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館藏電子資源建設的思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1 數字環境下館藏信息資源體系的變化
  現代網絡環境的形成使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的館藏信息資源面臨著結構性的變革。變化之一就是“館藏”的含義被拓寬了,目前,廣義的圖書館館藏,可以是分布在其它圖書館內的各種數字化資源,只要在本館能夠通過網絡進行檢索使用,就可以視之為本館館藏。
  與此同時,館藏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印刷型文獻一統天下的局面結束了,數字化資源所占的比例在逐步增大,由各種數字化資源所構成的虛擬館藏與本館的紙本物理館藏共同成為圖書館提供信息服務的基礎。
  由此產生了下面兩個問題:第一,數字館藏與傳統紙本館藏之間是什么關系?第二,數字化資源存取與擁有的矛盾(即藏與用的矛盾)比紙本資源更加尖銳。
    1.1 數字館藏與紙本館藏的關系
  從總體上看,傳統的紙本文獻與數字化資源在新的館藏體系中相互補充,融合成為一個整體。但是,紙本文獻與數字化資源所承載的信息大部分是重復的,只是載體不同,使用方式有所差異,同時,多數圖書館面臨著資金有限的問題,必須考慮到二者的經費分配比例。盡管數字化資源有檢索方便、傳播面廣、成本相對較低等突出的優點,但是,蘭卡斯特《通向無紙情報系統》的預言并沒有實現,數字化資源的出現不但沒有消滅紙張,反而增加了紙張消費量。目前大家比較的一致看法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用數字化資源完全取代紙本文獻是不可能的。
  這不僅是因為從人們的閱讀習慣上看,紙本文獻依然有存在的價值;而且還因為數字化資源的生產成本目前還不低;覆蓋范圍還不全面;數字化資源的保存時間不夠長,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有些數字化資源的商品化提供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市場,如國外的電子書。
  此外,從館藏建設的角度看,相當多的網上數據庫采取租用方式提供服務,沒有留下文獻載體可供保存。一旦取消訂購,則圖書館里就什么痕跡也沒有了,這也使圖書館館長們深感不安。
  從數字化資源的特點和目前的使用情況看,我們認為,最適宜發展的數字化資源是:(1)需要檢索的內容;(2)對傳播范圍和速度有要求的即時性信息(3)內容相對簡短的文獻;(4)內容較長,但是需要經常翻閱、引用、檢索的內容;(5)需要搶救保護的文物典籍;(6)需要進行運算處理的數據。因此,各種參考工具電子版、期刊數據庫、經典圖書、文物典籍、數值型數據庫等是應當優先發展并有所保障的數字內容。
  在數字化資源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由于受到經費的限制,就會出現用數字化資源取代紙本文獻的想法。但是,由于數字化資源和紙本文獻有不同的特點,而且,國內大規模引進數字化資源也就是近三、五年的事,很多問題還沒有作過深入研究,因此,削減紙本文獻一定要慎重。要充分考慮到相應電子期刊的穩定性、出版時差、存檔情況以及持續訂閱的可能性。同時,受人們閱讀習慣和目前電子圖書發展情況的制約,紙本圖書的訂購不宜削減。
  實際上,目前國內一些大型圖書館的做法不是用數字文獻代替紙本文獻,而是對兩者的投入都在增加,只是對數字化資源建設投入的增加幅度更大而已。
  關于紙本文獻與數字文獻投入的比例關系,因各館的具體情況而有所差異,總的來說,目前國內多數圖書館的數字化資源引進占全部資源采購經費(圖書期刊等紙本文獻+數字化資源引進)的10~30%不等。國外的比例稍高一些,1998年11月,在北京圖書館舉辦的“面向21世紀圖書館學術研討會”上,來自美國的邵西平博士和張沙麗女士介紹,她們所在的大學圖書館年購書費中的15~40%用于購買和租用各種類型的數據庫。
    1.2 數字化資源“藏”與“用”的矛盾
  數字化資源的三種利用方式中,光盤和鏡像方式都將資源存儲在本地,而網絡租用方式則將數據和應用軟件存儲在數據庫服務商的服務器上,通過網絡進行遠程訪問,即數據庫是采取“租賃”形式,并非真正“館藏”。目前多數國外數據庫商都采取“租用”的方式對用戶開放。這就意味著,一旦停止租用合同,則所有的內容都將無法訪問。
  習慣于面對實實在在的物理載體的圖書館員面對虛擬的館藏,心里著實有些底氣不足,由此產生了關于“藏”與“用”的爭論[1][2][3]。這個問題也成為數字化資源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
