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語言研究  ——兼以博弈論為引例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亞當·斯密說過:“從來沒有一個人看到一只狗與另一只狗進行公平的、有意識的骨頭交易。”這位經濟學哲人的廣博知識與興趣,給后來的學者研究留下了一條可以探索的路。而從語言的角度對經濟學體系進行反思,無疑是經濟學自身的責任。這就是經濟學的語言研究。①
  一、經濟學研究的“語言轉向”
  只有人類才有語言,才有基于其上的明確的意識;因而生物世界中只有人類在進行著有意識的交易;語言是經濟生活中交易的基礎。人們借助著語言,依賴于生活的實踐進行著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形成共識、理性與規則。進而,形成了人類的經濟生活、經濟語言,并從中抽象出現代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在經濟學發展過程中,從經濟生活提煉出來的經濟學語言成了學科交流與發展的重要基礎;經濟學的進步,又使得經濟學語言開始了影響經濟社會的過程。因此既可以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進行經濟學研究,也可以從語言分析出發,研究既有的經濟學說,還可以以語言為對象開展經濟學研究。
  自馬歇爾以來,新古典主義主流經濟學派,用數學分析工具、計量模型的建構,形成一個均衡的、最優化的、封閉的體系。這與當代其他學科所進行的反思與突破的熱潮頗有相悖之處。20世紀哲學已經完成了從近代的“意識分析”到現代的“語言分析”的“語言轉向”。“語言”是人類知識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的一個決定性條件,是20世紀哲學的共識。現代語言學的成果表明,社會科學的研究相當部分都集中在語言的體系中。經濟學研究的語言轉向,是歷史的必然。
  通過研究經濟學的語言來思考經濟學體系并開展經濟學研究,國內基本上還處于起步階段,陳平在一系列文獻中對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及理性預期學派提出了有創見性的批評,韋森、汪丁丁、賈根良等也給出了一些啟迪性的見解。國際上,相關的文獻可見于黛爾德拉·邁克洛斯基、愛德華·富布魯克、博弈論專家魯賓斯坦等人的論文中。尤其是魯賓斯坦在其《經濟學與語言》一書中,從微觀的角度展開了經濟學的語言轉向研究。其工作為我們提供了多方位的思考。
  二、主流經濟學中的語言沖突
  就目前居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經濟學而論,分析其間的語言沖突,對經濟學語言研究的展開具有重要的意義。
  1、主流經濟學中的語言問題
  亞當·斯密的著作和體系中提供了很豐富的經濟學語言分析的對象,如:“看不見的手”、制度的自發生成、分工與專業化收益、斯密悖論(市場容量限制分工)、斯密問題(人具有利己動機和同情心雙重人格)等等。這些經濟學概念,或無明確的指示,或存在邏輯不一致性(悖論)。
  上述語言問題的原因在于:人們為什么使用含混不清的語言是因為人們對世界的看法本身就是模糊的;人們認知的模糊性與事物發展的內在不確定性極大相關。因此,語言在應用中一般會表現出可陳述性、表述效應、有限性等基本特征。從這些特征出發,本文設例對主流經濟學進行簡單的分析。
  比如,倘若決策者在進行決策之前進行了有意識的思考,那么,決策者的意識可以轉化成清晰可辨的語言。語言表達了偏好,構成偏好集。基于語言上的可陳述性,偏好集才可能具有科學的價值。主流經濟學的處理,是使用函數使得人類的偏好族處于一個狹小特征上的無限的領域。事實上,人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詞語的世界,而不是函數的世界。語言表達的世界是有限的,而函數是無限的;語言所表示偏好的結構特征是復雜的,而一般函數形式是簡單的。
