措和運營資金。
其次是通過幾條鐵路交通干線,推進小西北地區經濟分工與合作。沿歐亞大陸橋和包蘭、蘭青路線的資源加工型產業、基礎原材料產業、石油化工工業、冶金工業等支柱產業的合理分工與協作,鼓勵企業重組與地方利益調整,沿黃河上游的商品糧基地、兩高一優農業示范區的合理布局等。小西北地區現有的幾條鐵路和公路交通大通道,在聯系省區際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對于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實現相互之間的要素流動及形成區內的大市場體系都有比較重要的作用,還有助于解決省區際間產業趨同和分工與協作存在的問題。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必須建立現代化的交通運輸網絡和信息交通網絡,因而必須增加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投資比重。只有聯合起來,才能作到優勢互補,各展所長,推進生產要素的合理組合。
(3)通過小西北地區經濟空間整體重組,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針對小西北地區的落后背景和現在面臨的經濟發展機遇,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基礎,以科技為支撐,以效益為中心,采取據點開發、軸線延伸、圈域發展的模式。通過選擇優勢區位,培養增長點,通過各個極點的擴散和輻射作用,加快沿黃和西隴海蘭新產業帶優先發展,各個產業帶相互交織,最終構成經濟發展圈。以蘭州—白銀、西寧、銀川作為一級增長極和核心區,以交通軸線為依托,建立以點聯系,以軸帶面,進而漸次遞進,促進小西北地區經濟騰飛,這是促進經濟振興的捷徑。目前,從世界上已經建立起來的經濟一體化組織看,都以市場一體化為基礎,通過逐步放寬,最后取消阻礙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區域內部自由流動的種種壁壘,協調并統一經濟政策,促進相互之間的經濟合作,增強競爭力,以促進經濟的共同發展。同時也要注意小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問題,考慮經濟空間結構可持續性。要正視小西北地區自然環境一直在惡化這樣一個特殊的區情,避免走西方一些發達國家那種“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老路,把開發資源和保護環境,發展經濟和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經濟和環境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長沙106~111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聶華林/趙20042004在分析了小西北(甘肅、寧夏、青海)地區經濟一體化理論背景和現實背景的基礎上,提出通過企業重組和經濟空間結構重組等來推動小西北地區經濟一體化的基本思路。小西北/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
micro-Northwest/economic unification/regional economy基金項目:國家科技部軟科學項目(2002BDQAD038)資助。
收稿日期:2002-10-17.同良周岳A Study of the Economic Unification of the Micro-Northwest
NIE Hua-lin ZHAO Ch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The authors having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context of the microNorthwest (Gansu, Ningxia and Qinghai) economic unification propose that the way to such unification is the reshuffling of enterprises and the re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spaces of these three provinves.聶華林(1945-),男,陜西涇陽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區域經濟、農業經濟、生態經濟研究。蘭州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 作者: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長沙106~111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聶華林/趙20042004在分析了小西北(甘肅、寧夏、青海)地區經濟一體化理論背景和現實背景的基礎上,提出通過企業重組和經濟空間結構重組等來推動小西北地區經濟一體化的基本思路。小西北/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
micro-Northwest/economic unification/regional economy基金項目:國家科技部軟科學項目(2002BDQAD038)資助。
收稿日期:2002-10-17.同良
網載 2013-09-10 21: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