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地關系實質問題的主要理論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K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623(2001)02-0007-04
  人地關系是與人類同齡的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關系。因而它也是長期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正因為如此,人類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始終關注著這一問題,試圖揭示人地關系的實質。在以往人地關系討論中,就人—地這對矛盾雙方主、次問題的爭論進行得異常激烈。就西方人地關系思想而言,我國著名地理學家中科院吳傳鈞院士、南京師大已故地理學家李旭旦教授、北京大學王恩涌教授等學者均作過系統介紹。至于中國的人地關系思想,我國著名人文地理學家東北師大李振泉教授、北京師大周尚意教授等學者也作過系統研究。然而,就人—地這對矛盾雙方哪一個主要、哪一個次要問題的爭論而言,系統地對中西方理論觀點進行對應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見。筆者主要在這一方面作了初步嘗試,歸納前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5種典型理論。
  地理環境決定論
  地理環境決定論是一種以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解釋人類社會發展,認為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的理論。地理環境決定論思想萌芽于西方的古希臘和中國的先秦時期。古希臘哲學家希波格拉底(公元前460~377年)在其《論環境》一書中,通過研究氣候季節變化對人的肉體和心靈的影響,得出了“人的性格和智慧是由氣候決定”的結論。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著作《政治學》一書中指出,北方寒冷地區各民族性格特點為:精力充沛、富于熱忱,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解;亞洲氣候炎熱,各民族性格特點多擅長機巧,深于理解,但性格怯懦,熱忱不足,故常屈從于人而為臣民,甚至淪為奴隸;希臘在地理位置上因處于兩大陸之間,其民族性格也兼有兩者的品質。他們既有熱忱,也有理智,精力充沛,所以自主性強,其國家政治得到高度發展,其民族特點適宜于統治其他民族。
  在中國古代先秦著作《禮記·王制》中指出,“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管子》中“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義”等論斷,都帶有環境決定論思想萌芽。
  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方和東方均出現地理環境決定論思想萌芽。這是由于人的狹隘的活動范圍、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人類在自然界面前的軟弱以及人的認識能力水平低等因素綜合作用導致了人對自然力崇拜,從而把人類社會許多問題歸因于神秘的自然地理環境。
  經歷天主教神權統治的漫長黑暗歲月后,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代。作為反對唯神論的思想武器,地理環境決定論再度盛行。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1689~1755年)在其《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指出“氣候王國才是一切王國的第一位”,“炎熱國家的人民就像老頭子一樣怯懦,而寒冷國家的人民則像青年人一樣勇敢”,“熱帶地區氣候炎熱、身體疲憊,沒有勇氣,所以奴性重,通常為專制主義所籠罩。寒帶人體質和精神能從事長久、艱苦、宏偉和勇敢的活動,保持政治自由,所以歐洲多民主政體”。除此之外,在歐洲18~19世紀的學術著作中,氣候決定論、溫度決定論、水決定論、位置決定論等思想觀點也曾廣泛流行。
  1859年,達爾文(1809~1882年)在其巨著《物種起源》中提出“適者生存”、“自然選擇”等闡明生物進化和生物與其環境統一的觀點,不僅影響到生物科學,也強烈沖擊了其它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當時,社會科學領域興起“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思潮,地理科學也深受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影響。現代地理科學奠基人,德國著名地理學家洪堡(1769~1859年)、李特爾(1779~1859年)均提出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觀點。如洪堡寫道,“我要努力證明自然條件對道德和人類命運的經常的、無所不在的影響”。李特爾認為,“由于英國位置在眾海灣從各方面包圍的中央,所以自然地成為海洋的統治者”。但是,地理學界共認的地理環境決定論代表人物是德國著名地理學家拉采爾(1844~1904年)。他在其代表著作《人類地理學》(1882年)和《政治地理學》(1897年)中,完整系統地闡明了他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思想:“環境以盲目的殘酷性統治著人類的命運。”他的思想廣泛傳播,作為理論基礎,影響歐美地理學發展半個多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地理環境決定論在整個學術界走向衰落。
