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學研究的層次性和研究模式探討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情報學的產生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情報爆炸和用戶有效吸收所需情報之間的矛盾,當時間指針指向21世紀的時候,人類的情報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對情報學的認識已有了新的發展。在新技術信息環境下,應該如何來認識情報現象,加深對情報學的理論探討與內涵研究,是情報學發展的當務之急。
   1 情報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時代特征是學科研究的重要參數和變量。計算機網絡化和知識經濟構成了我們時代鮮明的特征。計算機網絡化使信息的傳播更為廣泛和快捷的同時,也使信息垃圾進一步增多,從而使知識的發掘和使用變得更為困難。如何從紛繁蕪雜的信息中獲取決策所需要的知識,成了情報學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加之當今的社會正在由傳統物質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使得如何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提供實時的信息服務變得尤其重要。
  情報學從20世紀50年代進入學科之林之后,經過幾代情報學家們的努力,已經取得了相應的學科地位。布魯克斯曾說,情報學之發展目標是使之成為社會學科的基礎學科。但是隨著信息熱的興起,情報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今計算機網絡化和知識經濟的沖擊,更使情報學的學科地位受到質疑[1][2]。總結一下,我們發現情報學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情報學的元問題認識表現得極為混亂,而且缺乏應有的深度。所謂元問題,是指一個學科所應該解決的基本問題,或者說是其研究對象的基本矛盾。目前關于“情報”的概念已不下80種,情報學的研究理論體系、學術流派更是林林總總,雖然其中不乏閃光之作,但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僅提出一個框架或概念就淺嘗輒止。
  (2)外延擴大過于泛化。情報現象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情報學是從科技情報發展起來的,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把情報學的研究領域作適當的擴展本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也是客觀發展的要求。但我們不能無限地擴大其學科外延,去搶占其他學科的地盤,而模糊本學科和其他學科的界限,使自己的學科變成“四不像”,在哪里都覺得是在夾縫中求生存,這種尷尬局面一定要克服。
  (3)情報學深層次發展的動因著力點發掘不夠。情報學研究的最終目的,從表面上看是向用戶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在供給知識與提供信息反饋過程中如何充分有效地體現知識的價值,實現知識在創新過程中的巨大作用,這是我們研究情報作用機制的出發點;從深層次上看,情報價值的運動過程,事實上是用戶選擇、吸收、應用情報并逐步完善人的認知結構,促進人全面發展的一個過程。可以說,借助情報運動的過程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進而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才是研究情報學的真正的本質的原因。這一目標是情報學發展的內部驅動力,是情報學實現其使命的內在需求,也是情報學立足于學科之林的基礎。過去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為如何在技術上優化信息系統而絞盡腦汁,卻較少考慮用戶本身的情況,這種狀況在眾多學者的努力下,如今已有一定程度的改善[3][4][5]。當然情報學研究中還存在著其他問題,諸如理論與實踐的脫節,研究隊伍的不穩定等。
  總之,當今的時代特征和情報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使情報學的學術研究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也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們的任務就是如何在當今的客觀技術信息環境基礎上,加大情報學的研究力度,克服情報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使情報學的理論發展同步于或超前于我們的情報現象,這是我們每一個學術界同仁的義不容辭的職責。
   2 新形勢下情報學的研究層次和研究范式探討