  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關于21世紀圖書館的論述精辟地指出:“圖書館管理和服務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新世紀圖書館的工作重心將“從書本位向人本位轉移”[4]。其實,早在70年前,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S.R.Ranganathan)總結的圖書館學五定律之第一定律就是:“書是為了讀者用的”[5],這一定律至今依然可以作為圖書館工作的第一法則。因此,我們認為,考慮“藏”與“用”的關系時也要將讀者的使用需求放在首位。
  從利用的角度看,數字化資源有突出的優勢(易檢索,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以北京大學圖書館為例[6],2001年到圖書館借閱書刊的讀者近200萬人次,與此同時,在網上對數字化資源檢索次數為150萬次(部分統計),說明數字化資源發揮了巨大作用。因此,要想更好地為讀者服務,發展數字化資源是一條必由之路。
  其次,數字化資源的收藏也要花費巨大的開支。例如,同“租用”相比,制作本地鏡像服務器需要購置相應的服務器和存儲設備、管理軟件,需要配備專門的維護人員進行管理,同時,軟硬件設備每隔幾年就要升級換代。如果希望相關內容一直保存下去并能夠繼續使用,這些都是必須的花費。“租用”方式則不必考慮這一切。
  第三,數字化資源的使用期一過資源就消失的說法并不準確,準確的說法應至少是有一部分內容發生了“轉移”:從數據庫商的服務器中轉移到研究人員的大腦和計算機中,轉化為科研人員的知識和創造力,形成“我的圖書館”,這些內容在研究人員今后的工作中將仍然發揮著作用。
  最后,我們是否可以轉換一下思路,認為我們購買的是一種信息“服務”而非簡單的“數據”。有些服務商給用戶配送了相應的光盤,但是只有不帶系統的“裸數據”,因此,用戶雖然“擁有”了數據的內容,但是如果想利用這些數據,需要開發相應的軟件,配置合適的硬件,這也不是一筆小費用。這些投入都是數據庫供應商的信息服務成本。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數字化資源都適合于“租用”方式。在引進數字化資源時,我們應當根據具體情況積極同服務商進行磋商,有些服務商可以配送相應的光盤,有些可采取在國內設立鏡像站點的方式保存數據。
  實際上,正如文獻[3]所說,存取(即“租用”)與擁有是互相輔助、長期共存的關系。我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在于應當站在全國文獻資源建設的戰略高度來看待數字化資源的保存問題,既不能片面強調某一個圖書館的全面擁有,也不能以存取完全代替擁有。只有進行全國性資源的合理布局,發揮數字化資源的優點,以滿足讀者的使用需要為主,大型圖書館同時兼顧收藏,與紙本文獻共同構筑文獻保障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數字化資源的經濟、合理使用與收藏。
      2 數字化資源建設中的其它問題
    2.1 如何科學地評價數字化資源
  為了科學、合理地引進數字化資源,有必要進行數字化資源的評估。數字化資源的評估問題受到很多圖書館的重視,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ARL)設立了“電子資源計量”項目,北大圖書館也做了一些嘗試。由于數據庫容量龐大,因此進行評價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例如一個大型外文期刊數據庫通常收錄幾千種期刊,傳統的期刊選擇方法顯然很難滿足數據庫評價的需要。此外,數據庫之間的交叉和重復、數據庫來源的動態變化以及數字化資源的價格體系等因素都是評價數字化資源需要考慮的因素。
  因此,需要結合傳統的館藏評價方法、期刊評價方法、文獻計量學方法及其它方法來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建立評價體系,確定一個綜合指數。而且,最終的評價意見一定要結合用戶的需求,因為只有滿足用戶需求的資源才是好的資源。
    2.2 知識產權問題
  知識產權問題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存在一些對沒獲得版權產品的使用。目前,國內數據庫市場較為混亂,個別產品尚未完全解決版權問題。圖書館在引進這些資源時需要特別關注這個問題,否則,一旦引起版權糾紛,作為知假買假的使用方圖書館將負連帶責任。因此,采購時應讓對方出示版權解決辦法及其相關文件。
  另一方面,引進的數字化資源也要進行合理使用,不能進行惡意下載,侵犯數據庫商及原作者的版權。否則,將會受到數據庫商的抗議和制裁。國外數據庫商非常重視這個問題,而這類問題在國內又非常突出。
  例如,北京大學圖書館通過校內設立的專門的代理服務器將一些數字化資源向整個學校開放。但先后出現了幾次大規模的校園網用戶濫用代理服務器、大批量地惡意下載數據的行為,也曾經幾次造成代理服務器被數據庫商停用。近期最嚴重的一次惡意下載行為發生在2002年10月,有學生在某宿舍樓一天之內下載了數千篇JSTOR的全文文獻,造成JSTOR立即封鎖了圖書館代理服務器對其的訪問權限,并引發了國際的法律質詢[7][8]。北大圖書館在對此行為表示強烈譴責之外,被迫發布“關于停止對學生宿舍區開放代理服務器的公告”,停止對學生宿舍區開放代理服務器,以杜絕類似現象的再次發生。