  適應論
  適應論是英國利物浦大學教授羅士培(1880~1947年)提出來的。他在1930年英國科協地理組年會的主席致辭中提出:“人文地理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群對他們的自然環境的適應,包括對區域經驗的分析;二是地域間的關系,即居住在區域內的人群的適應。”他認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向及核心就是人地關系,而他所理解的人地關系不僅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包括人與人的地域關系。人地關系的本質是“適應”,適應不僅指自然環境對人群活動的“控制”,也包括人群對環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所以,人地關系可以從人地適應的觀點來討論。由此他把人文地理學分為種族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社會地理學和政治地理學等四個方面,并認為這四個方面都是論述人類社會活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的。
  相關論(交替作用論、生態論、共創論)
  這一理論的基本觀點既不突出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作用的重要性,也不夸大人在人地相互作用中的主觀能動作用,而強調人與地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其作用的對等性。唐代劉禹錫(722~842年)認為,“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主張人地相關論。美國著名地理學家巴羅斯(1877~1960年)于1923年發表題為《人類生態學》的文章,提出地理學以人類與環境關系的研究為己任,所以地理學可稱之為“人類生態學”,著重于人類生態問題研究。他認為地理學必須從頭到尾按人地關系的正常順序來解釋人地關系。巴羅斯觀點的核心是強調在人地作用研究中,應注重人地作用的動態過程,即人類反應過程的認識。人地作用是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過程,需要認識每一時間剖面的詳細情形。
  進入50年代,隨著生產關系決定論的衰落,相關論在前蘇聯興起。著名地理學家索恰瓦在其著作《地理系統學說導論》中提出“共創論”,認為“所謂人類與自然共同創造,是指人類對于提高自然力的有益作用的努力和潛藏在自然界中一切有益的可能性的發揮”。70年代以后,人地相關論成為前蘇聯人地關系論的主流。
  法國著名地理學家白呂納(1869~1930年)在1925年出版的《人地學原理》中指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無定的,兩者之間的關系常隨時間而變化。”他還把人類在地球表面活動的基本材料歸納為“三綱六目”,認為地理學就是在各個特殊地區內研究這些事實,揭示他們在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中的相互依賴關系。他提出“天定足以勝人,人定亦足以勝天”的人地相關思想。
  基于牛頓力學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原理的一種觀點認為:“人類作用于地理環境的程度越深,反而受地理環境的反作用的程度也越廣泛越深刻。”
  上述各種理論觀點蘊含著一個基本思想,就是在人—地這對矛盾統一體發展過程中,它們二者各自的作用是對等的、相關的。
  可能論
  可能論是由法國著名地理學家維達爾·白蘭士(1845~1918年)在其著作《人生地理學原理》中提出的。他認為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只是提供了各種可能性,而人類在創造他們居住地的時候,則是按照他們的需要、愿望和能力來利用這種可能性。也就是說,環境包含著許多可能性,它們被利用、實現的那種可能性,則完全取決于人類的選擇能力。法國歷史學家呂西安、費弗爾歸納了白蘭士的觀點,寫道:“自然界沒有必然,到處都存在著機遇,人類是這種機遇的主宰,可以自由支配它們,由此可居于自然之上。”因而,白蘭士的理論被稱為可能論(或或然論)。
  唯意志論
  如果說地理環境決定論是一種極端的人地觀,那么,唯意志論是另一種極端人地觀。唯意志論主要表現為唯神論、人定勝天論、文化決定論和生產關系決定論等。這些理論完全否定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重要作用,無限夸大人或“神”的“威力”。歐洲進入中世紀天主教統治的黑暗時代后,神學代替了一切,認為天地日月星辰,包括人本身都是上帝創造的,這一思想也充斥于人地關系認識論中。明末清初的顧祖禹(1631~1692)在其《讀史文輿紀要》中提出了人定勝天的思想。生產關系決定論不僅完全否定了地理環境的作用,而且忽視了生產力的重要作用,認為生產關系的變革和反作用可以超越地理環境決定一切。這一理論在斯大林時代的蘇聯盛行。從50年代末期以后直到70年代末,廣泛流行的“人定勝天”、“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等極端唯心主義的口號,給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帶來了災難性損失。