   2.1情報學的研究對象與實質
  信息熱的興起,使一些情報學工作者在對情報的認識上產生了視差(當然其本意還是善良的)。為了使情報學的生存基礎進一步擴大,在信息熱的引導下,他們把情報學的研究范圍擴展到了信息科學的其他領域,這樣使情報學處于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在本領域,由于力量的分散使研究工作無法深入下去,已經取得的學科地位都逐漸地喪失掉;同時由于本身的單薄,無論外行還是同仁都覺得十分寒磣,自慚形穢是常見的現象;在學科群的內部,由于研究領域的擴大,不免讓別人覺得有鳩占雀巢之嫌。可以說,出現這種尷尬是由于我們對情報學的研究對象及其本質在認識上還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甚至是還沒有完全弄清楚。下面筆者從知識產生的過程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門學科的存在,取決于該學科的特定問題域。情報學的特定問題就是不斷滿足用戶(包括個體用戶和組織用戶)的情報需求,不斷完善用戶的知識結構,使用戶不斷地全面發展,促進人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因而我們必然要研究知識與個體、組織與社會之間的作用機制,以圖解決支配情報學發展的動力問題。我們知道,知識源于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不同的研究工作者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研究,形成相應的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和思維科學知識。首先是研究工作者對各種現象的感知,形成對這些運動的映象,對這一映象的加工,就形成了有關的實體概念、屬性和屬性值。我們把用實體概念、屬性和屬性值來描述的對象稱為數據(Data)。最初,這些數據是存在于認知主體的大腦之中的。后來,當累積的數據越來越多且認知主體有表達需求刺激的時候,主體就會表達出這些認識。我們把這種存在于主體大腦中的數據稱之為主觀信息(Subiective Information),把用一定載體形式表示出來的數據稱之為客觀信息(Objective Information)。顯然無論是主觀信息還是客觀信息,它們都是經過組織加工的、對決策者有參考意義的數據。對于表達出來的信息,有的可能是對客觀現象的同一反映,有的卻是非同一反映甚至是錯誤的反映,我們必須對之進行相應的檢驗、評價和鑒別,即提取出其中所包含的知識(Knowledge)。研究知識的目的就是要使知識得到最充分有效的運用,創造出更多更有用的知識,這一過程通常把它稱之為智能(Intelligence)。上面這一過程可用下圖予以表達:
  附圖g92g08.JPG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情報學的研究范疇在整個知識鏈中就是從信息到智能這一段鏈條,簡言之就是信息管理和知識管理[6][7],實現信息和知識的充分利用,從而達到知識的創新。這是情報學研究的對象與實質。我們只能在這個范疇內,充分利用現代社會為我們提供的技術和方法,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工作,而不能超越這一范疇,任意地擴大其研究范圍或偏離這一指導方向。如何根植于這一客觀實際進行情報學的研究工作,下面筆者談一下自己的設想。
   2.2 情報學的研究框架設想
  如何建立一個合理的情報學理論體系框架,學術界已經對之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1],針對情報學的缺陷和不足,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綜合一下這些觀點,不外乎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構建情報學的理論體系:一是單一方向的拓展,如把以前的科技情報交流擴展到整個社會領域形成的信息交流學派,把科技情報認知擴展到信息認知而形成的信息認知學派,把科技情報的小情報觀擴展到社會領域的大情報觀等;二是多方向的綜合,如把情報交流和情報決策結合起來形成的決策交流學派,把情報認知和情報交流結合起來形成的認知交流學派等;三是借用其他學科的理論,如大量引入傳播學理論的傳播情報學,引入社會學方法的社會情報學等。分析一下這些情報學理論體系的構建方式,單一方向的拓展顯然擴大了情報學的外延,但內涵的單薄使其理論在駕馭實踐的過程中顯得力不從心,同時單一方向的擴展有時僅僅是一種量的增加,并沒有在質上有所突破;多方向的綜合雖然反映了情報學的發展趨勢,但是它只是研究兩門學科的交叉部分,其所涵蓋的領域相對縮小,讓人感覺就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缺乏特定的研究問題域,很容易造成學科地位的喪失,同時研究領域的狹窄與情報現象的普遍性存在著巨大的反差,也同把情報學發展成為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的歷史使命相違背,而且在研究過程中很容易把其他學科的研究范疇據為己有,實在是我們不愿看到的現象;在情報學理論體系的創建中借用其他學科的方法和技術是應該的也是必然的,但我們絕不能借用其他學科的基礎理論來建立情報學理論體系,因為不同學科的基礎理論反映的是該學科的特定問題域。當然其他學科能夠融入情報學,說明情報學具有較強的吸納能力和包容性,體現了情報學的綜合性發展趨勢。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來構建情報學理論體系呢?下面筆者從情報學研究層次和研究模式出發來談一點看法。
