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國有經濟的改革之路  ——著名青年經濟學家魏杰教授訪談錄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本刊特約記者 韓月香博士)
  “八五”計劃已圓滿完成,“九五”宏圖即將展開。最近,記者就“九五”期間我國市場經濟改革中的重大問題采訪了享有“京城四少”之一盛名的著名青年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主任魏杰教授。
  ○記者:無論是“八五”計劃的完成,還是“九五”宏圖的規劃,其中心問題是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請教魏先生,什么是推進市場經濟的關鍵?
  ●魏杰:市場經濟絕不是簡單的資源配置方式問題,它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就社會主義國家從原來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來看,首要問題就是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國有經濟的市場化問題。因為國有企業是我們的支柱、基礎,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但是國有企業的運轉原來都是按計劃經濟模式進行的,因此,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是中國市場經濟的關鍵問題,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
  ○我國國有企業市場化經歷了怎樣的歷史過程呢?
  ●從1978年開始,國有企業已向市場化靠近,至今大體經歷了4 個階段:一是1979年推出的實施放權讓利政策的階段。放權讓利的主要目的就是想使企業逐步脫離國家統得過死的控制,讓企業行使一定的自主權。到1980年初,這個政策發揮了很大效力,企業發展很快。但也產生了一個嚴重問題,即放權讓利的標準是什么?放多少權?讓多少利?沿海地區放權40%,讓利50%,中西部地區分別為4%和9%。這樣,全國放權讓利就缺乏一個客觀的標準。二是推行承包制階段。為了解決放權讓利的標準問題,1980年下半年有關部門提出了承包制,使放權讓利有了一個量化的操作方法。但承包制的致命問題是各承包企業沒有長遠計劃,缺乏對長遠利益的考慮。1989年,人們普遍認為必須調整承包制。三是下放13種權利的階段。1990年,中央發了2個文件, 提出轉變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經營機制,核心是向企業下放經營權等13種權利。但是,下放的13種權利根本不到位。有一次我去天津開會,聽到有個企業反映,他們只有一個權利,就是抵制攤派。我很感興趣,因為我研究的幾個大企業恰巧因無法抵制各種攤派而陷入僵局。為此我走訪了這家企業,結果讓我非常吃驚,原來這個企業已5年沒盈利, 當然不會承担任何攤派了。可見,下放到這個企業的權利一個也沒得到落實。事后在理論界重新討論轉變企業經營機制的理論基礎時,大家普遍認為,下放的13個權利之所以到不了企業,是因為在中國所有權與經營權根本無法分離。四是實施現代化企業制度階段。既然所有權與經營權難以分離,那么就過渡到了最終所有權與法人所有權的分離上,從而使問題的討論進入到所有權層次上的探索。雖然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有成效,但還遠遠沒有解決國有企業市場化的問題。
  ○看起來,國有企業從1978年開始向市場經濟靠拢,期間雖有4 大政策出臺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未把握住問題的核心。根據您的研究來看,國有企業市場化的本質是什么?問題的癥結在哪里?
  ●無論從實踐上還是從理論上看,中國國有企業向市場經濟轉變是一個非常大的綜合工程,是不可能單項突破的。所以,除了最終所有權與法人所有權的分離外,還有5個方面的問題需要研究和解決。
      第一是國有經濟的規模問題。
  社會總資本是各種性質的資本總和,國有資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社會總資本中,國有資本該占多大比重呢?這里有兩個不同的原則:一個是傳統社會主義的原則,認為國有經濟比重越大越好;另一個原則是市場經濟的原則。從市場經濟的角度看,國有經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以競爭與壟斷的標準來劃分國有與非國有的界限。非競爭性行業才能搞國有經濟,或者說是市場經濟搞不成的才能搞國有經濟。國有經濟也要不斷調整,因為行業的壟斷性不是一成不變的,此時是壟斷性行業,彼時很可能就不是。因此國有企業不是一種界定,而是要以競爭、壟斷的關系來確定其比重、規模。
  目前,我國80%的企業是國有企業。根據我國的實際,只要有40%的國有企業就可以了。因此,根據市場經濟的原則,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應是大力推進非國有化進程。當然,非國有化并不等于私有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非國有化與國有化往往只是一個競爭與壟斷的關系。但傳統的力量和思維慣性使非國有化進程步履艱難,并常常被看作不法行為而受到責難。這樣非國有化就缺乏一種法制化、規范化、公平化的環境,致使大量國有資產迅速流失。所以國有企業面臨的不僅是改革問題,還有撤退、放棄問題。有些企業根本就不應該搞國有化,你硬把它搞成國有經濟,只能是死路一條,想搞活根本就不可能。
      第二是政企分離問題。
  政企分離已喊了好幾年,但政企至今仍未分開。政企不分的后果之一是企業不能按企業的規律運轉。試想一個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屬國有資產管理局,最終收益權屬財政部,投資權又屬國家計委,日常運轉權歸經貿委管,企業還有何權力可言?企業如何按市場規律運轉?后果之二是人才難以按市場經濟需要安排使用。在政企不分的情況下,企業的工作人員為公務員,于是就出現了讓外國人無法理解的所謂省軍級廠長、經理等怪現象。能上不能下,調高不調低,用人怎么可能揚長避短?
