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日韓高校招生制度的比較思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40-05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154(2002)05-0012-03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推行,國內有一種看法,認為全國統一高考是計劃經濟的產物,限制了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發揮和行使,不利于高等教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將市場機制引入高考,打破全國統一招生考試局面,改由各高校單獨自主考試招生。與此觀點相關的另一種主張是認為高等學校應實行“寬進嚴出”的政策。持此主張的論者認為,現行的高校招生考試制度與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要求相去甚遠。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變的方向是給予高校命題權和考試權,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放寬入學條件,實行寬進嚴出,使高校盡量敞開大門,向適齡青年、成年人、甚至老年人開放。
  上述觀點的核心論點是認為全國統一招生考試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事實上,全國統一招生考試制度并非計劃經濟的產物,而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條件及傳統文化因素的制約下逐漸形成的結果。在我國特殊的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下,如果真讓高校實行“寬進”,未必能真正做到“嚴出”。
  眾所周知,教育必須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制約,并對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起作用。這一教育的外部關系規律在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的建立、改革與發展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尤其是傳統文化因素的制約作用特別顯著。我們可以通過考察中、日、韓三國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的歷史沿革找出充分的論據。
   一、中、日、韓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概述
  1949年以前,中國的公立、私立高校均實行單獨招生考試。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為了保持大學招生的連續性,采取了“維護原校,逐步改善”的過渡性政策,仍沿襲舊制,實行各大學單獨招生考試。但學校單獨招生考試很不合理,出現了不少問題。于是1950年5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發布了《關于高等學校1950年度暑假招收新生規定》,決定取消大學單獨招生考試,實行行政區域高校聯合招生。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有組織地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高校院系調整工作,以調劑行政區域聯合招生帶來的生源矛盾。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全國高等學校1952年暑假招收新生的規定》,明確規定:正式取消行政區域聯合招生,全國高校實行統一考試,統一招生。此后,我國高校招生考試制度雖受到多次政治風波的嚴重影響,甚至在文革期間中斷了6年,但統一招生考試原則卻始終未變。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高校招生考試制度也不斷作出相應的調整。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使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得到了進一步深化和完善。
  日本在1947年開始實行全國統一考試,按成績擇優錄取新生。當時全國統一考試的題目都是學術智力測驗題,由國家教育研究所命題。但是由于這種招生考試制度采取初試、復試、檔案審查三道關口的方式,學生負担沉重,反而使考生的實際學力下降,因而遭到了社會多方反對。1955年日本取消了全國統一考試的制度,采取了各大學單獨招生考試制度。各大學自行命題,考試,擇優錄取新生。大學單獨招生考試制度實行幾年后,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而且越演越烈。如各校生源極為不均,有的名牌大學出現“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局面,而且走在“橋上”的都是高材生,而二三流的大學則是“門前冷落鞍馬稀”,報名者寥寥無幾。更為嚴重的是由招生考試制度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社會各界對招生考試制度極為不滿,稱高考為“考試地獄”。
  通過幾年的廣泛調查研究后,日本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改革研究委員會公布了一項改革方案。方案要求在全國實行統一高考。認為統一考試,比較客觀、全面;統一招生、統一考試、統一評卷能減輕各校負担,各校也有一定的自主權,可以根據本校的需要進行學力考試。1979年,日本開始正式實行全國統一的共同學力第一次考試的新高考制度。這個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在由大學單獨招生考試到全國統考的改革與發展的道路上,如果說中國是政治風波不斷卻初衷未改,日本是民怨不斷、小有起伏,而韓國則是蕩氣回腸、曲徑反復,但落腳點最終還是停在全國統考上。
