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比較銀行學的研究對象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商品經濟和貨幣信用制度的發展,銀行體制的形成,金融對經濟的滲透和擴散功能的深化和日益廣泛,是當代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共同特征。龐大的銀行體系構成當代各國宏觀經濟控制調節的基礎,成為社會經濟的調節機構和國民經濟的神經中樞,成為“萬能的壟斷者”。銀行體系的巨大功能,它的精巧結構和絕妙無比的運行機制與運轉方式,早已引起各國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探索和研究。盡管世界各國的銀行體制千姿百態、各具特色,然而并非雜亂無章無規律可循。在各種特殊的表現形式中顯示了錯落有致的特點和最基本的規律性。正是所有這一切,構成了比較銀行學的研究基礎和研究對象。
  比較銀行學是運用比較方法對國別或不同類型國家群體的銀行體制進行系統的、多角度的、多層次的比較研究,從而揭示其在不同社會歷史條件下、不同經濟金融環境中的運行機制和演變發展的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的新興、綜合性邊緣科學。這里需要強調以下幾點:(1 )比較銀行學的研究對象是銀行體制。銀行體制這一范疇,并不是若干金融相關因素的簡單總和,而是這些相關因素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和相互協調適應的有機整體。(2 )比較銀行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較法,但并不排斥其他方法,如歸納法和演繹法等。(3 )比較銀行學的研究特點在于系統性、多角度、多層次、動態和靜態的有機結合。(4 )比較銀行學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各國銀行體制在不同社會歷史條件下、不同經濟金融環境中運行機制和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
  具體來說,比較銀行學的研究內容包括以下方面:(1 )比較研究若干具有類型代表性國家及國家群體銀行體制的運行機制、發展演變的基本特征和制約影響這一發展演變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經濟金融環境。(2)比較研究各國中央銀行的產生、發展、演變、組織形式、 權力結構、職能特點、貨幣政策、與政府關系的實質和類型、對金融體系監督管理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表現形態,以及賴以存在與運行的一般和特殊條件。(3)比較研究商業銀行的本質特征、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 外部機構設置類型、業務分工制度、集中壟斷的形式和程度、銀行與企業及政府關系的類型和利弊優劣。(4 )比較研究各國專業性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程度、機構類型、所有制形式、業務方式和地位作用。(5)比較研究若干全球性金融機構的宗旨職能、組織結構、 資金來源、業務特征及作用。(6 )從總體上比較研究各國銀行體制的構造方式、結構模式和內外部效應。(7 )集中研究探討中國金融理論的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的理論、指導原則、若干戰略模式選擇和種種可能的對策。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它特殊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這種矛盾的特殊性構成各學科相互獨立和相互區分的基礎。自然,比較銀行學也有它特殊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比較銀行學的研究對象是各國的銀行體制。所謂銀行體制,是指銀行體系的發展戰略模式、組織形式、框架結構、業務分工、監督管理、運行機制、構造方式、運行環境和總體效應等金融相關要素的有機整體。這些相關要素不是彼此分離和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比較銀行學強調銀行體制各構成要素的整體性特征和各自多層次的個體性特征。我們高興地看到由九大要素構成的銀行體制這一概念,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和很大的包容性。這種研究與分析方法被國內不少專家學者用來研究經濟學與社會學問題,并且取得了成功。顯然,我國學者提出的“體制”這一概念比西方所謂“結構主義”的“結構”和“制度學派”的“政治制度或文化因素”,要深刻和廣泛得多。
  現將銀行體制的九大構成要素分述如下:
  ——發展戰略模式。就戰略模式的本來意義而言,戰略是指指導戰爭全局的計劃與策略,模式是指某種標準的系統而穩定的形式和樣式。一國金融發展戰略模式是指導一國金融發展全局或總體的標準、穩定的計劃與策略形式。它由以下一些問題構成:(1 )金融總體發展戰略模式的制定和選擇,包括金融“超前型”、“常規型”和“滯后型”三種發展戰略模式的制定和選擇;(2 )對外金融發展戰略模式的制定和選擇,包括一國對外金融開放或封閉戰略模式的選擇、引進及利用外資戰略、國際收支結構及調整戰略、匯率調整戰略及外匯管理戰略和銀行體制國際化發展戰略;(3 )關于自然金融傾斜發展戰略和人為金融傾斜發展戰略的選擇。就世界各國金融業和金融業務方式的歷史發展而言,一般是先有間接金融,后有直接金融;先有短期金融業務,后有長期金融業務。而且,在間接金融與短期金融之間,直接金融與長期金融之間,有一種大體上的對應關系。這兩組對應因素不僅在產生發展的時間上明顯地一個在前,另一個在后,遠不是平衡的;而且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總的業務量或市場占有率方面,也遠不是均衡的,即間接金融所占的比重大大超過直接金融,即使是直接金融發達的國家也是如此。我們將間接金融與直接金融間這種不平衡發展和不均衡發展稱之為金融傾斜。顯然,這種金融傾斜并不是任何人為設計或構造的結果,而是商品經濟和貨幣信用、經濟發展水平和國民儲蓄量、收入分配結構和方式不斷變化及發展的產物。迄今為止,絕大多數國家都順應歷史發展,聽其自然,順應和維持這種金融傾斜局面而不加人為推動或抑制,這就是自然金融傾斜發展戰略。與這一發展戰略相對應的是人為金融傾斜發展戰略,即通過政府自覺的法律約束或政策行動積極推進或抑制直接金融的發展,從而縮小或增大間接金融與直接金融間的傾斜度的一種發展戰略。這種自然金融傾斜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發生了歷史性的逆轉,即直接金融在總的業務量和市場占有率方面接近或超過間接金融,我們稱之為“逆向金融傾斜”。
  ——組織形式。銀行體系的組織形式是指銀行體系中的各類金融機構,包括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各種專業性銀行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外部組織形式的類型、設置原則、各自特點和優劣。
  ——框架結構。銀行體系的框架結構是指:(1 )銀行體系的總體框架,即各金融機構的類型構成、彼此間的關系與聯系方式;(2 )各類金融機構的數量和地理分布;(3)資產與負債的不同類型、 特點和構成比例;(4)中央銀行的權力結構、資本歸屬、 同政府關系的實質與聯系方式;(5)銀行與工商企業的聯系方式和依賴程度, 這實質是一種產業結構;(6)政府同銀行的關系與聯系方式。
  ——業務分工。銀行體系的業務分工是指各種金融業務在銀行體系成員之間分離或結合的制度。其中包括:中央銀行業務職能與一般商業銀行業務職能的分離或結合;銀行業務與非銀行金融業務的分離或結合;長短期金融業務的分離或結合;間接金融業務與直接金融業務的分離或結合;政府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業務與一般商業性盈利性金融業務的分離或結合等等。根據這些內容,可以大體上劃分為專業化銀行制度、綜合化銀行制度和專業化綜合化混合型銀行制度及專業化銀行制度基礎上的適度業務交叉。這種業務分工制度的形成,或者是由于歷史的習慣和自然的演變,或者是由于法律規章制度的約束和強制。
  ——監督管理。銀行監督管理制度包括:(1 )一國金融監督管理當局對銀行體系監督管理的體制、原則、方法與內容;(2 )各種金融法律規則和政策方針的保護、強制、約束和誘導;(3 )廣義地說還包括對金融市場監督管理的體制、原則、方法和內容;(4 )對外匯與外債監督管理的體制、原則、方法和內容;(5)對國際銀行的監督管理及國際合作。
  ——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說,銀行體系的運行機制同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機制是相同的,即均為利益驅動機制、價值規律機制、競爭淘汰機制,這是最基本的運行機制。除了這些經濟性的運行機制以外,還有國家各種行政監督管理機制和法律的強制與保護機制。在實際運行中,這三種機制是同時交叉作用的。
  ——構造方式。銀行體系的構造方式是指一國銀行體系各單元或細胞的產生、發展演變的基本方式和構造機制的總和。從全球和歷史的觀點看,各國銀行體系的構造方式可以分為自然構造方式和人為構造方式兩種;而每一種構造方式又可以分為銀行體系的初始構造和再構造兩個層次,即自然初始構造和自然再構造及人為初始構造和人為再構造。對銀行體系構造方式的研究構成比較銀行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對構造方式的研究帶有很強的歷史性回顧色彩,具有時間和空間跨度大,縱橫交錯和紛繁復雜的特點。對構造方式的研究突出了一國銀行體系的總體性和發展的過程性,突出了形成不同構造方式的不同社會歷史條件、經濟環境和金融環境,突出了銀行體制與社會結構及經濟體制的聯系及相互作用。在廣闊的視野范圍和漫長的時間序列中,各國銀行體制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表現得鮮明、強烈而穩定。在國別和國家群體銀行體制特征的研究中,我們之所以普遍廣泛地進行了構造方式特點的研究,其原因蓋源于此。在比較銀行學中,英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銀行體制自然構造的范例,而蘇聯銀行體制模式的構造方式又是人為構造的典型。
