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所謂科學的人文價值,我們將其理解為科學對于“人”和“文化”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對于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的意義和價值。關于實現科學的人文價值之前景問題,是一個前瞻性的問題。展望21世紀的前景,其主要依據當然只能根據歷史和現實,特別是根據20世紀的現實以及發展趨勢來進行分析。
首先,我們應當充分肯定自科學尤其是近代科學產生以來,科學對于人和文化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對于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它對于人類所作出的貢獻如此之大,以致不管你怎樣形容也不會過分,可以說它的貢獻是任何其他文化所無法比擬的。主要表現在:(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例如, 以工作機的革新和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的技術革命整個地改變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技術基礎,導致了工業革命。而如今以信息革命為主導的科技革命正在揭開“知識經濟時代”的序幕,從而使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第一生產力;(2)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 科學技術不僅大大減輕了人們的勞動強度和勞動環境,而且不斷地掃除貧困,讓人們過上越來越富裕的生活,并且大大提高了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3)通過火車、 輪船、汽車、飛機、電報、電話、計算機等交通和通訊工具的發明,大大擴大了人們的社會交往和社會聯系;(4 )科學大大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它不僅促使教育手段和教育設施越來越現代化,而且自己本身也越來越成為最重要的教育內容;(5 )科學為人們獲得大量的自由時間創造了條件,并創造了大量的文化娛樂設施,從而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6)科學大大擴大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不斷提高著人們的思想水平和認識能力,并不斷更新人們的觀念,促使思想解放;等等。總之,科學幾乎對于人類的任何活動領域都具有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并且已經為人類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看到,迄今為止科學所發揮的作用離它的人文價值的真正實現還有很大的距離,甚至還有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1)由于社會制度等原因, 科學技術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許多異化現象。例如,馬克思所說的,在機器上實現了的科學,作為資本同工人相對立。于是,特別是在資本主義早期,科學在創造大量財富的同時,又制造了大量的貧困。科學技術還被大量地運用于戰爭,使得戰爭殘酷性加劇,又深深地加重了人們的生存危機,等等;(2 )由于認識上和狹隘的功利主義的驅動等原因,對科學技術的不恰當的應用也導致了許多對人、自然和社會的負面影響。于是,人們在實現社會近現代化的過程中的確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3)與整個社會重物質生活、 輕精神生活的狀況相對應,人們往往只重視科學的技術價值、工具價值、經濟價值和功利價值,而大大忽視科學的文化價值、思想價值、認識價值和精神價值,許多人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科學還具有重要的人文意義和人文價值;(4 )實證主義和功利主義不僅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科學觀和文化觀,而且也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教育觀,使得人們在教育中也不同程度地帶有明顯的實證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特別是理工科教育嚴重忽視科學的人文意義和人文價值,使之幾乎變成了純粹的數理訓練和操作訓練,這樣一來,往往導致大批理工科學生嚴重缺乏人文素質和人文修養,從而造成“單向度”的發展。這種情況加上另一個極端,即文科學生普遍缺少科學教育、科學素質和科學修養,這不能不說是導致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分離和對立的一個重要因素;等等。
概括地講,導致科學的人文價值難以真正實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物質生活條件的限制。盡管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有了飛速的發展和極大的提高,但是,總的說來,直到20世紀末,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絕大多數人一直在為解決吃、喝、住、穿等最基本的生存問題而奮斗,許多人甚至至今還尚未擺脫貧困,因此,人們不得不首先關注科學的技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依靠科學技術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一般說來,只有具有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之后,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生活,關注科學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其二,社會制度的限制。不僅科學技術的異化以及對人、自然和社會產生的諸多負面影響與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密切相關,而且人的片面發展,即造就“單向度的人”也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密切相關。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由于“單向度的社會”造就了“單向度的人”。例如,一個一切以利潤為中心,物欲橫流的社會,顯然不大可能非常關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當然也不大可能非常關注科學的人文意義和人文價值。其三,思想觀念上的限制,特別是深受實證主義科學觀和功利主義科學觀的限制。盡管在20世紀(特別是20世紀下半葉)人文主義的思潮也十分強勁,但是,不管是人本主義思潮,還是后現代主義思潮,它們對科學的理解不但沒有超出實證主義或功利主義的視野,反而從根本上否定了科學的人文意義和人文價值,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對科學的片面的、狹隘的理解。當然,客觀地講,理解科學的人文意義和人文價值似乎比理解人文學科或人文文化的人文意義和人文價值要“難”一些。科學對于人的物質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無疑還比較直觀,但是,要理解科學對于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則往往需要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并對科學生活有較深的體驗,因而不僅需要走近科學,而且需要學習科學和感受科學,真正領會科學的精神實質。
二
然而,科學技術在比以往更快的步伐飛速發展,人和社會也在不斷發展與進步,根據歷史和現實,特別是世紀之交的種種發展趨勢,我們完全有理由對在新世紀更好、更加全面地實現科學的人文價值之前景充滿信心并予以厚望。
首先,有利于更好、更加全面地實現科學的人文價值的前景之一是,人們將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