   2.2.1情報學的研究層次
  我們一再強調情報學的發展目標就是滿足用戶的情報需求,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組織活動的全面優化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因而情報學理論體系從大體上就可以分為三個模塊,即個體情報學、組織情報學和社會情報學,由于各個不同對象的要求、目標的差異,因而各個領域的研究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下面我們分別對之進行討論。
  ●個體情報學
  即以滿足單個社會成員情報需求為目標的情報學。其研究過程顯然應以用戶為中心,采用歷時研究方法和共時研究方法,從時間結構和空間結構來研究個體在決策過程中的情報現象和情報過程。從時間結構看,應以用戶情報活動的整個過程為基礎進行研究,表現為情報需求、情報表達、情報獲取、情報理解與情報利用等一系列過程;從空間結構看,應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研究用戶情報需求滿足過程中與其他情報組織或情報集合之間的互動關系,這是我們設計情報系統的基本依據。相反,在以前的研究范式中,我們是從信息技術出發來建立情報系統,要求用戶去適應情報系統,這可以說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
  用戶由于決策的需要而產生情報行為,這種行為的結果是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然后用戶通過對情報的吸收來改善自身的認知結構,這種新的認知結構會導致用戶新的需求的產生,新需求產生新的行為,從而引起新的知識重構,達到對新現象的認識和知識創新的目的。這就構成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人類知識的累積和創造就是在這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產生的。從這一點來看,情報學發展成為社會科學的基礎是有一定基礎的。在這一過程中,用戶的決策、認知結構、情報行為和情報交流之間的互動影響是我們的研究重點。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我們不僅可以把它置于單個個體水平來進行,也可以把它放在整個社會水平來進行。
  ●組織情報學
  即以社會組織為實現組織目標的情報需求滿足為根本的情報學研究范式。目前關于組織情報學研究最為強勁的是競爭情報學,主要以競爭情報系統的建立為研究的重點。社會組織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分工的必然產物,也是社會生產的基礎。組織在規劃其生產、銷售等基本活動的時候無不以整個社會的競爭為前提,通過競爭來促進組織的發展,相應地促進社會的進步。事實上,以組織為系統的研究過程,就是把組織的周界以外的環境作為外部競爭對象,包括現實的各種各樣的競爭對手和與此相聯系的各種各樣的環境條件。而作為組織內部,對從外界獲取的信息,如何使組織成員有效地吸收,構造一個有序的耗散結構體系,共享組織的知識,營造一個和諧的組織文化氛圍,使系統有最大的輸出,這就成為組織情報學的研究重點,是情報學研究的中間層次。
  組織情報學應以知識或信息在組織中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與創新等集成過程為研究重點,以獲取有效競爭力為動力,以促進社會發展為目標的研究范式。主要內容包括:信息需求、信息行為、信息組織、信息系統設計、自然語言處理、檢索技術、信息服務與管理、信息傳播、知識發現、數據挖掘、數據庫建設與標準等。所有這些內容應該是整個情報學當前研究的重點,因為情報學只有為組織生產提供一些實在的理論指導,才會真正得到社會的認同。
  ●社會情報學
  即以情報在整個社會構建中的作用機制為研究對象的情報學研究范式。這是情報學研究的宏觀層次。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信息社會與傳統社會有很大的差異性,如何構建適合信息社會的現代化文化,指導社會成員對信息資源的合理利用,創建和諧完善的信息社會氛圍,情報學可在其中發揮其獨特的學科優勢。社會情報學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內容:情報與社會進步的互動關系、情報對社會秩序的整合作用、公共信息政策與信息道德以及它們對信息服務和信息產業的影響、信息與經濟活動的互動關系、信息領域的知識產權與信息犯罪等。