  為什么政企分家這么難呢?因為在我國政資是不分的。1991年改革的重點轉入了政資分離。有人建議成立一個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它是只對人代會負責的非政府化機構。可結果是成立了國有資產管理局,且明文規定國有資產管理局是國務院領導下的由財政部代管的副部級單位。本來想使企業擺脫一級行政的管理,卻又增加了一級管理。當然也確有些地方政府減少了對企業干預。其實,政府與企業就象“父子”關系。1992年前,當“爹”的過得舒服又瀟灑,因為贏利的企業歸他管,不贏利的企業有“老爺子”管(享受財政補貼、銀行無限期貸款等),自己一點負担都沒有。1992年后,當“爹”滋味就很難受了,因賺錢的“兒子”不孝敬他老人家,而賠錢的“兒子”卻總去找他要口糧并以“工資發不了,不給錢工人就上街游行了”相威脅,不僅“老爺子”怪罪他,“兒子”也同他鬧矛盾。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鄉鎮企業天天有倒閉,卻沒有人找政府,因為大家都知道鄉鎮企業不是國有的。
      第三是企業負担問題。
  國有企業有5大負担:冗員、退休金、債務、辦社會和技術落后。近年來我國產品國際化速度很快,但90%的國際化產品不是國有企業的,原因就是國有企業負担重、成本高和技術落后,缺乏競爭力。解決這一問題,不能按常規辦事,只有非常規操作才行。我想這是大家都很清楚的。當然,負担是歷史造成的,不是哪項制度能解決的。但問題是只有解決了負担,新制度才能產生。
      第四是國有企業的分配原則問題。
  國有企業目前的分配原則是“只有勞動收益,沒有資產收益”,通俗地講就是“國家拿大頭,企業拿中頭,個人拿小頭。”這樣的分配原則造成了各個階層的心理不穩定,人們的工作積極性不高。管理人員能力再大,其工資也只能比工人的工資高幾級,此外他沒有任何法定收益,只有批條請客吃飯的權力。這也是吃喝風愈挫愈奮、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有一次一個企業老總請我吃飯,5個人一頓吃掉3萬元,他問我感覺怎樣,我說沒有吃出幸福感、享受感,還不如回家吃碗面。我還說下次就別吃了,不如一人分6000元,誰愛吃什么就吃什么吧。老總卻說,對不起,我只有批條權,沒有分錢權,如果我拿6000元就是貪污犯。可見,如今的分配原則使企業缺乏內在約束力,社會也同樣缺乏內部約束力。有人問我到底什么是資本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我說很簡單,資本主義是市場經濟,是價格約束機制,而社會主義是非市場經濟,是多頭約束機制。由此看來,腐敗問題不是一個教育或監督的問題。同樣,在這種分配原則下,科技人員雖大都有工作熱心,但往往不愿多出力,因為企業經營好壞與他們關系不密切。工人也認為企業要他們貢獻是無條件的,而讓享受卻是有條件的,自然就不愿賣力。各階層的這種不穩定心理給國有企業帶來了很壞的影響,也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改革國有企業的分配原則勢在必行。我們必須承認有資產收益,也有勞動收益,形成“個人拿大頭,企業拿中頭,國家拿小頭”的分配格局。
      第五是國有企業的管理問題。
  國有企業的管理不是一般的西方管理經驗的引進問題,而是管理構成的組織結構調整再造的問題。目前國有企業管理有3 大力量:以廠長為代表的生產經營中心,以黨委書記為代表的政治核心,以工人為代表的生產重心。三心難為一心,嚴重違背了現代企業管理的操作方法,并造成人們一直在為廠長、黨委書記職位誰高的問題而絞盡腦汁。這如何能搞好企業管理?