我們在20世紀末已經看到了“知識經濟”的端倪。隨著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及其知識產業的迅速崛起,如果不出所料,人類將在21世紀里真正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于更好、更加全面地實現科學的人文價值其意義當然是無比重大的。主要包括:(1)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將進一步大大提高。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高度評價科學技術對于近代社會生產力所起的巨大作用,認為那時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歷史表明,這幾乎是一條規律。在未來的新世紀里,特別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所創造的生產力也將大大超過以往一切世代所創造的總和。到那時,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將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人們將永遠告別貧困落后的面貌。尤其是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也將具有很強的經濟實力,人們將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從而為人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2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特別是隨著生產方式的重大轉變和勞動力結構的重大變化,人類的生產勞動的自由度也將大大提高。人們將依靠科學技術,逐步實現馬克思所說的“人不再從事那種可以讓物來替人從事的勞動”,[1]即將人從單一、繁重和機械乏味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而逐漸使勞動成為自由的活動,成為吸引人的活動和成為個人的自我實現;(3 )“知識經濟”還將大大緩解科學技術的異化現象及其對人、自然與社會的負面影響。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必然要影響到社會各項體制或制度的變革,使之越來越朝著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方向演進;另一方面,以高科技及其高科技產業為支柱的“知識經濟”作為一種智力經濟,將逐步消除傳統的工業經濟所具有的資源經濟的弊端,使人類逐步擺脫資源匱乏與環境危機的困境,從而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4 )高科技與“知識經濟”不僅大大拓寬人們的社會交往和社會聯系,而且還為人們帶來更加充裕的自由時間和更加豐富的生活內容,并使自己獲得更加全面而自由的發展;(5 )“知識經濟”還將人們的物質生活、經濟生活和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兩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一般說來,在以往的經濟時代,大多數勞動者的物質生活、經濟生活和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兩者之間的聯系并不十分緊密,關鍵是在他們的物質生活、經濟生活中知識含量不高,并且對知識的要求也并不高。這無疑深深地制約著人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在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上的追求。然而,“知識經濟”將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局面,它不僅將經濟知識化,而且還將知識經濟化,并將勞動的過程變為知識創新的過程,這樣一來,勢必大大激發人們學習知識和知識創新的熱情,并在學習和創新中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因此,“知識經濟”不僅將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優厚的物質生活條件,而且還將通過實現知識(特別是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文價值,有力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其次,有利于更好、更加全面地實現科學的人文價值的前景之二是,人的全面發展將越來越成為21世紀的重要主題。
為什么在21世紀人們將越來越重視人自身的全面發展,將它看成21世紀的重要主題呢?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
其一,這是時代的需要。無論是實現社會現代化,還是邁向“知識經濟時代”,最終都取決于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因為一方面,要實現社會現代化,就必須充分估量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而要加速科技進步并用科技進步來推動經濟發展,這就取決于人的素質和能力,特別是通過教育,為社會培養大量有能力加速科技進步或有能力將科技成果創造性地運用于經濟建設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門人才;另一方面,實現社會現代化不僅僅只是經濟的巨大發展,它更是意味著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觀念等等在內的社會的全面進步。而要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更取決于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
所謂“知識經濟時代”對人的要求也是如此。“知識經濟”其實質不僅僅是經濟的知識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知識化。一個社會只有在擁有無數高知識專門人才,并使得勞動者普遍知識化之后,才可能走向“知識經濟時代”。這里所謂的知識,當然大量的是科學技術知識,特別是高科技知識,除此以外,還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等文化知識,以及實踐經驗、技藝和能力等等。因此,這里所說的知識是一個非常綜合性的概念,它幾乎包括所有的理論和實踐知識。“知識經濟時代”不僅需要人們掌握豐富的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備學習新知識和不斷進行知識創新的能力。因此,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
其二,人的全面發展不僅僅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目的。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每一個人都無可爭辯地有權全面發展自己的才能”;[2]對于個人來說,“任何人的職責、使命、 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維的能力”;[3] 對于社會來說,要“使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4]獲得“個人的獨創的和自由的發展”。[5]在他們看來,“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6]這里, 馬克思、恩格斯完整地表達了人類追求自身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崇高理想。顯然,要實現這一崇高理想并不僅僅取決于人們的主觀愿望,而是更多地取決于客觀的社會歷史條件,包括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消除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導致勞動者畸型發展的舊式分工等等。因此,真正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需要一個很長很長的歷史過程。可以認為,人類不僅在20世紀里不可能實現這一理想,而且即使再過若干個世紀或許也難以實現這一理想。然而,我們也應當看到,人類在21世紀里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將有重大改善,特別是隨著許多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實現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至少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水平將大大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將大大提高,導致勞動者畸型發展的舊式分工也將有重大改善。此外,在20和21世紀之交也有種種跡象表明,人們正在越來越密切地關注著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包括資源問題、環境問題、人口問題等全球性問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人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和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因此,人的全面發展完全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重要的主題。當然,我們說人的全面發展將成為21世紀的重要的主題,并不是說在21世紀每個人都能夠得到全面發展,而只是說在那個世紀里,人們開始有條件并且將會有相當多的人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問題,也會有相當多的人自覺地將人的全面發展當作自己的奮斗目標去實現,并且有可能成為一種風尚。毫無疑問,在這樣的文化氛圍當中,將有利于對科學的人文價值的全面重視,從而更好地實現科學的人文價值。