  1945年韓國實行的是大學單獨考試選拔錄取新生的制度。但在這種制度實行過程中發生了考試作弊等問題,于1953年被廢止,取而代之的是國家聯合考試與各大學單獨考試并行制。由于進行兩次考試,考生承担了雙重負担。為了減輕學生負担以及其他政治原因,這個制度僅僅實施一年就被中止,大學招生考試制度又恢復了以前的制度——各校單獨招生考試。1955年,韓國對高校招生考試進行了改革,實行各大學單獨考試制與免試并行制。實施這種招生考試制度的結果是:(1)由于超計劃招生使管理工作出現混亂現象而導致教育質量下降。(2)由于高考選定特定科目,使高中教育出現偏科現象。為了解決這些問題,1962年韓國實行了同時具備資格考試與選拔考試性能的大學入學資格國家考試制度。其中國家考試為資格考試,大學單獨考試為招生考試。然而這種制度并未能解決超計劃招生的問題,而且還加大了各校間的差距,教育質量低下,增加了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基于如此諸多問題,致使政策再資助反轉。1964年,韓國又實行各大學單獨考試制度。但招生超計劃現象仍未解決并有進一步惡化的傾向,而且招生舞弊等不正之風開始抬頭。1969年韓國再次終結各大學單獨考試制度。采取國家大學入學預備考試制與大學單獨考試并行制。
  1980年7月,韓國對高校招生考試制度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部公布了《教育正規化及消除補習熱方案》,廢除了各大學單獨入學考試制度。1982年,韓國將大學入學預備考試改為更嚴格的全國統一考試。此后招生考試經過多次改革,但全國統一考試制一直實行至現在,而且日愈受到重視。
  我們可以看到,中日韓三國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與發展雖然歷程各異,但卻殊途同歸。我們還可以看到,中國實行全國統一招生考試制是在計劃經濟制度下進行的,這一點應不會有人表示懷疑。但是,日本和韓國是在市場經濟制度下先后實行全國統一招生考試的,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顯然,簡單地認為全國統一招生考試制度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是不妥的。
   二、中日韓三國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的比較
  1.我國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屬高度統一的招生考試制度,日韓兩國則是相對統一的招生考試制度
  如上所述,我國高校招生考試從計劃、命題、考試、閱卷、錄取的整個過程都是在國家統一領導、管理下進行的。在高度統一下的招生考試制度更具權威性。但又由于高度的統一性,使我們的招生考試帶有明顯的“一試定終身”的傾向。
  日本的全國共同學力第一次考試是報考國立、公立大學的考生必須參加的考試,其具有資格認定的性質。韓國的統一學力考試雖然不具資格認定的性質,但它是各大學錄取新生時重要的參考依據。無論是否具有資格認定的性質,日韓兩國的第一次考試都并未完全決定考生該上哪所大學或不能上哪所大學。考生可以通過各大學舉行的第二次考試彌補第一次考試的不足,不至于因一次考試發揮不理想而失去上大學的機會。從這個角度看,日韓兩國的高校招生的統一考試是相對的統一,具有較大的彈性。
  2.日韓兩國高校招生具有較大的自主權,而我國高校在招生中由于政府行為較多,自主權較小
  日韓兩國在兩次考試結束后,錄取新生的工作全部由各大學單獨自主完成,政府很少干預。更值得一提的是,韓國政府把招生定員權也交給了大學,賦予了大學在招生工作中充分的自主權。相比之下,我國大學在招生中政府的行為較多。如招生計劃的硬性下達便是一個典型的表現。過去由于是精英教育,計劃內的招生數限制較為嚴格,學校招生數較少,因此統一計劃的招生工作得以順利完成。但是當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過渡時(主要指擴招后),政府下達的招生計劃連年增加,而高校接納新生容量的增長相對滯后,高校又無法自主地根據自己辦學的實際情況調整招生計劃。這樣就造成高校只能被動地去適應政府下達的計劃指標,所感受到的壓力一年比一年大,高校的辦學質量也受到較大的影響。因此,我國高校目前需要量校而行的招生自主權。
  3.三個國家都很重視考生中學階段的學業成績,但側重點各異
  我國歷來都非常重視考生中學階段的德、智、體等方面的考查。尤其是我國采用了會考制度,更顯得我國對考生中學階段學業成績的重視程度。這確保了我國高校能源源不斷地招到一批批可造之材。然而,我們也應清楚地看到,我國對考生中學階段的綜合評定工作在管理上與日本、韓國尚有一定的差距。中學在招生過程中的發言權較少;大學與中學之間的聯系還不夠緊密。
  在管理上,我們能否借鑒日本的嚴格的調查書管理經驗,規范我國學生在中學階段的綜合成績評定?在會考制度的測重點上,我們可否借鑒韓國經驗,將會考成績也在升學考試中占一定的比例,以減輕考生因“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壓力?這些都是我們高等教育工作者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另外,我們應大力倡導大學與中學的多方面聯系,充分給予中學在招生工作中的發言權,使中學積極主動地迎接高校招生工作,而不是“積極”被動地圍著高考的指揮棒跑。2001年清華大學九十華誕期間,清華大學邀請了全國二百多所重點中學的校長,舉行了一次主題為“21世紀中學校長論壇”。這是個可喜的現象,說明我國高校開始意識到加強與中學聯系的重要性。
  4.三個國家對學生能力的考核都很重視
  日韓兩國采用的大學單獨考試,其根本目的就是考核學生學習相應學科所具備的能力,以利于以后的發展。前文已作詳述,在此無須累贅。
  我國于1999年,廣東省率先在全國實行高考科目"3+2"的改革實驗。"3+2"的出發點是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又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優勢和興趣去發展特性。這充分體現我國既重視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的發展,又重視學生個性的辦學指導方針。"3+X"模式是指語文、數學、外語3門基礎理為必考科目。另外各校可以根據自己的辦學特點,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政治6科中選試若干科,科目由各校自行決定。"3+X"的出發點是好的,方向是正確的,但經兩年的試點工作,一些問題開始初露端倪。問題就出在"X"上。現在的"X"是否能真正考核學生的能力,值得我們深思。
  5.日韓兩國的招生方式靈活多樣,而我國的招生方式略顯單一
  日本的大學在招生中采用了綜合選拔、推薦入學、調查書選拔、調查書初選等多樣化的方法。韓國各大學根據各自的情況靈活選擇不同的新生選拔錄取方式,而只有極少數的高校采用保送免試入學的方法,相對來說較為單一。
  1987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暫行條例》規定,由國家教委授權的高校可以招收保送生。1988年,國家教委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招收保送生暫行規定》,確定52所面向全國招生的高校可以招收保送生,各省可以確定一兩所師范院校招收保送生。
  顯然,我國在招生方法上已做了一些改革,但改革的力度較小。如上所見,保送的招生方法只限在幾十所高校和一些師范院校實行,而且比例也較小。這顯然實行范圍小了點。我們認為,只要加強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我們是可以適當采用推薦入學的方法,擴大保送生的招生面。1996年上海大學把錄取推薦生的比較擴大到錄取總數的10%,就是一個好的例證。上海大學推行這項工作四年來,對中學的素質教育起了良好的導向作用,凡被錄取的優秀高中生在大學里都得到了好評。