  ○您的分析入木三分,引人深思。那么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除了要解決國有經濟市場化進程中的5個問題外,還有其他應注意的問題嗎?
  ●當然有。市場經濟的建立是一個綜合性工程,它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單就經濟而言,國有經濟市場化乃是關鍵之關鍵。但是,經濟的其他領域如金融、流通、國際合作等都是大課題,也會直接影響改革的成敗。這里,我只想談農村經濟市場化問題。
  農村經濟(不是農業經濟)的市場化是市場經濟改革中又一老大難問題。在全世界農村轉入城市、農業轉入工業的大潮中,我國農村經濟急需解決的問題很多,特別有3個問題迫切需要解決。
  一是糧食、棉花價格的市場化問題。現在我國糧食價格已接近國際市場價格,可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仍不高。因為消費者付出了市場價,可農民拿不到市場價。國家以0.5元/斤的價格征收農民稻谷,米卻買到0.9元/斤以上。按稻谷出米率計算,國家應按0.7元/斤收購才合理。 這0.2元的差價是糧食主渠道銷售系統效率低下所造成的。 有人想通過加強主渠道的作用來穩定糧價,可實際上國家糧店(庫)是干擾糧食市場的元兇。他們大都不思進取、效率低下,依賴國家給的特權活著,有的甚至把國家糧店出租,把國家糧食轉手二道販子。所以糧食市場的改革不能僅僅從糧價上下手,而必須同時改革糧食銷售系統,懲治主渠道的腐敗和無能。棉花問題與糧食問題有些類似。國家市場價皮棉是10 元/斤,而向農民收購卻是5元/斤。這主要是為保證大型國有棉紡織廠的低價貨源所致。市場經濟的原則應是誰能接受高價誰才能存活,我們卻以強制低價收購而支撐那些無力進入市場的國有企業,致使農民不愿種棉、賣棉。
  二是非糧、非棉種植業的市場化問題。現在有些農村出現了種植、養植等農村生物工程,這是很有發展前景的新事業。關鍵是我們的生物工程應瞄準國際市場,形成一種分散經營、集中收購的分散型農村格局。這種新格局以經濟利益為紐帶,必將打破行政區域的阻隔。
  三是鄉鎮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問題。發展鄉鎮企業是一個戰略性舉措,經過10多年的風吹雨打,鄉鎮企業已頗具規模。但鄉鎮企業也面臨許多困難,急需進一步提高:(1)鄉鎮企業必須產權明晰。 可以說正是產權的不明晰幫助了鄉鎮企業初期的發生和發展,但是發展的進一步使原本的發展動力成為阻力。因此,鄉鎮企業的產權也必須明晰化。 (2)鄉鎮企業的規模效益必須大幅度提高。過去是船小好調頭,現在卻是風大浪大,船小成為劣勢。走集團化、多元化之路乃鄉鎮企業的必由之路。(3)鄉鎮企業管理要現代化, 要變過去以血緣關系為主的企業管理為市場原則組織起來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4 )鄉鎮企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鄉鎮企業發展之初的人員素質已遠遠不適應新的要求,只有在教育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實現人力資本與貨幣資本的結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鄉鎮企業人才不足的問題。(5)鄉鎮企業要高科技化。 鄉鎮企業對科技的需求量非常大,我認為未來科技能否成為第一生產力,鄉鎮企業是主戰場。
  ○您今天談的問題關系到中國經濟的走向。已打擾很久了,下次再來請教您。謝謝。
                      責任編輯 陳麟輝*
  
  
  
探索與爭鳴2滬30-32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韓月香19961996 作者:探索與爭鳴2滬30-32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韓月香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29:44

[新一篇] 市場化過程中的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中國的經驗(注:本文是作者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與日本東京大學在北京舉行的1997年度學術交流會上宣讀的論文,在此發表,以供中國的讀者參考。發表時刪去了原文中的大部分數據圖表。)

[舊一篇] 市場卡特爾及其在現代營銷中的運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