  在社會信息化過程中,社會成員的觀念意識如何才能最快地從傳統社會的觀念意識里轉變過來,不斷提高其信息意識與信息素質,是信息社會快速、全面、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只有通過包括情報學在內的各門社會學科的共同努力,創建合適的信息社會文化,從人本因素入手進行整合,才是加速信息社會發展的根本出路。
   2.2.2 情報學的研究模式
  情報學的研究應以歷時法與同時法作為它的主要研究方法。歷時法以過程作為其研究重點,主要考察情報的運動過程,這一過程包括用戶的情報需求與需求表達,用戶的情報獲取與情報理解、吸收和利用,以及由于情報反饋引起的情報過程的往復運動。同時法相對于歷時法而言是一種靜態的研究模式。它對某一過程所表現出來的全部現象進行抽象,勾劃出一些基本組成元素,研究這些組成元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對情報學來說,就是以用戶為中心,研究用戶在一次情報行為過程中同各種不同的空間或組織之間的交互關系。在一次情報過程中,與用戶交互的空間主要有決策空間、認知空間、信息棧交流空間、行為空間等。上述基本過程可以用下圖來予以表達:
  附圖g92g09.JPG
  情報學研究模式圖
  從上圖可以看到,進行情報學的理論研究,就是在以同時法與歷時法為主的各種方法的基礎上,以用戶中心,從滿足用戶需求出發,以情報檢索為基本理論內核和關鍵技術,從決策、交流、認知和行為這些基本范疇入手對整個情報學進行系統的研究,建立適合信息社會的情報學理論體系。這一研究模式,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一是體現了當今社會發展的用戶中心法則,是以用戶的需求建立信息系統,而不是以前那種讓用戶去適應系統的模式;二是整個研究模式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之上,有利形成與信息社會的整合關系;三是該研究模式不是靜止的,而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和開放體系,有利于吸收先進的研究成果;四是拋棄了過去以用戶為中心的認知情報觀和以技術為中心的技術情報觀各執一端的極端做法,有利于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3 結束語
  情報學不僅要研究某一時間層面上的知識組織和利用問題,而且還要研究整個歷史長河中的知識產生、傳播、消費和再創造的過程;不僅要研究單個個體的情報行為,而且還要研究整個社會群體的情報行為,其繼承性、復雜性和創造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研究情報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以用戶為中心,以信息檢索和查尋理論作為情報學研究的基本內核,以最優化信息技術構建的信息系統和充足的信息資源來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以活化組織的競爭優勢為目標,通過對信息管理和知識管理等同題的系統研究,促進知識生產、傳播、消費和分配在個體、組織和社會之間的合理進行。只有這樣,情報學的研究和發展才能真正達到同信息環境的同一,有利于情報學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大學圖書館學報京33~36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韓毅/李融20022002探討了新形勢下情報學理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元問題認識混亂、外延過于寬泛、深層次發展動力發掘不足等,指出了網絡環境下情報學的研究對象仍然是知識產生應用鏈條中從信息到智能這一基本范疇。提出了情報學研究應從多方向的綜合出發,在個體情報學、組織情報學和社會情報學三個層次進行,同時提出以用戶為中心,以情報檢索理論為基本內核,從決策、認知、行為和交流等角度對情報學進行綜合研究的理論模式。情報學/理論體系/研究層次/研究模式韓毅,李融,西南師范大學信息管理系,重慶,400715 作者:大學圖書館學報京33~36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韓毅/李融20022002探討了新形勢下情報學理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元問題認識混亂、外延過于寬泛、深層次發展動力發掘不足等,指出了網絡環境下情報學的研究對象仍然是知識產生應用鏈條中從信息到智能這一基本范疇。提出了情報學研究應從多方向的綜合出發,在個體情報學、組織情報學和社會情報學三個層次進行,同時提出以用戶為中心,以情報檢索理論為基本內核,從決策、認知、行為和交流等角度對情報學進行綜合研究的理論模式。情報學/理論體系/研究層次/研究模式

網載 2013-09-10 21:35:37

[新一篇] 情報學的困境與企盼  ——略論情報學理論思維

[舊一篇] 情報科學及其相關學科對知識的新理解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