   三、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是制約構建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的主要因素。中國和日韓兩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存在著本質的差別,因此,制約建立全國統一考試制度的主要因素理應是傳統文化。
  中日韓三國在文化交流上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日韓兩國的文化影響深遠。直至今日,中日韓三國人們的生活習俗以及傳統意識觀念等方面都有許多共同之處。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家庭和人際關系的和諧,這不僅對中國人,而且也對日本人、韓國人的社會行為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傳統文化以家庭為本位和五倫關系,具有一種“社會取向”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這里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它能使傳統的家庭和交友關系無限膨脹,形成縱橫交錯的社會關系網,使人們信服人情高于一切、人際關系決定一切。因此,托關系、走后門的裙帶網盛行不衰,許多人往往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人情困境”之中。韓國實行大學單獨考試時就曾出現因不正之風而致使考試作弊的現象。所以高校招生考試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關鍵在于排除人情困擾。而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辦法就是實行統一考試。盡管它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但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在我們又無法在短時期內消除傳統觀念中許多消極面的條件下,統一考試無疑是最佳的選擇。韓國的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總是處在大學單獨考試與統一考試之間往返取舍、起伏不定,也正說明這一點。緣于此,同屬儒家文化圈中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如朝鮮、新加坡和臺灣等也不約而同地走上了高校招生統一考試的發展之路。
  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現階段我國難以實行“寬進嚴出”的招生政策。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海峰教授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追求和諧的中和主義,“得饒人處且饒人”的傳統意識,以及“官本位”和面子觀念等是造成我國不宜改全國高校統一招生考試為各校單獨招考、實行“寬進嚴出”的招生政策的重要原因。有人担心,實行全國統一考試會阻礙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實際上,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是通過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推動下,高等教育按其自身內部的規律逐漸發展而實現的。日本在1963年就已經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而日本的全國統一考試的難度與我國的相仿,超過其他各國。嚴格的全國統考制度卻未能阻擋日本追趕英、法、德等發達國家的步伐,1990年日本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了英、法、德等發達國家。
  綜上所述,我們在進行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時應重視考慮中國的文化國情,不能因噎廢食,為改革而改革。堅定走全國統一招生考試道路,嚴格把住招生入學的質量關,應是我們現階段在進行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時應遵循的原則。
  我國當前高考制度改革的重點應放在考試內容上。潘懋元教授認為,高考改革的實驗在于改變應試教育思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利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因此,必須從單純考知識轉變為既考知識又考能力和素質(非智力因素)。高考改革的重點在于考試內容,改革的關鍵在于命題。如果考試內容、命題方式不改變,"3+X"仍然可能引得教師與考生圍繞著應試教育團團轉。雖然"3+X"減少了一科,也不一定能減輕考生備考負担,更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偏科學習。因此,減輕考生備考負担抑或降低應試教育影響,必須在變革考試內容與命題上下功夫,這要做長期的艱苦努力。中國高校招生考試的改革與發展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煤炭高等教育徐州12~14G4高等教育黃建如20022002通過對中、日、韓三國考試制度的概述與比較,認為傳統文化是制約建立全國統一考試制度的主要因素,建議堅定走全國統一招生考試道路,嚴格把住招生入學的質量關,并將高考制度改革的重點放在考試內容上。中日韓高校/招生制度/比較思考黃建如(1955-),男,廣東大埔人,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從事比較教育、東南亞高等教育研究。廈門大學 高教所,福建 廈門 361005 作者:煤炭高等教育徐州12~14G4高等教育黃建如20022002通過對中、日、韓三國考試制度的概述與比較,認為傳統文化是制約建立全國統一考試制度的主要因素,建議堅定走全國統一招生考試道路,嚴格把住招生入學的質量關,并將高考制度改革的重點放在考試內容上。中日韓高校/招生制度/比較思考

網載 2013-09-10 21:35:07

[新一篇] 對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幾點認識

[舊一篇] 對云南民族民間美術的保護、繼承和發展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