  依哥德爾黃金定律所示:倘若經濟學成為一個封閉的形式化系統,那么經濟學的語言將無法解釋經濟學自身的語言問題。② 這就是經濟學中處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理論的困境所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對人類經濟思維重要貢獻之一即“均衡”概念的提出、發展與應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一種束縛。所幸,認識在不斷推進,新古典理論的均衡觀在不斷被突破:均衡應該是多維的而不是個點③。
  盡管經濟學中充滿了含混不清的語言,但這種語言可能不會讓我們犯更多的錯誤。而明明白白的經濟學語言卻有可能讓我們明明白白地犯錯誤。比如,在實踐計劃經濟的時候,我們以蘇聯的經濟理論為指導;我們向市場經濟過渡,所以現代經濟學話語集中于主流經濟學的語境;但漸進式的改革卻取得了新古典理論意想不到的結果,這為經濟學的反思提供了契機。
  2、經濟學語言的選擇
  維特根斯坦悖論指出“沒有任何行動的方式能夠由規則加以確定,因為每種行動的方式都可以依據規則而得出。”這就提示了一個問題:到底是亞當·斯密的語言造就了今天的經濟現實,還是今天的經濟事實應驗了他的語言。
  面對經濟社會生活中人們自發形成的自然語言,經濟學家如何取舍抉擇而形成經濟學語言,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又是如何體現這種語言,即經濟學語言選擇問題。經濟實踐者與經濟學家之間對語言選擇的不同,往往使得語言被權力化和利益化了。
  以具體的經濟語言為例,如“改革需要付出代價”。經濟學家往往用這句話去理解經濟改革。現實中的情況呢?國企改革,結果腐敗橫生、職工下崗失業,養老金、醫療保險無處著落;住房制度設計偏差,帶來大家“沒事偷著樂”;醫療改革,藥價高企,虛假泛濫,看病艱難;教育改革,帶來教育上的極大不公平,農村教育起點落后,失學率高,進而導致教育貧困,社會流動性下降,讓社會從一開始受教育就感受到和接受了不公平的事實;發展了都市特區,社會財富集中到了少數人手里,卻有了“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有了中西部的落后,打工潮,幾千萬人的社會遷移,老工業區的貧困,社會道德的低落。社會生活告訴每個人:為什么改革要付出代價?為什么代價要由我去承担?有限的生命獲得不了福利的改善,又何必做永久的犧牲?
  再如“制度陷阱”。最近曾創造出了震驚中外的資本神話的資本運作高手——顧雛軍鋃鐺入獄,對此,有人哀嘆道:當代中國的金融精英分子都在監獄里了。究其原因,在制度經濟學濫觴的今天,人們可能會直覺的歸因為制度環境的缺陷,也就是存在制度陷阱。制度陷阱一方面在于沒有好的制度安排,最優的制度安排應該是激勵個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與社會利益的最大化之邊際盡可能趨于一致,這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機制;另一方面,制度陷阱在于制度沒有得到嚴格的維護,制度缺乏剛性。④ 所以,制度主義經濟學家的結論是:制度是重要的。現實社會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所謂“好”的制度其實來之不易,而所謂“不好”的制度卻經常存在,很難退出。難道真的只是個制度問題嗎?人們在實踐中所選擇的犯罪行為就能直接和經濟學中的“制度陷阱”對等嗎?
