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經濟力中的消費力及與消費關系的辯證運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中,只有生產力的概念,而沒有交換力、分配力和消費力這些概念。我認為,依據馬克思經濟學的方法論,應當分別確立生產力、交換力、分配力和消費力的概念,以及由這四個要素所構成的經濟力范疇。本文深入探討這些概念的基本含義及消費力與消費關系的辯證關系。
      一、消費力與生產力、交換力、分配力的相互關系
    (一)消費力的概念
  消費力是消費者為滿足物質和文化需要從事消費的能力,體現消費者和消費對象(即消費資料和服務)之間的一種關系。消費力是個社會經濟范疇,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消費力的實現結果,是人的肌肉、神經、腦髓的補償和發展,這表現為新陳代謝的自然生理過程,從而具有自然屬性;另一方面,消費力是一種社會經濟力量,是社會成員在共同的經濟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部分人的消費力的實現和發展,與另一部分人的消費力的實現和發展互為前提。這說明消費力具有社會屬性。
    (二)消費力與生產力的關系
  通常說的生產力,是泛指生產過程中人們控制和改造自然的關系和能力。它由生產中所使用的生產資料和運用這些生產資料進行生產的勞動者組成。如果把生產過程看作直接生產過程,那么,就可以得到一個狹義的生產力概念。撇開交換、分配和消費以后的生產過程是直接生產過程,其中包含著狹義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而經濟力則應定義為,人們利用自然,創造社會財富,并通過交換和分配來供給人類消費的能力。它包括了狹義的生產力、交換力、分配力和消費力。這里主要說明狹義生產力與消費力的一般關系。
  由于任何消費對象都是生產的結果,因而生產力決定消費力。馬克思寫道:“生產生產出消費,是在生產創造出消費的一定方式的時候,然后是在生產把消費的動力、消費能力本身當作需要創造出來的時候。”〔1〕不過,這決不意味著有多么高的生產力, 就肯定有多么高的消費力,兩者始終是平衡的。因為生產力決定消費力,只能從總體和趨勢上去理解,而不能忽視其中存在著的一些中間環節和復雜因素。這些環節和因素會導致消費力對生產力保持一定的相對獨立性。恩格斯說得好:“競爭的實質就是消費力對生產力的關系。在一個和人類本性相稱的社會制度下,除此以外就不會有另外的競爭。社會那時就應當考慮,靠它所掌握的資料能夠生產些什么,并根據這種生產力和廣大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來確定,應該把生產提高多少,應該允許生產或限制生產多少奢侈品。”〔2〕恩格斯的這段名言說明, 即使在沒有商品貨幣關系的新制度下,消費力與生產力之間仍有矛盾,需要調節。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消費力的發展和變化,理所當然地也會影響生產力。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消費力實質上也是一種生產力,或者最終要轉化為生產力。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消費的能力是消費的條件,因而是消費的首要手段,而這種能力是一種個人才能的發展,一種生產力的發展”。〔3〕
    (三)消費力與交換力的關系
  由于流通是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因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換力表現為流通力。社會把產品從生產領域運送到消費領域的能力就是流通力。它是由流通領域從事勞動的人和他們借以實現商品轉移過程的各種物質資料這兩個實體性要素所構成。流通力的大小,可以從流通過程中所耗費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總和,同所獲得的結果即送入消費領域的商品數量之間的對比關系來衡量。提高流通力,就必須使單位時間內耗費較少的勞動向消費領域運送較多的商品,或者說,把一定數量的商品,以較小的流通費用和較短的流通時間送入消費領域。交換力(或流通力)與交換關系形成對立的統一。
  消費力不僅從根本上取決于生產力,而且同交換力有著密切的聯系。依據馬克思關于交換只是生產以及由生產決定的分配一方和消費一方之間的媒介要素的理論精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存在于市場經濟中的流通力的大小,對于消費力的實現程度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原因很明顯,各種可供消費的物質資料和服務都必須首先通過流通到達消費領域。當然,消費力水平的高低也會反作用于流通力。因為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客觀上要求流通力與它相適應,從而促進流通力的發展。
    (四)消費力與分配力的關系
  這里主要指國民收入的分配與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應當看到,任何社會的國民收入被創造出來以后,都要通過復雜的分配過程。恩格斯指出:“分配方式本質上畢竟要取決于可分配的產品的數量,而這個數量當然隨著生產和社會的進步而改變,從而分配方式也應當改變。 ”〔4〕恩格斯這段話,強調了可分配產品的數量在分配方式和分配關系確立中的重要性。而可分配產品與參加分配的人是共同構成分配力的兩個基本要素。在參加分配的人數和管理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分配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可分配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分配力與分配關系之間同樣存在著辯證的關系。
  消費力與分配力的關系,比消費力與生產力和交換力的關系更加顯得直接。馬克思說得很明白:“社會消費力既不是取決于絕對的生產力,也不是取決于絕對的消費力,而是取決于以對抗性的分配關系為基礎的消費力;這種分配關系,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消費小到只能在相當狹小的范圍以內變動的最低限度。這個消費力還受到追求積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擴大資本和擴大剩余價值生產規模的欲望的限制。”〔5 〕還說:“工人的消費能力一方面受工資規律的限制,一方面受以下事實的限制,就是他們只有在他們能夠為資本家階級帶來剩余價值的時候才能被雇傭。”〔6〕馬克思說的社會消費力是指有支付能力的消費力, 絕對消費力是指現有生產力水平下社會生產滿足個人需要的能力。社會消費力不是直接由生產力決定的,而是直接建立在分配和分配關系基礎上,并由它們來決定的。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社會消費力直接取決于國民收入的分配,這受到工資規律和剩余價值分配規律的制約。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全體勞動者的社會消費力也直接由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狀況決定。至于每個勞動者個人,其有支付能力的消費力還要具體受到按勞分配規律及其實現形式的制約。
      二、消費力與消費關系的辯證運動