  因此,圖書館不僅需要加強自身的法律意識,還要不斷對讀者灌輸知識產權保護的思想,這將是一條漫漫長路。
    2.3 電子出版物的長期、持續保存問題
  一些國家圖書館經過對電子出版物收集、保存、利用的一段實踐后,發現由于電子出版物,特別是網絡型電子出版物的生成、復制、流通的特殊性,使得數字化資源比印刷出版物更加難以管理和保存。由于數字化資源對閱讀設備的依賴性、對軟件環境的依賴性、數字化資源保存年限的限制、數字化資源的脆弱性(例如,一個命令就可以在幾秒鐘內刪除全部數據和軟件系統),以及數字化資源的管理上還有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這些情況導致數字化資源的長期保存與獲取的問題日益突出。這也是數字圖書館建設的一個瓶頸問題。
    2.4 數字化資源的整合問題
  隨著數字化資源的不斷增多,數字化資源整合,也就是對多個數據庫進行跨平臺檢索的需求日益增強。
  由于不同的數字化資源系統采用了各自不同的檢索平臺、不同的數據標準,同時數據庫之間在內容上存在著一定的重復和交叉,這些因素導致用戶進行檢索時的學習成本不斷增加,需要熟悉不同的檢索系統和檢索界面,檢索完成后還需要將來自不同數據庫的檢索結果進行去重處理。
  目前,一些圖書館和商業公司針對這種情況都在進行跨平臺的檢索實踐。國內數字化資源引進大戶CALIS也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計劃建設資源分布式、知識網絡化、統一用戶平臺、統一用戶認證、多途徑多層次的訪問系統[9]。
    2.5 數字化資源與紙本文獻的相互對應問題
  數字化資源和紙本資源是承載相同信息的不同載體,多數數字化資源都有對應的紙本文獻,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兩者將會并存下去。為了更好地為讀者提供服務,有必要及時、準確地揭示電子館藏的內容和變化,并與紙本文獻的報道體系相融合,將數字文獻與紙本文獻形成相輔相成的合理結構,彼此在種類上相互補充,在形式上相互聯系。
  一方面可以進行數字化資源編目,在書目數據庫中反映電子圖書、期刊的館藏狀況。但是面對成千上萬種電子期刊和數以萬計、十萬計的電子圖書以及大量的灰色文獻,如何正確、及時地反映其內容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而且,數據庫來源的動態變化也給這項工作帶來了更大的困難。由此看來,利用傳統的人工編目方式是行不通的,只有進行資源整合,實現跨平臺檢索,利用計算機自動編目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另一方面,香港科技大學的做法也許有值得借鑒之處:即在紙本期刊陳列架上標出電子期刊的網址,表明該刊在館內有電子文獻可利用。
    2.6 數字化資源內容的意識形態問題
  這可能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獨有的現象。由于數據庫往往包含的內容非常多,除學術期刊以外,又有一些灰色文獻數據庫,逐一篩選甄別非常困難。如何做到盡可能全面引進國外的研究成果,又避免可能出現的政治問題,的確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情報資料工作京34~36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蔣穎20032003本文針對數字環境下館藏信息資源體系的變化,討論了數字館藏與傳統紙本館藏之間的關系,闡述了如何看待數字化資源存取與擁有的矛盾,并對目前電子資源建設中的其它問題進行了思考。電子資源/館藏結構/網絡環境/圖書館蔣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 北京 100732  蔣穎,女,1967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任助理,網絡系統部主任,副研究館員。 作者:情報資料工作京34~36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蔣穎20032003本文針對數字環境下館藏信息資源體系的變化,討論了數字館藏與傳統紙本館藏之間的關系,闡述了如何看待數字化資源存取與擁有的矛盾,并對目前電子資源建設中的其它問題進行了思考。電子資源/館藏結構/網絡環境/圖書館

網載 2013-09-10 21:35:15

[新一篇] 對非線性科學的幾點思考

[舊一篇] 尋找失落的秩序——李雙元教授“國際民商新秩序”理論述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