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代背景變化,認識管理科學的內涵
●從企業內部結構變化,認識管理科學的內涵
●從評價標準變化,認識管理科學的內涵
●從管理內容變化,認識管理科學的內涵
●從經濟增長方式變化,認識管理科學的內涵
* * *
管理科學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四大內容之一,是一個全新課題。科學管理相對于傳統管理,兩者是繼續與創新的統一,連續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我們既要看到兩者管理工作,在企業的地位、作用、追求效果,依靠對象等依然不變,更要通過對比,認識管理科學的內涵。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科學管理與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傳統管理,在外延和內涵上都將發生深刻的變化。
一、從時代背景變化,認識管理科學的內涵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企業是政府的附屬物,是計劃的被動型生產單位。作為計劃經濟時期的傳統管理,它必然只適應和服務于計劃控制,遠離市場,缺乏市場的驅動力。作為國家基礎工業的冶金行業,受計劃經濟束縛尤為突出,例如產品價格、銷售對象等都受國家計劃安排。但廢次品鋼材,則由企業自行定價和選擇銷售對象,往往出現企業自主經營的廢次品售價高于國家控制的合格品價格。在這種不正常情況下,優質優價的原則被顛倒了,質量管理的觀念被扭曲,失去了管理的源動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活動,源于市場,終于市場。企業管理的范圍必須向原料市場和產品市場兩頭延伸。精心研究市場,及時把握市場變化,作出快速靈敏、準確有效的反應,參與市場競爭,是管理科學的重要內容。現在許多企業提出“生產圍著銷售轉,銷售圍著市場轉”的管理思想,上海輕工業提出了“四新戰略”(即新產品、新規格、新包裝、新花式),上海紡織工業提出了“三名戰略”(即以名廠、名人、名牌為龍頭擴大規模,占領市場)等,體現了“有遠見、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目標”。由于歷史背景的變化,給管理科學帶來新的內涵。
二、從企業內部結構變化,認識管理科學的內涵
首先,產權結構的變化。過去由于政資、政企不分,加上單一投資主體,上級代表國家對企業直接行使管理權,企業為迎合上級需要,往往成為管理的追求目標。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中,許多國有企業實現了多元產權結構,它給管理工作帶來變化:一是由于主體的多元化,出現了管理人員組成多元化,代表著不同主體,參與企業經營管理。特別出現了體外監事、董事等,擴大了管理層,為有效管理提供了條件。二是產權結構變化后,企業為對各方投資主體負責,必然會把投資的回報,股東的權益,作為企業追求的根本的目標。人為的上級的概念趨于淡化。從這個意義上說,管理不再是聽命于上級的管理,而是企業內在自我的行為。
其次,組織結構的變化,給管理工作帶來變化:一是現代企業制度按《公司法》要求,建立起法人治理結構,在內部組織之間形成了相互制約、相互支持的模式,真正實現了決策層與執行層的分離;監督層與決策、執行層的分離。同時企業與投資者之間也形成了制約和支持的關系。為實現管理科學,建立起科學的決策程序,提高決策水平和決策效率,提供了組織保證。二是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同時,按市場的要求、生產的要素優化組織結構,這本身就是管理科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從評價標準變化,認識管理科學的內涵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企業許多標準源于上級。如企業整頓五項標準,國家一級企業、二級企業標準等。盡管企業整頓和企業升級達標,在當時條件下,對提高企業管理水平起過一定促進作用,但是不能不承認確實存在企業管理優劣指標上面訂,下面套的現象。企業千差萬別,如何理解標準,如何才算達到標準,解釋權和衡量權在于上級。聽命上級,迎合上級,成為當時管理工作的一大特點。為追求達標,管理中的形式主義、花架子,甚至所謂的“感情聯絡”、“跑部風”,一定程度上與此有關。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衡量企業管理的標準反而簡化了,就是生產力的標準。衡量者由上級逐步轉為市場、用戶。企業為增強市場的競爭能力,不找市長,找市場。衡量標準變化的好處是:一是企業管理與企業目標真正實現了一致性。二是在衡量標準上,大大削弱了人為因素。從這個意義上,增加了平等競爭的基點(不是全部)。現在,許多企業提出了“有質量,有市場,有效益”的經營管理思想。上海某鋼廠向日本出口一批鋼板,用戶反映發生焊接脆裂,要求索賠。但我國和日本的標準都注明了不保證焊接質量,用戶認為:你可以用標準來拒絕索賠,但今后我再也不買你廠里鋼板,買不買不由標準。該廠以市場為導向,把質量管理從傳統的符合標準型轉為適應市場型,不僅破例賠償,并從工藝上解決了焊接脆裂問題,終于在日本產生良好反響,打開了市場。
四、從管理內容變化,認識管理科學的內涵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變化,企業從注重實物形態轉移到注重價值形態;從封閉的生產方式轉移到開放的生產方式,它給管理工作帶來變化是:首先,管理重點變化。過去的重點是圍繞生產制造過程搞好管理工作,現在的重點要轉到以產品為龍頭,以市場為導向上來。迫使企業強化產品開發功能,建立起適應市場的營銷機制。這是當前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還要抓好目標成本管理、質量管理、資產管理等。其次,管理內容變化,除了基礎管理之外,隨著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管理工作面臨許多新內容。一是資產管理。在法人財產權明晰后,如何建立起資產經營責任制;如何盤活存量資產;如何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等,需要管理上創新,做好這篇“新資本論”文章。如四平客車廠通過加入一汽集團,進行企業包裝,實現升值后與韓國合資;海南三亞機場建成后,出讓49%產權給外方,利用轉讓費,修建海口機場;北京一輕系統利用級差地租,“退二進三”的產權流動(把企業退出二環線,開發三產)。如何使資產在流動中增值,在運作中加強管理,給企業管理提出了深層次要求。二是多元經營管理。過去,幾萬人的大企業都吃一鍋飯,抗波動能力差。要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中,拓寬經營范圍,一業為主,多種經營,主業強,副業旺。增強企業綜合競爭能力,多元經營的本質就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又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三是在企業內部必須建立起產品開發系統和人才開發系統,對經營者的考核、再就業工程、企業內部人才勞務市場等,都需要通過管理來解決。
管理的內容是動態的,它既反映在不同行業、不同企業間的差別,又反映在同一企業在不同時間內容上的差別。但無論如何變化,管理工作必須在嚴字上做文章,管理如果不講剛性,加強管理,科學管理只是一句空話。
五、從經濟增長方式變化,認識管理科學的內涵
我國實現2010年奮斗目標,關鍵是實現兩個具有全局意義根本性轉變:一是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前者是生產關系的變革,后者是生產力發展的途徑。實踐已經證明,粗放型增長方式已成為當前經濟生活中許多矛盾和問題的癥結。不轉變增長方式,一個企業乃至整個國家,就很難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給企業管理帶來變化:首先,在企業內部改革和管理上,正像吳邦國同志指出:不存在沒有管理的機制,也不存在沒有機制的管理,改革的成果要靠管理來加以規范和鞏固,而堅實的管理基礎又是企業深入改革的必要條件。其次,在企業經營管理上,要處理好速度與效益的關系,新上項目與利用現有基礎的關系;積極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與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關系。還有,在優化企業組織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人員素質結構中,積極探索集約經營的方向和路子,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
(作者單位:上海第三鋼鐵廠)*
企業管理京36-37F31工業企業管理鄔顯達19961996 作者:企業管理京36-37F31工業企業管理鄔顯達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