  依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有關論證,消費力可以具體劃分為三種形態:(1)自然消費力。它是指消費者為維持其生存、 享受和發展與表現而滿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能力。這種能力不一定局限于維持生存需要,也不純粹是自然的。因為自然消費力是在人們的經濟交往和文化活動中逐漸形成日益發展的。(2)絕對消費力。 它是指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在消費者與消費資料自由結合的條件下,社會現有消費者將消費資料中潛在的滿足人民需要的能量加以實現的能力。絕對消費力只同社會生產力掛鉤,是撇開了特定分配關系影響后的消費力。(3)社會消費力。它是指在商品貨幣關系下, 由貨幣購買力而形成的消費力。這種有貨幣支付能力的消費力,顯然與一定的分配關系緊密相聯。
  上述三種形態的消費力,從實體上看都有兩個共同的構成要素:作為消費者的人和作為消費資料的物(勞務可以廣義地包括在消費資料范疇之中,下同)。消費者是消費力的主體,消費資料是消費力的客體。消費的主體和客體互相依存,形成對立的統一。假如失去消費者這一主體,消費對象就成了自在之物,因而也就喪失了對象的意義;反之,假如沒有消費對象,消費者就無從消費,因而主體便不能存在。消費力實體要素的結合比例和結構,涉及到消費力的合理組織問題。這里不再贅述。
  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分配關系和消費關系的總和構成經濟關系的概念,因而消費關系是經濟關系即廣義生產關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政治經濟學和消費經濟學必須研究的重要問題。有人認為,生產消費本身屬于生產行為,已包含在直接生產過程之中;個人消費是生產過程以外的事情,只執行生活的職能,不反映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不是理論經濟學所要研究的內容。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欠妥的。馬克思曾經十分明確地提出并回答過這一問題。他寫道:“人們能否自由選擇某一社會形式呢?絕不能。在人們的生產力發展的一定狀況下,就會有一定的交換和消費形式。”〔7〕又說: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越發展,它就越和消費關系的狹隘基礎發生沖突。”〔8〕可見, 馬克思肯定消費形式與交換形式一樣,都是由生產力決定的一種經濟關系。所謂消費形式,就是消費的社會形式或者說消費關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們在消費過程中必然結成某種社會關系。這種消費關系具體反映社會主義勞動者在實際支配或取得消費資料中形成的經濟關系,如同社會主義直接生產過程的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和分配關系一樣,都是客觀存在的經濟范疇。
  社會主義消費關系的具體內容主要有兩項:一是消費資料的產權關系。在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范圍中,消費資料的所有關系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勞動者運用全民或集體的生產資料進行生產,生產出來的總產品用作消費的那部分資料,通過分配和交換將具體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消費資料屬于公有,供全體勞動者或勞動者集體享用;另一部分消費資料歸勞動者個人所有,供勞動者個人及其家庭享用。這些正是生產資料公有制以及勞動者在生產、交換和分配中的新型平等關系在消費領域里的表現。而在初級階段的非公有制經濟范圍內,消費資料的產權關系則另當別論。
  二是通過消費水平、消費方式、消費結構等反映出來的消費者之間的經濟關系,即各社會集團、社會階層和勞動者個人在消費領域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關系。在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體系中,消費關系的對抗因素消失了,但工農之間、城鄉之間、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間,在消費水平、消費方式和消費結構等各個方面均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差別。而在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的體系中,消費關系就比較復雜,其中包含著某種對抗性的因素和剝削成份。這些重要差別表明,不同的社會集團、社會階層和勞動者個人在消費領域中的經濟地位不盡相同,并由此結成不同的消費關系。
  社會主義消費關系,既與社會主義直接生產關系(指直接生產過程中的生產關系)、分配關系和交換關系相聯系,又與消費力相聯系,并與消費力形成對立統一關系。社會主義消費力和消費關系的辯證運動,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考察:
  一方面,消費力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決定社會主義消費關系。以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消費關系為例,由于他們所處的生產條件不同,勞動生產力的水平不同,因而其絕對消費力和社會消費力的狀況存在明顯的差異。一般來說,城市職工的貨幣收入比農民高;享受勞保福利和社會公共消費比農民多;商品性消費所占的比重比農民高,文化消費支出比重比農民高;等等。
  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消費關系的形成和不斷完善,客觀上也會影響消費力的變化。當我們消除了資本主義兩極分化式的對抗性消費關系,或者當我們消除了僵化經濟體制下消費關系的不良現象以后,通過建立合理的消費結構、確立適當的消費水平和消費方式等而形成的社會主義新型消費關系,必然會通過促進其他經濟關系和生產力的發展,最終促使各種消費力的提高。
  總之,消費力和社會主義消費關系的矛盾運動,構成了社會主義消費的基本問題,推動著社會主義消費的發展和變化,它是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科——消費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是其他任何經濟學科的研究所不能替代的。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96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15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25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75頁。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72—273頁。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7—548頁。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20—321頁。
  〔8〕《資本論》第3卷,第273頁。
消費經濟長沙16~19F51商業經濟、物資經濟程恩富19981998(作者系上海財經大學經濟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消費經濟長沙16~19F51商業經濟、物資經濟程恩富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31:48

[新一篇] 論科技與金融在世界經濟系統演變中的作用

[舊一篇] 論經濟史學的對象、任務與方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