  所以就語言而論,經濟學應當進行更深刻的思考:經濟發展的目標性語言是什么?經濟決策中所使用的語言對決策結果將有什么樣的影響?⑤ 經濟學家的語言與經濟社會中的自然語言應該保持一個怎樣合適的距離?無論如何,經濟學家對語言的選擇是極端重要的,否則,不開口會被說成集體失語,一開口就落了個身敗名裂。⑥
  經濟學家好比醫生。醫生治病根據個體具體的情況施為,即便這樣,往往有時候治療都會比疾病本身更糟糕。對于經濟學家而言,問題更加困難和嚴重。現在的問題是:現實經濟得了些什么病,而不是在新古典理論下,經濟應該得什么病。經濟轉型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漸進式的改革包含了眾多新古典經濟學范式無法包容的東西。經濟學的語言和理論如果被不當的應用,也可能像藥物一樣,成為生活中的一大公害。
  三、作為一種經濟學語言的博弈論
  博弈論可能是近些年來經濟學工具中發展最快的一種。作為經濟學的一種語言,博弈論兩度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肯定,發展快速,不斷成熟。從今天的態勢看,在我國的經濟學研究中博弈論是一種強勢的語言,博弈論在被鋪天蓋地的應用。這顯然是一種經濟學語言的濫用。
  本文試從博弈分析中一些基本要素的分析開始對博弈論這種語言作一個簡單的透視,以理解博弈論的應用條件、范圍與價值。
  就博弈參與人而言,博弈論的假設是參與人依賴當前所能獲得的信息進行決策。按博弈論的假設要求,參與人所需要面對信息的數量可能是無限的。如張五常所言:“博弈的不單是看得到的三幾個人,而還有看不到的數以千計。競爭從來不是指看得到的競爭者,而是包括所有可能的競爭者。博弈理論要算多少個?”⑦。
  另一方面,在博弈論中,語言即常識,也是博弈(即依賴型決策)得以施行的基礎。從語言中有意識的抽取一段,形成制度、規則或非正式的約定,這些因素構成了博弈展開的基礎。對于集體決策,決策過程至少能用一系列的語言來表達,這是集體決策所必需的。用明確語言所表達的信息量是有限的,這種有限性才是決策可能進行的條件。而個人決策在通常情況下則往往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受到無法用語言或簡單語言所能清晰表述的因素左右的,如情感、思想、錯誤、個性。個人參與博弈行為時,我們則要剔除上述種種因素才能有分析的意義;但若剔除了上述種種行為,理論的解釋力無疑要大打折扣。
  參與人以選擇策略的方式參與博弈行為,但策略一詞的含義在經濟學中一直是不太明確的。這個詞指示的是什么,可以列舉出種種⑧。這博弈論在應用中的硬傷。
  對策略的選擇也存在問題。除了極少數策略的選擇(如重大的國際問題,重大的商業活動,這些活動的行為人有能力選擇和進行復雜的決策)是嚴格依賴于所得到的對手的策略進行的,而支付函數與策略選擇有相關性。通常在博弈論應用中都先行設定支付函數,而支付函數是很難觀察到的,且決策或策略選擇與支付函數關系不易確定,博弈論可能因此會顯得意義不大。
  我們通過策略的選擇獲得博弈均衡,也即最終的目的是獲得特定的最優解。而就直接的觀察而言,我們什么時候都能找到理性,也就是,不可能所有的選擇都是非理性的;人們的選擇依賴著某種理性進行著,而不是按混合策略方式;所以我們都能看到策略選擇的結果,即均衡解。⑨
  博弈論中參與人的行動與人們現實中的行動存在著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也是一個問題。現實中人們很多經濟行為在博弈論中是看不到的,如討價還價。⑩ 反之,很多博弈論中可能的行動,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看不到的,就“ Hotelling paradox”來說,我們就沒有見過永遠不停地搬遷的行為(11)。參與人之間的復雜行為(如三體運動)往往超越了博弈論的框架,其在應對復雜性問題上也是乏力的。
  因而博弈論不是解決了問題,而是提出了問題:如何限制性使用博弈論,而使得這種應用有意義。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博弈論這種較為嚴密的經濟學語言也存在著種種問題。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問題產生的原因是簡單明確的,任何一種理論的本身并不能包含所有人類無限豐富的理性形式,博弈論同樣如此。而當前經濟學論文中博弈論的應用卻毫無顧忌,這豈不是讓人感到憂慮,不成熟的工具理性往往會混亂了健康的認識和思考。