  ——運行環境。任何銀行體系的產生、發展、演變與運行都必須依賴于一定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和金融環境。銀行的性質、職能與作用、業務種類和發展水平、數量、機構設置和總體規模、運行機制和方式、作用強度等都同一定的運行環境密切聯系。
  經濟環境是銀行體系運行的最直接最基礎的條件。它包括:(1 )生產力的一般發展水平;(2 )商品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市場機制的發育程度;(3)經濟管理機制的基本類型,即市場經濟、 中央計劃經濟和混合經濟;(4)經濟實體的成熟程度——經濟細胞具有內在動力、 外在壓力和活力,是理智的、行為規范和對利益調整反應靈敏的獨立經濟法人;(5)競爭的一般環境和競爭實現的程度。
  金融環境從廣義上講,也屬于經濟環境的范疇,并且是經濟環境的重要構成部分。這里之所以將其從經濟環境中單列出來,意在強調。金融環境大體包括:(1)一國經濟的貨幣化程度, 這是最為基本的金融環境。在這里強調經濟的貨幣化程度有兩方面含義:其一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的發展水平同商品經濟及經濟的貨幣化程度是同一或同步的,但仍然有一個貨幣化程度高或低的問題;其二是說,經濟發展水平同經濟的貨幣化程度不同步的情況,例如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下,一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可能很高,然而經濟的貨幣化程度卻很低。(2)貨幣信用制度和銀行體系的發達程度。 貨幣信用制度的發達程度不僅指信用形式的種類和各自的發展、運用程度,而且包括各種不同信用形式彼此相到替代和轉化的可能性的大小。銀行體系發達程度的衡量標準包括:整個銀行體系的發達程度、總規模、總能量;中央銀行的專業化程度,貨幣政策的種類和效能,影響宏觀經濟的能力;商業銀行、各類專業性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各自的發展水平;各類金融機構彼此協調適應的程度。(3)金融機制的發育程度。 最根本的是金融行為人對經濟利益、利率等金融信號反應的靈敏程度,對金融杠桿的適應性和彈性及選擇競爭程度。(4)金融市場的發達完善程度。 包括金融市場的層次、結構和規模;金融資產形式的多樣化及不同金融資產相互替代轉換的可能性和靈活性、渠道、風險和成本;各種金融交易信號的反應靈敏度和傳遞速度。
  社會環境構成銀行體系運行的基本背景,它比其他條件更為持久和穩定地制約和影響銀行體系的發展演變。社會環境包括復雜的眾多內容:(1)一國社會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或層次;(2)國土、資源和人口的規模、總量及結構;(3)社會歷史演變特點, 傳統乃至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4)社會政治穩定狀況,政治結構和政治制度,開放程度;(5)有關的法律規則和各種政策的調整、制約、 保護程度和完善程度;(6)社會商品意識、金融意識的普及與強化程度, 對經濟金融風險及利益調節變化的反應靈敏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而社會心理通常帶有歷史文化的承襲性、傳統思維的習慣性和因人而異的主觀隨意性等特點;(7)交通、通訊發展水平和信息搜集、分析、 擴散和反饋手段的現代化水平。
  銀行體系的運行環境是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立體環境。這一環境的構成要素具體形成無數種不同的排列組合,并孕育成了各國銀行體系發展演變及其特征的多樣性和民族性。不僅如此,即使是大體相同的環境,也會引出極為不同的結果。這就很值得人們深思。對銀行體制發展演變及正常運行的社會、經濟和金融環境的比較分析構成比較銀行學的一個特點和重要內容。因為正是這種具體的對比、分析和研究,才使人們得以清楚地看到那些制約和影響銀行體制發展演變的諸環境因素是如何透過各國不同經濟社會歷史條件,從不同角度直接或間接地發揮作用和影響,尤其使人們得以判斷和衡量這些復雜因素制約和影響銀行體制發展演變的程度和方式。只有這樣,一般的抽象理論、條理化了的條件和環境才同活生生的現實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基本原則才得到事實上的貫徹。
