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會科學是不是科學的爭論集中表現在社會科學有無客觀性、精確性、社會科學理論檢驗有無價值判斷、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在研究方法上有無異同等問題上,本文試圖對諸如此類的問題作一些探討。
一、社會科學的客觀性問題
如果借口社會現象有人的主觀因素的參與而否認社會規律的客觀性,必然導致否認社會科學是真正的科學,而堅持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一樣都受客觀規律的支配,是社會科學具有科學性的關鍵所在。社會科學的科學性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統一。
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的本質區別不在于事件的獨特性、個別性和不可重復性,而在于人是否是事件的當事者。人在社會事件中是當事者,但在自然現象中不是當事者。凡社會現象都離不開人的意志、愿望和激情等主觀因素的作用,但這并不能抹煞社會規律的客觀性。“客觀性”的含義,不是那種無人介入的、純自然的客觀性,客觀性不是不依賴于人的客觀性而是屬人的客觀性,是存在于人的活動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本質聯系。人的活動總要受社會客觀規律的制約,人的活動本身就是社會客觀必然性鏈條中的不可缺少的環節。因此,參與人的活動的主觀因素是社會客觀規律的構件。
不僅人是社會現象的參與者,而且社會科學研究者也是他所研究的社會現象的參與者。但是,正如自然科學中觀察滲透理論、主體間性并不妨礙觀察具有客觀性一樣,社會科學研究者參與社會過程并不損害社會科學研究結果的客觀性。研究者參與社會過程是獲得全新洞見的土壤,研究者的主觀因素是認識的機制,研究者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透過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發現其本質和規律。社會科學研究者必須不斷參與社會過程才能獲得對社會現象及其本質的正確認識。
二、社會科學的非精確性問題
筆者認為,借口社會科學只能作出說明、不能精確地預言個人和歷史事件而否認社會科學的科學性,是一種偏頗之見。精確性并非科學知識的必要條件,更不能因為社會科學缺乏精確性而否認社會科學的科學性,不精確性不等于不科學性。
精確性是科學研究所追求的目標,但并非是構成科學知識的必要條件,科學有精確科學和非精確科學之分。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含有很多復雜變項組合的開放的人類社會。人類的行為始終受多種變項的影響,社會科學研究很難將研究對象和其環境相隔離加以控制,本來不是研究對象的許多變項也不時地與研究對象發生作用。社會科學由于研究對象的這些特點,確實不易達到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生物學那樣的精確性。但是,自然科學中的地質學、潮汐學、氣象學、模糊數學、量子物理學等也具有非精確性。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絕對地要求精確化也無必要。社會生活中的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點到即止”、“含蓄”和“弦外之音”,如果都把它們精確地表達出來,豈不索然失味了嗎?忽略人的精神世界、行為動因,僅僅把人當作統計數值來認識,難道不是一種很大的缺陷嗎?在社會科學中正象在自然科學中一樣,預見是科學的;但是,社會科學的預見不是預測,不等于“俄狄普斯效應”(預見總要對社會進程施加一定的影響,可以促使某事發生也可以防止某事發生,成為自我實現或自我拆臺的預言)。社會科學的預見的前提或初始條件非常重要,“俄狄普斯效應”也應該有前提或初始條件,只是現在還找不到。人們在認識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可以作出有條件的科學預見。
三、社會科學理論檢驗的價值判斷問題
筆者認為,借口社會科學理論檢驗缺乏公認度,受人們的個性、黨性、利益、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等價值觀念的影響而否認社會科學的科學性,也是一種偏頗之見,社會科學的科學性是求真和求善的統一。因為:
第一,無論社會科學的理論檢驗還是自然科學的理論檢驗的重復性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近似的。在社會科學中,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實際的社會實踐過程。由于社會過程比自然過程復雜,涉及變動不居的因素繁多,各種關系盤根錯節,社會實踐就不象自然科學實驗那樣都具有可重復性,不可能象自然科學那樣完全用人工控制下的簡化的實驗過程來模擬實際的社會過程,重復地對理論進行檢驗。但是,社會科學的理論檢驗的不可重復性不是絕對的,它也有可重復性。社會科學的理論檢驗的重復性不是歷史事件的完全復現,而是以某種社會關系為內核的社會的本質規定在具體歷史過程中的復現;自然科學的理論檢驗的重復性也不是絕對的,它也具有不可重復性。
第二,無論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理論都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從研究社會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帶有規律性的社會科學理論,受到時空條件的限制,所以各種社會科學理論和命題在普適性程度上有很大差別,有的理論適用于全人類,有的則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時間性。不管是普遍性的原理還是彼時彼地總結出來的某些理論,在用此時此地的社會實踐來檢驗時,都有將該理論與此時此地的實際條件相結合的問題,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有一些中間環節,這一點比自然科學更為復雜。但是,自然科學理論也有自己的適用范圍。
第三,無論社會科學的理論檢驗還是自然科學的理論檢驗都有事實檢驗(真偽判斷)和價值檢驗(好壞判斷)兩個方面。如果說實踐對理論的檢驗有事實檢驗和價值檢驗兩個方面,那么,只不過在社會科學理論中兩者不易明確區分,而在自然科學中較易區分開來。自然科學也不存在判決性實驗,但同人的心理因素有關。
四、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在研究方法上的異同問題
借口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在方法上各有特殊性的一面,并不能成為否認社會科學科學性的理由;相反,這表明社會科學研究更具有復雜性和艱巨性。
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在研究方法上的共同點是:無論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研究都必須從廣泛地搜集材料開始,然后分析加工材料,提出理論。科學理論的發現、檢驗和發展方法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一系列邊緣學科、綜合學科的興起也體現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在研究方法上有共同性。社會科學有不精確的一面也有精確的一面,社會科學可以借鑒自然科學在長期發展中所形成的研究程式和論證方式,結合社會科學本身的特點,增強社會科學的精確性。電子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的出現為社會科學的定量研究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社會科學愈來愈倚重自然科學在長期發展中所形成的項變數分析、模擬、控制。數學和統計學方法對研究對象作或多或少的隔離,以增強研究的精確性;就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互動問題,社會科學研究可以借鑒自然科學的量表法進行民意測驗、心理分析,以減低所收集資料的不準確性。
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在方法上的特殊性的一面,并不能成為否認社會科學科學性的理由;相反,這表明社會科學研究更具有復雜性和艱巨性,社會科學的進步較自然科學更為緩慢。
因此,社會科學是人們對自身行為所形成的社會活動進行認識之后所建立的知識化體系,這種體系在理論上探索、重建、再現和預見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科學的科學性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精確性和非精確性、求真和求善的辯證統一,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在研究方法上是求同和存異的辯證統一。
當前,世界新格局、現代化、人權、國家干預和市場機制、公平和效率等突出社會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社會科學及其方法的指導。
[責任編輯 單沙]
社科信息南京043-045C1社會科學總論吳寧19951995 作者:社科信息南京043-045C1社會科學總論吳寧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38:51