  所以一定程度上,博弈論只能是思維借以發生發展的工具。(12) 進而它的可檢驗性也存在問題。由此,更可以看到它在實用性上的局限。(13)
  幸而,盡管博弈論語言存在上述種種問題,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了問題在被不斷突破,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表彰的就是這樣的一些成就。(14)
  四、經濟學語言研究與經濟學的去向
  經濟學研究者在對經濟學發展方向問題上的思考表現出了既熱烈而又興奮的情感,這一點明顯的體現在經濟學帝國主義的建設者們身上。經濟學帝國主義是個讓人愉悅同時也讓人討厭的主題。盡管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已經在諸多學科領域得以延續并取得似乎令人滿意的成果。但任何一個對象都存在著可認識的無限的維度,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在認識世界時自然可以占據一端。但這又怎么可能是帝國主義的行為呢?很顯然,只有基礎性工具學科如哲學、數學等才可能有帝國主義的資質。相反,經濟學往往需要其它科學領域的成果來提供邏輯上的起點,盡管經濟學的成就也為其它學科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上世紀以來諸學科所發生的“語言轉向”,本身就是對被割裂的認識論的一種反思。在此,經濟學只不過是起步晚一點而已。
  本文目的在于強調這一趨勢,并為經濟學語言研究提出一些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作者認為目前的經濟學研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經濟學應建立在什么樣的語言基礎上?如何反思現行的經濟學語言,從而為經濟學開辟新的道路?經濟學語言發展的規律性是什么?概而言之,就是經濟學語言的去向問題。
  經濟學語言的去向關系經濟學自身發展的方向,是一個決定性的問題。基本明確的是:人類的經濟社會在不斷演進,經濟社會的自然語言也是不斷變化演進的,從而經濟學的語言也應當是演進的。
  在經濟生活中,人們需要認識經濟世界的工具。由于這些工具一般是用語言來表述的,人們掌握了這些語言以后,自然會用之于認識世界。經濟活動的參與者以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來參與其活動,從而這些語言將不可避免的對經濟活動發生影響。實踐產生新的需要,帶來新理論問題,也帶來新的經濟學語言。語言一旦被創造出來,又會對經濟活動發生影響,循環不已。世界是不停的演進的,經濟活動也是如此,也許世界的演進與語言的演進本質上就是一回事。經濟學在此顯示了對世界的最大的影響,因為它通過自己的語言影響了經濟演進的方向。
  的確如此,亞當·斯密的語言與現代經濟生活是一個相互交織、相互印證的過程。如果想從現有的經濟生活(經濟運行方式)跳出,我們必須從歷史中找尋養分,跳出既定的范式體系,尋找新的經濟學范疇,從而得到更豐富的經濟學語言。(15)
  經濟學研究不能缺少對歷史及歷史語言、現實及現實語言的關注,方法永遠只是一種手段;依賴于方法所建立起來的理論體系代替不了事實的本身,卻更容易因此而一葉障目不見森林;我們所能得到一致性的東西就是依賴于研究者對哲學基石的共同界定,并以之建立起的認識論體系,為解釋問題而集合的語言;不能指望用一種體系及語言來解釋一切,因為即便在共同的哲學基石上,依賴于不同的手段所建立的大廈也是不同的。就認識的需要,它們也不必相同。正因為如此,經濟學者才需要分工(16)。
  從而,新古典體系的發展要為人類整體的演進的思想留一條出路。
  注釋:
  ①2005年經濟批判潮中主流經濟學及主流經濟學家所受到的廣泛質疑,反映了經濟學發展的內在危機。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就是權力。而當今,政府、主流經濟學家、傳統經濟學家、外國經濟學家、媒體、大眾等等,形成了中國經濟思想復雜的語言環境,各方對經濟學話語權的爭奪是非常激烈的。
  ②韋森的思考是:經濟學的語言,能解釋得了經濟學自身的語言問題么?(魯賓斯坦著《經濟學與語言》,中譯本第223頁)