最后,有利于更好、更加全面地實現科學的人文價值的前景之三是,21世紀的社會文化氛圍將有利于促進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從而促使整個人類文化的普遍繁榮和全面發展。
我們在20與21世紀之交,已經清楚地感受到關于促進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融合的越來越強有力的呼聲。我們也已經感覺到,狹隘的實證主義、科學主義和狹隘的人本主義、人文主義左右人們的科學觀和文化觀的時代,隨著20世紀的結束應當徹底結束了。事實上,這兩種狹隘的科學觀和文化觀各自在20世紀中似乎也已經走到了盡頭:他們不僅已經將自己的觀點推到了極端,而且越來越變得像是陳詞老調、缺乏新意了。可是,在世人面前仍然懸掛著一個巨大的問號,即既然無論是科學文化,還是人文文化都是人類引以為自豪的偉大創造,那么,為何還要將這兩種文化人為地截然分離開來并且對立起來呢?經過反思,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這兩種科學觀和文化觀的狹隘性和偏頗性:實證主義和科學主義者幾乎離開了人類及其文化的母體來理解科學及其它的意義和價值,結果使得科學變成了一種空洞的邏輯抽象或工具理性;而現代人本主義和人文主義者雖然關注“人”的意義和價值,但是,他們往往不僅將“人”理解成脫離現實的抽象物,而且對“人”作了非理性主義的理解。于是,一種超越狹隘的實證主義、科學主義和狹隘的人本主義、人文主義的科學觀和文化觀正在逐漸形成。這種科學觀和文化觀將從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現實的人”出發,來理解人與文化的全面發展問題,特別是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問題。他們認為,不僅人文文化對于人與文化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對于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而且科學文化對于人與文化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對于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這種科學觀和文化觀將通過強調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在其最根本的價值上的一致性,來促進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融合,從而促使整個人類文化的普遍繁榮和全面發展。他們認為,人類文化的普遍繁榮和全面發展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普遍繁榮和全面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推動了文化的全面發展,反過來,文化的全面發展又進一步促進著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沒有任何理由非得人為地將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截然分離開來并且對立起來,正如沒有任何理由非得人為地阻止人的全面發展,使人變成“單向度的人”一樣。相反,人們有必要通過不斷促進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融合,從而促使整個文化的普遍繁榮和全面發展,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之目的。
顯然,這種科學觀和文化觀還將深深地影響未來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人們將更加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作為教育目的,逐步消除狹隘的實證主義、科學主義和狹隘的人本主義、人文主義對教育的影響,讓所有學生既能受到良好的科學教育,又能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從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特別是理工科教育更需要有重大改革。不能將科學教育僅僅歸結為邏輯推演、機械實驗和無窮無盡的解題和演算等等。這種教育方式顯然不僅深受狹隘的實證主義科學觀的影響和局限,而且也是培養實證主義、科學主義科學觀的“溫床”。未來的教育應當成為連接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橋梁”,而不是相反。要讓學生們深刻地理解人類各種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整體性:一方面,科學的產生、成長和發展離不開它的深刻的人文文化背景。要通過結合哲學、歷史學、社會學等方面的教育手段,揭示其深刻的人文意義,包括它的認識意義、思想意義、精神意義、智力意義和審美意義等等;揭示真正的科學精神,包括自由探索的精神、勇于批判的精神、大膽創新的精神、嚴謹求實的精神、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和為人類服務、造福于人類的精神等等。另一方面,人文文化的產生、成長和發展也同樣離不開它的深刻的科學文化背景。要通過結合科學教育,揭示科學文化對人文文化的巨大影響和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深刻的關聯,從而真正將薩頓所說的“理解科學需要藝術,而理解藝術也需要科學”這一思想充分體現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讓學生們在接受全面的素質教育的同時,也樹立一種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科學觀和文化觀。
當然,實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從而促進整個人類文化的普遍繁榮和全面發展這一前景,不僅僅只是取決于人們在觀念上的重大轉變,更重要的是,取決于21世紀的物質生活條件的改變和社會的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在21世紀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將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將為整個人類文化的普遍繁榮和全面發展奠定牢固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實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促進整個人類文化的普遍繁榮和全面發展,更是21世紀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發展的需要。因為正如以上所說的,21世紀正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大步走向現代化的世紀,也是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真正到來的世紀。而無論是實現社會現代化,還是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都取決于社會的全面進步與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這就需要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融合,并促使整個人類文化的普遍繁榮和全面發展。
新視野L京50~52B2科學技術哲學孟建偉20012001孟建偉(1955—),男(漢族),浙江紹興人,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哲學教研部主任,教授,哲學博士,北京市,100044。 作者:新視野L京50~52B2科學技術哲學孟建偉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1: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