  綜上所述,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歷史階段后,始終關注人地關系是因為人地關系與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經常、全方位的重要作用。雖然,這些理論相互有別甚至對立,至今學術界沒有廣泛認可其中的哪一個,但是它們都試圖揭示人地關系的實質,都是人類關于人地關系實質認識的理論總結,也是我們研究人地關系理論的基礎和起點。
  談到人地關系理論,不能不提到60年代西方首先提出來的“人地和諧論”。首先,這一理論沒有解釋人地矛盾雙方主、次問題。其次,人地關系實質是指客觀存在的人地關系形成發展的內在機制。它是客觀正確解釋人地關系現狀、協調人地關系的依據。就現狀而言,當今世界人地關系并非和諧。也就是說,和諧不是人地關系的實質。恰恰相反,人地矛盾日趨尖銳。這是加強人地關系研究的客觀要求。因此,確切地說,“人地和諧”不是關于人地關系實質問題的一種理論觀點,而是協調人地關系的一項原則。
  當今世界各地區面臨著共同的緊迫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協調人地關系。這使人地關系研究成為現代地理學的核心議題,協調人地關系成為現代地理學的主要任務。協調人地關系的前提是揭示人地關系的實質。就是說,只有正確解釋人地關系形成發展的內在機制,才能有效協調人地關系。然而,對人地關系實質問題至今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這就增加了協調人地關系的困難。因此,地理學應當重點研究人地關系的實質問題,提出與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能夠指導協調人地關系實踐活動的理論觀點,為人類社會順利實現可持續發展服務。
  [收稿日期]2000-07-30
《內蒙古師大學報》:哲社版呼和浩特7~10K9地理海山20012001在有關人地關系的廣泛討論中,就人—地矛盾雙方主、次問題的討論始終是一條重要的“紅線”。中西方關于這一問題的代表性理論主要有:(1)地理環境決定論;(2)適應論;(3)相關論(交替作用論、生態論、共創論);(4)唯意志論;(5)可能論。然而,對人地關系的實質問題至今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地理學應當重點研究人地關系的實質問題,提出與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能夠指導人地關系實踐活動的理論。人地關系/人類社會/地理環境man-land relationship/human society/geographic environmentMAIN THEORIES ON THE ESSENSE OF THE MAN-LAND RELATIONSHIPHAISHAN(Geography Department,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hhot, China 010022)Which is the primary contradiction, and which is the secondary contradiction of the two sides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land has been a red line running through the extensive discuss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jor theories in China and the west on it, and points out that further and deeper studies of the question is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海山(1959-),男,蒙古族,內蒙古錫林浩特市人,內蒙古師范大學地理系副教授。 內蒙古師范大學 地理系,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作者:《內蒙古師大學報》:哲社版呼和浩特7~10K9地理海山20012001在有關人地關系的廣泛討論中,就人—地矛盾雙方主、次問題的討論始終是一條重要的“紅線”。中西方關于這一問題的代表性理論主要有:(1)地理環境決定論;(2)適應論;(3)相關論(交替作用論、生態論、共創論);(4)唯意志論;(5)可能論。然而,對人地關系的實質問題至今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地理學應當重點研究人地關系的實質問題,提出與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能夠指導人地關系實踐活動的理論。人地關系/人類社會/地理環境man-land relationship/human society/geographic environment

網載 2013-09-10 21:33:48

[新一篇] 關于五四新文化的文化理論

[舊一篇] 關于人文科學現狀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