  ③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肯定了“周期不是對均衡的偏離,而是均衡本身暫時的波動,既然是均衡,便具有帕累托效率,不存在市場失靈”的相關認識。
  ④葉行昆:《論制度陷阱——由顧雛軍被捕而想到的》。(價值中國網www. chinavalue. net)
  ⑤韋森認為應該思考的問題是“人作為人的維度是什么?人與人交往和交流(包括市場交換和社會博弈)的工具和手段是怎樣影響人們行動和交往的結果的?”(魯賓斯坦《經濟學與語言》,中譯本第177頁)
  ⑥水皮:《誰把顧雛軍送進了監獄?》。(《中國工商時報》2005—8—11)
  ⑦張五常:《博弈理論的爭議》。(《21世紀經濟報道》2002年4月23日,30日)
  ⑧魯賓斯坦的歸納:博弈論經濟學專家舒貝克(Martin Shubik)認為,博弈論中的策略是指“對博弈者(player)如何打算從頭到尾進行博弈的一個詳盡描述”。弗里德曼(Jim Freedman)把“策略”視作為“指令的集合”。麥克米蘭(John McMillan)則定義為“包含了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的詳盡說明”。對于“策略”一詞,《韋伯斯特英語詞典》的定義是,“制造或做某事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方法”。《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更為簡單明了:“行動的一般計劃”。(魯賓斯坦《經濟學與語言》,中譯本第99—100頁)  
  ⑨保羅·魏里希認為:(1)不存在理性的悖論;行為人在任何選擇形勢中均具有一種理性選擇。(2)每種理性博弈均有解,也就是聯合理性策略的組合。(3)理性選擇是自我支持的。(4)均衡是聯合自我支持策略的組合。(保羅·魏里希《均衡與理性:決策規則修訂的博弈理論》第1頁)
  ⑩張五常:討價還價是最常見的博弈行為,要是博弈理論連討價還價的存在也不能解釋,那又怎能自圓其說?(《21世紀經濟報道》2002年4月23日,30日)
  (11)張五常:《博弈理論的爭議》。(《21世紀經濟報道》2002年4月23日,30日)
  (12)魯賓斯坦認為:“我相信,博弈論的模型只是被用來描述人的理性,而不直接與現實有關”。(魯賓斯坦《經濟學與語言》,中譯本第211頁)
  (13)張五常:我看不到,或不能肯定,博弈專家所說的事實是事實;看不到,或不能肯定,博弈理論有什么含意可以明確地被事實推翻。(《21世紀經濟報道》2002年4月23日,30日)
  (14)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奧曼把博弈論簡潔的描述為“交互的決策論”,擴展了博弈論的分析范圍。
  (15)McCloskey(1985,中譯本,第242頁)的結論是:“人們之所以走進經濟學……大多數人都想改變現實并對科學有所貢獻,有了主義的崇高目標,第一件應該做到的事情就是突破現代經濟學的修辭騙術,使經濟學這樣一種自亞當·斯密以來已非常顯赫的話語徹底回歸到人類話語的范疇。”(轉引魯賓斯坦《經濟學與語言》,中譯本第200頁)
  (16)韋森呼吁:中國的理論經濟學的發展,不但要從“改造世界”和“影響世界”的誤區中走出來,而且也不要為“解釋世界”和“解釋不了世界”而犯愁。理論經濟學,不僅不要去追求“改造世界”和“影響世界”,也不必去刻意追求“解釋世界”。只有營造出一個為理論而理論、為學術而學術,且不為解釋世界而只為解釋理論而努力的學術氛圍,中國的理論經濟學才可能會有長足的進步。(魯賓斯坦《經濟學與語言》,中譯本第214頁)
學術界合肥85~91F11理論經濟學江金彥20062006
語言/博弈論/經濟學/語言轉向
當今主流經濟學及主流經濟學家所受到了廣泛的質疑,反映了經濟學發展的內在危機。本文以博弈論為例,指出當前經濟學發展中存在的一系列語言問題,列舉出經濟學中一些語言濫用現象,表明經濟學研究語言轉向的重要性。本文還進一步提示了經濟學語言研究的一些基本問題,藉此探討性的給出了經濟學發展方向的思考。通過對經濟學語言的研究來為經濟學開辟道路,必將是經濟理論發展的一個方向。
作者:學術界合肥85~91F11理論經濟學江金彥20062006
語言/博弈論/經濟學/語言轉向

網載 2013-09-10 21:30:57

[新一篇] 經濟學的工具理性及其方法論

[舊一篇] 經濟學研究領域的開拓之作  ——評李向民博士的新作《精神經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