  ——總體效應。銀行體系的總體效應是指一國銀行體系的總體效率和構成要素間的協調與吻合度。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銀行體系整體同社會環境相互協調適應的程度,同經濟環境和金融環境相互協調適應的程度,即外部效應;(2)銀行體系內部各構成要素, 即中央銀行同其他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間相互協調適應吻合的程度,即內部效應;(3)銀行體系總體及各類金融機構系統自身的功能、效率與效益。
  在闡述了各國銀行體制的九大構成要素的基本涵義和內容以后,我們希望特別強調這些要素間的聯系、影響與制約,以及各構成要素間的整體性特征(整體結構、整體協調與整體效應)和各要素自身多層次的個體性特征。顯然,上述銀行體制的九大構成要素并不都在同一個層面上,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描述和反映銀行體制。按不同的標準,我們可以將它們劃分為若干類別,例如,組織形式、框架結構、監督管理這些要素相對比較簡單一些,它所反映的層面也相對較淺;而發展戰略、運行機制、構造方式、運轉環境和總體效應這些要素就要相對復雜一些,它們所反映的層面也相對較深;業務分工制度這一要素,從表面看似乎較淺,好象僅是解決各類金融機構可以從事和不可以從事何種具體金融業務的問題,但在金融領域,業務分工制度是直接對一國產業結構、產業政策、銀企關系、競爭與壟斷,對一國經濟、政治及社會生活有重大影響的戰略性問題,也是直接涉及一國金融安全穩定、有效有序的重大問題,近百年來,始終是各國經濟、金融、立法及管理當局密切關注的問題,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深層次要素。最后,在九大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對其他八大要素有決定和重大影響作用的要素是運行環境這一基礎要素。所以我們不惜筆墨又將運行環境分解為經濟環境、金融環境和社會環境這樣三個方面,每一方面又細分為更多的子要素,這都是由它本身的基礎核心地位和科學分析的客觀需要決定的。在這里需要說明一點,從形式上看,比較銀行學中運用了大量的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和社會歷史資料,個別學者也認為史料太多,建議加以修改。從形式上乍一看,似乎是這樣的,但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這恰恰是比較銀行學的特點和優點,為什么這樣說呢?簡而言之,例如構造方式、運行環境這些因素的具體分析一刻也離不開一國的經濟史、金融史和社會發展史的有關資料,但在這里這些資料只是一種歷史性動態分析的需要、動態分析的工具,不是為資料而資料,不是目的。要徹底了解這一點,就要進一步探討比較銀行學的特有研究方法了。
  本刊收到稿件時間:1998.05.20。
生產力研究7太原10~13F62金融與保險白欽先19991999文章在國內外首次提出比較銀行學的研究對象為銀行體制,進而將其定義為由金融發展戰略、組織形式、框架結構、構造方式、業務分工、監督管理、運行機制、運轉環境和總體效應等九大金融相關要素的有機整體,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各要素的構成、彼此關系與各自所處層次地位,從而奠定了該學科研究對象、理論框架結構及研究方法的基礎。該學科的獨特研究方法是比較法,是大量地、系統地、多層次多角度地、縱橫交錯與動靜態結合的全方位比較研究,文章最后提出了對待本民族文化與外國文化和經驗的正確原則。比較銀行學研究對象/銀行體制九大要素/獨特研究方法T白欽先:男,1940年7月生,遼寧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中國金融學會、國際金融學會理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應用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郵編:110036) 作者:生產力研究7太原10~13F62金融與保險白欽先19991999文章在國內外首次提出比較銀行學的研究對象為銀行體制,進而將其定義為由金融發展戰略、組織形式、框架結構、構造方式、業務分工、監督管理、運行機制、運轉環境和總體效應等九大金融相關要素的有機整體,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各要素的構成、彼此關系與各自所處層次地位,從而奠定了該學科研究對象、理論框架結構及研究方法的基礎。該學科的獨特研究方法是比較法,是大量地、系統地、多層次多角度地、縱橫交錯與動靜態結合的全方位比較研究,文章最后提出了對待本民族文化與外國文化和經驗的正確原則。比較銀行學研究對象/銀行體制九大要素/獨特研究方法T

網載 2013-09-10 21:38:42

[新一篇] 論夢與音樂創作的關系及其心理轉換

[舊一篇] 論民族人口與民族的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